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二苯并噻吩在CoMo/γ-Al2O3催化剂上的分散及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苯并噻吩(DBT)在80℃下与CoMo/γ-Al2O3催化剂混合并放置24h,即可在催化剂表面发生自发单层分散.通过XRD测定出其分散阈值为0.15g/g,大于计算值0.12g/g(平躺吸附密置单层分散容量),排除实验误差后可以推测DBT在CoMo/γ-Al2O3表面存在通过硫原子的端链吸附.FT-IR和LRS的分析结果与上述推测相一致,说明DBT可能通过硫原子吸附在CoMo/γ-Al2O3表面的酸中心上.  相似文献   

2.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Mg基复合金属氧化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TG)以及N2 吸附(BET)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双氧水体系中环己酮Baeyer-Villiger氧化制己内酯的催化反应性能,考察了不同组成和配比的催化剂以及反应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H2O2水溶液为氧化剂,苯甲腈和二氧六环混合溶液为溶剂时,复合金属氧化物MgO/SnO2体现出比MgO/La2O3、MgO/TiO2、MgO/ZnO、MgO/ZrO2等催化剂更优异的催化性能。同时发现金属摩尔比为7:3,焙烧温度为600℃ 的MgO/SnO2催化剂在优选反应条件下可使环己酮的最高转化率达90.5%,己内酯的选择性达到100%。  相似文献   

3.
NO在Au/Al2O3催化剂上还原反应的TPD-MS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沉积-沉淀法制备的Au/Al2O3催化剂在O2存在下催化C3H6还原NO的反应,并用程序升温脱附-质谱(TPD-MS)手段研究了吸附于催化剂上的NO或NO-O2的脱附性能.结果表明:在O2存在的条件下,对于C3H6还原NO的反应,1%Au/Al2O3的催化活性最高,可于375℃左右使NO生成N2,转化率达60%.这与催化剂对所吸附NO的脱附性能密切相关,N2O可能是C3H6还原NO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比较稳定的中间体.  相似文献   

4.
采用浸渍法对无定形ZnO分别用稀H2SO4和(NH4)2S2O8溶液处理,制备了SO4^2-/ZnO和S2O8^2-/ZnO固体酸.通过固体离子交换法制备了Cu(I)/SO]4^2-/ZnO和Cu(I)/S2O8^2-/ZnO两种催化剂,并采用XRD,FTIR,TPD和TPR等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用稀H2SO4和(NH4)2S2O8溶液分别浸渍处理无定形ZnO,经过500~600℃高温焙烧后得到的SO4^2-/ZnO和S2O8^2-/ZnO固体酸表面形成了Zn3O(SO4)2物种;py—FTIR结果表明,两者均具有B酸中心和L酸中心,进一步的NH3-TPD研究结果证明,制备的固体酸NH3脱附峰均出现在543℃附近,属于高强度固体酸.结构分析认为,由于SO4^2-强烈的电子诱导作用,SO4^2-和ZnO形成的桥式配位物种产生了B酸中心和L酸中心,而其螯合配位形成的物种没有酸性.SO4^2-/ZnO和S2O8^2-/ZnO固体酸与CuCl进行离子交换所制备的Cu(I)/SO4^2-/ZnO和Cu(I)/S2O8^2-/ZnO催化剂的Cu(I)易于还原,对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MC)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DMC选择性为98.3%,时空收率可达到1.9g(g·h).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助剂促进的负载型Pd-Se/H4SiW12O40/SiO2催化剂对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酸反应的影响.采用固定床微反装置评价了催化剂的性能,并采用C2H4和O2吸附量测定、吸附C2H4的TPD-MS和TPSR-MS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SiO2为载体,以硅钨酸为助剂,Pd-Se-Na-Ru组成的催化剂体系其催化性能比文献报道的结果明显提高.在原料气配比n(C2H4)∶n(N2)∶n(O2)∶n(H2O)=55∶14∶9∶22,反应物空速GHSV=3844h-1,反应压力p=1.4MPa,反应温度θ=155℃条件下,乙烯的转化率和乙酸的选择性分别为8.0%和87.4%,乙酸的单程时空产率达372.0g/(L·h).吸附量测定表明,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C2H4/O2比值高对于提高乙酸的选择性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Mg基复合金属氧化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TG)以及N2吸附(BET)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双氧水体系中环己酮Baeyer-Villiger氧化制己内酯的催化反应性能,考察了不同组成和配比的催化剂以及反应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H2O2水溶液为氧化剂,苯甲腈和二氧六环混合溶液为溶剂时,复合金属氧化物MgO/SnO2体现出比MgO/La2O3,MgO/TiO,MgO/ZnO,MgO/ZrO2等催化剂更优异的催化性能.同时发现金属物质的量比为7:3,焙烧温度为600℃的MgO/SnO2催化剂在优选反应条件下可使环己酮的最高转化率达90.5%,己内酯的选择性达到100%.  相似文献   

