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证并探讨了地震动诱发滑坡体启程剧动的机理。研究认为, 地震动对滑坡形成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坡体波动振荡来产生; 坡体波动振荡在斜坡岩土体变形破坏过程中产生三种效应: 累进破坏效应、启动效应和启程加速效应; 并以骆驼岭滑坡为例, 采用离散元对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得出了一些既有理论研究意义, 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论断。  相似文献   

2.
土质滑坡体破坏的突变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鹏  艾南山 《力学学报》1994,2(4):67-76
本文运用突变理论,分析了土质坡体破坏的两种方式:突变式破坏和渐变式破坏,建立了相应的在突变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高速滑坡与低速滑坡的产生根源。对于受水文条件诱发的滑坡,提出了相应的判别准则。  相似文献   

3.
微型桩单桩加固滑坡体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开展滑坡基本参数试验和微型桩加固滑坡体的模型试验,研究微型桩单桩加固滑坡体的承载机理、受力情况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微型桩可有效提高滑坡的稳定系数,采用微型桩加固滑坡后,可将滑坡的稳定系数由0.96提高至1.35;微型桩所受的滑坡推力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分布,滑床抗力呈上大下小的三角形分布,且随加载量的增加合力作用点逐渐向滑面靠近;微型桩于滑面附近发生破坏,其破坏模式可判断为弯剪破坏。  相似文献   

4.
火山岩坡残积土地区暴雨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暴雨条件诱发的浅层坡残积土质斜坡破坏的机理受控于土体在低有效围压条件下的应力应变特性。1993年11月4~5日,香港大屿山地区特大局部性暴雨导致在120km2范围内产生自然滑坡泥石流800余处,且绝大多数发生于火山岩风化坡残积土地区。本文对火山岩风化坡残积土开展了室内偏压固结不排水剪和偏压固结常剪应力排水剪试验,揭示了该类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暴雨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过程。  相似文献   

