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W/O型微乳液活化能和导电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电导行为是微乳液的重要性质之一。自Lagourette和Lagues发现了W/O型微乳液电导渗透(Percolation)现象后,人们开始了微乳液导电机理的研究。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界面层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阴离子在微乳颗粒碰撞时发生跃迁而使W/O型微乳液具有导电性。  相似文献   

2.
王维  杨延钊  路文娟  刘菲  商凯 《应用化学》2011,28(10):1218-1220
研究了油酸钠、正戊醇、正庚烷和氯化钠水溶液组成的微乳液对镧的萃取行为及机理,分别考察了萃取时间、水乳比、油酸钠浓度、戊醇浓度、水相pH值及无机盐浓度对萃取过程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油酸钠微乳液体系非常稳定,在不加萃取剂的条件下对La3+有非常好的萃取效果,当油酸钠和正戊醇质量分数分别为6%和32%,水乳比R=7,pH值在3.5~7范围内,萃取率均高于99.5%。  相似文献   

3.
农药微乳液物理稳定性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介绍了微乳液在农药剂型中的研究和应用,分析和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溶剂等组分对微乳形成及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Triton X-100微乳液体系中铁的萃取与分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 ,在以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油包水 (W/O)微乳液体系中进行萃取分离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1~ 3] .本文根据微乳液体系较相应胶束有更低的表面张力和更高增溶量的特性 ,首次利用非离子型水包油 (O/W)壬基酚聚氧乙烯醚(Triton X- 1 0 0 )微乳液在无机盐硫酸铵的存在下萃取分离铁 ,与传统的有机溶剂萃取分离方法比较 ,此法具有不挥发、无毒、快速和操作简单等特点 ;与高聚物水溶液体系萃取 ,有相同的萃取效果 ,但药品用量相对减少 .GBC932 AA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澳大利亚 ) ;p Hs- 2 5酸度计 (上海雷磁仪器厂 ) .铝试剂为质量分数 …  相似文献   

5.
β-胡萝卜素微乳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绘制拟三元相图选择合适的微乳液组分,制备了β-胡萝卜素的Tween80/乙醇/丁酸乙酯/H2O的O/W型微乳液。考察了温度、盐度和pH对微乳液区域的影响:电导率法区分了微乳液的O/W、W/O和B.C(油-水双连续型)区域;对相同浓度β-胡萝卜素的微乳液和丁酸乙酯溶液进行了光、热稳定性研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β-胡萝卜素的残存率。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和pH降低使微乳区稍有减小,盐度对微乳区基本无影响;微乳体系中水的质量分数大于61·5%时形成O/W型微乳液;β-胡萝卜素在微乳液和丁酸乙酯溶液中对光和热都比较敏感,但在微乳液中较稳定。  相似文献   

6.
微乳体系中番茄红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番茄红素的抗氧化性很强,人体内番茄红素的含量与人的寿命相关,但它对光和氧十分敏感限制了它的使用。微乳作为生物活性物质载体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研究番茄红素在食品级微乳体系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8.
皂化P204微乳体系萃取大豆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NaOH皂化P204/正辛烷微乳体系萃取大豆蛋白的机理和工艺,考察了大豆加入量、P204的浓度、NaOH的浓度、萃取时间、水相pH值及离子强度等对大豆蛋白萃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微乳体系萃取大豆蛋白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大豆粉与微乳液的质量体积比1∶10,P204在油相中浓度0.8 mol/L,NaOH的浓度1.25 mol/L,萃取时间15 min,外水相pH值5,萃取率可达88.48%。通过调节水相pH和离子强度可实现大豆蛋白的萃取和反萃取。  相似文献   

