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道居民对于旅游发展的态度直接关系到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衡量旅游发展进程中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法,从基础设施、环境体验、旅游经济、收入就业、社会文化、形象美誉6个维度揭示了三亚市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感知态度.结果表明:三亚市居民旅游感知中正感知强于负感知,尤其是收入就业方面正感知远强于负感知(正感知均值为3.95,负感知均值为).而对于基础设施、社会文化、形象美誉感知的正负感知也存在明显差异(均值差分别为1.65、1.26、1.21),对于环境体验、旅游经济的感知中正感知与负感知都很强烈,但正感知仍高于负感知(均值差分别为0.33、0.42).总体而言,三亚市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正感知普遍高于负感知,说明三亚市居民普遍认同旅游带来的积极影响多于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上零售业快速发展,如何提高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论文运用感知价值理论分析了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提出了影响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研究假设,构建了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假设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网络消费者的风险态度通过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的间接影响,而感知价值与购买意愿显著正相关。最后,论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促进我国网上零售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其绩效的根源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基于信任和志愿精神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寻找社区绩效的影响因素,并结合ISM方法分析这些因素的系统结构,寻找影响社区绩效的根源因素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居民社团参与、社区文化、社会结构、居民人口特征、媒体使用及频率、基层政府管理模式以及居民对基层政府提供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满意度是影响社区绩效的深层根源因素,其通过居民媒体信任、居民社会信任、居民基层政府信任、居民志愿精神、居民社区参与意识与行为以及居民社区自治意识与行为等中介变量来实现对社区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市规划的视角,以北京市为例,探索现今房价对我国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路径,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证了与城市空间布局相关联的居民通勤时间、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和优质公共医疗资源在房价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关系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梳理了房价通过居民通勤时间、优质公共教育和医疗资源对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住房位于房价越高的地方,住房拥有者越感到幸福;2)高房价区域的优质公共教育和医疗服务资源配置较为集中,而低房价区域则相对较少;3)通勤时间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居民幸福感;4)不同的社会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同;5)居民通勤时间与优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在房价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最后提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城市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乌鲁木齐保险市场调查数据.各种分析表明,不同职业的居民对保险产品的需求是有差异的.社会环境、生活习惯、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保险的重要因素.中高收入人群对保险产品的认同感较其它职业高.低收入人群偏好生死合险,而高收入人群对偏好除生死舍险外的其余保险产品.整体上可将保险产品分成三类,职业分为四类.这对保险业务员对不同职业居民推荐保险产品及附加险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微信社群如何影响用户理财产品购买决策是当下金融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研究依据效价理论提出感知风险、感知收益与用户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风险决策的关系模型,并将用户的微信社群互动纳入模型。基于287个用户问卷数据,129个微信社群的互动行为数据,以及用户理财产品实际购买行为的数据分析,发现用户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风险决策受到其感知风险与感知收益的影响,而且微信社群的互动频率负向影响用户感知风险与用户投资组合风险决策之间的负向关系、微信社群的消极情绪会加强感知风险对用户投资组合风险决策的负向影响并削弱感知利益对于用户投资组合风险决策的正向影响。本研究扩展了有关用户理财产品决策影响因素的分析视角,并对理财产品的用户管理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生活环境监测指标虽然涉及多个方面,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考虑居民对生活环境的主观感受.以生活环境感知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居住环境和人际关系软环境4个维度构建了全新的生活环境感知研究体系.调查结果基于北京市两次调研数据,2009及2013年,第一次实现了感知指数的可比较性,均采用Fuzzy AHP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模型分析,对前后两个年份的民众生活环境感知进行尝试性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选址博弈是目前国际相关学术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之一. 在选址博弈问题中, 存在n个相互影响的``理性"居民, 他们的住址等信息是其私有信息;设计者需要设计选址机制, 以居民汇报的住址信息为输入, 输出设施位置. 在进行机制设计的过程中, 如何在没有金钱的刺激下, 保证所有居民``说真话", 设计出防策略性无支付机制是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设施选址博弈问题的无支付机制设计是组合优化和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课题, 在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社会经济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现根据不同设施类型及个数、不同个人偏好、不同度量空间以及不同社会总体目标等条件, 介绍各种类型的设施选址博弈模型, 罗列相关的研究成果, 并总结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各方利益博弈非均衡的结果.在污染项目建设纠纷中,作为强势方的项目企业,存在着强制建设和协商建设等可选策略;由于经济状况和认知水平等诸多差异,地方居民则存在利益受损下同意建设或过激行为等响应类型.通过将污染项目建设问题的演化博弈模型与不同策略成本下的情景预设相结合,研究多情景下企业和地方居民之间的博弈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污染项目建设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概率取决于一系列复杂因素,它们和事件发生概率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最后,数值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谭德庆  徐浩 《运筹与管理》2020,29(5):161-170
环境污染导致的群体事件作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正确分析事件参与者及政府之间的复杂利益关系及行为机理,对预防与及时处置此类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前景价值函数构建了环境污染企业与周边群众对收益及损失的感知价值并通过演化博弈建模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刻画了更加贴近现实的参与者认知与决策规律。研究结论表明,环境企业与周边群众具有收益感知与损失规避的特征,在此特征下群体事件发生的概率与政府对环境企业的成本分担、双方达成和解时的补贴、企业相关损失的感知价值以及周边群众对收益及参与成本的感知价值等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最后,根据数值分析并与未考虑前景价值情况下进行对比而得到相关结论与管理启示,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控制此类事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储蓄——收入模型的转变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与收入的关系 ,并引入转变点理论研究二者关系发生结构性转变的问题 ,最后讨论了影响储蓄增长的几个因素 .实证研究表明 ,9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 ,居民储蓄与收入的关系有所改变 ,储蓄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收入的增长速度 .我们的研究还表明 ,当用时间跨度较大的样本时 ,结论虽符合长期趋势 ,但考虑到其可信度及从时效性角度看对近期宏观政策的现实指导意义 ,常规的回归分析应该加入转变点检验 ,以防忽略系统结构性转变 .  相似文献   

12.
