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苊酮(ANO)对9,10-二氰蒽(DCA)的荧光猝灭与激基络合物形成的动力学与机理。基于瞬态荧光双指数衰减,测定了激基络合物的光化学动力学和有关速度常数,论证荧光猝灭作用主要由ANO/DCA激基络合物的生成以及快速正向电子转移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溶剂中龙脑烯醛对DCA荧光的猝灭作用, 通过稳态和瞬态荧光猝灭特性的比较, 溶剂极性对猝灭速度的影响, 自由能变化的估算及其与乙腈中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相关比较, 证明这是一个电子转移的动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研究在不同溶剂中蒈烯对9,10-二腈基蒽(DCA)荧光猝灭的光物理特性及溶剂极性对猝灭速度的影响,温度效应的测定及其在乙腈中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kq值与计算所得自由能的变化(△G)之间的关系符合 RehmWeller关系,证明了菇烯对DCA荧光的猝灭是一个电子转移的动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次黄嘌呤猝灭伊文思蓝的荧光猝灭机理并根据次黄嘌呤对伊文思蓝荧光的猝灭作用建立了测定次黄嘌呤的新方法.线性回归方程为:ρ=6.292×103F-1-26.49,相关系数为0.9990,线性范围为0.20~20.0 μg/mL,检出限为0.14 μg/m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求算了伊文思蓝与次黄嘌呤的形成常数K=2.63×102L/moL,实验了pH、放置时间、干扰离子等对测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维生素B2作为荧光探针,基于荧光猝灭法对叶酸进行了定量检测,考察了维生素B2浓度、激发波长、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反应时间为8 min,叶酸浓度在1.5×10-6~1.0×10-5mol/L范围内,其线性回归方程为F0/F=0.6838+0.214 c(×10-6mol/L),相关系数和检测限分别为0.9988和6.7×10-7mol/L。  相似文献   

6.
尿嘧啶的荧光猝灭法测定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尿嘧啶猝灭伊文思蓝(Evans blue)的荧光猝灭机理,并根据尿嘧啶对伊文思蓝荧光的猝灭作用,建立了测定尿嘧啶的新方法.当用253 nm激发时,伊文思蓝的最大发射波长位于387 nm,线性回归方程为:c=11.85I0/IF-12.30,相关系数为0.999 0,线性范围为0.2 ~20 mg/L,检出限为0.14 m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求得伊文思蓝与尿嘧啶的形成常数为K=4.88×103 L/mol,试验了pH、干扰离子、放置时间、核酸水解产物等对测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咔唑及其衍生物对9-氰基蒽(9CNA)的荧光猝灭机理。结果表明, 猝灭过程有以下三种方式:(1)一系列N-烷基咔唑及1,4-二咔唑丁烷、反式1,2-二咔唑环丁烷、N-苄基咔唑等对9CNA的荧光猝灭是通过形成激基复合物。(2)咔唑对9CNA的荧光猝灭是通过形成氢键。(3)1,3-二咔唑丙烷及N-痖烯基咔唑对9CNA的荧光猝灭是属于一般碰撞猝灭过程。以上所有猝灭过程主要都是来自电荷转移相互作用。另外, 还讨论了空间位阻对形成激基复合物的影响。并由稳态和动态荧光实验结果,应用Ware关于激基复合物的形成和解离的动力学公式计算出一系列光物理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8.
荧光猝灭法测定壳聚糖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H 6.3的NaH2PO4-Na2HPO4缓冲溶液中,壳聚糖对荧光素的荧光强度具有明显的猝灭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猝灭程度与加入的壳聚糖浓度成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壳聚糖含量的荧光猝灭分光光度法。该方法的回归方程为ΔF=64.02+42.28ρ(mg/L),R2=0.9942,线性范围为0.50~10.0 mg/L,检出限为0.27 mg/L。样品测定的RSD为4.5%(n=6),平均回收率为99.3%。采用该方法可测定复杂样品中的壳聚糖含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 在生理条件下(pH=7.40)对氟比洛芬(FP)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证实了氟比洛芬通过沟槽结合方式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实验表明, DNA与氟比洛芬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测得结合常数为5.53×10~5 L·mol~(-1),结合位点数为1.12.  相似文献   