9.
有机萃取剂体系中的离子交换是70年代以来在湿法冶金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把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两个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设备中同时进行,这项技术简称为“联合法”或者CIESE(即CombinedIonExchangeandSolventExtraction)。本文总结了作者近20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并收集了国内外在该领域中研究工作的最新资料,不仅探讨了联合法的基本原理,而且介绍了联合法在铀、金、稀土等湿法冶金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高聚物水基微乳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廖兵 《化学通报》1998,(4):6-10
阐述了高聚物水基微乳液的定义,乳化原理和高聚物乳化的途径。对近十几年来高聚物水基微乳液研究的状况,影响微乳液的因素,乳化机理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超浓盐酸”介质中钯微乳萃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种分子谱学的表征手段, 研究了萃钯有机相中由于酸的共萃导致溶液微观聚集态结构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与高酸度盐酸水溶液平衡后的TBP载钯有机相微乳水团中形成了浓度远大于常规饱和浓盐酸的“超浓盐酸”; 微乳水团内H+和Cl-的大量聚集增浓对Pd离子的络合配位状态产生影响, H+参与了Pd离子配位状态的转变; 有机相“超浓盐酸”形成后, 使得微乳水团中大量存在的H+有可能参与调控水团中各种HmPdClnz+络合离子配位状态的相对含量. 被H+活化的TBP表面活性剂与钯离子的各种配位状态的匹配程度最终决定了钯的萃取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不同因素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液相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电导率的测定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液的结构及结构转变, 绘制了不同条件下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体系的拟三元相图, 讨论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摩尔分数、电解质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各类型微乳区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①随着SDBS摩尔分数增大, W/O型微乳区面积先减小后增大, BC和O/W型面积先增大后减小; ②随着电解质浓度增大, W/O、BC和O/W型微乳区面积均先增大后减小; ③随着温度升高, W/O型微乳区面积增大, BC和O/W型面积均减小.  相似文献   

13.
P507(K)-醇-正庚烷-水四组分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球状模型并结合稀释法求得了P507(K)-醇(正戊醇、正己醇、异戊醇、异己醇)-正庚烷-水四组分微乳液的结构参数:水内核半径R_w、颗粒有效半径R_e、界面层厚度l、颗粒平均聚集数、颗粒总数N_d以及分散相所占总界面面积A_d。结果表明,R_w与ω(水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数之比)成线性关系。由直线的截距还求得P507(K)极性头的水化层厚度为0.58 nm。  相似文献   

14.
十二烷基硫酸钠中相微乳液的液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乳液是指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各向同性的、光学透明或半透明的热力学稳定体系.中相微乳液是指富表面活性剂相与过剩水相、过剩油相形成的三相体系.中相微乳液既可增溶水,又可增溶油,且与过剩水相、油相超低的界面张力,因而在强化采油中引起人们...  相似文献   

15.
16.
P507(K)-醇-正庚烷-水微乳液界面含醇量变化及对体系结构的影响沈兴海,高宏成(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北京,100871)关键词微乳液,2-乙基己基-2-乙基己基膦酸钾,饱和溶水量醇的性质与含量通过影响微乳液界面性质而影响其结构,而W/O型微乳液中...  相似文献   

17.
电导法研究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的稳定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制备了Span80-Tween80/异辛烷/AM-H2O反相微乳液体系,用电导法考察了不同HLB(亲水-亲油平衡)值下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正丁醇(n-butanol)、氯化钠(NaCl)和醋酸钠(NaAc)的加入对微乳液体系电导率变化的影响规律.实验表明:HLB值为5.4时体系的电导率变化较小.正丁醇质量浓度为25 g/L时电导率几乎没有变化,当NaCl质量浓度为50 g/L或NaAc质量浓度为25 g/L时可以增加体系的稳定性,为检测微乳液的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将十二烷基苯磺酸盐和苯乙烯化苯酚聚氧乙烯醚按摩尔比1∶1混合后, 结合5种金属反离子配成增溶高效氯氟氰菊酯的载药微乳体系, 研究其在导电机理、相行为及热贮稳定性上的差异. 结果表明, K+和Na+的十二烷基苯磺酸盐易于形成O/W型微乳液, Li+次之, Ca2+和Mg2+的十二烷基苯磺酸盐, 不利于形成O/W型微乳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