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提高PBO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表面化学蚀刻与溶胀法结合、化学偶联法与氩气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结合的方法对聚苯撑苯并二。唑(PBO)纤维进行表面改性。探讨了不同改性方法对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FTIR和SEM等方法对处理前后纤维表面化学结构及形态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脱胶苎麻纤维和粘胶人造短纤维吸附了丙烯酰胺单体后曝露在低温等离子体中,纤维素与丙烯酰胺发生轻度接枝共聚反应。脱胶苎麻纤维样品在功率40—160W,曝露时间5—40分钟,反应器内压力0.5Torr的处理条件下,接枝率均很低,不超过10%。如将反应器内压力升高到0.7Torr,功率又维持在140W时,接枝率虽可提高到20%左右,但制成品已刻蚀损伤严重,纤维发黄变脆。用结构不同的粘胶纤维与之对比,发觉在相同处理条件下,接枝效率较苎麻高些,表现出结构因素在等离子体引发反应中亦能发生影响的迹象,接枝产品的吸湿性能与染色性能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准确测定含铜蚀刻废液中氟含量是含铜蚀刻废液中铜盐回收的关键,本文就含铜蚀刻废液中氟含量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方法[1~3]进行探讨与验证。通过样品前处理与试验,离子选择电极一次标准加入法测定下限为0.9mg·L-1,离子选择电极标准曲线法测定下限为1.2 mg·L-1;两种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在1.2%~1.7%,两种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77%~102%,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不同温度下桑蚕丝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严格控温条件下,利用动态机械热分析仪(DMTA)对大量未脱胶和脱胶桑蚕丝的单丝样品在不同温度下拉伸,同时用SEM,TEM以及拉曼光谱观察蚕丝的断面形貌和内部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蚕丝初始模量和断裂强度皆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拉伸过程会导致丝素蛋白形成更多的β-结构,同时,丝胶表现出较差的力学性能,其主要作用是以涂层的形式丝素蛋白纤维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5.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与高温煅烧工艺相结合,以氧化钐、氧化钇、偏钒酸铵和聚丙烯腈为主要原料,制备稀土离子掺杂的YVO4:Sm3+纳米纤维。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热重-差热(TG-DTA)和荧光光谱(PL)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形貌和荧光光谱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静电纺丝制备的有机-无机复合纤维的直径在200~250 nm之间,经过900℃热处理后,所得YVO4:Sm3+样品纤维状结构保持完好,直径减至100 nm。掺杂的稀土Sm3+离子在YVO4纤维中显示出特征发射,同时VO3-4和稀土Sm3+离子之间存在能量传递;Sm3+的掺杂浓度为2%(摩尔分数)时发光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6.
双螺杆挤出机纺制的纤维素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离子液体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AMIM]Cl)为溶剂,采用双螺杆挤出机溶解并纺制了较高质量分数的纤维素纤维,测定了纤维素纤维的结构与性能以及纤维中[AMIMCl]残余质量分数,观察了纤维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双螺杆挤出机能溶解并纺制较高质量分数的纤维素纤维,可达30%,纤维素纤维晶型由浆粕的Ⅰ型转变为Ⅱ型,纤维结晶度小于纤维素浆粕。成形过程中,纤维中的离子液体难于完全除去,导致纤维素纤维分解温度下降。实验范围内,纤维素质量分数为20%时,纤维断裂强度最高,为0.51cN/dtex。  相似文献   

