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与常规照射方式对比,研究185nm紫外光浸入铜绿微囊藻溶液中接触式照射对铜绿微囊藻光密度、叶绿素a、可溶性蛋白及细胞结构的影响,考察不同初始质量浓度及通入空气量对各指标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密度、叶绿素a质量浓度、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最终分别下降87.1%,99.8%和99.7%,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方式的紫外照射.随着初始值的增加,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溶性蛋白的降解速率减慢.通气量增加,各指标去除率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在浸入照射方式下,氧对紫外光作用的催化效果不明显.185nm紫外光使铜绿微囊藻的细胞结构短时间受损,胞内物质结构及胞外物质均产生显著变化,藻细胞畸变.185nm紫外光在浸入方式下,短时间可以有效灭活藻细胞,降低其生理活性及生长速率.浸入式照射的强氧化性使各指标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方式的紫外照射,并在后续培养中未出现光复活现象.  相似文献   

2.
脉冲放电对铜绿微囊藻灭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严重,利用高压脉冲引发的气液两相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灭活铜绿微囊藻.研究了动态停留时间、分批次动态处理、不同稀释物以及处理方式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态停留时间越长,处理当天藻液的叶绿素a去除率越高,而随着放置培养时间的增加,叶绿素a浓度下降的趋势也越明显;当动态停留时间相同时,一次处理比分批次处理的叶绿素a去除效果明显;用灭菌水稀释的藻液与用灭菌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0.85%)稀释的藻液相比,前者叶绿素a的去除率远远高于后者;静态实验由于停留时间的相对增加,叶绿素a的去除率明显高于动态实验.本系统最佳的叶绿素a去除率高达97.13%,为灭活藻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离纯化出洱海主要的优势铜绿微囊藻并观察其生长规律及特性。方法:采用水滴-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铜绿微囊藻,采用90%的丙酮提取叶绿素,酶标仪测定其含量,用显微镜计数藻细胞的个数。结果: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与OD665呈直线关系,R2=0.993 1,藻细胞的增长速率在第6天达到最大值为0.524,其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步升高。结论:此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符合"S"型曲线,藻细胞密度与吸光度成线性相关,其生长速率在第6天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4.
沸石去除铜绿微囊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粒径0.28mm以下的沸石粉处理实验室培养、处于稳定期的铜绿微囊藻水样,结果表明:沸石粉颗粒通过吸附一沉淀作用,使铜绿微囊藻细胞及其群体产生沉降,且沉降性能稳定,并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氨氮和活性磷,特别是对活性磷吸附牢固;沸石粉效果的显著性与其投加量有关,投加量越高,效果越显著;藻类自身特性对沸石粉的沉降效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紫外线照射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效果及光合活性的影响,并研究了经紫外线照射后藻溶液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紫外线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效果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大而提高,而光合活性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呈指数下降;在藻浓度为35×108个.L-1条件下,91.8mJ.cm-2的紫外线剂量即可对其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紫外线照射时间10min是抑制藻类生长的最佳时间;藻的浓度对紫外线灭活藻有一定影响,紫外线对高浓度藻灭活效果明显;紫外线照射对藻液的UV254影响较小,但藻液的DOC(溶解性有机碳)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铜绿微囊藻为供试藻类,从吴茱萸、香加皮、苍耳子、川楝子、仙茅、山豆根、白附子、半夏、苦杏仁等九种中药植物(TCMs)中提取出活性物质,研究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实验表明,吴茱萸、香加皮、苍耳子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7d后叶绿素去除率达到了70%以上.其中吴茱萸的抑藻作用最明显,7d后叶绿素去除...  相似文献   

