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铈对纯铁的再结晶温度和晶界迁移以及锑的晶界平衡偏聚的影响,并测定了两种合金在不同温度下达到晶界平衡偏聚后的脆性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2.
用俄歇电子能谱(AES)分析方法研究了Fe-P-Ce合金中铈与磷的晶界共偏聚状态。在60~180eV能量区间发现了铈在晶界偏聚所引起的俄歇峰,与含铁、铈和磷金属间化合物的合金的俄歇能谱相比,铈与磷的晶界共偏聚形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的界面二维相,其结构类似Fe-Ce-P金属间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用俄歇谱仪和扫描电镜研究了锡、磷、稀土在α铁晶界上的偏聚行为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锡、磷和稀土均有在α铁晶界上偏聚的倾向。在低硫磷Fe-Sn合金中加入稀土,可以减少锡在α铁晶界上的偏聚,锡的偏聚随稀土量的增加而减少。在高磷Fe-Sn-P合金中磷减弱了锡在晶界上的偏聚,加入稀土后磷在α铁晶界上的偏聚因稀土的偏聚而减弱,此减弱的趋势随着稀土量的增加而增加。稀土加入到Fe-Sn或Fe-Sn-P合金中,可以抑制α铁的低温晶界脆断。  相似文献   

4.
用聚偏氟乙烯(PVDF)树脂制备了溶剂型氟碳涂料,筛选并优化了PVDF涂料的溶剂组成。采用丙烯酸树脂对PVDF进行改性,并研究颜填料钛白粉对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甲苯、甲基异丁基酮、乙二醇乙醚乙酸酯、2,2,4-三甲基-1,3-戊二醇单异丁酸酯及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组成的溶剂体系的涂料综合性能比较好,而丙烯酸树脂和钛白粉的加入明显地改善了PVDF涂膜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聚偏氟乙烯的压电性。聚偏氟乙烯薄膜是用DMA溶剂浇铸而成,然后进行单轴拉伸,并采用热驻极的方法使薄膜成极。实验结果表明,压电活性依赖于拉伸比、极化电场、极化温度和极化时间。此外,还研究了聚偏氟乙烯压电薄膜的稳定性和某些使用特性。  相似文献   

6.
聚偏氟乙烯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聚偏氟乙烯(PVDF)三种主要的晶体结构:α晶型、β晶型和γ晶型,以及三种晶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简单介绍了PVDF的其它晶型。探讨了不同环境因素对PVDF三种晶型的影响,并对利用PVDF晶型的多样性拓宽PVDF材料的运用提出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聚偏氟乙烯(PVDF)的介电、动态力学,热刺激电流和压电性能。在—150℃—120℃范围均观察到四个松弛转变过程,并阐述了它们的机制。 在室温以上,观察到二个松弛峰,与大部分报道不同,而与Kakutani的结果一致,本文还观察到d′_(31)与ε′_3成线性关系,高温下的斜率大于低温的斜率,可能是二种极化机构所致,压电效应的起源与偶极子取向有关。  相似文献   

