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刘达峰 《科技资讯》2008,(14):241-241
根据近十几年来,对天池火山的地震观测,研究了天池火山地震类型,并分析了其相关的活动机理,以期据此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提供一些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火山泥石流的模拟,预测火山泥石流的特性,为制定火山泥石流灾害防治方案提供参考资料,使减轻火山泥石流灾害从被动救灾转变为主动防灾.模型建立时选取天池附近区域为研究区,将研究区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3个区段,对流通区和堆积区划分为足够小的计算网格,计算步长设定为0.001 min.通过Delft 3D软件,对假设的中等和较小规模喷发所引发的火山泥石流的平均速度和峰值速度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不同距离处速度的变化规律.计算了中等喷发规模下火山泥石流不同时间内的影响范围以及火山泥石流流通途径中不同时间段各剖面上泥石流厚度等.虽然本次研究的假设和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长白山地区火山泥石流的流速、堆积情况等在数量及程度方面上进行的分析计算结果对火山泥石流的防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天池火山泥石流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我国最具灾害性喷发危险的活动火山,火山泥石流是最致命的火山灾害之一,根据距离火山口远近不同堆积物所展现的不同特征,将长白山天池火山泥石流分为;碎屑流相、过渡相和超富集流相.基于野外剖面对长白山天池火山1 000年大喷发形成的泥石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探讨了火山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生代多成因复合层状火山,其形成经过了造盾阶段、造锥阶段和造伊格尼姆岩三个阶段,历史上有过多次喷发并造成巨大灾害。由于天池火山是活火山,应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喷发为防范依据,开展减灾防御工作。  相似文献   

5.
李川川 《科技信息》2008,(6):115-116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目前我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生代多成因复合火山,自上新世以来火山活动经历了造盾、造锥和造伊格尼姆岩喷发三个发展阶段,历史上长白山地区有过多次喷发的"史料记载",最近的一次喷发是在公元1903年.  相似文献   

6.
杨景奎 《科技资讯》2011,(5):219-220
2002年6月29日珲春发生7.3级深震后,长白山火山出现了有地震记录以来最强烈的火山地震活动,相继记录到震群活动38次,最高震级达ML4.4级,火山地震活动一直持续到2005年下半年才逐渐开始减弱。本文从板块构造的角度分析了长白山火山活动与深源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石河子区域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石河子区域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布局、构成系统和数据处理分析,以提高石河子垦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速报、实时监测和资料收集质量,利用石河子及周边地震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为政府在震后决策指挥、抢险救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北坡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了长白山北坡1997—2012年间5种植物和4种动物的春季物候期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动、植物的春季物候期表现出不同的年际波动和变化趋势,其中山杨花期和蝶类初见时间显著提前.(2)1997—2012年,不同动、植物物候发生所需0℃以上积温不尽相同,观测的植物中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最高((358±104)℃)、杞柳(Salix liugencii)最低((9±7)℃).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长白山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结合长白山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特征, 给出了长白山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架构、 建立流程和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系统采用C/S(Client/Server)和B/S(Brower/Server)混合架构模式, C/S架构采用ArcEngine组件式开发技术, B/S架构采用ArcGIS API for Flex技术。改变了传统静态的信息管理模式, 实现了丰富的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功能, 有效地提高了客户端的交互能力, 促进了长白山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科学性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10.
孙纪财 《科技资讯》2011,(5):209-210,212
本文介绍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研究的基本情况,对近年来常规气体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介绍了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火山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庐枞北部火山-次火山成矿作用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分异特征,将该区火山-次火山气液型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的稀土配分模型分为3种类型:平坦型、跳跃型和倾斜型;同时还分析了龙桥铁矿床稀土元素分异的定向性演化特征,即成矿由早阶段到晚阶段,随温度的降低,稀土元素的演化趋势是向Eu负异常增大和轻/重稀土元素比值降低的方向进行,稀土配分曲线由倾斜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2.
2022年1月15日西南太平洋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发生了爆炸式的剧烈喷发,吸引了全球的关注。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位于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综合前期研究结果,对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的地质构造特征、地震和火山分布进行初步分析,发现:(1)从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弧前向海方向直到俯冲的太平洋板块,构造上主要表现为大规模正断层。(2)路易斯维尔海山链的俯冲将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分为北部的汤加俯冲带和南部的克马德克俯冲带,沿汤加俯冲带板块汇聚率为67~84 mm/a,沿克马德克俯冲带板块汇聚率为41~58 mm/a,板块俯冲速度的差异造成汤加俯冲带和克马德克俯冲带目前俯冲深度的不同。(3)在路易斯维尔海山链以北,太平洋板块上覆沉积物厚度不足0.4 km,而在南侧达到1 km左右,由于俯冲板块上覆沉积物厚度的差异而造成北部的汤加俯冲带和南部的克马德克俯冲带孕育地震能力的差异。这些认识对研究该俯冲带的火山喷发机制、大地震成因机理及其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近30 a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区周边森林、人口和社会经济变化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对长白山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周边人口急剧增加,森林覆盖率有所下降,土地利用率较10 a前增加了10倍,在保护区内消失的动物种类有9种,包括犬科动物(Canidae)、东北虎(Panthera tigrislongipilis)、远东豹(Panthera pardus)、黑鹳(Ciconia nigra)、金雕(Aquila chrysaetos)、青羊(Naemorhedus goral)和梅花鹿(Cervus nippon)等,处于濒危的种类有19种,包括棕熊(Ursw arctos)、黑熊(Setenarctos thibetanus)、水獭(Lutra lutra)、马鹿(Ceruus elaphus)等.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的土地过度利用、林产品采集和人口急剧增加是导致动物栖息地破碎化、动物食物链断裂、动物多样性趋于减少的主要因素.在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塔南凹陷发育有火山碎屑沉积岩、普通火山碎屑岩、沉积火山碎屑岩、熔结火山碎屑岩。结合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实验,确定了火山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压溶、胶结、熔结、熔蚀、溶蚀、交代、脱玻化、重结晶作用和自生矿物的形成等。综合镜质体反射率值、最高热解温度、粘土矿物组合、自生矿物的分布等划分标志,目的层位属于晚成岩阶段的 A 期。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隙及更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线调查法研究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林中扩展林隙(EG)为57.17%,冠林隙(CG)为19.73%;侧枝填充(CG/EG)在11~20 a对林隙填充作用达到最大,扩散指数Iδ为0.551 7,林隙在红松阔叶林中呈现均匀分布格局;林隙产生速度为0.263个/a,CG干扰速率为0.17%/a,冠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为588.24 a.当EG面积为200~400 m2,林隙形成时间20 a时更新量最高,此后更新总量有下降趋势;林隙内不同位置更新总量变化相似,但更新树种有一定差异.随着林隙形成时间的增大林隙中心阳性树种有减小的趋势,其他位置更新树种以中性和阴性树种为主.当林隙形成时间为21~40 a,扩展林隙面积200 m2时单位面积更新株数量较大,更新量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逐渐减小.随着面积的增大林隙中心阴性树种有减小的趋势,其他位置更新树种以中性和阴性树种为主.  相似文献   

