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林森  吴亚弟  邓瑞红  曹迁永 《应用化学》2015,32(10):1114-1119
采用环己基(三甲基硅基亚甲基)二氯化锡和芳香酸(物质的量比1:2)在三乙胺存在下,合成了8种新的混合二烃基锡化合物环己基(三甲基硅基亚甲基)锡二芳香酸酯。 通过IR、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初步结果表明,它们对肺腺癌细胞(A549)有较好的体外抗癌活性,抑制率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2.
钟鹰  程晓维  郭娟  黄强  龙英才 《化学学报》2005,63(8):720-724
以离子交换结合控制焙烧的方法分别制得结构超稳化高硅H-STI-I和H-STI-II沸石. EDX, 29Si MAS NMR, 27Al MAS NMR, FT-IR等表征证明, 其骨架硅铝原子比分别为4.43和10.62. 分段程序升温焙烧后的沸石样品经粉末XRD表征表明, 其结构热稳定性达到1000 ℃以上. 结构稳定化沸石呈现反映微孔特性的I型吸附等温线, 吸附孔道完美、开放. 经历过酸处理的H-STI-II沸石, 结构缺陷增多, 其热稳定性、比表面积及孔容积略低于H-STI-I.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17个新的三(2-甲基-2-苯基丙基)锡氧衍生物.利用IR,1H NMR及元素分析确定了化合物的组成,描述了化合物7的结构.部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它们具有很好的杀螨效果,且阴离子配体对生物活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设计并合成了1,8-二(2-吡咯酰胺)-3,6-二氯咔唑化合物(1), 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研究了该化合物的固态结构. 利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及1H NMR滴定法研究了其对阴离子的识别. 研究结果表明, 化合物1对H2PO4-离子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且对H2PO4-离子有明显的荧光增强效应, 可用来识别H2PO4-离子. 同时1H NMR滴定结果显示, 化合物1在阴离子识别过程中发生了构型转化.  相似文献   

5.
以三烃基氯化锡和三苯基氢氧化锡在有机碱存在下同巯基乙酸反应,合成了16个离子型有机锡化合物.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NMR、13CNMR和119Sn确认和表征.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测定了部分化合物对Bel-7402和KB癌细胞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6.
以微管菌素为先导化合物,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类似物; 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 NMR, 13C NMR及HRMS确证, 均为新化合物. 采用噻唑蓝(MTT)法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 结果表明, 化合物Ⅱb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 13C交叉极化/魔角旋转-核磁共振(13C CP/MAS NMR)技术对四种煤进行分析,结合化学分析方法,考察了含氧官能团的分布规律,尤其是非活性醚键的含量。结果表明,13C CP/MAS NMR方法可以定量分析煤中部分含氧官能团,四种煤中羧基和羰基的含量分别为0.00~1.41和0.45~1.91 mol/kg;13C CP/MAS NMR与化学分析方法结合,可以定量解析煤中非活性醚键的含量,四种煤的醚键含量值为5.33~10.54 mol/kg,而活性醚键含量仅为0.04~0.13 mol/kg,煤中醚键的赋存状态以非活性醚键为主。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21个混合三烃基锡羧酸酯。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1H,13C,119Sn)和质谱表征了化合物的结构。对取代苯甲酸酯化合物,锡原子的化学位移δ(119Sn)与苯环上取代基的Hammett常数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具有高效杀螨活性。  相似文献   

9.
酰基硫脲衍生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超声波辐射下, 以PEG-400为固-液相转移催化剂, 用芳胺与双酰基异硫氰酸酯反应, 合成出了15种新的结构不对称的双酰基硫脲类化合物(66')和9种新的分子中含酰胺基团的单酰基硫脲类化合物(77'). 利用元素分析, IR, 1H NMR, 13C NMR, APT, 1D NOE及2D NMR技术确定了所合成化合物66'及77'的结构, 并对它们NMR谱中低场C, H进行了归属. 杀菌、杀虫和除草活性筛选测定实验结果表明, 所测试化合物对瓜炭疽病菌均具有抑制作用, 其中6e抑制率最高, 达到62.4%; 目标化合物7a对黄瓜白粉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单胺氧化酶活性测定实验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单胺氧化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其中浓度在1×10-3 molL-1时目标化合物6'c6'd的抑制活性较强, 明显高于其它化合物. 目标化合物没有抗惊厥活性.  相似文献   