7.
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Cryo-SEM)具有能在高真空状态下观察含水样品、分辨率高、制样简单快速、可对样品进行断裂刻蚀等优点,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有力工具.利用Cryo-SEM冷冻断裂法进行生物类样品表面形貌观察,既能观察到表面结构信息,又可观察样品内部结构信息.以沙漠梭梭成熟分支中上部同化枝的植物样品和乳清蛋白纤维(WPIF)的液体样品为试验材料,对样品进行冷冻断裂处理,观察并对比冷冻断裂处理前后样品的结构.结果表明:植物样品冷冻断裂后在升华温度为-100℃、升华时间10 min、冷台温度为-175℃、观察电压5 kV的试验条件下可以观察到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和细胞之间的细毛组织. WPIF冷冻断裂后在升华温度为-100℃、升华时间5 min、冷台温度为-175℃、观察电压5 kV的试验条件下可以观察到中链甘油三酯和蛋白纤维堆积而成的片层结构.未冷冻断裂处理的样品无法观察到以上结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热辅助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铅离子印迹硅胶,利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其表面官能团,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铅离子印迹硅胶对碱性蚀刻废液中铅的吸附性能和选择脱除能力。结果表明,在298K时,铅离子印迹硅胶对铅的最大吸附量为57.8 mg·g~(-1);脱除碱性蚀刻废液中铅时,铅离子印迹硅胶的优选剂量为8 g·L~(-1);在298K时,脱除时间为120 min;铅离子印迹硅胶在碱性蚀刻废液中脱除铅时显示出良好的选择性,铅的脱除率达到97.2%;铅离子印迹硅胶再生5次后,对铅的脱除率仍能达到88%以上;用净化后的碱性蚀刻废液所生产的碱式氯化铜中铅的含量为5.8±2.1 mg·kg~(-1),符合饲料级铜添加剂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碳纳米管性质奇特、用途广泛[1]。目前制备碳纳米管薄膜的方法主要有电弧放电法[2]、催化裂解[3]、及真空过滤碳纳米管悬浮液制备“巴基管纸”(Buckypaper)[4]等。本文采用镀镍基板催化裂解低碳烷烃法制备碳纳米管薄膜,考察了镀膜时间、蚀刻和氨水处理等条件对碳纳米管薄膜产物形貌的影响。1 实验部份1 1 镀膜与后处理采用离子溅射法在硅酸盐基板上镀镍,镀镍电流7 5mA,镀镍时间分别为2min、15min、30min、45min或60min;对镀镍基板再进行蚀刻(蚀刻电流7 5mA,蚀刻时间2min)或用氨水浸泡处理(含NH325%,超声振荡30min),然后烘干备用。1 …  相似文献   

10.
拉曼光谱是一种无损的分析技术,可以提供样品化学结构和分子相互作用的详细信息。由光谱学方法与常规电化学方法相结合产生的电化学原位光谱是一种动态探测电极材料结构和相组成的强大技术,能够方便地提供电极界面分子的微观结构信息,这使得其在储能领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拉曼光谱能够有效地原位表征可充电铝离子电池氯化铝基电解液中络合离子、不同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合X射线衍射技术(XRD)或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等表征技术,拉曼光谱能够有效地揭示可充电铝离子电池的储能机理,包括对电池电解液和电极材料的研究以及电极表面反应的原位监测,对电池材料和界面结构性质的研究可以为电池材料和微观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对电极表面反应的原位监测,有助于对电极界面反应的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指导正极材料结构改进,促进可充电铝离子电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酚醛泡沫闭孔率测试方法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静  王娟  赵彤 《高分子学报》2013,(1):112-117
用真密度仪研究了酚醛泡沫闭孔率的测试方法,在测试过程中对不同测试压力下体系达到平衡的时间进行跟踪,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泡沫在不同压力下测试前后的结构变化,进而对测试压力加以优化选择;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闭孔率酚醛泡沫的微观结构,深入讨论了酚醛泡沫闭孔率与不同微观结构的关系;对不同放置时间的样品进行恒温处理,将处理前后样品的闭孔率、微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测试条件、确定测试压力是保证闭孔率测试结果高效准确的首要前提;泡沫微观结构缺陷(如针孔、裂纹),是造成泡沫闭孔率低的直接原因;泡沫微观孔结构规整度、后处理程度的差异,是影响闭孔率测试过程(如测试时间过长,体系不易达到平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大尺寸熔融织构YBCO超导体的制备及磁浮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熔融织构生长工艺结合籽晶技术制备出大尺寸YBCO超导块格。微观结构观察表明,其结晶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得了控制,而且晶畴尺寸比较大,测量了样品的磁浮性能,得到了超导样品和永久磁铁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13.
正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是一种适合于主量、次量及微量成分分析的方法。样品制备是XRF分析的重要环节。固体样品的制备可采用不改变样品的微观结构直接磨光(拋光)法和粉末压片法,还可采用改变样品的结构融化离心浇铸法、硼酸盐熔融铸片法。熔融铸片技术具有灵活加入基准物质或标准样品,稀释、均匀化样品和改变样品结构的特  相似文献   

