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典型复合型顶板的矿山,沙曲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受到多条构造带影响,采煤工作面顶底板均为不稳定性软岩,并含少量裂隙水。为了调查该矿区的地应力条件及地压规律,本文在沙曲矿区的主要开拓巷道中开展了6个地点的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该矿区的地应力场比较均匀,属于准静水应力场。采用现场应力套孔解除和室内围压率测定的方法得到最大水平主应力数值在20.11~22.87(MPa)之间,侧压系数在2.25~2.85范围内,属较高应力; 针对24101等工作面的大采高综采巷道进行了煤柱支承压力的现场监测,结果表明24101工作面的巷道煤柱应力分布特点可以分为塑性破坏区、峰值应力区和原岩应力区; 同时,对南翼14204工作面顶板进行了离层监测和锚杆测力计载荷观测,结果进一步揭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巷道顶板稳定性的衰减主要是由于离层数量的增加所造成的规律。该地应力及采场地压的综合监测及分析结果对沙曲矿区的支护设计和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指导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发生于2006年9月11日的南京石膏矿特大突水灾害不仅改变了矿区及外围的地下水流场, 并引发了矿区地面沉降变形, 对地表附属物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造成了包括矿山关闭在内的巨大财产损失。南京石膏矿涉及典型的深部矿山地质工程问题, 影响地下开采稳定、矿山灾害和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矿体及围岩的岩性结构及岩体结构构造, 特别是断裂构造及其影响带裂隙发育情况、富水性、导水率。围岩的岩溶强烈富水带的存在是矿坑突水的直接水源; 矿体的软岩特性、矿山开采扰动使采场周围的应力场重新分布、开采对断裂构造及裂隙带等结构体的活化作用都加剧了突水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汪琦  唐义彬  李忠 《力学学报》2006,14(2):276-280
根据在浙江苍岭隧道施工中发生的岩爆,通过现场地质观测资料,具体地分析了其形成的规模、位置、诱发因素以及地质条件,从地质工程的角度,对岩爆发生地段隧道的岩石组成、地质构造、地应力特征以及地下水情况进行了探讨,发现在苍岭隧道施工中发生岩爆的岩石具有岩体结构面发育适中、弹性模量大、P波波速高、地质构造简单、现代水平构造应力强且主压应力轴σ1大角度相交于隧道中轴线和地下水不发育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掌子面喷水、布设释放地应力锚杆、减少隧道壁聚能结构等有效的岩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首先介绍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及各河段枢纽的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区岩性以砂岩、板岩为主 ,地层褶皱强烈 ,活断裂发育 ,地表覆盖厚 ,地质条件相对复杂。讨论了西线工程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如地应力和岩爆、软岩蠕变、突水、碎屑流、活断层的突发性位错及高地温灾害等 ;一期工程的地质问题主要集中在深埋长隧洞和引水明渠方面 ,其中 ,输水明渠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为边坡稳定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相似文献   

5.
以Ar+10%H2(体积分数)H2及N2为载气,采用射频PCVD技术在40Cr钢表面制备了BN膜,对沉积BN膜进行了FTIR,TEM和SEM等分析,并对不同载气下膜与基体的结合力,膜层残余应力,硬度及耐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BN膜中,c-BN含量分别为58.1%,27.7%和27.4%,膜厚分别为4.6μm,2.0μm和3.3μm。  相似文献   

6.
小问题     
325.设系统的运动方程为: 求: (1)此系统自由振动第一谐波的振幅a1与其频率w的关系. (2)画出当m=c=1,F0=π,x(0)=0.5;x(0)=0时的时程曲线和相平面图.(来源:密歇尔斯基理论力学习题集,[俄]第36版,57.5题)(李银山,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太原030024) 326.古埃及人在四千年前就已懂得了摩擦学的原理,他们曾用滚子和滑板来搬运重物.有一幅浮雕反映了奴隶们搬运一台石雕巨像的情景(约公元前1900年).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巨像放在滑板上,由172个奴隶拉着…  相似文献   

