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木冠南  李向红  屈庆  周俊 《化学学报》2004,62(24):2386-2390
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法研究了盐酸介质中,稀土铈(IV)离子和钼酸钠对冷轧钢的缓蚀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钼酸钠和稀土Ce4+对冷轧钢都有一定的缓蚀作用,但最大缓蚀率不超过42%.通过吸附模型的讨论发现,在Langmuir吸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校正后的模型能更合理地解释实验结果,并求出了三个吸附参数.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稀土铈(IV)离子和钼酸钠对冷轧钢产生了明显的缓蚀协同效应,最大缓蚀率可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2.
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法研究了盐酸介质中,稀土铈(Ⅳ)离子和钼酸钠对冷轧钢的缓蚀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钼酸钠和稀土Ce^4 对冷轧钢都有一定的缓蚀作用,但最大缓蚀率不超过42%.通过吸附模型的讨论发现,在Langmuir吸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校正后的模型能更合理地解释实验结果,并求出了三个吸附参数(△H^-,ΔG^-,△S^-).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稀土铈(Ⅳ)离子和钼酸钠对冷轧钢产生了明显的缓蚀协同效应,最大缓蚀率可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3.
2-氨基嘧啶在盐酸介质中对钢的缓蚀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向红  邓书端  付惠 《应用化学》2012,29(2):209-215
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2-氨基嘧啶(2-AP)在1.0~5.0 mol/L HCl溶液中(20~50 ℃)对冷轧钢的缓蚀作用。 结果表明,2-AP对冷轧钢在1.0 mol/L HCl中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且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校正的Langmuir吸附模型;缓蚀率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随温度的升高和HCl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2-AP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EIS谱呈半圆容抗弧,电荷转移电阻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红四氮唑在盐酸介质中对冷轧钢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向红  邓书端  付惠 《应用化学》2009,26(9):1075-1079
用失重法、电化学法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红四氮唑在1.0 mol/L ~ 5.0 mol/L HCl介质中对冷轧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红四氮唑对冷轧钢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且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并通过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详细讨论了缓蚀作用机理;AFM测试结果表明红四氮唑在钢表面吸附形成了致密的缓蚀剂膜层。  相似文献   

5.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阻抗谱(EIS)、动电位极化曲线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苯骈三氮唑(BTA)与碘化钾(KI)对冷轧钢在0.10 mol·L-1三氯乙酸(Cl3CCOOH)中缓蚀协同效应。结果表明:BTA与KI复配后较BTA、KI对冷轧钢在0.10 mol·L-1 Cl3CCOOH中缓蚀效果明显提升,最大缓蚀率达87.5%,且缓蚀协同效应参数大于1,BTA与KI存在缓蚀协同效应。BTA与KI复配前后在钢表面的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BTA/KI复配后具有更大的吸附平衡常数和更负的吸附Gibbs自由能改变值;Nyquist图谱主要包含高频区的容抗弧和低频区的感抗弧,且BTA与KI复配后电荷转移电阻进一步增大。BTA、KI、BTA/KI均为以阴极抑制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且BTA/KI复配后腐蚀电流密度较复配前显著下降,证实了BTA与KI存在缓蚀协同作用;SEM微观形貌分析得出,BTA与KI复配后能显著减缓三氯乙酸对钢表面的腐蚀程度。  相似文献   

6.
在活性炭还原气氛下高温固相法合成了Ba3(PO4)2:Ce3+,Dy3+紫外发射荧光粉。XRD图谱表明,烧结温度为1100℃时保温处理3 h,样品为单相的Ba3(PO4)2型六方晶系结构。荧光光谱显示:单掺Ce3+样品中,Ce3+掺杂浓度为8%(摩尔分数)时样品的发光最强,发射峰的位置处在350 nm附近(Ce3+的2D→2F5/2和2D→2F7/2跃迁发射)。适量的Sr2+取代部分Ba2+离子,改变了基质晶格环境,使样品的发光强度得到提高且发射峰向长波方向红移。引入Dy3+作为敏化剂,样品发射峰红移到386 nm,亮度增强,主要是由于Dy3+和Ce3+之间发生了有效的能量传递过程。确定了Dy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3%,发光强度提高了27%。  相似文献   

