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咪唑-1-基)苯甲酸镉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热条件下,用4-(咪唑-1-基)苯甲酸和Cd(NO3)2·4H2O为原料,制备了一种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d(C10H7N2O2)2·(H2O)4]n,并经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其单晶结构.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c空间群,晶胞参数n=1.2349(5)nm,b=1.1105(5)nm,c=0.8014(5)nm,β=96.482(5)°,V=1.0920(9)nm^2,Z=2.Dc=1.699g·cm^-3,F(000)=564,ωR=0.032.结果表明,在配合物的基本结构单元[CdL2(H2O)4]中,Cd(Ⅱ)离子处于变形八面体配位环境中,配体中的N原子参与配位,而羧基中的O原子完全用于形成氢键.配合物单元之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形成了无限延伸的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以3-羧基苯磺酸根(3-SBA)和2-(4-吡啶基)-咪唑[4,5-f]菲咯啉(4-PDIP)为配体,用水热法合成了3种稀土配合物:[Ln2(3-SBA)2(4-PDIP)2(OH)2(H2O)4]·2H2O(Ln=Sm(1),Eu(2)和Gd(3))。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方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1~3为同构的双核分子。2个羟基以桥联方式连接2个Ln(Ⅲ)离子,3-SBA和4-PDIP以螯合双齿形式与Ln(Ⅲ)离子配位。双核分子之间通过氢键构筑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1和3分别在545 nm和529 nm处出现来自于配体的荧光发射,对应于配体的π*-π的跃迁。配合物2呈现Eu(Ⅲ)离子的特征发射,位于579、592、612、650和696 nm处的发射峰分别对应于5D0→7Fj(j=0~4)跃迁。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热方法,用2,4,4′-联苯三羧酸(H3btc)和菲咯啉(phen)分别与Mn Cl2·4H2O和Ni Cl2·6H2O反应,合成了2个具有双核结构的配合物[Mn2(Hbtc)2(phen)4]·5H2O(1)和[Ni2(Hbtc)2(phen)4]·2H3btc·4H2O(2),并对其结构和磁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的晶体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1和2均为双核结构,通过分子间的O-H…O氢键作用,双核的分子被进一步连接成了三维超分子框架。研究表明,双核分子中相邻金属离子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溶剂热合成条件下得到2个单一手性配位聚合物,即[Cd3((R)-CIA)2(bipy)2.5(H2O)2]·xGuest(1)和[Zn3((R)-CIA)(bmib)2(H2O)2 Cl]·H2O·xGuest(2)((R)-H3CIA=(R)-5-(1-羧基乙氧基)间苯二甲酸,bipy=4,4′-联吡啶,bmib=1,4-双(2-甲基-1H-咪唑-1-基)苯)。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揭示配合物1和2都是柱层式结构的三维框架。从拓扑分析的角度看,配位物1具有(3,3,3,6,6)-连接的网络,拓扑符号为(4.5^2)2(4.8^2)2(42.6^8.8^3.10^2)(4^2.6^8.8^3.9^2)(5.8.9)2,而配合物2是(3,4,4)-连接的网络,拓扑符号为(6·7^2)2(6·7^5)2(6^2·7^4)。此外,对上述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圆二色谱和荧光性质也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水热法合成了配合物{[Ln(Hbmdc)(bmdc)(H2O)3].3H2O}n(Ln=Eu,1;Dy,2;H2bmdc=苯并咪唑-5,6-二羧酸),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1和2具有相似的一维链状结构。配体H2bmdc以2种不同的类型与Ln3+离子配位:完全去质子化的bmdc配体和咪唑环上的氮原子被质子化的Hbmdc配体。bmdc配体的2个羧基采取双齿螯合/双齿螯合方式配位;Hbmdc配体的1个羧基采取双齿螯合方式配位,另1个羧基未参与配位。每个Ln3+离子与6个羧基氧原子和3个水分子中氧原子配位,形成9配位的扭曲单帽四方反棱柱体。相邻的Ln3+离子通过bmdc配体桥联形成螺旋链状结构。链和链之间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进一步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1和2分别显示Eu3+和Dy3+离子的特征荧光。  相似文献   