8.
聚偏氟乙烯β相结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淬火、熔体拉伸和与其它聚合物共混的方法直接制得了聚偏氟乙烯(PVF_2)β相结晶.并深入地研究了淬火、熔体拉伸和共混物组分对PVF_2β相结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MP2/6-311++G**水平下, 对2,2,4,4-四氯戊烷与2,2,4,4,6,6-六氯庚烷旋转异构体构象进行几何优化和能量计算. 结果表明, 对于2,2,4,4-四氯戊烷, 采用gauche-gauche排列的旋转异构体的能量较低; 2,2,4,4,6,6-六氯庚烷旋转异构体中, 采用trans-gauche-trans-gauche排列的构象能量较低. 反之, 完全采用trans-trans排列的旋转异构体构象能量较高, 不稳定. 通过比较模型分子不同旋转异构体构象的能量差值可以得到一级和二级特征的相互作用能差, 进而计算统计权重参数. 在此基础上, 应用计算得到的模型分子的几何构型与统计权重参数, 分别构建针对—CH2—和—CCl2—中心的聚偏二氯乙烯的6态旋转异构态模型. 通过旋转异构态模型可以计算聚偏二氯乙烯分子中各种构象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PVDF-PMMA共混体系的压电性及其分子运动.其松弛转变过程与PVDF-P(VDF-HFE)及PVDF-P(VDF-TFE)共混体系相似,压电性低于PVDF-P(VDF-TFE)共混体系.当PMMA含量为3%时,其压电性与PVDF的接近,而其退极化温度却高于PVDF以及上述二个含氟共混体系的薄膜,随着PMMA的增加,其压电性也随之减弱,这是由于非晶相中偶极子浓度降低之故.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聚偏氟乙烯 (PVDF)自由基引发的氯化反应。考察了各种因素 ,如氯化剂、引发剂的种类及浓度 ,反应介质、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确定了合成氯化PVDF的最佳反应条件。采用碱熔法测定氯含量 ,用HNMR进行了结构表征 ,并用溶度参数法、接触角法、DTA TG等方法对PVDF氯化前后的溶解性、附着力、熔点等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氯原子成功地引入到了PVDF上 ,当氯含量增加到 8 3 %时 ,氯化PVDF的熔点由 1 63℃降至 1 3 0℃左右 ,附着力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与水的接触角由 90°降至 5 4°,由不溶于丙酮变为溶于丙酮 ,对甲醇和四氯化碳的溶度参数的变化也说明了氯化PVDF的溶解性能变好 ,由TG曲线可知 ,氯化PVDF的热稳定性比改性前虽有一定的降低 ,但其分解温度仍在 3 0 0℃以上  相似文献   

12.
魏建功  李志明  王新灵 《应用化学》2007,24(10):1197-1200
采用电子加速器(EB)预辐照接枝的方法,在聚偏氟乙烯(PVDF)膜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制备了PVDF-g-PMMA膜。研究了辐照剂量、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溶剂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接枝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增加;反应初期接枝率随着单体质量分数的增大迅速增加,当单体质量分数达40%时,增加缓慢;单体质量分数达70%时,接枝率最高;从40℃开始接枝率缓慢上升,至60℃时陡增,之后接枝率基本不变;醇类是接枝反应很好的溶剂。用FT-IR、DSC分析了接枝物的组成及热性能。接枝膜成分为PVDF-g-PMMA共聚物,接枝膜在117℃处出现Tg峰,随着接枝率的增加该峰越来越明显,说明发生了接枝反应。随着接枝率的增加,熔融峰左移并最终消失,说明PMMA的接枝破坏了原PVDF膜的结晶性。吸液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大,PVDF接枝膜达到的最大吸液率为290%,所需要的时间比原PVDF膜长。接枝率为50%的PVDF膜的离子电导率为6.0×10-3S/cm,吸液率达290%,MMA的接枝改善了PVDF电解质膜的电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包裹在刚性碳纳米管内的Cu-Fe二元合金纳米线经高温退火后的稳定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所形成的合金纳米线具有圆柱形壳层结构且有明显的偏聚现象.其中Cu原子富集于靠近管壁的外层,而Fe原子则富集于靠近轴心的核层.偏聚程度与碳纳米管管径和合金组分显著相关,而与被包裹的金属原子数无明显相关性.管径越大,组分中Cu原子含量越高,则偏聚程度越显著.表明可通过调节合金中Cu原子含量获得最外壳层为纯Cu而内部为纯Fe或合金的"同心异质"结构纳米线.用平均原子势能对体系稳定性进行了描述,结果显示,碳纳米管管径越大,包裹在内的金属原子数目越多,Fe原子含量越高,体系稳定性越好.这种偏聚行为和稳定性随碳纳米管管径、合金组分及金属原子数的变化而变化,几乎不受碳纳米管长度和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镧在镍铬钴钨合金中的偏聚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俄歇电子能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微量镧在Ni20Cr20Co18W高温合金中的偏聚作用。发现时效状态下镧偏聚在晶界和碳化物相界,降低了界面上碳的含量;镧与杂质元素(硫、氧和氮)结合,形成没有固定成分比的原子尺寸薄膜,其作用是减慢碳化物长大速度,增加杂质的分散度,从而显著地改善合金的持久性能。  相似文献   