7.
以Ba(NO_3)_2、NaBH_4、Er_2O_3和CeO_2为原料,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表面活性剂辅助下,采用水热法制备了β-BaB_2O_4(β-BBO)纳米棒,稀土离子Er~(3+)单掺杂的β-BBO(β-BBO:Er~(3+))及Er~(3+)和Ce~(3+)/Ce~(4+)共掺杂的β-BBO(β-BBO:Er(3+)/Ce~(3+)/Ce~(4+))纳米棒.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光致发光(PL)光谱分别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形貌、成分及光致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微量稀土离子掺杂并不改变β-BBO的结构,制得的纳米棒尺寸均匀,长度在200-500 nm之间,直径在10-20 nm之间;β-BBO:Er~(3+)和β-BBO:Er~(3+)/Ce~(3+)Ce~(4+)纳米棒在400nm光激发下,在可见光范围内都观察到中心波长为515和542 nm的绿光.对发光机理的初步研究表明:发光分别对应于Er~(3+)的~2H_(11/2)→~4I_(15/2),~4S_(3/2)→~4I_(15/2)跃迁,铈离子以Ce~(3+)和Ce~(4+)两种形式存在于体系中,Ce~(3+)对Er~(3+)起敏化作用,可以显著增强β-BBO:Er~(3+)/Ce~(3+)/Ce~(4+)纳米棒的发光强度,存在Ce~(3+)→Er~(3+)的能量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8.
空心莲子草提取物对钢在硫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原料,采用40%(体积分数)乙醇水溶液为提取溶剂进行回流提取制得空心莲子草提取物(APE).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APE在0.5 mol·L-1 H2 SO4溶液中对冷轧钢的缓蚀性能及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化学方法、静态失重法和观察法研究了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12-2-12)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及其复合体系在1M HCl溶液中对A3碳钢的缓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具有很好的离子协同效应,在较低浓度下即具有很好的缓蚀效果,属于阴极/阳极混合型抑制剂,当二者复合摩尔比为1:0.8时,协同效应最佳,缓蚀率达到99.9%。通过实验所得数据对其缓蚀机理进行推导,结果表明其缓蚀机理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态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首次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对冷轧钢在1.0 mol/L柠檬酸(H3C6H5O7)溶液中的缓蚀性能,并研究其与碘化钾(KI)复配后缓蚀协同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单独1227或KI均能一定程度抑制冷轧钢在柠檬酸中的腐蚀,100 mg/L 1227与200 mg/L KI复配后最大缓蚀率高达95.3%。缓蚀协同效应系数(s)高于1,表明两者复配后存在协同效应。1227、KI及1227/KI的吸附行为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式。1227与KI协同后的吸附平衡常数进一步增大,标准吸附Gibbs自由能(ΔG?)降低;极化曲线表明1227、KI、1227/KI同时对阴阳两极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为“几何覆盖”模型的混合抑制型缓蚀剂。Nyquist图呈两个时间常数的高频区弥散容抗弧和低频区的小感抗弧,1227与KI复配后的电荷转移电阻进一步增大,缓蚀性能进一步增强;SE...  相似文献   

11.
Ce4+与RE3+的氟化物绿色分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稀土资源 ,已探明的稀土资源 (按氧化物REO计 )占全球稀土总量 80 %。然而 ,我国的稀土工业仍未摆脱资源利用率低和污染严重的困境 ,稀土资源的优势效应仍没有凸显出来。因此 ,稀土生产的绿色化[1] 对作为WTO新成员的我国意义十分重大。现行的稀土冶炼工艺包括由化学浸取、化学分离和化学纯化等一系列线性的非循环的化学反应。如硫酸复盐沉淀分离法是通过Na2 SO4 与RE2(SO4 ) 3形成复盐沉淀实现Ce4 +与RE3+的分离 ,然后加入FeSO4 还原Ce4 +为Ce3+,再形成复盐沉淀 ,使Ce3+脱离硫酸介质体系。…  相似文献   

12.
稀土氧化物前驱体的合成及其对YAG:Ce荧光粉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别用草酸和碳酸氢铵为沉淀剂通过沉淀法制备氧化钇及钇铈复合氧化物.并以其为原料,在高温下合成YAG:Ce黄色荧光粉.用XRD、SEM、粒度测试仪、光谱分析仪等表征了氧化物前驱体和YAG:Ce.SEM和比表面测试结果表明,碳酸氢铵沉淀法制备的氧化钇或钇铈复合氧化物的一次粒径约100nm,形貌规则,比表面积高.用该钇铈复合氧化物合成的YAG:Ce具有发光强度高、形貌规则、粒度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A study of several factors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ir influence on rare earth phosphates precipitation from H3PO4 solutions obtaine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the Kola phosphate rock.  相似文献   

