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丙烯酰胺反相悬浮聚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园春  李绵贵 《应用化学》1993,10(3):114-115
文献上对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聚合、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模型的报道较多,有关反相悬浮聚合则报道甚少。Dimonie等考察了引发剂浓度、水相加入的方式等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本实验以石油醚为连续相,聚乙烯醇、司班-20及司班-80为分散剂,K_2S_2O_8为引发剂组成反相悬浮聚合体系,所得聚丙烯酰胺呈明显的颗粒状,极易与溶剂分离且转化率高,分子量大。 所用试剂有:丙烯酰胺(CP,天津化学试剂研究所);过硫酸钾(AR,上海试剂二厂);聚乙烯  相似文献   

2.
反相悬浮聚合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聚丙烯酸(钠)的吸水速度快,吸水量大,通常在有机介质环己烷、戊烷、(甲基)环戊烷中进行反相乳液聚合法生产,但一般只能获得颗粒细小的粉末状树脂,在介质中沉降速度慢,工程上易起粉尘危害.吸水树脂颗粒细小也影响树脂性能[1],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  相似文献   

3.
以两性高分子作反相悬浮稳定剂合成吸水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大听 《合成化学》2003,11(1):41-46
以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两性共聚物为稳定剂,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三元共聚型超强吸水剂:吸蒸馏水1150mL.g^-1,吸0.9%NaCl溶液91mL.g^-1,研究了稳定剂结构及用量,单体组成,交联剂,链转移剂,中和程度等聚合条件及吸水剂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共聚物是一种很好的反相悬浮稳定剂。  相似文献   

4.
华慢  龚元元  梁晖  卢江 《高分子学报》2013,(9):1165-1171
以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V50)作为引发剂,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Span60)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EG-7磷酸酯为复合分散剂,蔗糖烯丙基醚和三甲基丙基聚氧乙烯(15)醚三丙烯酸酯为复合交联剂,丙烯酸为单体,正已烷为反应介质,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方法制备了球状卡波树脂.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别对聚合反应的成粒过程和产物的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合体系呈现典型的悬浮聚合相态特征,并获得了堆积密度较高(0.65 g/cm3)的球状卡波树脂.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反相悬浮聚合的聚合速率对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的反应级数分别约为1.36和0.70;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78.0 kJ/mol.交联剂对卡波树脂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通过适度交联可提高产物的增稠效率及其抗剪切性能.  相似文献   

5.
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超强吸水剂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两性高分子作悬浮稳定剂,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盐-丙烯酰胺)类超强吸水剂.研究了交联剂、稳定剂、引发剂等用量、中和程度、单体组成及链转移剂等聚合条件对吸水剂吸水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吸蒸馏水1050mL/g及吸0.9%NaCl溶液86mL/g的超强吸水剂.此外,还比较了含不同反离子的聚丙烯酸类吸水剂的吸水性能  相似文献   

6.
反相微乳液中疏水缔合型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在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合成了疏水缔合型聚丙烯酰胺 (HAPAM ) ,用Brookfield旋转粘度计测定了其水溶液性能 ,并与传统胶束聚合法制备的HAPAM作了比较 .结果显示 ,前者有更优越的耐盐和抗剪切性能 ,这主要是因为前者的大分子链上疏水共聚单体呈无规分布而后者呈嵌段分布 ,其疏水分子链以分子间而不是分子内缔合为主  相似文献   

7.
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取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吸水性聚合物按原料来源有淀粉体系、纤维素体系和合成树脂体系3大类。合成树脂类以其具有吸水稳定性高、生产工艺简单,应用范围广等特点。这类树脂如聚丙烯酸类吸水树脂,可采用反相悬浮聚合(ISP)法制备,传统的分散剂通常为司班、吐温等,聚合体系不稳定,且需减压蒸馏溶剂和介质才能得到聚合物,工业上易粘槽或聚合物呈粉尘而损失。采用十  相似文献   

8.
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反相胶乳的胺甲基化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反相胶乳的胺甲基化反应卢绍杰刘瑞贤孙希明卫乃勤杨光中(天津大学化学系300072)关键词反相乳液淀粉接枝Mannich反应阳离子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是聚丙烯酰胺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改性产品,在采油、造纸、水处理等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制...  相似文献   

