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乙炔制备和纯化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炔的制备和性质试验是中学和大学化学课程中的一个演示实验,要想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必须注意乙炔制备和纯化的问题。一、乙炔的制备实验室通过下面的反应来制备乙炔:ChC。  相似文献   

2.
宋志贵 《化学教育》1995,16(2):33-33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乙炔使溪水褪色的实验,是把乙炔通入盛有溪水的试管中。由于乙炔。和澳水反应较慢多验时间较长,乙炔中的杂质’有乙炔带也前澳蒸气,影响学生学习,也造成了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3.
徐鸣 《化学教育》2000,21(5):34-34
乙炔银沉淀的生成实验是高中及大学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中不饱和烃性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的做法是将经饱和硫酸铜溶液洗气后的乙炔通入硝酸银氨溶液,片刻后即有白色乙炔银沉淀生成。  相似文献   

4.
韩程明  王素懿 《化学教育》2009,30(12):56-57,61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在乙炔的实验室制法与性质验证这一演示实验中,运用问题分析法,把复杂的实验分解为简单的构成要素,简捷地导入了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通过除去乙炔气体中杂质的各种方法的设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乙炔气体收集方法的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5.
乙炔、乙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利用甲烷生产乙炔、乙烯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已有用激光裂解甲烷得到乙炔的报道,但激光器价格昂贵,消耗电能也较高。我们对微波激发甲烷裂解反应的静态体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用自制的反应系统与检测质谱仪联机,测得气相裂解反应主要产物为乙炔、乙烯,其中乙炔含量可达66%。通过对产物组成与气体初始压力、激发时间,微波功率关系的研究,找到最佳实验条件。本方  相似文献   

6.
设计并完成了由5步构成的银元素的循环实验,从银粉出发,经过银在硝酸中溶解,银离子与氯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氯化银溶解于氨水,银氨络离子与乙炔反应生成乙炔银,水合肼将乙炔银还原为单质银等化学反应,完成了银的循环实验。  相似文献   

7.
刘强  王磊  张小平  宋万琚 《化学教育》2004,25(12):47-49
乙烯和乙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不饱和烃类性质的理解。本文采用一套微型实验装置,研究了乙烯和乙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效果极其显著,特别适合高中化学教师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众多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乙炔制备实验控制的3种方式:外部控制、内部控制和双向控制。另根据双向控制的原理,设计出一套乙炔制备、净化和性质实验的一体化实验装置,彻底解决了传统实验所存在的问题。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实验现象明显,确保了演示实验的安全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张新平  陈晓利  李兰 《化学教育》2010,31(10):90-92
从理论与实验2个方面,探讨了乙烯、乙炔分别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由于乙烯、乙炔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其还原能力不同,除表现为褪色的快慢不同外,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为反应过程中的"过渡色"明显不同。实验证实,从过渡色这点看,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是可以鉴别乙烯和乙炔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计算了在热力学平衡和不完全平衡条件下,甲烷部分燃烧的火焰温度及产物组成。计算结果表明,在达到热力学平衡时,得到的产物是以一氧化碳和氢为主要组分的合成气,得不到乙炔,乙炔是反应过程中一个不稳定的中间产物。为了制取乙炔必须采用及时的淬火冶却来控制反应过程。我们根据文献资料和实验结果,对甲烷部分燃烧制乙炔反应的主要过程提出了初步的假设,由此计算了在不完全平衡时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物气组成的影响。由计算结果和文献上实验数据相符这一事实,说明本文对甲烷部分燃烧制乙炔过程所作的假设是合理的。井且指出,目前生产上得到的乙炔浓度与平衡的计算值已较接近。因此,如仅改变一般的工艺条件,虽仍有可能使乙炔浓度提高,但很难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目的是探讨如何在高温下直接裂解湿性天然气或油田伴生气制取乙炔和氢气。通过试验发现,用氢稀释的湿性天然气能够在1400~1450℃和常压下裂解生成乙炔和氢气。裂解气中的乙炔含量为7.4~7.6%,总的烃类转化为乙炔的单程产率达68%。此外,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的关联式可作选择最佳条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徐定华 《化学教育》1993,14(4):49-50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乙烯和乙炔是被当作不饱和烃的典型代表物给予介绍的,而它们各自和溴的加成反应又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为此,教科书中既安排了乙烯和乙炔与溴加成的演示实验,又专门安排了内容相同的学生实验。  相似文献   

