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立了NH_3/CO_2和R507/CO_2复叠式制冷系统热力学模型,并改变冷凝蒸发器换热温差、低温级蒸发温度和高温级冷凝温度来研究两种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冷凝蒸发器换热温差对R507/CO_2复叠式制冷系统效率影响更大,相同工况下,R507/CO_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COP略低于NH_3/CO_2复叠式制冷系统,但R507/CO_2复叠式制冷系统随低温级蒸发温度升高的增长速率较大,随高温级冷凝温度增长而降低的速率较小,且R507制冷剂比NH_3制冷剂更加安全,可以通过降低冷凝蒸发器换热温差,提高低温级蒸发温度,降低高温级冷凝温度的方法来提高复叠式制冷系统COP。  相似文献   

2.
T形管中非共沸工质的组分分布对组分可调热力循环性能有重要影响。但目前的研究均是基于理想分离假设分析T形管对热力循环的影响。为研究T形管实际分离性能对热力循环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基于T形管的新型自复叠制冷系统。对制冷工况下T形管中R134a/R600a的组分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对新型自复叠制冷系统性能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T形管出口的流量分配比越高,其分离效率越大。当干度大于0.8或R134a质量分数大于0.7时,T形管两个出口的分离效率相对较小。与无分离的制冷系统相比,基于T形管的自复叠制冷系统的COP可提升0.83%至18.69%,单位容积制冷量可提高3.09%至36.2%,过冷器热负荷可降低11.6%至31.3%。  相似文献   

3.
为选择适合喷射增效自复叠制冷循环的工质,选取R32/R1234ze、R23/R134a、R170/R290和R23/R227ea四组混合工质,计算分析在给定工况下不同工质对喷射增效自复叠制冷循环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自复叠制冷循环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在喷射增效自复叠制冷循环中,R170/R290制冷量最大,R23/R2...  相似文献   

4.
根据已有的五级自动复叠循环系统,对两种制冷剂组合进行特性分析,并选择其中的组合R600a/R23/R14/R740/R728,同时进行制冷剂配比的模拟计算,并确定最终制冷剂的配比。  相似文献   

5.
一种四级自动复叠制冷循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四级自动复叠制冷循环,搭建相应的试验装置,选取合理的混合工质及配比并成功制取了-140℃的低温。测量系统各级节流后的温度特性,并进行分析,指出混合工质配比对蒸发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军韬  张华 《低温与超导》2012,40(1):53-56,61
由于压缩机压比的局限,制约着单一制冷剂的压缩回热循环发展,本系统采用单一压缩机和混合工质的自复叠制冷循环系统取得了较好的制冷效果。文中对单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进行了理论模拟,并设计和搭建了实验台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混合工质组合R600a/R23,并初步得到最优配比。  相似文献   

7.
应用不同混合工质的自复叠制冷机组性能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混合工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自复叠制冷机组的各项性能。在给定的工况下分析了R744/R600 a、R744/R290、R744/R134 a、R23/R134 a、R23/R22与R32/R600等混合工质的配比、蒸发器出口温度对机组的冷凝压力、制冷量、压缩机耗功和COP的影响。结果表明:R744/R600 a、R744/R290、R744/R134 a与R32/R600 a的最佳配比为35∶65,R23/R134 a的最佳配比为40∶60,R23/R22的最佳配比为30∶70,其中R744/R290系统的COP值为最大;低沸点组分增大情况下,R744/R290、R744/R134 a与R23/R22机组的制冷量和压缩机耗功随着先增加后减小,但R23/R134 a、R32/R600与R744/R600 a机组的制冷量和压缩机耗功一直增加;在最佳配比情况下,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其机组的COP值不断增加,而冷凝压力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8.
双温复叠式制冷循环可以用于低温领域中需要提供两个不同制冷温度的场合。首先介绍了双温复叠式制冷循环的原理和组成,然后建立了双温复叠式制冷循环的热力学模型,通过热力计算分析了冷凝温度、低温部分蒸发温度、蒸发冷凝器传热温差、流经高低温蒸发器质量流量比、过热度和过冷度对该循环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R12/R13/R14自动复叠制冷系统中的R12、R13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针对该系统重新选择了制冷剂配组,给出了制冷剂组的选择原则,接着在所搭建试验台上做了一系列配比的实验,找到制冷剂的最佳配比,将R12/R13/R14和R134 a/R23/R14两种系统在5 L载冷剂的负荷下进行了降温速率、制冷量对比。  相似文献   