10.
李国炜  张殿坤 《化学学报》1982,40(12):1177-1181
第Ⅳ副族金属的双环戊二烯基二卤化物及取代双环戊:二烯基二卤化物的13C NMR谱已有一些报道.但关于双环戊二烯基二(芳氧基)钛、锫、铪类型化合物的13C NMR谱则尚未见系统报道.我们研究其13C NMR谱,目的在于探讨第Ⅳ副族的不同金属以及芳环对位不同取代基对13C化学位移的影响.我们发现环戊二烯环的13C化学位移随金属周期数的增加而有规律地移向高场.同时,在钛、锆、铪三个系列的化合物中,不论是芳环还是环戊二烯环,其相应碳原子的13C化学位移之间存在着非常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等于或优于0.99.  相似文献   

11.
采用干凝胶法,通过向合成体系中添加适量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或氟化氢(HF)控制SAPO-11分子筛的粒度。采用SEM、XRD、IR、MAS NMR、TPD、TEM、TG-DSC以及低温N2吸附脱附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TAB或HF的加入不仅能够减小分子筛的粒度,而且能调控分子筛骨架元素组成、表观形貌、孔道结构及酸性质等。其中,CTAB的加入有利于Si进入分子筛骨架,增加产物的酸量;HF的加入使样品由不规则的微米级颗粒调控为500 nm左右的棒状单晶,增强了分子筛的稳定性,但阻止了硅进入骨架,降低产物的酸量。  相似文献   

12.
CrMCM-41分子筛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直接合成了含铬 MCM- 4 1中孔 (mesoporous)分子筛 ;通过 XRD、骨架 IR、ESR、紫外漫反射(DRS)、2 9Si MASNMR等测试 ,表明铬处在分子筛骨架上 ,同时也存在非骨架铬。骨架红外光谱中除发现铬分子筛的特征峰 690 cm-1 外 ,还发现被归属于 O3 Si- O- T振动的吸收峰 960 cm-1 ;ESR中观察到 g=2 .4处有信号 ,可能与骨架铬直接有关 ;固体魔角核磁 2 9Si谱也进一步证实骨架铬的存在。同时对 Cr MCM- 4 1分子筛的热稳定性、吸附量和酸性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报导了在0.3Na2O /0.08Zn(Ac)2 /SiO2 /0.15TPAOH /0.12柠檬酸 /100H2O的体系中水热合成含锌MFI沸石. 对合成产物用XRD, 29Si MAS NMR和EXAFS等一系列方法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为含锌MFI沸石,锌原子进入到分子筛骨架.  相似文献   

14.
用~(29)Si MAS NMR、~(27)Al MAS NMR、XRD及IR等方法对4种不同脱铝方法处理的USY、SSY、US-SSY和DAY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合脱铝方法讨论了骨架硅铝的分布以及非骨架硅铝和羟基空穴等的形成和含量不同的原因.发现不同脱铝方法可导致骨架上不同Si(nAl)单元的脱除.XRD结果表明,SSY经进一步高温水蒸汽处理得到的US-SSY的相对结晶度可高达97%.脱铝后,微孔保留愈多,二次孔越少,相对结晶度愈高.最后对~(29)Si MAS NMR、XRD和IR3种测定骨架单胞铝(N_(Al))_F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M-ZSM-12型分子筛的合成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碱性介质中,以甲基三乙基溴化铵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晶化法合成了M-ZSM-12型(M=B,Ga,Ge)分子筛,考察了影响合成的因素。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IR、XPS、29Si高分辨固体核磁共振谱和TG-DTA等方法证明了M对ZSM-12型分子筛骨架的同晶取代。  相似文献   

16.
有机弱碱体系中氢型硅铝MCM-41介孔分子筛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有机胺为碱源合成出硅铝介孔分子筛MCM-41,并将合成产物的性能与采用传统方法(以氢氧化钠为碱源)合成的产物进行了对比.所合成产物经焙烧脱除有机表面活性剂后即为氢型.XRD和TEM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产物骨架具有很高的有序度.固体核磁共振结果显示,铝原子以四配位的形式存在于样品的原粉中.经过高温焙烧,有少量骨架铝脱出骨架,转变成六配位形式.程序升温吡啶吸附红外光谱证明焙烧后产物具有一定的表面酸性.  相似文献   

