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温敏性微凝胶的研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敏性微凝胶因具有尺寸小、对温度的变化响应速度快、渗透性好等优点,所以在许多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温敏性微凝胶的应用性能取决于由其结构所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为了深入了解温敏性微凝胶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人员利用不同技术手段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显微技术、示差扫描量热技术、光散射技术、中子散射技术、核磁共振及荧光光谱等在温敏性微凝胶结构与性能研究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并对微凝胶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荧光光度法研究肾上腺素在不同pH条件下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远志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8,44(9):854-856
在pH7.45磷酸盐缓冲溶液和盐水组成的模拟生理介质中,用UV-分光光度法及荧光光度法研究了肾上腺素分子中电子对能量的传递方式及不同的pH条件对肾上腺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肾上腺素的特征吸收峰位于278.0nm波长处;当激发光谱波长为279.0nm时,在314.0nm及616.0nm两波长处出现肾上腺素的荧光发射光谱峰。据此提出了测定肾上腺素的荧光光度法,其线性范围为1.80mg·L^-1以内,检出限(S/N=3)为2.70×10^-4mg·L^-1。试验发现:当溶液的pH值大于10时,肾上腺素被氧气氧化生成羰基化合物,致使其吸收峰发生红移及荧光峰的减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3.
用刚果红分光光度法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弱酸性的HCl-NaAc缓冲介质中,某些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S)与刚果红(CR)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时,刚果红发生褪色作用,最大褪色波长分别在510nm(CR-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体系)、514nm(CR-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体系)。在最大褪色波长处,CS的浓度在0~4.16×10-5mol.L-1(CPB体系)、0~3.18×10-5mol.L-1(CTAB体系)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62×104L/(mol.cm)(CPB体系)、1.72×104L/(mol.cm)(CTAB体系),检出限为9.78×10-7mol.L-1(CPB体系)、1.04×10-6mol.L-1(CTAB体系)。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用于水样中CS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二甲酚橙-离子表面活性剂CPC分光光度法测定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铜的常用分析法大多采用萃取比色法、极谱法、BCO直接水相比色法。但由于萃取比色法所用有机试剂的挥发性、极谱法使用的水银都对人体带来损害,而BCO法的灵敏度欠佳,所以进一步探索在水相中高灵敏度测铜的方法仍是分析工作者多年来研究的课题剂我们经过反复试验,提出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的存在下,用二甲酚橙(XO)作显色剂测定微量铜的新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灵敏度较高、显色时间快、稳定性好等特点。曾成功地应用于钢铁、合金铁矿石中微量铜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刺激响应微凝胶有望用于捕获水体中硝酸根离子,并允许材料自身的再生循环使用,但如何实现高效捕获水体中硝酸根离子颇具挑战性.本工作合成了单体2,3-二羟基-N-(2-甲基烯丙基)苯甲酰胺,并将其与苯乙烯、4-氯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制得含邻苯二酚基团微凝胶.随着硝酸根离子浓度(以氮计)在0~40.0 mg/L范围内逐渐增大,浊度法表征表明在常温22℃下微凝胶水溶液消光度呈现持续增大趋势,而动态光散射法表征表明微凝胶粒径减小,即发生收缩.色谱法表征表明,微凝胶对硝酸根离子具有较好吸附性能,最大吸附容量达54.2 mg/g,即使对低浓度硝酸根离子(≤10 mg/L)也可在1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有望用于废水处理. 相似文献
6.
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用3,5-diCl-DEPAP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铜镍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存在下,以2-[(3,5-二氯-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简称3,5-diCl-DEPAP)为显色剂,利用差减法消除测定铜时镍和锌的干扰以及铜锌镍的同时测定。结果表明,在pH6—9范围内,镍和锌与试剂形成最大吸收位于565nm的1:3紫红色配合物,其相应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1.12×10~5和1.31×10~5。铜形成最大吸收位于56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9.4×10~4的1:2紫红色配台物。铜镍锌浓度在1—10μg/25m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所拟方法灵敏、简单、快速、选择性好,用于地质化探样品的分析,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甲醛是一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化学物质.生活中甲醛污染无处不在,室内装饰的各种人造板材、贴墙布、贴墙纸、化纤地毯、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等均含有甲醛,并会逐渐向周围环境释放;使用了树脂整理剂或涂层的织物面料、服装也含有甲醛成分,直接接触人体损害人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9.
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和种子乳液聚合两步法合成苯乙烯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聚物/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St-NIPAM)/PNIPAM]核-壳结构复合微凝胶, 再以其为模板在硝酸银水溶液中充分溶胀, 并以乙醇为还原剂, 在NH3气氛条件下还原, 制备得到高分子微凝胶负载纳米银P(St-NIPAM)/PNIPAM-Ag的复合微凝胶材料.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热分析(TG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激光粒度分析等手段对复合微凝胶进行结构、组成和性质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 复合纳米银后的P(St-NIPAM)/PNIPAM-Ag复合微凝胶仍具有温敏性, 且其温度敏感性随壳层中复合纳米银含量的增加而减弱. P(St-NIPAM)/PNIPAM-Ag复合微凝胶对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在45 min内基本将对硝基苯酚催化还原为对氨基苯酚. 相似文献
10.