7.
D001树脂对酸性硫脲溶液中金银的交换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D001型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从H2SO4-Tu(硫脲)溶液中,富集回收Au(Ⅰ)、Ag(Ⅰ)的性能。结果表明在pH2.0左右,树脂对Au(Tu) 2、Ag(Tu)2 有良好的吸附性能,AU和Ag的交换容量分别为61,18mg/g-R和99.11mg/g-R。负载柱上的An、Ag可分别用NaCN-NaOH和H3BO3-NaOH-Na2S2O3洗脱液定量洗脱。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用醇还原VOPO4·2H2O制备的VOHPO4·0.5H2O的晶面择优\r\n取向现象及其在正丁烷和空气混合气体中活化后,产物(VO)2P2O7的\r\n晶面择优暴露对正丁烷氧化制顺酐性能的影响.以伯醇还原VOPO4·2H\r\n2O制备的VOHPO4·0.5H2O晶体,晶面择优取向于(220)面,晶型为玫\r\n瑰状或扭曲的片状聚集体;活化后的产物仅含(VO)2P2O7相,其(02\r\n0)晶面择优暴露.以仲醇还原VOPO4·2H2O制备的VOHPO4·0.5H2O晶\r\n体,晶面择优取向于(001)面,晶型为平板片状体;活化后的产物由\r\n(VO)2P2O7,VOPO4和无定形相组成,其中(VO)2P2O7相含量低,其\r\n(020)晶面暴露少.由苄醇、环己醇和3-甲基-3庚醇还原VOPO4·2\r\nH2O制备的VOHPO4·0.5H2O的XRD谱与用仲醇制备的相似.用一般方法\r\n(V2O5/异丁醇/H3PO4)制备的VOHPO4·0.5H2O晶体不具有晶面择优\r\n取向性质,活化后得到的(VO)2P2O7的结晶度较低.由正辛醇还原VO\r\nPO4·2H2O制备的VOHPO4·0.5H2O经活化后,对正丁烷氧化制顺酐的催\r\n化性能优于用仲辛醇和一般方法制备的VOHPO4·0.5H2O.  相似文献   

