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配体Ll(2,5-二-(3,5-二甲基吡唑-4-巯基)-1,3,4-噻二唑)和L2(3,5-二甲基吡唑)同时与Cd(NO_3)_2·4H_2O进行配位反应,得到配合物[Cd(L1)_2(L2)(NO_3)_2(H_2O)],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_1/m空间群,每个Cd(Ⅱ)的配位环境为扭曲的五角双锥,分别与来自配体L1和L2的一个氮原子、两个硝酸根的三个氧原子、和一个水分子配位,配体L1只用一端的氮原子和Cd(Ⅱ)离子配位,配合物形成"E"字型结构。初步研究了配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配合物Fe(pda)2(H2O)4和[FeCo(pda)4(H2O)4]n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2个3-(3-吡啶基)丙烯酸的配合物:Fe(pda)2(H2O)4(1)和[FeCo(pda)4(H2O)4]n(2)(pda=3-(3-吡啶基)丙烯酸),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差热以及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分析进行了表征.2个配合物都属于单斜晶系,配合物1的空间群为P21/n,配合物2的为P21/c.配合物1是一个pda配体中仅吡啶基氮原子参与配位、而羧基上的氧原子未参与配位的单核结构,通过大量的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体系.2是pda配体桥联Fe和Co的异核二维层状配位聚合物;配体吡啶基上的氮原子和羧基上的氧原子都参与了配位,其中羧基采用单齿配位模式.  相似文献   

3.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3个稀土配合物[LnL(NO_3)_3(H_2O)][LnL(NO_3)_3(CH_3CN)]·2CH_3CN(Ln=Ce(1),Pr(2),Nd(3),L=3,4-二甲基吡咯-2-甲酰肼缩PMBP)。3个配合物同构,属于单斜晶系,P2_(1,n)空间群,晶胞参数分別为:1:α=1.75883(9)nm,b=1.46061(8)nm,c=2.62628(14)nm,β=97.8000(10)°;2:α=1.75639(15)nm,b=1.45997(11)nm,c=2.6231(2)nm,β=97.771(2)°;3:α=1.7587(2)nm,b=1.46387(17)nm,c=2.6263(3)nm,β=97.760(2)°。每个配合物包含2个不同的中性配合物分子。配合物中每个十配位的Ln(Ⅲ)离子与来自酰腙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3个双齿配位硝酸根及1个溶剂分子配位,采取双帽四方反棱柱配位构型。乙腈溶液中,配合物1-3具有与配体完全不同的荧光发射,可能由配位荧光增强效应导致。  相似文献   

4.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3个稀土配合物[La L2(NO_3)_3]·CH3CN(1),[Ln(L)(NO_3)_3(H_2O)](Ln=Tb(2),Dy(3),L=N-苯基-2-(5-氯-8-喹啉氧基)乙酰胺)。在配合物1中,十二配位的La(Ⅲ)离子采取扭曲的二十面体配位构型,分别与来自2个酰胺配体L的4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及3个双齿配位硝酸根配位。配合物2和3的结构与拥有相同有机配体的Pr、Nd、Sm、Eu、Gd和Er配合物同构。在每个配合物中,十配位的稀土离子与来自1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3个双齿配位硝酸根和1个水分子配位,拥有扭曲的双帽四方反棱柱配位构型。固态配合物2和3在可见区发射强荧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4-丁二胺和乙酰丙酮进行缩合反应得到N,N'-双(乙酰丙酮)-1,4-丁二胺的Schiff碱配体L,然后将配体L与Ag NO_3进行配位反应,得到配合物[Ag_2(L)(NO_3)_2]n,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晶体衍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体参数:a=0.73776(3)nm,b=1.52774(7)nm,c=0.96552(3)nm,β=106.6370(10),V=1.04269(7)nm~3,Z=2,D_c=1.886 g·cm-3,R_1=0.0443,wR_2=0.1305.在配合物中,每个Ag(Ⅰ)离子的配位模式均为扭曲四面体,分别与相邻配体的烯醇式氧原子,γ-C原子,两个硝酸根的氧原子配位,配体均表现为四齿配体,分别用两端β-酮亚胺单元的烯醇式氧原子,γ-C原子和四个Ag(Ⅰ)离子配位形成一维链,一维链通过硝酸根和Ag(Ⅰ)离子配位扩展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6.
刘迎春  马淑兰  张静  朱文祥  许妙琼 《化学学报》2005,63(15):1397-1401
合成了锌与配体N,N"-二(N-对羧基苯基胺甲酰甲基)-N,N',N"-三乙酸二乙三胺的配合物ZnH3L·4H2O(H5L= C28H33N5O12),通过元素分析,IR,UV-vis和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三斜晶系,P (?)空间群,晶胞参数a=0.8442(2)nm,b=1.0837(3)nm,c=1.9082(6)nm,α=104.052(5)°,β=94.624(5)°,γ= 93.093(5)°,Z=2.结构由直接法解出,最终偏离因子R1=0.0547,wR2=0.1306.锌与配体的一个酰胺氧原子、两个亚胺氮原子和两个羧基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三角双锥构型.配合物分子间通过氢键连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在水-乙醇混合体系中, 将浓硝酸硝化的Sm2O3与1,10-邻菲啰啉反应, 用冰醋酸调节pH≈4, 形成醋酸根桥联的双核钐配合物[Sm2(CH3COO)4(NO3)2(phen)2](phen=1,10-邻菲啰啉), 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等进行了表征, 并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此外, 对配合物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 P1空间 群, 晶胞参数a=0.979 6(3) nm, b=0.981 3(4) nm, c=1.127 3(4) nm, α=106.666(5)°, β=113.034(5)°, γ=102.656(5)°, V=0.885 4(5) nm3, Z=1, μ=3.361 mm-1, Dc=1.915 g/cm3, F(000)=498, R1=0.059 6, wR2=0.144 8. 该配合物是双核分子, 2个Sm(Ⅲ)离子通过4个醋酸根的羧基桥联, 每个中心离子分别与周围5个来自羧基的桥氧原子、 一个硝酸根的两个氧原子和一个邻菲啰啉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配位, 形成九配位扭曲多面体. 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配合物第一步热分解反应可能为二级反应, 其动力学方程为dα/dT=A/[βe-E/RT(1-α)2], 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44.84 kJ/mol, 指前因子lnA=66.52.  相似文献   