17.
将焙烧后的SBA-15先后置于微孔BEA沸石前驱体的稀释液和甘油中进行两次高温再结晶, 成功地合成了高度有序的介孔硅铝分子筛MSAMS-4, 并用XRD, TEM, FTIR, NMR和氮气吸脱附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 水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 将MSAMS-4 在100 ℃的沸水中处理120 h或在800 ℃的高温蒸气中处理6 h后, 其有序介孔结构仍然保持得相当完好.  相似文献   

18.
19F and (119)Sn MAS NMR spectroscopy have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fluoride ion conductor, BaSnF(4), a member of the MSnF(4) family of fluorite-related anionic conductors containing double layers of Sn(2+) and M(2+) cations. Two fluorine sublattices were observed by (19)F MAS NMR, which could be assigned to specific sites in the lattice. The first sublattice is due to fluorine atoms located in Ba(2+) double layers and is rigid on the MAS NMR time scale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second sublattice comprises the fluoride ions between the Ba(2+) and Sn(2+) layers, and the few fluorine atoms that inhabit the Sn(2+)-Sn(2+) double layers. These ions are in rapid exchange with each other, and an extremely short correlation time tau(C) for the motion of these ions of <3 x 10(-)(5) s is obtained at -100 degrees C. T(1)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at tau(C) approaches 10(-)(8) s at room temperature. (19)F-to-(119)Sn cross-polarization (CP) experiments confirmed the assignments of the resonances, and that the fluorine atoms located next to the tin atoms are extremely mobile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thus do not contribute to the CP process). Two-dimensional (19)F exchang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exchange between the rigid and mobile lattice does occur, but at a much slower rate (tau(C) approximately 10 ms at 250 degrees C). Low-temperature (19)F MAS and (19)F-to-(119)Sn CP NMR spectra demonstrate that the motion of the fluoride ions has almost completely frozen out by -150 degrees C.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rapid two-dimensional (anisotropic) conductivity involving the fluoride ions between the Ba and Sn layers. Conductivity in three dimensions requires hops between the ions in the BaF(2)-like layers and the mobile ions. This process does occur, but with exchange rates that are at least 6-7 orders of magnitude slower.  相似文献   

19.
疏水硅沸石Silicalite-I)结构性质的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粉末XRD, FT-IR, 29^Si MAS NMR, 对高硅HZSM-5沸石及疏水硅沸石Silicalite I进行结构性质表征。在室温下, 疏水硅沸石具有ZSM-5的单斜对称性。它的红外骨架振动谱及高分辨29^Si固体核磁共振谱均显示出高的分辨率。在红外光谱中, 3700和3500cm^-1左右的表面Si-OH基振动消失。表明疏水硅沸石晶格中的[SiO~4]四面体排列完美。由-Si-O-Si-构成的微也表面, 具有优良的疏水性。  相似文献   

20.
在TMEDA(四甲基乙基二胺)-Na2O-SiO2-Al2O3-H2O体系(I),Na2O-K2O-Al2O3-SiO2-H2O-HCO3^--CO3^2^-体系(II)及Py(吡啶)-PrNH2(正丙胺)-HF-SiO2-H2O体系(III)中, 分别合成了纯相FER沸石及FER硅沸石。用粉末XRD, FT-IR, 29Si MAS NMR及TG/DTA等表征其结构性质, 并用超微量电子真空吸附天平测定这些沸石样品对正己烷, 甲醇和水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 各体系合成的样品虽然结晶度高, 呈现出FER沸石的典型结构特征, 但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晶格微结构不同, 热稳定性与吸附性质有明显的差异。在(I)体系中合成的FER沸石层错缺陷少, 晶格完美, 正己烷与甲醇的吸附量可达到理论值, 结构破坏温度为1190℃。红外精细谱及29Si MAS NMR高分辨谱证明FER硅沸石具有十分完美的骨架结构。由于晶胞收缩, 它对正己烷与甲醇吸附量略低于理论值, 并呈现出高度的疏水性。它的结构破坏温度高于1300℃。在(II)体系中合成的FER型沸石结构缺陷多, 沸石孔中的钾离子不易被质子完全交换。它的正己烷与甲醇吸附量均较低, 而水的吸附量相对较高。吸附现象表明, 正己烷和甲醇都被吸附于FER沸石的十元环主孔道中, 分压较高时, 甲醇可通过八元环进入小笼, 而水的吸附性质则主要与各样品的Si-OH缺陷及骨架中的阳离子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