我国应对地震风险的资金安排可以按事前与事后划分为灾前预防性质和灾后给付性质。在非预期预算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应如何分配救灾基金?对地震保险市场均衡影响如何?本文构建了一个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发现政府适度的灾后救济能够同时保证效率与公平,而过度的灾后救济会在长期提高居民的救灾预期,抑制商业地震保险市场的形成与完善。同时,引导与改善社会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感知也是提高地震保险市场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流动性约束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8~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和收入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和流动性约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检验了流动性约束对消费的影响中是否包含了不确定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受到较强的流动性约束制约;而流动性约束的测度受不确定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链与链竞争的角度分析了零售商采用线上线下同价的O2O销售策略对所在供应链成员及竞争供应链成员运营和利润的影响。依据两种竞争模式建立链与链竞争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得到了博弈均衡解。研究结果表明,当单位赶路成本相对电子渠道感知系数大于一定阈值时,理性的零售商将采用线上线下同价的O2O销售策略来增加自身利润。更重要的发现是,此时零售商所在供应链和竞争供应链上的制造商利润也会随之增加,而且当单位赶路成本相对电子渠道感知系数继续增大到另一阈值时,两条链上的所有成员均将受益。但线上线下同价的O2O销售策略会抬高售价,降低消费者剩余。  相似文献   

15.
编制了中国1997年、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投入产出表.根据该表,基于投入产出技术中的结构分解分析,研究1997-2007十年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内在原因.并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动分解为技术、最终需求结构、GDP等因素的变动,通过对比两个年份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动,找出促进和削弱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等因素拓展LMDI模型,解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动为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消费抑制因子、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六大效应,并探讨上述六种效应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率及其作用机理。然后,选择中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42.1167亿吨,消费抑制因子效应、城镇化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为正效应,而碳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负效应,并且居民消费效应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变动的主要人口因素。较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明显较高,但其能源强度效应则相反,中部地区碳排放因子效应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减缓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而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方向则相反,最后,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无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17.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networks on the development of obesity has been demonstrated, and several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However, these models are limited since they consider obesity as a ‘contagious’ phenomenon that can be caught if most social contacts are deemed obese. Furthermore, social networks were proposed as a means to mitigate the obesity epidemic, but the interaction of social networks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uld not yet be explored as it was not accounted for in the current models. We propose a new model of obesity to face these limitations. In our model, individuals influence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to food intake and physical activity, which may lead to changes depending on the environment, and will impact energy balance and weight. We illustrate the potential of our model via two questions: could we focus on social networks and neglect environmental sources of influence, at least from a modelling viewpoint? Are some social structures less prone to be influenced by their environment? We performed a factorial analysis based on both synthetic and real-world social networks, and found that the environment was a key component behind changes in weight but its contribution was mitigated by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population. Furthermor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was not dictated by macro-level properties (small-world and scale-free), which suggests that particular patterns of social ties at the micro-level are involved in making populations more resilient to change and less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8.
基于平行数据模型的消费结构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居民内部因收入差距而产生的消费行为的不同,将能更科学地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真实情况,以期能为有关部门制定符合现阶段情况的居民消费政策,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利用平行数据模型分析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对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同时估计了基于收入差距的各项消费支出的消费函数,并就估计结果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Becker时间配置模型基础上,构建农村居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行为决策模型,农村入口时间资源分配在农村活动、城市活动、教育活动和闲暇上,根据福利水平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分析农村人口城市化决策中影响因素.解释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现象,发现城乡差异、教育影响、时间间接成本等因素是影响人们时间效率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全民福利水平,政府的农村政策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城市政策集中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合理性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