8.
以2,4-二氯苯氧乙酸(2,4-DAA)和邻菲啰啉(Phen)为原料,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个新的三核锌配合物Zn3(phen)2(2,4-DAA)6. 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晶胞参数a=1.1030(2) nm, b=1.2930(3) nm, c=1.5081(3) nm, α=100.436(3)°, β=110.227(3)°, γ=103.802(3)°, V=1.8760(7) nm3, Dc=1.661 g/cm3, Z=1, F(000)=944. 最终GooF=1.033 , 偏离因子R1=0.0326, wR2=0.0736. 在配合物分子中, 3个锌(Ⅱ)离子在同一直线上, 且以中间锌(Ⅱ)为对称中心, Zn1…Zn2的距离为0.3378 nm; 3个锌(Ⅱ) 离子存在两种配位方式: 其中对称的锌离子分别与3个2,4-二氯苯氧乙酸中的3个羧基氧原子及一个邻菲啰啉的2个N原子配位, 形成了五配位的变形四方锥结构, 而中间的锌离子与6个2,4-二氯苯氧乙酸中的6个羧基氧原子配位, 形成了六配位变形八面体结构. 研究了配合物的光谱和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9.
3,6-二(3-甲吡啶-2)-s-四嗪(DMPTZ,Ⅱ)和Ce(NO3)3.6H2O反应生成了一个新的配体L: N-(3-甲吡啶-2)-亚胺甲基-1-(3-甲吡啶-2)腙和一个新的单核配合物[Ce(L)(NO3)2(H2O)3].NO3 (Ⅲ). 用IR和X单晶衍射对化合物Ⅲ的单晶进行了分析. 该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 a = 7.133(4), b = 11.139(2), c = 14.572(3)Å, α= 102.13(2), β=99.81(3), γ=91.10(3), Z = 2, V = 1113.6(7) nm3, μ=2.123 mm-1, F(000)=630. 结果表明, 中心原子Ce3+具有十配位, 其中配体L是三齿配, 提供了三个配位N原子, 且Ce与三个配位N原子在同一平面; 在平面骨架的上方有三分子的H2O参与配位, 提供了三个配位O原子; 在下方有两个NO3-参与配位, NO3-是双齿配位, 提供了四个配位O原子, 且这四个O原子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对DMPTZ在Ce(Ⅲ)的条件下的分解机理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配合物[Cu(2,2’-bipy)(pydco)(H2O)].4H2O(2,2’-bipy=2,2’联吡啶,pydco=氮氧化-2,6-二甲酸吡啶)的结构由X-射线测定,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墿空间群,晶胞参数:a=0.68120(14),b=1.1850(2),c=1.2554(3)nm,α=86.06(3),β=81.60(3),γ=86.16(3)°,V=0.99854(4)nm3,Z=2。2,2’联吡啶提供两个配位原子(N1,N2),氮氧化-2,6-二甲酸吡啶提供两个配位氧原子以及一个配位水提供一个氧原子参与了配位,中心Cu(II)离子是一个畸变的四角锥结构。有趣的是,配合物的结晶水组成了一条条的水带,配合物分子正是由这些水带中的氢键连接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