10.
在R744/R717复叠式制冷系统中加入了引射器来回收膨胀功,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分析模型。研究了中间冷凝温度、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和引射器组件效率对COP的影响。发现存在一个最佳中间冷凝温度使得系统COP达到最大值;在给定的条件下,与传统的复叠式制冷系统相比,带引射器的复叠式制冷系统的COP提高了6.4%~7.8%,并且引射器组件的效率越高,制冷系统的COP提升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1前言认识压气机叶栅内部分离流动的结构和特性,对于揭示压气机内复杂的流动机制、改善叶栅气动性能、减少流动损失和提高压气机喘振裕度具有重要意义山。本文采用激光片光层加示踪粒子流场显示技术,观察和摄取了环形压气机叶栅在约十14”大攻角下的内部流动图像;采用七孔气  相似文献   

12.
用三维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测量了扩压叶栅出口近端壁区域的流动结构和紊流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气流流出扩压叶栅出口后,吸力面和压力面的通道涡将在较长的距离内保持其形态和强度,但是尾迹的形成及尾迹在压力的作用下向吸力面方向的偏斜成为了这一阶段的主要流动现象。通道涡、尾迹和尾迹的运动对亲流量的分布规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流体向下游运动,尾迹区内雷诺正应力分量的衰减和扩散均比雷诺切应力快。而通道涡区域紊流量的值则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3.
一个能量分级利用的复合制冷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蒸汽压缩式循环和蒸汽型、直燃型吸收循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制冷循环。压缩式循环的能效比一般为2.5-4.5,其折算后的一次能源利用率大概为0.9~1.5。吸收循环直接由热驱动,其能效比一般在0.7~1.2左右。直燃型吸收循环由于高压发生器炉膛与溶液...  相似文献   

14.
叶顶间隙对环形叶栅三维粘性流场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考虑叶顶间隙影响的三维叶栅粘性流场特性的数值模拟是当今比较流行的研究课题。顶部泄漏流动的研究对更准确分析、设计三维叶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使用了多种不同的数值方法及实验方法对叶顶间隙流进行研究。然而,以往的计算往往局限于直列叶栅,...  相似文献   

15.
采用控制容积积分法和协调一致压力修正算法数值求解三维稳态时均N-S方程组,对一小展弦比透平动叶栅在旋转状态下的二次流涡系演变和三维气动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叶栅上下端壁通道涡在叶展中部交汇,在该处产生强烈的横向流动并引起叶展中部能量损失急剧增加,使损失沿叶高的分布由常见的双驼峰型变为单驼峰型,同时还使叶展中部出口气流的欠偏转角大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16.
1前言随着对叶轮机械研究的深入,叶轮机械内部的真实复杂流动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认识扩压叶栅内的流动分离和旋涡的发生、发展及相互作用,对于揭示压气机内部流动机制,改善流动结构,提高其喘振裕度,以及发展喘振控制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山。尽管人们已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尚未完整充分地认识这一复杂现象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模型。对处在严重流动分离状态下的环形叶栅内部流动的研究就更为少见。本文应用油膜法显示了从约零度到二十几度多个来流攻角下,一大展弦比叶片低稠度环形压气机叶棚的表面流场。进口气流马赫数约为0.1。叶片进…  相似文献   

17.
环形叶栅中二次流与损失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引言三维叶栅中的损失主要由叶型损失、端部损失及二次流损失等组成。而其中的二次流损失,由于在损失总量中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且又强烈依赖于叶栅几何形状等本身的特点,因而十分受到关注。许多学者分别用计算或试验的方法来研究二次流动,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文献1~8)。然而,以往大部分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直列叶栅,对沿径向非等截面的环形叶棚的详细研究甚少。本文基于非正交曲线坐标与非正交速度分量下完全守恒型的Navier-Stokes方程,采用时间推进法与Baldwin-Lomax湍流模型,数值求解环形叶栅内部的粘性流场,得到了十分…  相似文献   

18.
压气机叶栅壁面拓扑和二次流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从涡动力学原理出发,根据实验测量和流场显示结果,对压气机平面叶机的壁面拓扑和叶栅二次流结构进行了研究.由叶栅壁面拓扑分析和二次流结构可知,叶栅的通道涡较强,出口集中脱落涡和角区分离泡的存在,造成了叶栅两端区较高的二次流损失,并且随叶栅来流冲角的提高,旋涡出现破裂,二次流损失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刘民玉 《应用光学》1993,14(1):30-33
对陀螺-光学耦合式导引头中两种结构的光学系统进行分析,得出它们有不同的反射镜摆动角与跟踪场比,导出目标偏离视线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计算分析,最后讨论离焦探测器浸没问题。  相似文献   

20.
蒋欣荣  克鲁特 《光子学报》1996,25(6):506-513
本文首先讨论粒子光学柱成象系统中空间电荷象差的概念,然后提出用梯形束元作为同时计算空间电荷象差、几何象差、色差和衍射象差的统一模型;最后,在此模型基础上推导并提出了所有计算成象系统中空间电荷象差的解析表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