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测定了15℃和30℃时炭黑自水和环己烷中吸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和Triton X-305的等温线;计算了吸附过程的标准热力学函数;测定了石墨/水/环己烷和石墨/水/空气的接触角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 分析所得结果,可得结论:在炭黑/水或石墨/水界面上,Triton型表面活性分子形成单分子吸附层,分子以憎水的iso-C8H17C6H4基团附着在表面,而以亲水的聚氧乙烯链伸入水相的方式取向;在炭黑/环已烷或石墨/环己烷界面上,分子是通过聚氧乙烯链吸附到表面上的,当浓度增加时分子在表面可能通过聚氧乙烯链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聚集,即可能形成表面反式胶团。 相似文献
2.
3.
亚砜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I: 硅胶/水溶液界面上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癸基和辛基-甲亚基亚砜在硅胶/水溶液界面的吸附以及溶液在石英界面的接触角. 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吸附的影响. 吸附等温线似应归入Giles分类的L4型. 饱和吸附层的平均分子面积为27-30A^2. 二个同系物的γ/γ-c/cmc曲线彼此重叠. 吸附温度系数在低浓度范围是负性的在高浓度范围是正性的. 接触角的测量表面吸附使硅胶表面疏水. 从实验结果考虑到吸附过程由二个阶段组成: 一是在低浓度范围由固体表面和亚砜基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一过程是在高浓度范围中, 被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及其在溶液中的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4.
5.
自溶液中的吸附XIII.硅胶自环己烷-正脂肪醇和水-正脂肪醇中吸附TRITONX-10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硅胶和活性炭自水、环己烷和正丁醇中吸附TRITON X-100的等温线,提出了TRITON X-100在硅胶-环己烷界面上形成单分子层,在硅胶-水界面上形成双分子层的吸附模型,测定了硅胶自环己烷-正脂肪醇(C2,C4,C8和C12)和水-正脂肪醇(C2和C4)混合溶剂中吸附TRITON X-100的等温线,自环己烷-正脂肪醇中的吸附时,醇的烃链越短,浓度越大,降低TRITON X-100的吸附作用越显著.自水-正脂肪醇中吸附时,正丁醇降低TRITON X-100的吸附作用比乙醇时更显著,但当TRITON X-100的浓度较低时,正丁醇(0.5mol.dm[-3])的存在却使TRITON X-100的吸附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尺寸分别为50 nm和3μm的一水草酸钙(COM)和二水草酸钙(COD)晶体对不同电荷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差异,包括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磺基琥珀酸钠二辛酯(AOT)、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40),探究了尿液中带不同电荷的分子对纳米、微米尿微晶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大小为AOTCTABNP-40,即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最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最小;晶体尺寸相同时,COM的吸附能力稍大于COD;吸附表面活性剂后,晶体表面的ζ电位绝对值都增大,有利于抑制晶体的团聚和沉降。提出了晶体吸附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模型。不同电荷表面活性剂与纳/微米COM、COD晶体之间存在不同的相互作用。表面活性剂吸附量越大,沉降越慢,对晶体悬浮液的稳定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尺寸分别为50 nm和3 μm的一水草酸钙(COM)和二水草酸钙(COD)晶体对不同电荷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差异,包括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磺基琥珀酸钠二辛酯(AOT)、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40),探究尿液中带不同电荷的分子对纳米、微米尿微晶的影响。方法:测定不同表面活性剂在纳/微米COM、COD晶体上的吸附量;采用ζ电位仪测定吸附不同表面活性剂后晶体表面的ζ电位;检测加入不同表面活性剂后悬浮液的沉降系数。结果: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大小为AOT > CTAB > NP-40,即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最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最小;晶体尺寸相同时,COM的吸附能力稍大于COD;吸附表面活性剂后,晶体的ζ电位绝对值都增大,有利于抑制晶体的团聚和沉降。提出了晶体吸附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模型。结论:不同电荷表面活性剂与纳/微米COM、COD晶体之间存在不同的相互作用。表面活性剂吸附量越大,沉降越慢,对晶体悬浮液的稳定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CaOx结石的形成机理,测定了不同浓度NP-40(cNP-40)存在下各尺寸COM或COD晶体的吸附量;采用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研究吸附前后晶体是否发生晶相改变;采用ζ电位仪测定吸附后晶体表面的ζ电位随cNP-40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尺寸COM、COD对NP-40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50 nm > 100 nm > 1μm > > 3μm > 10μm;相同尺寸的晶体,COM的吸附量大于COD。随着cNP-40增加,3μm和10μm的COM、COD晶体的吸附曲线为S型,而50 nm、100 nm、1μm的COM、COD晶体的吸附曲线为直线型。加入NP-40后,ζ电位绝对值与各晶体的吸附密度成正相关。提出了草酸钙晶体吸附NP-40的分子模型。晶体尺寸越小,对NP-40的吸附量越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虽然自身不带电荷,但吸附到COM、COD晶体表面后可以通过位阻斥力来增加晶体悬浮液的稳定性,有利于抑制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不同浓度NP-40(cNP-40)存在下各尺寸COM或COD晶体的吸附量;采用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研究吸附前后晶体是否发生晶相改变;采用ζ电位仪测定吸附后晶体表面的ζ电位随cNP-40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尺寸COM、COD对NP-40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50 nm > 100 nm > 1 μm >> 3 μm > 10 μm;相同尺寸的晶体,COM的吸附量大于COD。