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研究了萃取-絮凝法再生废机油的工艺条件。筛选出有效的萃取剂E和絮凝剂F,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常温下,萃取剂和絮凝剂比(E:F,体积比)为2:3~3:2,剂油比(S:O,体积比)为10:1~8:1,反应时间为10~15min。萃取-絮凝后所得一次净化油用活性白土补充精制,再生油质量接近润滑油基础油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废机油对老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butadiene-styrene, SBS)改性沥青的再生效果及再生机理。采用沥青加速老化试验模拟长期老化过程制备老化SBS改性沥青,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废机油制备再生沥青,并结合沥青物理性能、流变性能试验评价再生SBS改性沥青性能。在此基础上,采用红外光谱试验、四组分分析试验、荧光显微分析试验探究废机油再生SBS改性沥青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老化后SBS改性沥青针入度与延度降低,软化点与粘度增加,废机油的掺入将会增加老化SBS改性沥青针入度与延度,降低软化点与粘度,且与废机油掺量呈正比;废机油的使用将会降低再生SBS改性沥青的高温流变性能,提高再生SBS改性沥青的疲劳寿命;废机油能够降低老化SBS改性沥青劲度模量,对蠕变速率指标影响不显著;SBS改性沥青在老化过程中SBS发生破坏,沥青中的羰基与亚砜基含量增加,而废机油的掺入将会降低老化沥青中羰基与亚砜基含量,属于物理再生过程;SBS改性沥青老化后,饱和分、芳香分含量减少,胶质、沥青质含量增加,而废机油掺入后影响则反之;废机油的掺加将会使断裂的SBS分子部分溶胀,恢复沥青性能。  相似文献   

3.
研究活性白土对苯酚的等温吸附特性,考察了初始溶液浓度、活性白土粒径、pH值、温度4种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活性白土吸附苯酚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 Langmuir等温方程能较好地描述活性白土对苯酚的等温吸附特征; 初始溶液浓度越高,活性白土对苯酚的吸附量越大; 随着活性白土粒径的减小,其对苯酚的吸附量增大; 碱性条件有利于活性白土对苯酚的去除; 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采用减压蒸馏对炼油污水进行处理,讨论了蒸馏温度、白土投加量对炼油污水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白土辅助减压蒸馏工艺对炼油厂废水处理效果较好,经过该工艺处理,炼油厂废水COD从1809.5 mg/L降到60 mg/L,去除率高达97%,可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
根据活性白土的活化机理,以广东省南海市某地的膨润土为原料,研究了制备具有较高白度的活性白土的工艺过程,探讨了活化剂种类、浓度与活性白土性能的关系和活性白土的X 一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的性质.分析了成品的主要化学成份,测定了成品的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6.
根据活性白土的活化机理,以广东省南海市某地的膨润土为原料,研究了制备具有较高白度的活性白土的工艺过程,探讨了活化剂种类、浓度与活性白土性能的关系和活性白土的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的性质。分析了成品的主要化学成份,测定了成品的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7.
针对辽西膨润土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区缺水严重,其开发利用率差,造成资源浪费这一问题,讨论了膨润土活化制备活性白土原理、干法制备流程,并对处理后制得的样土与仇山白土进行了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试验的干法制备活性白土,其性能指标合乎要求,解决了制备中的缺水问题,工艺流程适合企业生产,提高了膨润土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志丹白土为原料,经酸活化所得活性白土应用于食用油的脱色,详细研究了脱色工艺条件,并与浙江等地的活性白土产品的脱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志舟活化白土具有较好的脱色性能。  相似文献   