15.
用相转化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碳纳米管共混膜,研究了共混膜的表面结构、水通量、孔隙率、接触角和机械性能。结果显示碳纳米管的加入提高了聚偏氟乙烯膜的亲水性和水通量,当聚偏氟乙烯浓度为10wt.%,碳纳米管含量为1.5wt.%时,共混膜的水通量和孔隙率最高,从243 L/m2·h和86.2%提高到365 L/m2·h和91.4%;接触角也由82°减小为67°;同时,共混膜的机械性能也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葡萄糖为共混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添加剂,用相转化法获得了聚偏氟乙烯/葡萄糖共混膜。研究了聚偏氟乙烯浓度,葡萄糖与偏氟乙烯的共混比例和添加剂含量等各项制膜条件对微孔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聚偏氟乙烯的固含量为10wt%,葡萄糖含量为4wt%,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固含量的2wt%,溶液蒸发时间为30min时,能够得到性能理想的微孔膜。  相似文献   

17.
低温等离子体对聚偏氟乙烯表面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ESR、电镜、接触角的测定、交联和剪切强度测定等手段研究了在不同等离子体条件下,聚偏氟乙烯(PVF_2)处理前后表面变化。结果表明,处理后PVF_2的粘接性能明显改善,剪切强度较未处理提高2倍左右。  相似文献   

18.
使用四乙基氢氧化铵(TEAH)液相本体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到改性PVDF骨架上,合成聚偏氟乙烯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VDF-gPMMA)共聚物,通过浸没沉淀法制备PVDF-g-PMMA亲水性油水分离膜.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过滤试验分析了膜的结构和性能.同时研究了TEAH浓度和改性时间对PVDF-g-PMMA膜表面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TEAH使PVDF脱去HF产生碳碳双键且MMA成功接枝到改性的PVDF骨架上,膜内外孔隙分布均匀;PVDF-g-PMMA膜的接触角随着TEAH浓度的增加、改性时间的加长而减小.TEAH浓度为2.0 wt%,改性20 min制备的PVDF-g-PMMA膜,接枝率为27.1%,孔隙度为71.6%,平均孔径为78.9 nm,接触角降至55.9°,且在50 s内降为0;纯水通量提高到665.34 L/(m2·h),截留率和水通量恢复率分别达到95.6%和90.1%.与纯PVDF膜相比,PVDF-g-PMMA膜的分离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聚偏氟乙烯全反式分子链振动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b initio分子轨道计算,对β相聚偏氟乙烯(PVDF)的全反式分子链进行了结构优化,计算值和实验值基本符合,且发现C-C-C键角有两种不同的值,112.8°和113.3°.对该分子的频率进行了计算,得到了红外强度谱.在400~4 000 cm-1范围内,对30 μm厚的聚偏氟乙烯取向膜和取向极化膜进行了红外光谱的测量,红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强度谱基本一致.把所有振动模式分成六个系列:系列Ⅰ(544~415 cm-1),系列Ⅱ(913~792 cm-1),系列Ⅲ(1 353~998 cm-1),系列Ⅳ(1 458~1 361 cm-1),系列Ⅴ和系列Ⅵ.其中只有系列Ⅲ能改变分子的电偶极矩,该系列振动模式和β相的PVDF的自发极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吕立盈  李东亮 《化学研究》2007,18(1):103-107
主要介绍了聚偏氟乙烯(PVDF)膜在近年来改性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辐照改性、等离子体改性、共混改性和化学改性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简要介绍了PVDF膜作为离子交换膜的一些最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