9.
以5μm大孔硅胶为基质,CuBr/Bpy为催化体系,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RP)技术将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键合到硅胶表面,制得Sil-LMA反相作用色谱固定相。采用元素分析对该固定相进行表征,以芳香族化合物为溶质,甲醇-水为流动相,对该键合相的疏水选择性进行了考察。详细研究了甲醇浓度和温度对溶质保留行为的影响,以胺类、酚类化合物为溶质,评价了其色谱性能,并计算了溶质保留过程的热力学参数。经元素分析测得该填料的接枝量高达2.323 3 mg/m2。实验结果表明,在反相模式下该固定相可基线分离5种胺类化合物和5种酚类化合物。与C18反相柱相比,该合成柱的分离时间缩短且分离效果较好。该固定相具有很好的反相色谱性能,符合反相保留机理。  相似文献   

10.
董国峰  马鹏  聂育志  刘冲  黄志学 《合成化学》2022,30(12):945-952
针对生物降解塑料聚己内酯(PCL)耐温性能差、高温条件下降解时间快等缺点,本文以丙烯酰胺(AM)和PCL为主要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和亚硫酸氢钠(SHS)为引发剂、失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Span-80)和乙基纤维素为分散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种自降解暂堵剂,考察了分散剂、搅拌速度、交联剂、油水比和引发剂对暂堵剂降解时间的影响,确定了暂堵剂最佳合成条件:分散剂用量(质量分数,下同)0.4%、搅拌速度400 r·min-1、油水比(体积比)8∶2、交联剂用量0.8%、引发剂用量0.5%。对暂堵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暂堵剂具有较好的耐温耐盐性,耐温可达160℃,与钻井液配伍性较好,少量暂堵剂就可以有效降低钻井液的滤失量。砂床封堵实验表明:暂堵剂具有较好的封堵性能,暂堵剂用量为0.5%就可使砂床浸入深度减少6.5 cm。  相似文献   

11.
聚合方法对一种正离子聚丙烯酰胺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相同进料比下,以过硫酸胺/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分别用溶液法和反相微乳液法合成的丙烯酰胺(AM)与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胺(MADQUAT)的共聚物P(AM-MADQUAT),根据单体竞聚率计算了两种共聚物的序列分布和组成分布.考察了两种聚合物结构对高岭土絮体尺寸、zeta电位降以及絮体压缩屈服应力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不同聚合方法合成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结构与絮凝性能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Invers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aqueous solution of acrylamide (AM) in toluene is carried out using polystyrene-graft-polyoxyethylene (PSt-g-PEO) as an emulsifier. The kinetics of polymerization, morphology of the particle, and particle size of the inverse emulsio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rates of polymerization are found to be proportional to the initiator concentration, the monomer concentration, and the emulsifier concentrati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particle shows a spherical structure. The effects of amphipathic graft copolymer structure on the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of polyacrylamide are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the invers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using amphipathic graft copolymer as emulsifier is proposed. © 1999 John Wiley & Sons, Inc. J Polym Sci A: Polym Chem 37: 2719–2725, 1999  相似文献   

13.
微乳液结构和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对微乳液的结构及其特征作了概括性的论述,并着重总结了近年来在微乳液聚合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丙烯酰胺,丙烯酸盐以及(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等单位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14.
UV光引发的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聚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不透明丙烯酰胺反相乳液体系的UV光引发聚合新方法 .使用普通中压汞灯并辅以适当搅拌 ,UV光引发丙烯酰胺 水 煤油 Span80 +OP 10反相乳液聚合可在 2 0min左右完成 ,所得聚合物分子量达千万 ;聚合过程中不存在恒速期 ,扫描电镜未观察到聚合前后乳胶粒径有数量级的变化 ,表明聚合反应以单体液滴成核为主 .此外 ,考察了光引发剂类型及浓度、单体浓度、乳化剂用量、反应温度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光引发剂的引发活性为Irgacure 2 95 9>(ITX +EDAB) >BDK ,引发剂浓度增加 ,反应速度先增加而后降低 ,存在一最大值 ;单体浓度增加 ,反应速度加快 ,聚合物分子量提高 ;乳化剂用量增加 ,反应速度加快而分子量变化不明显 ;聚合表观活化能为 13 34kJ mol.  相似文献   