16.
以1977年MSS、1993年TM和2007年TM三个时期遥感影像为数据基础,借助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长白山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动态时空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其他植被和林地在30年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7-19...  相似文献   

17.
深井开采微震活动容量维Df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会泽铅锌矿复杂地质状况,建立了一套24通道全数字微震监测系统,对深部岩体开采诱发微震事件进行监测,得到岩体随开采过程诱发微震事件的参数,包括b值、震级和事件数等.推导出b值与容量维Df之间的关系式为Df=2b,分析了容量维Df随时间变化和采场垮冒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岩体失稳破坏和Df值变化密切相关.随着开采扰动变化,由应力集中引起局部岩体裂纹压密、萌生和扩展,Df表现为增加后保持相对平静的现象,表明岩体裂纹的粗糙度在增加;一旦岩体破坏引发动力灾害,Df值急剧下降,表明岩体裂纹的粗糙度在降低,岩体破坏加速;结合现场实践,分析得出Df值越小,发生岩体破坏的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资源三号(ZY-3)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以及地形起伏度和坡度的定量计算, 分析阿尔山火山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共识别出 19 座第四纪喷发的火山, 并且将其划分为5个类型。该区火山地貌按地形起伏度可分为4个类型, 以低位中山为主(39.61%), 其次为低位低山(36.24%)。80%的椭圆形火山锥长轴走向介于45°~75°之间, 中值为58.5°, 与NE向排列的小东沟火山?十号沟盆地火山?岩山?高山火山链走向平行。火山锥的马蹄形缺口主要朝向为NE向, 也有SW向和NW向。NE向与SW向马蹄形缺口的角度中值相差约180°, NW向的马蹄形缺口与NW向的断裂几乎平行, 推测存在控制火山喷发和展布的NE向断裂。根据研究结果推断, 中生代的基底断裂使该区形成NE走向的脆弱裂隙带, 为岩浆提供良好的上侵通道; 裂隙控制着岩浆的上升, 形成呈NE向线性分布的火山机构, 并最终影响地表火山锥的分布和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19.
杜树林  李军旗 《科技信息》2010,(3):334-335,351
在综合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地球岩石圈的组成及地幔结构;详细介绍了尚峪火山岩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系统性归纳了尚峪火山的喷发方式以及该岩体特有的形态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详细地研究了该处火山的形成机制,查明了岩浆活动与整个地壳运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相关性,总结了该区火山岩的分布规律、岩浆岩类型和相关的矿产资源,为该地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和研究此类矿床成矿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樊启文  解俊祥 《科技信息》2012,(34):177-178
霍州煤电集团李雅庄煤矿是霍州煤电唯一的一个高瓦斯矿井,随着采深的增加,矿山压力明显增加,目前正在准备的228工作面是上下两侧区段已采的孤岛工作面。煤炮频繁。基于此在李雅庄煤矿建立一套SOS微震监测系统并进行了系统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微震系统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初期的监测工作也再次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煤矿动力灾害监测的要求并有效指导矿山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