9.
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以废机油、齿轮油、液压油、专用油等废油为研发对象,通过沉降、平行渗滤和垂直升滤等净化措施后;加碱及催化剂后加热裂解为汽、煤、柴油;然后用分子筛、板框过滤精制,除去痕量的水和机杂,使产品透明水亮;最后添加各种添加剂(抗氧、防锈剂、清洁剂等)提高油品的使用性能(如减少喷嘴的结焦,管线堵塞,提高燃烧效能,延长机械维修周期,节约能源等).通过以上4个环节,把废油裂化为优质柴油,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并防止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古杭锦2#土为原料制备了环保型活性白土干燥剂,研究了活性白土干燥剂在不同湿度下的吸湿性、逆吸附性与可再生性,并将其性能与相同条件下的硅胶干燥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在25%,50%,70%时,粉末状活性白土干燥剂的饱和吸水率可达9.1%,15.4%,29.9%,且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和一定的逆吸附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废润滑油再生回收率低和废弃物多的问题,提出了应以加氢再生为主流工艺;通过对比分析国外KLEEN、KTI、HYLUBE、REVIVOIL和PROP等装置的运行经验和国内新瑞公司、科林公司以及其他研究者的成果,得结论:废润滑油加氢再生的突破点在于预处理工艺和加氢催化剂的研究,但鉴于催化剂本身结构和组成的限制,加氢再生工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在于预处理工艺;通过建立高效的检测和筛分技术,能够将废润滑油分类送往适合的加氢再生工艺装置,将会极大的促进废润滑油再生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国内外废润滑油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并着重探讨了膜分离、真空滤油、溶剂精制、分子蒸馏、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技术的优缺点,指出了绿色环保、低成本技术是今后废油再生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对于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从传统抽提溶剂、抽提溶剂助剂、新型抽提溶剂等方面阐述了国内外基于抽提过程的废油再生技术及工艺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抽提溶剂复配是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植物油精制过程产生大量含油废白土,如果不能有效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造成资源浪费。本论文采用溶剂抽提法对植物油精炼废白土进行再生研究,选用石油醚(沸程90~120℃)为非极性抽提溶剂,95%乙醇为极性抽提溶剂,分别用非极性溶剂和两种溶剂的混合溶剂对废白土进行抽提,得到废白土再生的最佳工艺条件:溶剂用量为100mL溶剂/100g废白土,温度50℃,抽提时间30~40min,石油醚和乙醇的体积比为4:1,抽提次数以3~4次为宜。在上述条件下,废白土中总油分得率达到28%以上,再生白土比表面积达到150m2·g-1,再生白土的脱色率、活性度、游离酸、粒度、水分等质量指标基本符合要求,吸附性能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5.
活性炭的电化学再生机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研究PH值对苯酚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的影响,活性炭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再生效率和循环再生对活性炭再生效率的影响,结合以前的有关研究结果分析认为活性炭的电化学再生过程机理中包括电脱附。NaOH碱再生,NaClO化学氧化等过程,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再生活性炭具有较高的再生效率。  相似文献   

16.
改性活性炭吸附脱除RFCC柴油中碱性氮化物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改性活性炭吸附脱除RFCC柴油中的碱性氮化物。考察了改性酸的浓度、吸附剂的投加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下,最佳改性酸浓度为70%,100mL RFCC柴油中吸附剂的最佳投入量为0.5g,最佳吸附时间为20min,在此条件下,RFCC柴油中的碱性氮化物脱除率为97.25%,油品收率大于98%,透光率从4.2%提高到34.1%,颜色由橙红色转为淡黄色。  相似文献   

17.
活性白土是以膨润土与硫酸经高温反应而制得。对活性白土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反应液(即酸性废液)的主要成份进行了分析,初步讨论了酸性废液循环活化对活性白土的活性度、脱色力等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废液循环使用,既节约了资源,亦降低了成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酸性废液循环使用不能超过三次,否则将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8.
水处理活性炭的超声波再生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水处理活性炭的再生,利用超声波处理技术,以甲基橙为有机化合物模型,进行吸附饱和木质活性炭的超声处理再生实验。结果表明,Fe^2+、Cu^2+的加入明显提高了超声反应的脱色率。在pH值为1.0,温度为30℃,声能密度为180W/L,Fe^2+和Cu^2+的投加量为0.6g/L的条件下,超声反应30min后,脱色率都可达到95.5%。  相似文献   

19.
采用活性炭吸附预处理后的莠去津农药废水中的有机物,研究了活性炭种类、溶液pH值、盐含量对吸附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并探讨了活性炭的再生性能.结果发现:pH值小于3时粉状木质活性炭对农药废水的吸附效果最好;废水中的盐含量越高,越有利于吸附;Freundlich模型比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吸附等温线,pH值为3时的最大吸附量为250 mg/g.碱液可以将吸附在活性炭上的有机物解吸下来,再生后活性炭的吸附量可达到新鲜活性炭的98%以上.  相似文献   

20.
以血红蛋白水溶液为原料,直接进行活性炭吸附,分别研究了吸附温度、吸附时间、血红蛋白溶液的浓度、活性炭加入量等条件对血红蛋白吸附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工艺条件.该方法的最适宜工艺条件是:吸附温度为30℃,吸附时间为5h,血红蛋白稀释浓度比为1∶10,活性炭加入量为30g.制备的血红蛋白活性炭可应用于滤棒产品,以提高其对烟气中亚硝胺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