14.
稀土铈对铝合金LY12CZ微生物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勇  薛文斌  刘宏芳 《物理化学学报》2011,27(11):2618-2624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S)、最大可能数法(MPN)、循环阳极极化法、电化学阻抗谱(EIS)和表面荧光显微法(EFM)研究了不同含量稀土Ce3+离子对硫酸盐还原菌(SRB)生长及LY12CZ铝合金微生物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e3+离子能够促进SRB生长,而高浓度时则抑制其生长;循环阳极极化曲线表明,稀土Ce3+离子的加入使铝合金LY12CZ的点蚀敏感性降低;电化学阻抗谱表明,在纯培养基中,随稀土Ce3+离子浓度的增大,铝合金耐蚀性增大.而在接种1%SRB的培养基中,当Ce3+浓度为0.376 mg·L-1时,生长旺盛的生物膜与Ce3+间产生协同作用,增加了基体铝合金耐腐蚀性能.随着Ce3+浓度的增加,SRB生长受到抑制,不能形成致密的生物膜.此时SRB的存在促进铝合金腐蚀,显著减弱Ce3+对基体铝合金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草酸为沉淀剂,用共沉淀法合成前驱体粉末,然后将前驱体粉末在5%H2+95%N2的还原气氛下煅烧,得到发光性能良好的CaSe2O4:Ce3+荧光粉.应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荧光光谱(FS)、综合热分析(TC-DSC)和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前驱物及煅烧后的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于800℃以上时,都町以得到正交结构的纯相CaSc2O4:Ce3+荧光体;其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在450和510 nm,与高温固相法所得产品的发射波长相同.荧光粉优化的合成条件为:Ce3+的最件掺杂浓度为1%(摩尔分数),最佳煅烧条件为1100℃煅烧6 h.最佳煅烧温度较传统的高温固相法(1600℃)低了约500℃,所得产品的发光强度接近高温固相法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La2CaB10O19∶Ce3+在VUV-Vis范围的发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La2CaB10O19∶Ce3+在VUV-Vis范围的光谱, 发现Ce3+在La2CaB10O19中共有两种格位, 分别取代了十配位的La3+和八配位的Ca2+, 从而发射光谱中没有出现特征的双峰, 而出现了峰值约位于307, 330和356 nm的3个发射峰.由于在低对称性晶体场中d轨道的分裂, 激发光谱中位于194, 224, 243, 260, 274和318 nm的峰是由两个格位的Ce3+的f-d跃迁引起的.Ce3+占据两个格位, 可以通过以Eu3+为荧光探针的发射光谱中出现的两个5D0-7F0跃迁得到验证.峰值位于162 nm的激发谱带是基质吸收带, 与基质禁带宽度相对应.通过计算, 不排除其中包含O2-→Ce3+的电荷迁移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18.
磷酸高铈(Ce3(PO4)4)是一种难溶于水的化合物,本文测定磷酸高铈在常温pH=0.4的Ksp值为1~8×10-34,但在测定过程中发现Ce3(PO4)4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尤其在50℃以上时,Ce3(PO4)4饱和溶液体系中的Ce4 、PO43-和pH值均变化异常。根据测得的Ce4 、PO43-浓度以及pH值,推断出50℃以上时Ce3(PO4)4转化为Ce(HPO4)2,并建立了相应的转化机理,测定出Ce(HPO4)2的Ksp为3~7×10-13。  相似文献   

19.
首次超声条件下使用Ce4 氧化柴油中的硫化物(主要为苯并噻吩类),并把这类硫化物氧化成砜类化合物,再选用合适的溶剂(DMF)将这些砜类化合物通过萃取方法除去,使柴油中的总硫含量从554mg/L降到25mg/L,达到了95.5%的高脱硫率。处理后的柴油总硫含量符合世界燃料规范Ⅲ柴油质量标准(不大于30mg/L)。同时,Ce4 氧化媒质可以通过电化学方法再生循环利用,DMF也可以循环利用,无三废排放、具有最佳的经济效益比,并且这种脱硫方法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的要求。最佳的操作条件:反应温度为70℃,溶液的pH=0.69,反应时间为50min;V(油):V(水)=1:9。Ce4 氧化媒质的再生条件:Pb电极为阳极,石墨电极为阴极,反应中需要的槽压为3.1V,再生后Ce4 氧化媒质仍具有很好的脱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