10.
厚朴酚在乙醇中的荧光自猝灭及猝灭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厚朴酚的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随浓度的变化, 揭示了厚朴酚具有较强的自猝灭特性. 其猝灭包括静态和动态机制: 随着浓度增加, 厚朴酚发生聚集; 同时, 单体和聚集体对荧光的猝灭表现为动态猝灭, 由单体、二聚体、三聚体造成的荧光猝灭速率常数kqm、k qd、k qt值远大于扩散控制的荧光猝灭速率常数. 说明除扩散控制的短程能量转移引起的猝灭外, 厚朴酚还存在长程能量转移导致的猝灭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合成了一系列取代的硝酮类化合物。其中部分化合物仅一侧的苯环上带有取代基,而另部分化合物则两个苯环上均带有取代基。研究工作表明:取代基处于一侧的硝酮类化合物,不论取代基是给出电子或接受电子的,均有利于化合物光环化反应的进行。而当两个苯环分别带有给电子及接受电子的取代基形成推拉结构时,则大大减弱了化合物光环化反应的发生。文章对上述结果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对两种不同的2-芳基苯并 唑化合物溶液荧光被四氯化碳所猝灭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多种途径研究表明该猝灭过程具有光诱导电子转移性质,工作还利用此电子转移所形成的活泼自由基来引发烯类单体的聚合,得到了有一定聚合度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photolysis in aqueous neutral solutions of 5-nitrofurfural (NFA), an important metabolite of nitrofurans used as medicines, was investigated. Upon UV-A irradiation NFA loses up to 70 mol % nitrite, with formation of 5-hydroxymethylene-2(5H)-furanone, a new substance. When Cl−1 is present 5-chlorofurfural is an important photoproduct. Photo-induced addition of either OH or CI−1, followed by thermochemical elimination of NO2−1, is the proposed mechanism. Furthermore, NFA reacts with nitrite yielding nifuroxim. The possible role of the NFA photolysis in the occurrence of (photo)biological effects of NFA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测定了(4-N,N-二甲氨基)-苯基-N-苯基硝酮(DMAPN)在不同介质中光照后折射率的变化,发现其折射卒随光照时间的增长而明显降低。工作研究了DMAPN在高分子薄膜内的光化学反应与高聚物分子量的关系,在分子量较低的区域,高分子介质对小分子反应的影响是不规则的,而在高分子量区,则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反应速率下降,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石英玻片表面修饰, 制作了联有多氨基链萘基的超薄膜荧光敏感器件, 研究了它在镍、铜等金属离子水溶液及有机溶剂中的荧光猝灭现象. 发现其荧光光谱无论在水或其他有机溶剂中都存在着单体和激基缔合物(ex-cimer)的发射峰, 当处于镍离子水溶液中时, 其单体峰随离子浓度的增大出现了先增强后减弱的现象, 而激基缔合物的发光峰则仅略有减弱但变化不大. 在铜离子水溶液中其荧光的变化情况和镍离子有所不同, 对单体荧光只能观察到强度减弱的趋势, 而激基缔合物则变化不大. 比较了未联结的敏感器化合物分子在有机溶剂中荧光被铜离子猝灭的行为, 发现与其在器件表面时有很大的差别, 表明其分子结构和构象也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一组取代四苯基卟啉蒽醌化合物的合成和光谱性质研究,并根据波谱数据和各化合物荧光猝灭程度的不同,讨论了化合物的结构以及取代基,卟啉和蒽醌之间的距离对分子内电子传递产生影响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indole, tryptophan, tryptamine and indole-3-acetic by aliphatic amino acids was studied. The bimolecular rate constant ( k q) for the deactivation of the excited state was determined. The k q values were in the range 0.6 × 108–1.6 × 109 M –1 S–1 and they increased in the order tryptophan < tryptamine < indole ≈ indole-3-acetic acid. When the rate constant was corrected for diffusion al effects a good linear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log ( k 'q) and the ionization equilibrium constant of the carboxylic group of the amino acid (p k a1). This was interpreted as arising from a charge transfer mechanism in which the indole moiety acts as an electron donor and the carbonyl group of the amino acid as the acceptor.
The activation parameter for the quenching processes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ΔH values were in the range —4.0 to +4.0 kcal/mol and the ΔH in the range –7 to –37 e.u. For the systems with lower values of k q negative values for ΔH were observed. A good enthalpy-entropy compensation was found with an isokinetic temperature of 229 K.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common mechanism is operating for all the systems and that it involves the formation of an excited state complex between the indolic compound and the amino acid.  相似文献   

18.
19.
在饱和有机化合物的成环反应中,五员环和六员环最易形成,这一事实通常是用环的张力和空间因素来解释的。但有些实验结果表明,五员环比六员环容易生成,三员环比四员环容易生成。这些事实用张力和空间因素都不能圆满解释。我们采用微扰分子轨道(PMO)法来计算成环反应中体系能量的变化。所得的计算结果可以较好地说明上述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20.
荧光熄灭法测定微量铜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崔万苍  梁兰芳 《分析化学》1989,17(8):746-7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