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5.
6.
7.
基于计入惯性项的Navier-Stokes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建立了计入油膜惯性作用的椭圆接触弹性流体润滑模型,研究了油膜惯性对椭圆接触弹流润滑性能的影响. 弹性变形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计算,而油膜压力通过复合直接迭代法求解. 数值结果表明:在计入油膜惯性作用后,润滑膜的二次压力峰增大,入口区的油膜速度减小,且逆流区范围扩大;考虑油膜惯性作用后油膜厚度有所增大,当载荷从300 N增加到700 N时,中心膜厚最大增加了5.14%. 试验结果也表明,考虑油膜惯性作用后的中心膜厚数值解与试验结果更加接近. 相似文献
8.
椭圆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供油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数值求解研究了椭圆接触弹流润滑的供油条件,分析了供油油膜厚度对乏油润滑中心膜厚和最小膜厚的影响,以及中心膜厚和最小膜厚与润滑油膜压力区形成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供油油膜厚度较小时,中心膜厚和最小膜厚很小,压力区形成位置距Hertz接触区很近,处于严重乏油状态;当供油油膜的厚度达到一定数值时,中心膜厚和最小膜厚基本不变,多余的润滑油几乎不能进入接触间隙,即达到准充分供油状态;当供油油膜厚度继续增加时,乏油区最终消失,达到充分供油或过量供油状态. 相似文献
9.
10.
11.
在M-B分形接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引入接触因子的平均流动模型,分别计算在考虑和不考虑分形表面接触峰变形情况下的流量因子和接触因子,研究分形表面接触变形对润滑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变形使得各因子减小,其中对剪切流量因子的影响最大,对压力流量因子和接触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尺度系数越大,接触变形对剪切流量因子最大值的影响越大,剪切流量因子变化越缓慢,弹塑性变形的转化范围越宽;对于一定的名义膜厚,随着分形维数增加,接触弹塑性的转变会使变形对各因子的影响先增后减;对于相同的尺度系数,接触变形对流量因子的影响在相同的分形维数范围内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2.
13.
乳化液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装备,其在动压条件下迁移特性及润滑机理亟待明晰.采用光干涉法测量了试制和商用两种乳化液在不同浓度梯度下的流体动压成膜厚度,使用光致荧光法研究了接触区外围乳液池三维分布及其迁移行为,结合各浓度下乳化液黏度、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峰和粒径分布等表征结果,对低副接触下乳化液润滑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稀释过程中乳化液会发生油包水向水包油的流型转变,转变前后乳化液均有较好成膜能力;可观察到出口气穴和入口弯月面所需的卷吸速度随着乳化液浓度降低而增大;粒径较小乳化液滴可直接进入接触区,粒径大的液滴在进入接触区前发生破裂,油相经离水展着进入接触区起主要润滑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二阶流体薄膜润滑在润滑方程中引入二阶流体和弹性变形,在考虑薄膜润滑状态下的非牛顿性和类固体性的基础上,建立了薄膜润滑的粘变数学模型,并针对线接触弹流薄膜润滑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载荷下基于粘变模型计算得到的膜厚同牛顿流体相应的膜厚相比大得多,而粘变薄膜厚度同速度的相关性比牛顿流体的小得多,且粘变薄膜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所建立的粘变模型适用于薄膜润滑的理论计算. 相似文献
15.
自旋对界面滑移弹流油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旋滑式光干涉弹流薄膜测量系统研究了自旋对界面滑移条件下玻璃盘-钢球形成的反常弹流油膜的影响,通过弹流接触副与玻璃盘旋转中心距离的调节,在弹流润滑中实现不同程度的自旋,即引入不同的旋滑比.结果表明,随着旋滑比的增加,油膜整体厚度减小,油膜形状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人口凹陷的深度有所减小;最小油膜厚度的速度指数随旋滑比的增加而增加;固定偏心距,随着载荷的增加,最小膜厚先增加后减小,油膜形状的非对称性增强.对上述观察到的试验现象,也进行了相应的理论解释,认为自旋引起的卷吸速度变化及气穴区的不对称是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6.
纳米尺度下气体薄膜润滑理论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提出了依赖于逆Knudsen数的纳米尺度影响因子Np,修正了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FK-Boltzmann模型,并给出了其数值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当膜厚小于单个空气分子平均自由程时,由于纳米尺度效应的影响,流量因子有所减小,承载能力略微增加。 相似文献
17.
针对对数凸型滚子接触副,推导出滚子按照正弦规律摆动时的等温有限长弹流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分别建立两套坐标系统的方法解决了求解过程中润滑入口区和出口区在摆动周期内交换的问题,揭示了摆动过程中油膜压力和厚度的分布规律,并讨论了摆动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摆程不变的条件下,膜厚随摆动频率增加而增大,有利于润滑膜的建立,但同时会增加1个周期中的最大压力及压力波动幅度,使工件易于疲劳;对于相同凸度量,在低频摆动工况下边缘效应较高频工况下的严重,因此在低频摆动工况下使用滚子设计时需要增大其凸度量. 相似文献
18.
大部分工程实际粗糙表面符合非高斯分布,并对齿轮接触副润滑特性有重要影响.将渐开线齿轮啮合过程中齿面接触等效为三维无限长线接触,建立了一个可分析直齿轮和斜齿轮的混合弹流润滑计算模型;采用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数值仿真方法生成给定参数的非高斯粗糙表面;运用该模型对直齿轮和斜齿轮啮合过程进行分析,求得不同表面粗糙度特征齿轮在各个啮合点的油膜厚度、接触区载荷以及接触区比例的情况.结果表明:对于标准差相等的非高斯粗糙表面,偏度值对齿轮润滑状况的影响与工况紧密相关,在润滑良好的条件下,偏度值越小润滑状况越优;润滑恶劣的条件下,偏度值越大润滑状况越优;而在各种工况下,峰度值对齿轮润滑状况的影响都表现出峰度值越大润滑状况越优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