7.
流线型轴对称钝体尾迹特性及其声激励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宇飞  魏中磊 《力学学报》1999,31(6):682-693
在Re=3.0×103~1.0×105的范围内实验研究了流线型轴对称钝体尾迹特性,并采用声激励手段对尾迹进行控制.研究表明,自然状态下流线型轴对称钝体尾涡无量纲脱落频率在Re=5.0×104~1.0×105的范围内具有普适性,适当频率的声激励可以减小回流区,该结果对工程减阻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实验中脉冲热线的成功应用为复杂流场的测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矿山岩体工程开挖将引起周围岩体的移动和变形 ,如果某区域的岩体受到不同开挖工程的共同作用 ,那么岩体内应力状态将是各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将应用底面摩擦模型试验方法 ,主要研究和探讨在先期进行地下开采 ,然后进行露天开采条件下 ,边坡岩体的动态滑移机制及其变形规律 ,以便为此类矿山后续开采设计及边坡岩体动态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三山岛金矿海边地下开采矿山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数值模拟的分析方法, 评价了三山岛金矿地下开采引起的开采效应及地表下沉盆地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 矿山地表是稳定的, 上部一期工程开采引起的地表最大下沉量不超过700mm, 深部开挖时不超过995mm左右;在采场充填的情况下, 地表下沉值将降低55%左右;由于矿山地表变形较小, 加之覆盖层第四纪中存在着两层总厚度8~12m的隔水粘水层, 因此不致沟通地表水与井下的直接联系而危及矿山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雷明凯  黄岩 《摩擦学学报》1997,17(3):206-213
用等离子体源离子渗氮,即低能(1-3keV)、超大剂量(10^19-10^20ions/cm^2量级)N^+注入-同步扩散改性技术,在280℃和380℃下处理1cR9Ti奥氏全不锈钢,获得了最大深度分别为1.6μm和10.6μm,固溶N的最高原子浓度均约为25%的N过饱和面心立方相(γN)改性层。销-盘磨损试验表明:在2m/s和较宽负荷范围(等效正应力0.2-2.8MPa)条件下,高硬主(HK0.  相似文献   

11.
采空区地表山体侧向变动,不同于一般天然山坡,也与采空区一般上覆岩层的变形破坏有异;它是二者复合机理的效应。本文在分析考察了毗邻电厂的横山顺倾构造山体,剖析了地下采空情况后认为,山体侧向变动中,软弱夹层有决定性作用;变动范围、速率与规模,与地下采空有关。从而又利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探索了采动引起山体应力场及变动规律。结果表明,山体岩层的变形、位移、破坏,由直接顶板向地表发展;采空坍陷诱发了软弱夹层的蠕滑,则产生山体侧向滑移;电厂区地表隆起变形是山体侧向滑移挤压地基土的反映。通过现场实际调究、变形观测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坍落拱梁”的成生效应、挤压蠕滑效应、失稳效应;揭露了顺倾构造山体在采空影响下,具有地表、地下的“复合临空面”的“复合应力场”中“复合变动”的“复合机理”;并提出这种山体侧向变动机理的典型地质模式,借以论证山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竖井作为井下开采矿山的咽喉工程,在矿山的安全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川二矿区14行主力回风井位于矿体下盘,井深715.5m,穿过的工程围岩有超基性岩、花岗岩、大理岩、辉绿岩等以及F207断层。该风井于1999年10月开工下掘, 2002年投入使用,2005年3月突然跨塌。本文根据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分析了风井变形破坏的特征和机制。发现主要有井壁错动开裂、片冒、冒落物冲击井壁等几种破坏形式,并得出在采动影响下最易在以下几个位置发生破坏:①井筒上部(0~200m),易出现拉裂破坏和围岩整体剪切滑动;②F207断层及其上下接触部位(200~220m),井筒很有可能在此处发生上下错动,从而导致剪切破坏;③井筒中部(360~460m),受采动影响较大,可能发生鼓肚子破坏;④井筒下部F16断层影响带(井底以上50m),岩体在采动影响下将发生松动,从而导致在结构面穿插部位可能发生冒落。  相似文献   