6.
利用联苯四羧酸(H4bptc)和双三唑乙烷(bte)合成了2个配位聚合物{[Zn2(bptc)(DMF)2(H2O)]·DMF·H2O}n(1)和{[Zn(bte)(bptc)0.5]·DMF·0.5H2O}n(2)。化合物1为三维Pt S-拓扑结构,在该配合物中每个双核次级构筑单元(SBU){Zn2(O2CR)4}与4个联苯四酸配体相连,从而将配合物构筑成了三维MOF结构。化合物2为二维梯形结构,并通过弱氢键O…H-C将二维层连接为三维结构。同时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荧光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利用联苯四羧酸(H4bptc)和双三唑乙烷(bte)合成了2个配位聚合物{[Zn2(bptc)(DMF)2(H2O)]·DMF·H2O}n(1)和{[Zn(bte)(bptc)0.5]·DMF·0.5H2O}n(2)。化合物1为三维Pt S-拓扑结构,在该配合物中每个双核次级构筑单元(SBU){Zn2(O2CR)4}与4个联苯四酸配体相连,从而将配合物构筑成了三维MOF结构。化合物2为二维梯形结构,并通过弱氢键O…H-C将二维层连接为三维结构。同时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荧光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溶液法合成了配合物{[Tb(3-IBA)3(H2O)2]·0.5(4,4′-bipy)}n(3-IBA=3-碘苯甲酸根;4,4′-bipy=4,4′-联吡啶),并通过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和性质表征。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该配合物具有一维链状结构。Tb^3+离子与8个O原子配位,其中6个O原子来自5个3-碘苯甲酸根,2个O原子来自水分子。相邻Tb^3+离子通过2个双齿桥联的3-碘苯甲酸根联结成一维链状结构。未配位的4,4′-联吡啶分子与配位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并将相邻的一维链联结起来形成二维网状结构。沿a轴的分子堆积形成一维孔道,是由于相邻一维链的苯环之间部分重叠而形成的。在紫外光照射下,配合物发出很强的绿色荧光。配合物的荧光光谱中,4个峰位于490、544、583和619nm,分别对应于Tb^3+离子的^5D4→^7F6、^5D4→^7F5、^5D4→^7F4和^5D4→^7F3跃迁。  相似文献   

