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莫志华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3,(19):29-30
量数据与组成点应用计算机信息化在电能计量方面的发展中,其电能计量设备的电量数据采集,信息化双向计量,自动采集客户电已经逐步广泛地受到了应用。本文主要浅析计算机信息化中的电能计量自动抄表技术与信息化智能技术的结构介绍电能计量设备自动抄表技术现状与信息化智能技术领域的优势,从而浅析自动抄表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热促进在电网事业中发挥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1-1
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如何做到“顶天立地”——既要高度重视现代科学和技术前沿的研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创造国内外高水平成果,又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切实解决发展实践中大量的科技问题。这是去年年末,在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召开的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大家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4.
浅谈核电站设备制造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新的重大改革和调整,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着眼于求真、求新、求活、求实,在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本刊编辑部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Z1)
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如何做到“顶天立地”——既要高度重视现代科学和技术前沿的研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创造国内外高水平成果,又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切实解决发展实践中大量的科技问题。这是去年年末,在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召开的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大家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正0引言近2年来,在南方电网区域内,智能费控电能表及计量自动化终端使用安装量呈井喷式增长。据统计,2016年南方电网某省电网公司电能表安装数量为925多万台,2017年安装量为1350多万台,计量自动化终端安装量为253多万台。由于安装量大,分布区域广,加上该地区沿海高温高湿气候等特点,智能电能表及计量自动化终端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供电局计量中心反馈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如果长期运行过程中产品可靠性不高,不仅会影响电网电能量数据采集,而且容易引起用电纠纷,因此对电能表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现代制造设备的诊断任务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集加工过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于一体的现代制造设备集成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思想.介绍了系统的硬软件结构,并就其几个主要模块或功能子系统,给出了系统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8.
现代制造设备集成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现代制造设备的诊断任务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集加工过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于一体的现代制造设备集成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思想。介绍了系统的硬软件结构,并就其几个主要模块或功能子系统,给出了系统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9.
制造系统的设备布局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一代工厂布局模式应具有高柔性、模块化和易于可重构性,柔性设备布局适应市场的动态需求。在对车间布局设计方法分析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制造系统中的单元布局、分布式布局、可重构布局及鲁棒性布局的布局逻辑,目标函数及求解算法,并对未来车间设备布局模式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恶化,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瓶颈,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一是江河、湖泊、海水的污染;二是大气的污染;三是固体垃圾的污染。固体垃圾主要是指塑料制品的废弃物,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包装袋、垃圾袋、饮料杯与快餐盒等,用后弃于自然环境中,长期不能霉烂降解,给公园、游览区、街道两旁、铁路两侧、江河湖海等景观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破坏,造成子“白色污染”。 相似文献
15.
16.
17.
全国高校机械学科购置的大量的机床制造设备满足科研和教学需要后,形成了大量空闲的制造能力。为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投资效益,在对制造需求的信息表达与组织以及制造设备的制造能力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建立拥有两层体系架构的归一化模型,搭建面向云制造的制造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并从归一化模型在云制造平台中的易用性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知识工程的用户界面策略。最后的实例证实了模型及平台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光伏设备销售收入达25亿元。我国光伏设备企业已具备成套供应能力,从硅片加工,电池片、组件的生产,纯水的制备、环保、净化工程,以及组件检测设备和模拟器等。部分产品已开始对外出口。硅材料加工设备中性价比高,在国内市场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并已批量出口。多线切割机也已取得技术性突破,多晶硅铸锭炉也已在国内企业中得到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介绍为半导体制造设备研发出一套分散式的数据收集及应用的系统架构。在此种平台架构下,能够实现模块间的相互依赖性降低,程序更新阶段的系统稳定性以及新模块加入系统的可植性等特性。经过网络系统,可使不同应用的模块分散于不同的地域,数据通讯依然畅通无阻。利用此系统的基础模块,使用者无需因为不同设备所产生的通讯格式、数据格式等不同而重新开发对应的数据收集系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