1引言人体摄入含有一定量苯酚的饮用水后,会出现急性中毒症状,可引起头疼、贫血及神经系统障碍。目前,测定苯酚的方法有电化学法[1]、色谱法[2]和光谱法等。国家规定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是4-氨基安替比林(4-AAP)光度法,基于K3Fe(CN)6氧化苯酚生成的氧化物与4-AAP络合显色[3]。但是此法测定灵敏度不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硅烷偶联剂4-氯苄基三氯硅烷对二氧化硅颗粒表面进行改性, 制得表面接枝氯苄基的亲油二氧化硅颗粒. 在亲油二氧化硅颗粒表面继续接枝亲水性的十二烷基咪唑, 即可制得含有离子液体基团的双亲性二氧化硅颗粒. 通过静电吸附氯铂酸和硼氢化钠还原, 可在两亲性二氧化硅颗粒表面负载铂纳米颗粒, 从而得到双亲性二氧化硅颗粒催化剂. 用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等对所得样品进行表征, 并以苯甲醇氧化反应为研究对象对催化剂性能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 使用此催化剂可使苯甲酸的产率达到90%. 相似文献
12.
基于单分散胶体粒子悬浊液在温敏水凝胶表面可以形成湿润型胶体晶体的现象, 利用温敏水凝胶对水的控释作用制备了温度敏感的可调制胶体晶体. 在室温下利用提拉法在温敏水凝胶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表面制备湿润型胶体晶体膜. 由于胶体粒子的有序排列, 胶体晶体显示出一个尖锐的反射峰. 当温度上升到34 ℃以上时, 由于PNIPAAm水凝胶中的水被释放, 导致胶体晶体中粒子浓度降低, 粒子间距增加; 反射峰发生红移. 这些特性可以通过温度变化进行调制. 相似文献
13.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的方法测定了单(6-脱氧-6-苯胺)-β-环糊精(1)、单(6-脱氧-6-乙二胺-β-环糊精(2)和单[6-氧-(4-苯甲酸)β-环糊精(3)在磷酸缓冲溶液中分别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C)包结配位的稳定常数,并通过二维核磁等手段研究了主-客体之间的键合模式.结果表明,在环糊精的小口端修饰带有不同电荷的取代基,引入静电相互作用的识别位点,能够有效地改变环糊精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键合能力,从而实现主体环糊精对于客体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相似文献
14.
胶质液体泡沫(CLA)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研究胶质液体泡沫(CLA)内部结构及其特性为最终目的, 对组成为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3)醚(AEO-3)/正癸烷/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的CLA体系形成过程和稳定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电导率测定和光学显微观察. 通过上述两过程的电导率变化探明了CLA的形成和稳定性动力学行为, 并被光学显微照片所证实. 实验结果表明CLA的形成是一个低能量乳化过程, 经历了水相泡沫化→油相替代气泡乳化→CLA形成. 在整个乳化过程中, 没有发生相的转变现象, CLA呈O/W型乳状液. 其稳定性并不遵守一级动力学模型. 在常温下, 其电导率曲线呈直线关系; 当温度超过318.15 K时, 其电导率曲线近似于Langmuir等温线形. 并可用Sigmoidal模型σt=(σ1-σ2)/[1+e(t-t0)/S] +σ2较好的拟合, 式中, σt表示t 时的电导率值(μS/cm); t表示时间(min); σ1, σ2分别代表存储过程中电导率最小值和最大值(μS/cm); t0对应于σt等于 1/2(σ1+σ2)的时间t值(min); S描述了电导率曲线陡峭程度(min). 并提出了CLA的破乳过程包括液膜排液和液膜破裂两个阶段, 同时伴随有絮凝过程发生的稳定性机理. 相似文献
15.
将改进的基本度量理论与热力学微扰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胶体/高分子系统排空相互作用的IRDFT理论。该理论解释了在实际胶体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排斥体积效应和高分子链内相关性的竞争机制。应用该IRDFT,分别以线性链状和环状结构的高分子及其单体为排空元,计算了不同排空元条件下的胶体间排空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对于絮凝破坏,自由环状高分子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17.
丙烯酸酯共聚物无皂水溶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四种AA含量不同的丙烯酸酯共聚物(MMA/BA/HEMA/AA),通过中和AA使共聚物带有—COO~-能起自乳化作用分散于水中而成为无皂水溶胶.TEM观察表明水溶胶粒子呈球状,单分散性好,粒径随AA含量增加而变小,在30~90 nm范围.用电导滴定法测定水溶胶粒子中—COOH和—COO~-的分布,表明绝大部分—COO~-处于粒子表面,并且随AA含量增加,粒子表面的—COO~-增多,Zeta电位增大,这是导致水溶胶的抗电解质稳定性(以C.C.C.值反映)和贮存稳定性(以表现粘度反映)随AA含量增加而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Chemic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the adhesion of colloidal ZnO particles (d(50)=81 nm) on the surface of ZnS-type phosphors have been studied. Here, the green-emitting phosphor ZnS:Cu,Al,Cu (d(50)=5.0 μm) applied in TV screens was chosen as model compound. The ZnS material was pretreated in various ways (H(2)O, HCl, H(2)O(2)) and reacted thereafter with a suspension containing colloidal ZnO particles.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s (SEM, ESCA) have shown that the adhesion of colloidal ZnO particles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degree of hydrolysis of the ZnS surface. Electroacoustic investigations (ESA) prove that both types of surfaces, hydrolyzed ZnS as well as colloidal ZnO, are positively charged. Even so, adhesion of ZnO particles is encouraged very much under these conditions, indicating that secondary attractive forces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chemical bonding)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colloidal ZnO adhered on a ZnS-type phosphor. Copyright 2000 Academic Press. 相似文献
19.
H.-P. Boehm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 in English)》1966,5(6):533-544
Atoms or groups foreign to the structure of a solid are often bonded to its surface. On diamond, graphite, and even silicon dioxide, the foreign atoms are bonded covalently, whereas the bonding of the structural groups to titanium oxide and alumina is predominantly ionic. Oxides are normally covered with a monomolecular hydroxide layer. Changes in the valence of the metal atoms lead to changes in the acidity of the surface; for example, reduction of surface Ti4+ions gives the surface of TiO2 an acidic natu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