9.
 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ZrO2-SiO2(ZrSiO)表面复合氧化物负载的Cu-Ni催化剂,并用IR,TPR,TPD及微反技术考察了K2O助剂对CO2和CH3OH在Cu-Ni/ZrSiO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及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K2O助剂使CO2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增强,当n(K)/n(Cu+Ni)=15%时,CO2在催化剂表面上吸附后生成K2CO3;CH3OH在催化剂表面上的解离吸附态(CH3O-和H+)的吸附减弱;CO2和CH3OH在Cu-Ni/ZrSiO催化剂表面上反应的主要产物为DMC,H2O,CO和CH2O;随着K2O助剂的加入,反应转化率及DMC选择性提高,副产物(CO和CH2O)的选择性下降.根据实验结果,探讨了K2O对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电荷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景弟  鲁继青 《分子催化》2016,30(2):123-130
采用共沉淀法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一系列尖晶石型CoCr2 O4催化剂并测试其对CH2 Cl2催化燃烧性能.制备的催化剂都具有高的反应活性,并发现其性能受到表面酸性和氧化还原性的协同作用.经600℃焙烧的CoCr2 O4-6催化剂因其具有较高的表面酸量(0.46 mmol·gcat-1)和较高表面吸附氧浓度(Oads/Olat=0.55),因此活性最佳,其T50为201℃,T90为278℃.由XRD等结构表征可知该催化剂含CoCr2 O4和 Cr2 O3两相,但CoCr2 O4尖晶石是该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11.
袁定坤  褚维凡  倪加惠 《应用化学》2022,39(11):1746-1756
铷是一种稀贵的碱金属,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从卤水中有效提取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热引发聚合法合成水凝胶基质(聚丙烯酰胺/羧甲基纤维素/氧化石墨烯水凝胶,PCG)固定亚铁氰化铜(KCuFC),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铷(Rb+)吸附剂(KCuFC-PCG)。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对KCuFC-PCG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Rb+初始质量浓度、温度和竞争离子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KCuFC-PCG吸附剂在pH值(5~9)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吸附能力,pH=8时表现最佳;在Rb+质量浓度为5 mg/L,pH=8,吸附6 h达到吸附平衡,KCuFC-PCG的对Rb+的吸附量为89.12 mg/g;动力学行为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表明化学吸附为速率控制步骤;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最大吸附量为258.4 mg/g。以0.2 mol/L NH4Cl作为解吸剂,解吸3 h,解吸率为77%。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二硫化钼(MoS2)因易团聚导致去除六价铬[Cr(Ⅵ)]容量低的问题, 利用六方氮化硼(BN)良好的吸附性和化学稳定性, 以多巴胺作为BN改性剂, 通过煅烧法和水热法制得碳掺杂六方氮化硼(c-BN)负载MoS2纳米复合材料(c-BN@MoS2). 研究了室温条件下c-BN@MoS2对Cr(Ⅵ)的吸附还原和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c-BN@MoS2在40 min内对50 mg/L的Cr(Ⅵ)吸附还原去除率高达95%以上, 且以将 Cr(Ⅵ)还原至Cr(Ⅲ)为主, 在pH值为2、 温度为25 ℃条件下去除Cr(Ⅵ)最大容量可达401 mg/g, 显著高于 MoS2(98 mg/g). 分析显示, c-BN不仅提高了MoS2的平均孔径, 还可促进MoS2生成金属特性的1T相, 有利于吸附Cr(Ⅵ)和加快氧化还原过程中的电子转移. 在Fe2+/PMS(过一硫酸氢盐)催化体系加入c-BN@MoS2, 该体系对磺胺甲恶唑的降解性能明显增强, 其反应速率常数提高3倍, 这主要归因于c-BN@MoS2明显加快了Fe3+到Fe2+的转变, 导致更多?OH产生, 达到增强降解污染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连续离子层吸附法在反蛋白石结构三氧化钨(IO-WO3)薄膜表面引入导电聚合物聚苯胺(PANI)层, 制备了独特的WO3/PANI核壳结构反蛋白石薄膜(IO-WO3/PANI). 探究了IO-WO3/PANI薄膜的形貌、 组成和电化学行为. 结果表明, 当电位扫描范围为-0.6~1.0 V时, IO-WO3/PANI复合膜在不同电压状态下会呈现出4种不同的颜色, 分别为蓝色(1.0 V)、 绿色(0.2 V)、 浅绿色(0 V)和蓝紫色(-0.6 V). 与IO-WO3薄膜相比, IO-WO3/PANI复合膜的电致变色性能显著提高, 其着色与退色响应时间分别为3.8和6.14 s, 变色效率(CE)值为201.1 cm2/C. 电致变色性能的改善主要归因于WO3与PANI形成给体-受体体系和核壳反蛋白石等级孔结构, 使得离子快速扩散, 并为电荷转移反应提供更大的表面积. 研究结果表明, IO-WO3/PANI核壳结构反蛋白石薄膜是一种潜在的多色电致变色材料,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增溶了二氯二茂钛的P123胶束为模板,采用一步法得到了钛掺杂介孔材料Ti-SBA-15.FTIR、XRD、BET等测试结果显示Ti-SBA-15仍保持规整的孔道结构特征,样品经焙烧后茂环分解留下钛负载于介孔表面.对样品吸附CO2的测定结果表明,钛的负载有利于CO2的吸附,在N2气氛下焙烧的样品对C02的吸附性能显著提高,其中Ti-SBA-15(550-0.5-N2)对C02的最大吸附量为1.44mmolg^(-1),钛在介孔材料中的存在形态对CO2吸附性能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单宁微球吸附Cr(Ⅵ),探讨了温度、pH值、Cr(Ⅵ)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单宁微球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吸附等温曲线。结果表明,单宁微球对Cr(Ⅵ)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吸附量可达到45.5 mg/g。单宁微球对Cr(Ⅵ)的去除率随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大,5 h后基本达到平衡。温度对单宁微球吸附Cr(Ⅵ)的影响比较...  相似文献   