随着cNP-40增加,3 μm和10 μm的COM、COD晶体的吸附曲线为S型,而50 nm、100 nm、1 μm的COM、COD晶体的吸附曲线为直线型。加入NP-40后,ζ电位绝对值与各晶体的吸附密度成正相关。提出了草酸钙晶体吸附NP-40的分子模型。晶体尺寸越小,对NP-40的吸附量越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虽然自身不带电荷,但吸附到COM、COD晶体表面后可以通过位阻斥力来增加晶体悬浮液的稳定性,有利于抑制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理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根据二阶段吸附模型和质量作用定律,首次导出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吸附等温线通用公式,可定量解释实验测得的各种吸附等温线,并可求得表面胶团(或反胶团)的聚集数和二吸附阶段的平衡常数。吸附热力学计算表明,表面胶团亦为疏水作用的熵驱动过程,反胶团化则为极性基间相互作用或形成氢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乳化、起泡、分散、润湿、洗涤、润滑、防锈、抑制水蒸发等许多重要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的关键往往在于界面膜性质的有效控制.关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表面膜虽有过一些研究,但很少注意混合膜的,而实践中涉及的界面膜一般都是混合型的.本文报道Triton X-100. Triton X-305与硬脂酸. 十六醇. 聚丙二醇所组成的二元混合物在水面上的单分子膜,并对结果作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2.
两性-非离子混合型表面活性剂在金属-铬天青S显色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在保持已有灵敏度的基础上,再提高其显色反应的选择性,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应用价值的新课题.作者在研究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分析应用时发现,如在其显色体系中同时引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则对体系的光化学性质有明显影响,有的灵敏度提高,有的选择性改善.实验表明,两性-非离子混合型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可以扩大不同显色体系的差别,对提高增溶光度法的灵敏度,特别是选择性,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基于此,作者曾在钪、铀、钍等元素的分析测定方面作过一些研究. 本文以金属-铬天青S(CAS)-烷基二甲基乙酸铵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显色反应为例,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在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两性表面活性剂与大过量Triton X-100共存,提高CAS显色反应选择性的可能性;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测定了25℃时硅烷化不同时间(1至30天)的活性炭及甲基化硅胶自水溶液中吸附四种聚乙二醇(PEG)、三种聚丙二醇(PPG)和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嵌段共聚物pluronic-L64的等温线。结果表明, 在各活性炭样品上的等温线均为Langmuir型的; 同一炭样对不同PEG的极限吸附量(g·g^-^1)与分子量无关; 极限吸附时每个PEG分子所占面积(A)与分子中所含EO数(nEO)间有直线关系, 直线的斜率与硅烷化时间有关, 这一结果可用硅烷化时间延长时吸附分子的EO基可能以其氧原子向水, 碳氢链节靠近固体表面取向的模型解释。根据PPG的极限吸附量与分子量有关和极限吸附时的分子面积推断PPG分子不是以平躺方式吸附。甲基化硅胶对PEG的吸附量极小, 对PPG的吸附量随分子量减小急剧降低, 而对L64的吸附量明显大于在亲水硅胶上的。文中对所得结果给出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16.
离子型-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作用的研究及其应用III.显色剂在胶束相的分配系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distribution constants of PAR and Chrome Azurol S between micellar and aqueous phases, for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and its mixtures with nonionic surfactants at a particular acidity were determin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constants an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color reaction was studied. An increase of the distribution constant of the ligand in the micellar phases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the synergic sensitizing effect of mixed ionic-nonionic surfactants on color reaction. The mechanism of the synergic sensitizing effect of mixed surfactants on color reactions is discussed further.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将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痕量. 微量金属分析已有一些报道,但对显色反应的机理研究还不多. 我们曾指出混合胶束的形成改变了反应微环境,是产生协同增敏作用的机理之一. 本文以PAR-混合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为例,用超过滤法. 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显色剂在混合胶束中分配系数和有效介电常数,并讨论了这些常数与某些体系光度性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