14.
离子色谱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离子色谱法测定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高分子材料等样品中微量杂质离子所采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包括化学反应基体消除法、萃取法、化学提取法、膜处理法以及分解处理法等。  相似文献   

15.
在纤维表面的异相成核密度达到足够高的程度时,晶粒的生长由径向转变为沿垂直于纤维表面的方向生长,即横晶生长(transcrystalline growth)。在许多纤维增强的高聚物复合材料中都可以得到横晶结构。横晶的结构和球晶是完全相同的。横晶是球晶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取向球晶。虽然横晶中片晶的生长方向是相同的,但是在横晶与纤维之间,即在纤维表面区域却是非取向的。利用刻蚀剂或离子对材料进行刻蚀处理,控制刻蚀程度,可以使纤维和取向的横晶之间的非取向区首先被刻蚀液或离子刻蚀破坏掉。而取向的横晶结构区域则被保留下来。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到这两种结构区。  相似文献   

16.
正化学传感技术在复杂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高灵敏和特异性检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核心是传感界面的构建,其功能决定着传感器的响应速度、灵敏度、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等检测性能。静电纺丝具有三维立体结构、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和直径可调等优势,而且可以通过调控纤维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以及利用表面功能化等技术,来提高传  相似文献   

17.
用石墨烯和Co(CH3COO)2·4H2O作为原料,利用超声辅助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CoO纳米颗粒/中空石墨烯纳米纤维复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确定材料的物相组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确定材料的价态结构.采用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谱表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了160次后,可逆容量仍超过800 mA/g,库仑效率保持在99%以上.该材料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归因于石墨烯的中空纤维结构,中空内部可以容纳电解液,能直接将离子输送到颗粒表面,实现了离子的快速传输;二维中空纤维搭建成三维网络结构,实现了三维电子传导网络.  相似文献   

18.
离子液体是在室温或近于室温下呈液态的熔盐体系,由特定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与传统的液态物质相比,离子液体几乎没有蒸气压、不易挥发、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和有机物。在样品前处理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萃取技术是一种简便快速、提取效率高、溶剂用量少、环境友好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在微萃取技术(液相微萃取和固相微萃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郭项雨  翟俊峰  马龙华  吴青  白桦  马强 《色谱》2019,37(2):233-238
采用热解吸-电晕放电电离技术结合离子迁移谱,研究建立了化妆品中5种禁用卡因类化合物的现场快速筛查方法。化妆品样品无需前处理步骤,样品轻轻蘸取、滴加或喷雾在采样拭纸上,置于离子源样品槽中,采用热解吸-电晕放电电离技术实现样品中待测物的热解吸和离子化,随后以离子迁移谱进行快速筛查分析。5种卡因类化合物的检出限为10~50 ng,离子迁移谱分析时间小于20 ms,整个样品分析周期不超过1 min。本方法简便、快速、成本低廉,适用于化妆品中卡因类禁用组分的现场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前言一些研究工作表明纤维素纤维经过低温等离子处理后,纤维的聚合度、吸湿性、力学性能、以及某些结构(形态结构与聚集态结构)均发生一定的变化,而此种变化的程度与应用等离子的功率、处理的时间和处理的条件有关。可以设想,不同纤维素纤维,它们变化的趋势也会有所差异。由于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始不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