9.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配体5-[4-(4-吡啶基)苯乙烯基]-1,3-苯二甲酸(H2L),并将其与Cu(NO3)2·3H20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合成了两种不同结构的配位聚合物{[CuL]·H2O}n(1)和{[Cu2L2]·H2O}n(2).配合物1为utp型有孔道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结构,配合物2为含双核铜单元的rtl型拓扑结构.研究发现,1对N2和CO2均未表现出吸附性质,而与其拓扑结构相同的配合物([Cu(INAIP)]·2H2O}n(H2INAIP=5.异烟酰胺基异酞酸)却有很好的CO2吸附性能.为理解它们的构效关系,从实验和理论计算两方面对这两种化合物进行了比较研究,证实此差异源于配体中连接羧酸和吡啶基的共轭官能团,其中1的共轭官能团为苯乙烯基,而{[Cu(INAIP)]-2H2O}n中的官能团为酰胺基.实验和理论计算的结果表明,酰胺基对CO2吸附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对配合物2的磁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反铁磁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四个氰基桥联的杂金属配合物{[CuPb(L^1)][FeⅢ(bpb)(CN)2])2·(C104)2·2H20·2CH3CN(1),{[CuPb(L^1)]2·[FeⅡ(CN)6](H20)2J·10H20(2),{[Cu2(L^2)][FeⅢ(bpb)(CN)2]2}·2H20·2CH30H(3)和{[Cu2(L^2)]3[FeⅢ(CN)612(H20)2}·10H20(4)是通过K[FeⅢ(bpb)(CN)2][bpb=1,2-双(吡啶-2-羧酰氨基)苯二价阴离子]和K3[FeⅢ(cN)】6与双核大环席夫碱化合物[CuPb(L^1)]·(C104)2或[Cu2(L^2)]·(C1O4)2.H2L^1配体是由2,6-二甲基对甲基苯酚、乙二胺和乙二烯三乙胺以1:1:1摩尔比缩合得到,而H2L。配体是由2,6-二甲基对甲基苯酚和丙二胺以1:1摩尔比缩合得到.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揭示了化合物1是一个由[FeⅢ(bpb)(CN)2r阴离子[CuPb(L^1)]^2+阳离子交替排列形成的环状杂三金属分子结构.化合物2是一个[Fe(CN)6]^4-离子和两个[CU2L^2]^2+阳离子构成的哑铃型五核分子结构,该单元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了二维超分子结构.双杂金属配合物3是一个由中心对称的[Cu2(L^2)]^2+部分与两个含有氰基的fFeⅢ(bpb)(CN)2r离子构筑四核分子.八核化合物4是由两个[Fe(CN)。]3一离子连接了三个[Cu2(L^2)]^2+离子构筑而成.磁性调查揭示了化合物1、3和4都表现出整体的反铁磁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在水热条件下,以联苯-2,4,4′,6-四甲酸(C16H10O12,H4bptc)为主配体、1,3-二(4-吡啶基)-丙烷(bpp)为辅助配体,与氯化镉(Cd Cl2·2.5H2O)反应合成了2个三维镉配位聚合物{[Cd2(bptc)(H2O)3]·H2O}n(1),{[Cd2(bptc)(bpp)·H2O]·2.25H2O}n(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具有双核结构,2个中心离子Cd(Ⅱ)同为六配位,均形成略有畸变的八面体结构;而配合物2尽管也具有双核结构,但不同于1的是其中一个中心离子构成略显畸变的八面体几何结构,另一个却构成五角双锥结构。用溴化乙锭荧光光谱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作用情况,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2.
《化学学报》2012,70(3)
水热法合成了5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d(TFSA)(2,2'-bpy)2]n(1),[Mn(HFGA)(phen)2]n(2),[Co(TFSA)(bpp)2(H2O)2]n(3),[Zn(TFSA)(bpp)2(H2O)2]n(4)和[Cu(HFGA)(phen)]n(5)(TFSA=四氟丁二酸,HFGA=六氟戊二酸,2,2'-bpy=2,2'-联吡啶,phen=1,10-邻菲啰啉,bpp=1,3-二吡啶基丙烷),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和2具有相似的1D链结构,四氟丁二酸和六氟戊二酸以两个单齿羧基氧原子分别配位于Cd2+和Mn2+离子,2,2'-联吡啶和1,10-邻菲啰啉分别螯合配位于Cd2+和Mn2+离子.配合物3和4具有相似的1D链结构,1,3-二吡啶基丙烷以两个端基氮原子桥联金属离子,四氟丁二酸和六氟戊二酸分别以单齿方式配位.配合物5是具有{4.82}拓扑的2D网结构,六氟丁二酸配体通过单齿/双齿-桥联模式连接Cu2+离子.5个配合物均通过分子间弱作用进一步构筑成3D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水热合成法,合成了4个配位聚合物:[Mn(H2O)(PTZDA)(BDC)]n(1)、[Co(H2O)(PTZDA)(BDC)]n(2)、[Zn(H2O)(PTZDA)(BDC)]n(3)、[Cd(H2O)(PTZDA)(BDC)]n(4)(PTZDA=2,4-二氨基-6-(2′-吡啶)-均三嗪,H2BDC=对苯二甲酸),并分别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了这4个配合物。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在配合物1~4中,配体PTZDA与中心金属离子螯合配位,金属离子通过配体BDC2-连结成一维链状结构,一维链之间通过氢键作用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磁性和荧光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具有非常弱的反铁磁作用;配合物3和4的荧光均为配体发光。  相似文献   

14.
以芒柄花素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水溶性异黄酮化合物7-乙氧基4′-甲氧基异黄酮磺酸铜(1),其结构经^1H NMR,I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果表明,1的组成为Cu(H2O)6(C18H15O4SO3)2·4H2O,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n=0.7231(6)nm,b=0.8545(8)nm,c=1.7239(15)nm,α=81.220(14)°,β=82.974(15)°,γ=81.416(15)°,Dc=1.668mg·m^-3,V=1.0329nm^3,Z=2。在1的晶体结构中,Cu(Ⅱ)位于对称中心并被6分子水所配位,[Cu(H2O)6]^2+,C18H15O4SO3^-和H2O之间存在多种氢键作用;还存在π…π及C—H…π芳香堆积作用。氢键、芳香堆积作用以及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共同将1组装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超分子。  相似文献   