5.
高边坡岩体渐进性破坏粘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边坡实际地质模型 ,基于弹塑性与粘弹 -粘塑性理论的本构方程 ,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 ,定量地揭示和模拟再现了高边坡岩体破裂、变形、破坏及失稳前后锁固段岩体渐进性破坏的机制和过程 ,探讨了高压水流作用下滑坡启程剧动的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6.
土质滑坡临滑会产生次声波,次声监测可以作为判断土质滑坡临滑的一种技术手段.在考虑到滑坡的力学方式是以剪切破坏为主的前提下,为了探明土质滑坡过程中的次声信号响应特征,设计了土体直剪实验次声-力-位移联合监测系统,开展了土体剪破坏次声监测试验,在次声事件自动拾取的基础上,结合黏性土渐进性破坏理论,分析了剪切过程中的微观声学机理,结果表明:(1)黏性土剪切破坏时发出的次声信号主要来源于弹性阶段中黏土颗粒的相互挤压、弹塑性阶段中以黏土胶体团粒本身的拉张破裂和应变软化阶段中土颗粒间的摩擦;(2)在土体剪切载荷的不同阶段,次声信号的幅值大小呈现出应变软化阶段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的规律;(3)剪切力与次声信号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次声事件的峰值包络线与剪切力趋势线相当吻合,并且次声信号的均方功率峰值都在推力峰值之前,平均提前为22.95 s.研究对进一步利用次声开展土质滑坡的监测和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土剪破坏次声监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质滑坡临滑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监测可以作为判断土质滑坡临滑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考虑到滑坡的力学方式是以剪切破坏为主的前提下, 为了探明土质滑坡过程中的次声信号响应特征, 设计了土体直剪实验次声-力-位移联合监测系统, 开展了土体剪破坏次声监测试验, 在次声事件自动拾取的基础上, 结合黏性土渐进性破坏理论, 分析了剪切过程中的微观声学机理, 结果表明: (1)黏性土剪切破坏时发出的次声信号主要来源于弹性阶段中黏土颗粒的相互挤压、弹塑性阶段中以黏土胶体团粒本身的拉张破裂和应变软化阶段中土颗粒间的摩擦; (2)在土体剪切载荷的不同阶段, 次声信号的幅值大小呈现出应变软化阶段<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的规律; (3)剪切力与次声信号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次声事件的峰值包络线与剪切力趋势线相当吻合, 并且次声信号的均方功率峰值都在推力峰值之前, 平均提前为22.95 s. 研究对进一步利用次声开展土质滑坡的监测和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激光破坏机理研究的一个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入射激光的波长、辐照时间、平均功率密度保持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激光的时。空结构会产生不同的破坏模式,在上述激光基本参数不变时,如何合理选择激光的时。空分布以便达到最佳的破坏效果,这类问题可称之为激光破坏机理研究中的反问题。迄今为止,人们对这一“反问题”的研究甚少。本文利用非高斯空间分布激光辐照黄铜薄片材料,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破坏模式──反冲塞效应,并对此进行了较系统的实验与理论分析,激光破坏反问题的提出和初步探索是研究激光破坏机理的一个新概念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黄显贵  陈植华  汪斌 《力学学报》2006,14(5):665-669
利用有限元强度折减系数法求得的滑坡安全稳定性系数进行北门沟滑坡稳定性评价。通过强度折减,当滑坡达到不稳定状态时,有限元计算不再收敛,此时的折减系数就是滑坡的安全稳定性系数。经计算,可以得到滑坡体破坏形式和破坏扩张趋势,有助于对滑体破坏机制的理解。计算表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与传统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的稳定性系数很接近,这为滑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0.
西宁市林家崖滑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正盛  方斌  张征 《力学学报》1998,6(3):199-204
林家崖滑坡是一个具有上下两个滑体的滑坡系统,本文首先阐述其特性,对其变形控制因素及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并将常规Sarma法和基于Sarma法的基本原理的一种新的计算公式结合起来对该滑坡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对于这种双层滑体滑坡,在进行稳定性分析时应视情况而增加考虑上滑体滑动效应,以使结果更合理,为滑坡治理设计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岩体结构控制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广忠 《力学学报》1993,1(1):14-18
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作者于1984年提出岩体结构控制论是岩体力学的基础理论,并全面、系统地以岩体结构控制论为指导研究了岩体变形、岩体破坏及岩体力学性质的基本规律;提出岩体变形系山岩体材料变彤和岩体结构变形共同贡献的,岩体破坏系受岩体材料破坏和岩体结构破坏控制的;岩体力学性质不仅决定于岩体材料力学的性质,而且受控于岩体结构力学效应及环境因素力学效应。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岩体可以划分为连续介质、碎裂介质,块裂介质及板裂介质四种岩体力学介质,从而建立了完整的岩体结构力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速远程地震黄土滑坡发生机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一种新的远程导弹飞行轨道的可行性,它的最大飞行高度约100km. 这种 超低弹道,借鉴卫星模式,利用离心力抵抗重力. 与卫星轨道运行不同的是,超低弹道周围 的稀薄空气影响至关重要,必须考虑. 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载荷条件和射程条件下, 超低弹道和经典的最小能量弹道对于火箭动力的需求大致相当,射程10000km以上基本相同. 头部半径为5cm的轴对称外形,沿超低弹道飞行时,其驻点热流在高度26km左 右达到最大值 50MW/m2, 约为最小能量弹道驻点热流最大值的50%. 由于超低弹道对升力没有要求, 飞行过程中的气动加热问题,沿用成熟方法如烧蚀防热即可解决. 总体而言,超低弹道对于 火箭动力与外形气动力/热要求,现有技术容易满足,因此利用它增强远程导弹的突防能力是 现实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许兵 《力学学报》1997,5(4):295-298
本文着重探讨了孙广忠教授关于岩体结构力学的基本观点, 即岩体、岩体的结构与赋存环境, 岩体结构力学效应, 岩体结构控制论及工程地质-岩体力学-地质工程三位一体的观点等。纵观孙广忠教授的论著, 他走的一条“立足地质、以岩体结构力学效应为中心, 紧密结合地质工程”的岩体力学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14.
官地水电站坝区岩体的浅表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表生结构的研究 ,对认识河谷岩体的岩体结构特征、工程岩体结构建模及稳定性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官地水电站坝区玄武岩体的浅表生结构极为发育 ,且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通过对浅表生结构的发育分布及变形破裂形迹的调查分析 ,研究了浅表生结构的空间发育规律及其组合形式 ,结合地质地貌演化机制分析 ,探讨了浅表生结构的形成机制 ,建立了坝区浅表生结构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5.
1996年10月28日发生在金沙江下虎跳峡口的滑石板滑坡,因堵塞金沙江、摧毁公路而引起高度重视。野外调查发现,滑石板滑坡是典型结构面控制的顺层基岩滑坡,层面和两组近于垂直层面的节理将边坡厚层灰岩切割成不同规模的菱形块体,长期的风化作用、重力、降雨、人工开挖公路等因素作用下,这些菱形块体从顺层稳定状态演化为稳定性较差的“悬挂”体,受河谷边坡斜向割切影响,表现为梯级叠次“悬挂”,最外边的“悬挂”体稳定性最差,最容易发生快速滑动。因此,该滑坡每次发生破坏滑动的体积不会很大,但是具有多次重复发生的特点,值得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6.
工程地质已进入预测和改造阶段。地质工程是对山体稳定性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改造与控制的技术。它的工程对象是复杂地质体。这种地质体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岩体结构控制论、工程地质体控制论和工程地质过程改造与控制论是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地质工程要求地质勘察、设计与施工融为一体,而“设计”是沟通“勘察”与“施工”的桥梁。作者认为,必须尽快开发一套适用性强的地质工程设计支持系统,以弥补在地质工程中,知识偏窄和设计周期过长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瓦依昂滑坡、塘岩光滑坡、千将坪滑坡滑坡三大滑坡工程地质比较研究,找出了其地形地质条件、诱发因素、变形特征的基本规律和共性,揭示了库水浮托与滑带浸泡软化及二者耦合的滑坡诱发机制; 提出了水库顺层岩质滑坡的基于易滑地质结构的空间预测模型; 初步总结了水库顺层岩质滑坡短期及临滑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宽城县遵(化)—小(寺沟)铁路穿越一个体积约77×104m3的古滑坡体,因在滑坡前缘以路堑方式穿过,开挖施工导致古滑坡复活。为保障未来铁路的运营安全,需要对其进行彻底治理。在现场地质调查及试验,以及分别对沿复活滑坡体新滑面和古滑面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复活滑坡体的具体特征,提出2种治理方案,即"抗滑桩"方案和"削方+抗滑桩+桩间挡土墙"方案。通过综合比选确定后者为采用方案,并具体进行了削方、抗滑桩、截排水系统和坡面防护等设计。  相似文献   

19.
地质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持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工程设计具有非结构化、非参数化、非规范化特征,同时,也具有“风险与优化”性和“反馈与可变更”性。仅用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的求解方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寻求一种非结构化的工具,根据问题的需要,面向目标自动生成求解结构。本文归纳了地质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探讨了基于几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地质工程设计。最后,介绍了地质工程设计支持系统在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治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