13.
利用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对低温下(160 K)乙炔(C2H2)气体在Ru()表面的吸附 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乙炔的C-C轴并不平行于衬底表面, C-C轴在<0001>晶向和表 面法线组成的平面内有一定的倾斜.与气相乙炔分子不同,在Ru()表面吸附的乙炔分子的C-H 轴不是沿C-C轴向.  相似文献   

14.
等离子体热解煤及模型化合物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等离子体反应器中煤及石墨热解生成乙炔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与挥发物相类似的气态脂肪族及液态芳香族模型化合物以及设计了与这些模型化合物生成乙炔有关的反应,通过计算这些热解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Gibbs函数变化ΔG°,对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根据上述实验和理论研究,更进一步证实了煤释放出的挥发分是生成乙炔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得出了乙炔在高温时易生成是由于熵效应。这些研究为探索煤在等离子体热解反应器中生成乙炔的机理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富氧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微量锡的新方法。研究了氧气及乙炔用量的影响,优化了实验工作条件。方法已应用于地质样品中微量锡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粒径对煤在H2/Ar等离子体中热解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粒径在H2/Ar等离子体煤热解制乙炔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煤的粒径与煤的裂解程度(转化率)、乙炔收率、乙炔在产品气体中摩尔分数和反应器壁结焦的关系,并且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对如何选择最佳粒径和粒径分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煤等离子体热解制乙炔反应器壁结焦的机理和煤粒径是影响反应器内结焦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进料粒径双峰分布缓解煤等离子体热解制乙炔装置结焦的新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7.
利用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对低温下(160 K)乙炔(C_2H_2)气体在Ru(10■0)表面的吸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乙炔的C-C轴并不平行于衬底表面, C-C轴在<0001>晶向和表面法线组成的平面内有一定的倾斜.与气相乙炔分子不同,在Ru(10■0)表面吸附的乙炔分子的C-H轴不是沿C-C轴向.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乙炔聚合的新催化剂TiCl_4-蒽镁·(THF)_3。此催化剂的特点是无论在极性或非极性溶剂中均具有较高的活性。实验表明,不同的溶剂对产物聚乙炔的顺、反构型影响很大,芳烃溶剂有利于生成顺式构型。实验还发现乙炔能与蒽镁作用生成浅绿色的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通过α-萘基、α-噻吩基和取代苯基苯乙炔与Co_2(CO)_8的络合反应以及对氨基苯基苯乙炔六羰基二钴与乙酰氯的N-乙酰化反应,合成了十二个新的二芳基乙炔六羰基二钴络合物。实验表明,氨基对位的钴碳簇核PhC_2Co_2(CO)_6对苯胺的亲核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氧化还原体系溶液进样对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空气-乙炔火焰的增温作用。应用双波长吸收法,首先采用镓(Ga)标准溶液进样,在不同乙炔流量、不同观察高度条件下对空气-乙炔火焰的温度进行测量,验证空气-乙炔火焰的温度分布情况,然后选定高氯酸、硝酸、无水乙醇、蔗糖4种试剂,以适当浓度、不同组合配制6种氧化还原体系介质的Ga标准溶液、使用其进样,在不同Ga标准溶液、乙炔流量与观察高度条件下进样,对空气-乙炔火焰温度进行测量,验证利用氧化还原体系介质溶液进样提高空气-乙炔火焰温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所选定试剂作为溶液介质进样增温空气-乙炔火焰是可行的,不同介质溶液进样对空气-乙炔火焰的增温效果有差异。根据实验数据确定了6种介质溶液进样、空气-乙炔火焰温度达到最高时的乙炔气流量和火焰观察高度,为使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某些难熔元素如(Mo)、(Ba)、(Al)、(Sn)、(W)、(V)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