16.
采用原位显微Raman光谱技术详细考察了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La(OH)3分解制备的La2O3结构以及过氧物种光诱导生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700℃焙烧所得La2O3样品较经800℃以上长时间焙烧的样品更有利于过氧物种的生成.对La(OH)3热分解过程的原位XRD测试结果表明,焙烧温度需达到近700℃才可使La(OH)3完全转化为La2O3.在700℃焙烧的样品上,除了六方相的La2O3外,还可检出介稳态的立方相La2O3.经800℃以上长时间(≥5 h)焙烧后,介稳态的立方相La2O3将转化为稳定的六方相La2O3物种.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立方相的稀土倍半氧化物较六方相更有利于过氧物种的光诱导生成,其原因可能源于前者含更多氧空位,因而更有利于对分子氧的吸附和活化.  相似文献   

17.
以柳树落叶为生物质碳源, 氨水为氮源,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氮掺杂多孔炭材料(WNC), 并对其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WNC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528~618 m2/g)和多级孔结构; 材料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和含氮官能团(氮摩尔分数为8.9~9.9%); WNC材料对水体系中的亚甲基蓝(MB)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 吸附为自发吸热过程, 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在pH值为5、 室温下最大吸附量为263.2 mg/g, 且材料可以多次循环使用. 对WNC-2及吸附染料MB后的WNC-2样品进行高温再焙烧处理, 所得样品(WNC-2-R和WNC-2-MB)的ζ电位明显升高, 表面碱性增强, 吸附容量分别提高到之前的1.3倍和1.6倍. 结合各种表征结果, 可以认为WNC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多级孔结构有利于吸附质(亚甲基蓝离子)的传输, 并能与材料表面的羰基、 醌基和吡啶氮等基团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 从而使其表现出较高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  相似文献   

18.
魏燕芳 《广州化学》2010,35(4):29-34
用壳聚糖包埋磁流体,用戊二醛交联制成磁性壳聚糖微球,并用红外光谱表征其结构。用制备的磁性壳聚糖微球吸附Cr(Ⅵ)离子,考察了其对Cr(Ⅵ)离子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吸附剂用量、温度、Cr(Ⅵ)起始浓度以及其他离子存在对Cr(Ⅵ)离子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磁性壳聚糖微球吸附Cr(Ⅵ)离子的最佳条件为:吸附平衡时间40 min,最佳吸附pH值6左右,磁性壳聚糖微球用量10 mg,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吸附效率,Cr(Ⅵ)离子起始质量浓度为12μg/mL,无机盐的存在引起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吸附性能降低。并且考察了吸附剂的再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磁性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19.
以NiCl2、(NH4)6Mo7O24、NaOH及柔性配体1,3-二(1,2,4-三氮唑-1-)丙烷(Btp)为原料,采用水热技术合成了一个结构新颖的基于多金属氧酸盐(多酸)[Mo8Na2O28]6–的二维有机-无机杂化配位聚合物[Ni(Btp)2(H2O)Mo8Na2O26(μ2-OH)2]0.5·H2O(1).通过元素分析、IR、TG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化合物1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6871(8)?,b=21.7506(15)?,c=14.9208(8)?,Z=4,R1=0.0487,wR2=0.1409.化合物1中含有一种新型的多酸阴离子簇[Mo8Na2O28]6–,可以看作是由β-[Mo8O26]4–转化成的具有[V10O28]6–结构特征的新型多酸.该多酸被镍和Btp形成的二维(2D)层夹在中间,形成一种夹心型的2D柱状层结构.二维柱状层之间相互穿插形成了一个二维→三维(2D→3D)的互锁结构,柱状层之间的氢键作用又进一步稳固了整个框架.此外,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电催化和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20.
以核桃青皮为原料, 先用水热法制备其炭前驱体, 然后以不同的温度活化得到生物质炭(HBCx).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氮气吸附-脱附仪(BET)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HBCx进行了表征, 并考察其对废水中高浓度和低浓度Ni2+的吸附性能. SEM和BET表征结果表明, 大量的大孔(约2 μm)均匀地分布在HBCx上, 其具有分级多孔结构, 当活化温度为800 ℃, 所得HBC800的比表面积为 94 m2/g, 平均孔径为4.07 nm; 炭材料表面含氧和含氮官能团丰富, 氧含量(摩尔分数)高达21.24%, 可与Ni2+发生离子交换或共沉淀, 这些基团有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 所制备的多孔炭对废液中低浓度的Ni2+去除率接近100%, 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 Langmuir等温模型能很好地描述了HBCx对Ni2+的吸附过程, 为单分子层吸附, HBC800对Ni2+的最大理论吸附量高达127.39 mg/g. 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好地反映吸附过程, 吸附速率主要由化学吸附所控制. 固定床动态吸附结果表明该材料有优异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