15.
潘兆瑞  周宏  鲜华 《无机化学学报》2010,26(11):1955-1960
本文合成了2个镍配合物[Ni(mtyaa)2(H2O)4]·4(H2O)(1)和[Ni(4,4′-bipy)2(mtyaa)2(H2O)2]·2H2O(2)(Hmtyaa=2-(5-甲基-1,3,4-噻二唑)-硫乙酸;4,4′-bipy=4,4′-联吡啶),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并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粉末X-射线衍射等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分别属于三斜晶系和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1和P21/n。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中镍原子均采取六配位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模式。在配合物1中配位水和游离水分子与羧基氧之间的氢键作用将单分子结构连成三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中配位水和游离水分子与羧基氧以及配体中的氮原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将链连接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6.
梁鸿  雷智鸿  李夏 《无机化学学报》2010,26(9):1595-1599
溶液法合成了配合物[Co2(NDC)(BIPY)2(H2O)6]·(NDC)(NDC=2,6-萘二甲酸根,BIPY=2,2′-联吡啶),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92239(4)nm,b=1.12616(5)nm,c=1.22119(6)nm,α=94.857(3)°,β=111.843(2)°,γ=112.200(3)°,V=1.05205(8)nm3,Z=2,Dc=1.526Mg·m-3。该配合物由[Co2(NDC)(BIPY)2(H2O)6]2+阳离子和1个游离的2,6-萘二甲酸根阴离子组成。Co2+离子与2,6-萘二甲酸根的1个氧原子,2,2′-联吡啶的2个氮原子和3个水的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构型。2,6-萘二甲酸根的2个羧基分别以单齿方式桥连2个Co2+离子形成双核配合物。配合物中,配位水分子之间,配位水分子和2,6-萘二甲酸根阴离子之间,以及配位水分子和未配位的2,6-萘二甲酸根阴离子之间形成了丰富的O-H…O氢键,进而将双核配合物连接成三维超分子。  相似文献   

17.
利用配体1,5-二(3-羧基吡啶基)-N-甲基二乙胺(L)合成2种稀土金属配合物{[La2L4(H2O)2](ClO4)6·6H2O}n(1)和[Nd2L4(DMF)6(H2O)2]2(ClO4)6·4H2O(2)。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其晶胞参数为a=1.496 6(3)nm,b=1.559 7(4)nm,c=1.956 8(4)nm,α=86.776(6)°,β=77.723(7)°,γ=87.168(7)°,Z=2。在配合物1中,一对La髥原子被2个羧基桥联,形成双核结构;双核结构进一步被羧基连接,从而形成平行于c轴的一维链。值得注意的是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中包含着由氢键连接的6个H2O分子组成的水分子簇。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40 8(4)nm,b=1.354 1(5)nm,c=2.975(1)nm,α=94.390(8)°,β=91.720(7)°,γ=95.230(4)°,Z=2。配合物2中4个羧基连接一对Nd髥原子,形成四轮状结构,其中2个羧基采取syn-syn双原子桥联模式,而其余2个羧基则采取单原子桥联模式。  相似文献   

18.
溶液法合成了一个新的铕配位聚合物【Eu(2,4-DClBA)3(CH3CH2OH)2]4(2,4.DClBA=2,4-二氯苯甲酸根),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标题配合物是无限一维链状聚合物,中心Eu“离子通过桥联双齿2,4-二氯苯甲酸根氧原子连接。Eun离子的配位数为8,分别与4个桥联双齿2,4-二氯苯甲酸根的4个氧原子、1个螯合双齿2.4-二氯苯甲酸根的2个氧原子和2个乙醇分子的2个氧原子配位。紫外灯照射下配合物发出强的红光,配合物的荧光光谱中,5个峰位于580、593、619、652和699nm,分别对应于Eu3+离子的5D0→7Fj(J=0~4)跃迁。  相似文献   

19.
利用配体1,5-二(3-羧基吡啶基)-N-甲基二乙胺(L)合成2种稀土金属配合物{[La2L4(H2O)2](ClO4)6·6H2O}n(1)和[Nd2L4(DMF)6(H2O)2]2(ClO4)6·4H2O(2)。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其晶胞参数为a=1.496 6(3)nm,b=1.559 7(4)nm,c=1.956 8(4)nm,α=86.776(6)°,β=77.723(7)°,γ=87.168(7)°,Z=2。在配合物1中,一对La髥原子被2个羧基桥联,形成双核结构;双核结构进一步被羧基连接,从而形成平行于c轴的一维链。值得注意的是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中包含着由氢键连接的6个H2O分子组成的水分子簇。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40 8(4)nm,b=1.354 1(5)nm,c=2.975(1)nm,α=94.390(8)°,β=91.720(7)°,γ=95.230(4)°,Z=2。配合物2中4个羧基连接一对Nd髥原子,形成四轮状结构,其中2个羧基采取syn-syn双原子桥联模式,而其余2个羧基则采取单原子桥联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以6-甲基-2,3,5-吡啶三酸为配体和过渡金属盐反应,合成出2个新颖的金属配位聚合物{[Cu(Hmptc)(H2O)]·2H2O}n(1)和{Cd(Hmptc)(H2O)}n(2)(H3mptc=6-甲基-2,3,5-吡啶三酸)。配合物1存在具有四边形孔道的二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中的Cd(Ⅱ)中心通过Hmptc2-配体连接成为类似于笼状的二维层状结构,进一步由氢键相互作用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存在蓝绿色荧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