15.
丙烯酸钠反相乳液聚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阴离子乳化剂制备丙烯酸钠反相乳液,用γ射线引发其聚合,用扫描电镜观测了聚合前后粒径的变化;并在聚合过程中改变剂量率观测了聚合速率的变化.这两个实验结果都显示聚合以液滴成核为主,即聚合机理类似于悬浮聚合.与以司盘80为乳化剂的丙烯酸钠反相乳液聚合相比,体系与司盘体系的聚合动力学基本相似;但是体系中的分散液滴比司盘体系要大,结果使得在动力学上体系更类似于悬浮聚合的动力学.从聚合机理看,反相乳液聚合实际上就是粒子分散得比较小的反相悬浮聚合.  相似文献   

16.
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醚的聚合机理聚合工艺及其应用.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醚的聚合按其催化剂体系的机理可以分为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三类,其中阳离子聚合应用较少.在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开环聚合生成共聚醚的反应中,不同的反应工艺条件对生成的聚醚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样比例的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因聚合反应器设计、反应器种类、起使剂种类催化剂种类与用量温度加料方式端基结构等的不同,所合成的共聚醚会产生不同的结构和性能.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形成的聚醚可以分为嵌段共聚醚和无规共聚醚两类.其中,嵌段共聚醚可以分为EPE和PEP两类.  相似文献   

17.
丙烯酰胺和阳离子型单体反相乳液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油酸失水山梨醇酯(SPAN80)作为乳化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作为引发剂,进行丙烯酰胺———N,N 二甲基,N 丁基,N (3 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溴化铵(DBMPA)反相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单体配比、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反应条件等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考察了该共聚物乳液的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验绘制了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Span20)-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脂酸酯(Tween80)复配乳化剂、丙烯酰胺、(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基磺酸钠和环己烷的拟三元相图.采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引发剂,通过动力学研究,得到了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68.10 kJ/mol,并分别得到了聚合速率与产物特性粘数的动力学关系式Rp∝[M]1.74[APS]0.60[E]-1.28,[η]∝[M]0.78[APS]-0.23[E]-0.71,分析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对共聚合反应速率Rp和共聚物特性粘数[η]作用及影响的原因,在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聚合机理.  相似文献   

19.
AM/SAMPS反相乳液聚合产物的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过硫酸铵 (NH4 S2 O8)为引发剂 ,失水山梨醇酐单油酸酯 (Span - 80 )为乳化剂 ,合成了丙烯酰胺 (AM) / 2-丙烯酰胺基 - 2 -甲基丙磺酸钠 (SAMPS)反相乳液聚合产物 ,测试了该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和热性能 ,讨论反应温度、SAMPS、以及乳化剂浓度对分子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 polymerization kinetics of butyl acrylate/[2‐(methacryloyoxy)ethyl]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 (BA/MAETAC) macroemulsion and miniemulsion copolymerizations was investigated with cumene hydroperoxide/tetraethylenepentamine as a redox initiator system. The postulate of an interfacial copolymerization with the two‐component redox initiator system (one hydrophobic and the other hydrophilic) was confirmed. Adding MAETAC had a complex effect on the polymerization kinetics of BA. The influence was ascribed to variations in the nucleation mechanism, which were dependent on the level of MAETAC, and the polymerization method (macroemulsion vs miniemulsion). It was proposed that at the beginning of a macroemulsion copolymerization with high MAETAC composition the micellar copolymerization occurred, which controlled the nucleation process. The hydration properties of the latex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copolymer compositi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polymer from the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was very heterogeneous. The copolymer composition was lower in BA when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BA conversion or the particle size. Adding salt increased the MAETAC content and decreased the BA content in the copolymer. © 2001 John Wiley & Sons, Inc.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39: 2696–2709, 2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