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2.
镜煤抽提物热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热重分析仪和热解/红外联用仪(Py-FTIR)考察了镜煤四氢呋喃抽提物的热解过程。热重的研究结果表明:抽提物的热解失重行为与镜煤的热解失重行为有很大不同,前者有两个明显的DTG峰,190 ℃左右时出现一个DTG峰,在439 ℃出现第二个DTG峰,与镜煤相比,抽提物的失重速率显著高于镜煤,且最大失重峰向低温区移动。抽提物的热解产物中脂肪烃的释放量多于镜煤,而且脂肪烃类产物释放的温度区间小,说明脂肪烃的释放更集中和快速,但是甲烷的生成量明显少于镜煤;抽提物热解产物中有少量的CO2生成,几乎没有产生CO。 相似文献
3.
用XRD,TEM和FTIR研究镜煤在CS2—N—甲基—2—吡咯烷酮混合溶剂中的溶解行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XRD、TEM和FTIR对淮北童亭镜煤和徐州庞庄镜煤原煤及其在CS2N甲基2吡咯烷酮混合溶剂中的萃取物和萃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混合溶剂中溶解性较高的是煤中富含脂肪族侧链和酚、醇、醚结构的成分;除去溶剂后的萃取物经XRD分析呈微晶层片结构,用TEM可观察其呈微细碎片状,萃余物中的有机质则为无定形颗粒;推测淮北童亭镜煤的溶解为“剥离型”,而徐州庞庄镜煤的溶解则为“渗透型”。 相似文献
4.
柳林镜煤吡啶残煤大分子结构模型及分子模拟 《燃料化学学报》2012,40(11):1300-1309
对柳林3#镜煤吡啶抽提残煤(LLR)进行了13C CP/MAS NMR和XPS分析,结合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构建了其大分子模型。LLR结构中芳香部分以蒽为主,脂肪结构主要以脂肪侧链的形式存在,氧原子分别以醚键、羟基和羰基形式存在,氮原子以吡咯和吡啶的形式存在。运用13C NMR预测软件ACD/CNMR predictor计算了大分子结构模型的13C化学位移。与实验13C NMR谱图相比较,对LLR的大分子结构模型进行了修正,获得了13C NMR计算谱能和实验谱图吻合较好的大分子结构模型。采用分子模拟对LLR化学结构模型进行能量优化,结果表明,大分子结构的能量按其大小排序主要为范德华能、键扭转能、键角能与键伸缩能。芳环之间的平行排列在该结构模型中占有很小的比例。最后通过添加周期性边界条件得到该煤的密度为1.22 g/cm3。量子化学半经验方法(PM 3)模拟结构表明,脂肪侧链中的C-C键较长,因而活性较高;边缘碳原子带有较多的负电荷,易于发生氧化反应;芳香碳原子所带电荷较少,稳定性很高。 相似文献
5.
兖州煤环己酮抽提物的组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前沥青烯及沥青烯是环己酮抽出物的主要级分,它们与原煤有相近的元素组成,并且分子量较大,因此抽出物的组成与结构较好地反映出原煤的组成与结构,本文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的研究讨论了抽出物中有沥青烯及沥青烯级分的结构特点,并由核磁共振氢谱数据计算抽出物的平均分子结构参数,前沥青烯及沥青烯级分的芳香度分别为0.72和0.63。 相似文献
6.
脲醛树脂合成反应过程的FTIR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研究了脲醛树脂合成中不同结构形成和变化情况. 对FTIR谱图解析和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脲醛树脂预聚物合成过程中, 随着甲醛与尿素反应的进行, 红外谱图特征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酰胺II带特征峰波数逐渐低移, 有更多羟甲基、醚键和—NHCH2—结构基元形成, 固化反应使上述结构基元相应减少. 着重分析了不同甲醛与尿素摩尔比(nF/nU)下尿素与甲醛反应产物结构的变化, 随nF/nU的增加, 酰胺II带特征峰波数逐渐低移, 碱性条件下醚键和—NHCH2—结构基元明显增加, 在较强酸性条件下Uron环、亚甲基桥和羟甲基显著增加, 而—NHCH2—结构基元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7.
8.
9.