13.
首先分析了研究区煤矿山西组煤层剖面和水文地质特征,针对多煤层联合开采的特点和覆岩的工程地质特征,采用工程地质力学模型实验、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分析了多煤层开采的采动影响及岩层动态断裂机理,得出了有关岩层移动参数和多层煤同采时应力分布状态,计算得到了多煤层开采垮落带与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分别为32m和81.5m,导水裂隙带高度影响范围已经达到风化带,未形成切冒,局部穿透粘土层。  相似文献   

14.
以山西平朔安太堡矿露井联合开采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及现场位移监测资料对比分析,探讨了露天矿高边坡在顺坡、逆坡及侧向切坡开采3种情况下的复合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分布特征及规律。研究表明,边坡内井工开采不利于边坡稳定性,但由于工作面推进方向不同,边坡受采动影响部位的顺序不同,因而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逆坡开采时,随着工作面向坡内推进,边坡前、后期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变形位移,前期以倾倒型崩塌破坏为主,后期稳定性有所增强; 顺坡开采时,边坡保安煤柱宽度不断减小,在侧向偏压作用下,边坡将产生沿软弱结构面的推动式剪切滑动; 边坡下切坡开采时,边坡除发生沿软弱结构面的推动式剪切滑动外,还可能发生后缘沿采空裂隙、下部沿软弱层面的张拉滑动变形。
  相似文献   

15.
三山岛金矿F3断裂带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及灾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寿全  黄巍 《力学学报》1994,2(1):62-72
本文对三山岛金矿F3断裂带的构造、岩性和水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对矿坑开挖中的突水和坑道碎屑流的成因做了探讨,并在水文地质结构、水化学、水同位素及水文地热学的综合研究基础上,对未来的二期井下工程开挖中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预测,提出了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于煤矿开采基础之上的矿山开采沉陷理论和预测方法并不适用于象金川这样厚大、陡倾的金属矿床开采的岩移问题,因此,本文探讨利用神经网络来对地表岩移进行预测。根据Elman神经网络能够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特点和具有反映系统动态特性的能力,提出了利用Elman神经网络建立地表岩移时序预报模型的方法。利用金川二矿区GPS监测所得到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Elman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与GPS实测值之间的比较,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显示了良好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时间步长较短情况下,应用于实际预测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金属矿山岩移预测方法不足的缺憾。  相似文献   

17.
The general axisymmetric problem involves three photoelastic unknowns. Experiment yields two of these factors: the characteristic retard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direction. A third independent condition is thus required for the solution. Two cases for which this information can be easily obtained are considered here. They are the stress-frozen cases, i.e., μ=0.5, and some restricted cases of thermal stresses which obey the sum rule, i.e., . A new approach to the solution which involves expressing the radial displacement (the key factor in such analyses) and the shear stress as separate polynomials is presente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earlier solutions.  相似文献   

18.
以淮南矿区口孜东矿深部回采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真三轴模型试验装置模拟了从浅埋静水压力、深埋静水压力、初掘采动应力(K=1.5为1.5倍900m埋深静水压力,后同)到回采动压(K=2~3)等不同应力条件下,大、小两种尺寸的直墙拱形回采巷道围岩应变状态,获得了浅埋条件下巷道围岩浅部拉应变、深部零应变,以及深埋静水压力及初掘采动应力下,巷道围岩出现"零应变交界圈"现象及深埋回采高应力下非线性大应变的围岩应变特征。应变监测结果反映了深部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动态演化过程,为巷道的稳定性控制提供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Yangsheng  Zhao  Yaoqing  Hu  Jingping  Wei  Dong  Yang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2003,53(3):235-244
Effective stress law of all kinds of coal samples, including steam coal, fat coal, corking coal, thin coal and anthracite, under pore pressure of gas, is experimentally studied using a newly developed test machine. These samples are taken from Coal Mines in Wuda, Hebi, Yanzhou, Yangquan, Qingshui, and Gujiao in China.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pore pressure of gas, the tested coal samples comply with Biots effective stress law, where the Biots coefficient is not a constant, and is bilinear function of volumetric stress () and pore pressure (p), that is, We define four areas according to the numerical feature of , that is, functionless area of pore pressure, normal function area, fracturing function area, and quasi-soil function area. The effective stress law of coal mass introduced by this paper is a constitutive equation in the study of coupled solid and fluid. This has significance in the drainage and outburst of methane in coal se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