7.
以含野生型铜绿微囊藻天然原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上向流生物膜反应器和混凝处理组合对藻总数、叶绿素a、UV254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进水温度>20℃,滤速分别为4.0、6.0、8.0m/h时,藻总数去除率分别为73.33%~96.87%、70.00%~96.66%、88.24%~97.06%,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为83.60%~96.43%、68.75%~95.45%、66.79%~89.80%,UV254去除率分别为27.38%~68.30%、16.86%~55.11%、49.60%~50.40%;当进水温度<20℃时,相同的滤速条件下,藻总数、叶绿素a、UV254去除效果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不同光强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连续激发式荧光仪,通过测定铜绿微囊藻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QA被还原的最大速率(Mo)、照光2 ms时有活性的反应中心的关闭程度(VJ),研究不同光强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生长和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光照为40μE·m-2·s-1.强光胁迫使铜绿微囊藻的荧光参数Fv/Fm显著降低,而Mo与VJ则明显升高,细胞分裂速度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前用于除藻的黏土矿物表面带负电荷,需通过改性提高黏土矿物的除藻能力,而改性材料会导致成本增加、产生二次污染等,因此研究了直接用表面带正电荷的黏土矿物进行除藻的可行性。通过共沉淀法制备Mg/Al 水滑石,并用其进行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实验研究,探究了吸附剂用量、搅拌时间、铜绿微囊藻初始浓度以及pH 值对Mg/Al 水滑石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用量为1 g/L、搅拌1.5 h、pH=6~11 是Mg/Al 水滑石除藻的最佳条件;Mg/Al 水滑石对质量浓度为0.5~3.0 mg/L的铜绿微囊藻具有较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0.
胞外分泌物对铜绿微囊藻混凝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铜绿微囊藻为对象,研究了胞外分泌物(EOM)对不同类型混凝剂混凝除藻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混凝剂具有不同混凝特性和混凝除藻效果.EOM对混凝的影响具有利弊双重性,即在混凝初期由于优先结合混凝剂,减小了有效投加量并阻碍电中和,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而在混凝后期,初期与混凝剂结合的EOM具有增强架桥和网捕卷扫作用,起到了提高絮体密实性和改善沉降性能等有利作用.综合而言,当EOM质量浓度处于3~5mg.L-1时,混凝剂的除藻效果最好.因此,合理利用EOM是提高混凝除藻效果、减少药剂投加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不同环境条件下除藻剂及其工艺条件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185nm辐射在污染处理中有许多潜在的应用.用模型计算了内径分别为36,24,13,9.5mm的放电管中,低气压Ar-Hg放电的185nm辐射功率和Hg(6^1P1)能级浓度随电流和管壁温度的变化,与己有的实验值符合较好,结果表明,要提高185nm辐射效率,需采用细管径放电管并在较大电流和较高管壁温度下工作.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了内径13mm放电管,测量了185,254nm的绝对辐射功率.测得在电流543mA、管壁温度45℃时,185nm与254nm辐射的功率之比为0.28.讨论了测量的误差来源。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185 nm紫外光/氧化协同降解技术对水体中微量苯的降解情况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溶液中苯的质量浓度、光解时间、溶液pH值以及加入氧化剂等对苯降解的影响,对光解产物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降解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有效降解水体中微量苯,处理3 min时加入K2SO8的苯溶液的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95%...  相似文献   

13.
高岭土对铜绿微囊藻的PAC强化絮凝去除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烧杯实验研究了用高岭土作前助凝剂提高PAC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经絮凝及30 min的沉淀后,藻细胞去除率都达到92%以上,水体剩余浊度低于1.0 NTU.进一步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pH值是影响用PAC联用高岭土助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主要因素,且以pH值为7.5~9时效果较好.以聚丙烯酰胺(PAM)为后助凝剂,当投加量达到0.5 mg/L时,可以进一步增加絮凝体体积和密实度,沉淀5 min即可使水体剩余浊度降到1.5 NTU以下,因此,联用投加高岭土、PAM 和PAC是适宜的强化絮凝除藻技术.  相似文献   

14.
选取水体富营养化中最为常见、难去除、危害大的铜绿微囊藻为除藻处理对象,研究了以天然高分子淀粉通过丙烯酰胺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接枝共聚改性,制备除藻絮凝剂,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除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淀粉接枝共聚物对含藻水体有较好的治理效果,并初步分析了淀粉接枝共聚物对藻细胞的絮凝机理.  相似文献   

15.
取纯培养条件下的铜绿微囊藻水样,分别用三氯化铁、聚合氯化铝、硫酸铝等3种药剂作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烧杯试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混凝效果优于其他2种药剂,具有药剂投加量少(30~40mg/L)、矾花形成快、矾花沉降性能好、除藻效率高等特点.在聚合氯化铝最佳混凝条件下,投加聚丙烯酰胺助凝试验,发现添加6mg/L的聚丙烯酰胺只使除藻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铜绿微囊藻水样的pH对聚合氯化铝的混凝效果有明显影响,产生最佳混凝的pH值范围为6.0~7.0之间.  相似文献   

16.
锰铜复合除藻剂灭活铜绿微囊藻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锰酸盐和酸溶氯化亚铜复配制备了锰铜复合除藻剂(MCC),通过静态实验研究MCC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及药效时间,考察了MCC除藻对水样pH值的影响,探讨其作为新型除藻剂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铜试剂A与锰试剂B的最佳复配比为0.5~1.5∶1.0;投药10d内浊度、OD420和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为67.82%,77.98%和97.04%;投药16d后浊度降到6.16NTU,叶绿素a降到1.048μg·L-1,去除率分别达到77.40%和99.48%;水样pH值随MCC中铜试剂的增加而降低,在最佳复配比时,pH值在7~8之间. 该研究为新型除藻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直接用表面带正电荷的黏土矿物水滑石进行除藻。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物质的量之比的Mg/Al水滑石和Zn/Al水滑石,将两种材料进行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物质的量之比为3的水滑石除藻效果优于其他条件的水滑石;利用金属物质的量之比为3的Mg/Al水滑石和Zn/Al水滑石对不同浓度铜绿微囊藻进行去除实验,发现Mg/Al水滑石除藻效果优于Zn/Al水滑石,对高浓度和低浓度铜绿微囊藻都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最后,研究了Mg/Al水滑石的水溶性,以及对环境的友好性能,结果发现Mg/Al水滑石水溶性较小,对水体的硬度和铝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