煤中可溶有机质对煤的孔隙结构及甲烷吸附特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氢呋喃对临涣7煤和祁南3煤进行微波辅助抽提,进行了原煤和残煤等温吸附实验和低温氮气吸附测试,对比分析了抽提前后原煤和残煤的甲烷吸附量和比表面积、孔分布情况,并理论测算煤中可溶有机质吸附溶解甲烷量.结果表明,残煤的甲烷吸附能力低于原煤;抽提后,煤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增大,平均孔径减少,影响煤吸附气体能力的主要孔径为1.7~5.0 nm,且该范围内的孔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压力为0.1~5.0 MPa时,两煤样中可溶有机质吸附溶解的甲烷量分别为0.45~4.22 mL/g、0.69~4.99 mL/g,最大吸附量分别占到原煤最大吸附量的30%和38%.分析认为,煤中可溶有机质占据部分煤中孔隙,影响煤孔隙结构,同时,在压力的作用下,甲烷可以溶解和吸附煤中可溶有机质. 相似文献
10.
红球菌对煤中硫的脱除及对煤溶胀和抽提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能源工业是以煤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生产体系。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中国能源工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煤炭的生产和利用中缺乏对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将引起大气污染、酸雨等区域性环境问题,以及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中国煤炭资源中约15%的原煤硫的质量分数高于2%;高硫煤利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开发有效而经济的煤炭脱硫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A. J. Banister 《Phosphorus, sulfur, and silicon and the related elements》2013,188(3):421-428
Abstract General methods of preparation and typical bond distances and bond angles (at sulfur and nitrogen) are reviewed for cyclic sulfur–nitrogen compounds. Correlations between sulfur-nitrogen bond distance and unstrained bond angles in SNS and NSN groups can be used to assess angular strain in 4 and 5 atom thiazene rings and the optimum ring geometries of larger thiazene cations such as S5N+ 5 and S4N2+ 4. The geometry of S3N? 3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对鲁南柴里矿山西组三号煤层煤样进行了氧化模拟实验,对氧化系列煤样进行了元素分析、腐植酸含量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讨论了氧化过程中元素成分和腐植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以高岭石谱带为内标,利用差谱技术测定了氧化过程中柴里煤结构中含氧官能团、脂肪烃和芳烃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煤氧化过程中,含氧官能团明显增加,主要是碳基;脂肪烃含量明显降低,但甲基、亚甲基之间没有发现优先攻击现象;而芳烃在氧化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15.
溶胀预处理改善煤超临界萃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兴隆煤分别用甲醇、四氢呋喃和吡啶溶胀处理后,再进行超临界甲苯萃取实验,以考察溶胀预处理对超临界萃取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经吡啶或呋喃溶胀处理后,可以明显改善2萃取过程转化率及轻组分油的收率;在考察的萃取温度范围(340-400℃)内,吡啶溶胀煤 煤相比,始终具有较高的萃取转化率和较低的气体产率;增大煤比和萃取压力有助于改善吡啶溶胀煤的超临界萃取效果。此外用FTIR和SEM对溶胀前后煤的结构变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利用付立叶红外光谱(FTIR),热解气相色谱(Py-GC)及热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联用技术等分析手段,探讨了我国山西繁峙煤镜质组的生烃特征,鉴定了如气体烃、正构脂肪烃、苯酚、单环芳烃以及甲氧基酚类等热解产物67种化合物。用相继等温热解法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求取了热解产物如气体组分(C1 ̄C6)、轻烃(C7 ̄C14)、重烃(C15 ̄C30)、正构脂肪烃(nCi)、烷基芳烃、苯酚等的 相似文献
18.
19.
20.
Two kinds of coal liquid, the distilled fraction (270~340℃) (DF5) of low temperature carbonization tar and the extracts by heptane (PM1) and THF/MET (PM7) from Chinese Pingshuo bituminous coal were studied using GC-MS and 13C-NMR, and we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unds in DF5 can be classified as paraffinic compounds and non-paraffinic compounds. The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paraffinic compounds (MPC=303.03) is as same as that of the extract PM1 (MPM1=298.16), as well as their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s. The statistical average molecular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non-paraffinic compounds, such as aromatic carbon fa and the structure unit number MSP,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extract PM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