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 (UV)测定了β-环糊精(β-CD)与维生素D2(VD2)包 合物中VD2的质量分数,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十分吻合。研究了HPLC测定的精密度和回收 率,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63%和1.54%,表明该法准确可靠。含有β-CD-VD2包合物的“龙牡壮骨冲剂”经KOH、维生素C和乙醇-水(体积比为1∶2 )于70 ℃下皂化处理,再由HPLC检测用乙醚萃取的VD2产物,得到准确的结果。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β-环糊精与维生素E包合物的制备及其光谱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溶液法、超声波法、微波辐射法制备了β-环糊精与维生素E的包合物,研究了温度、包合时间、β-环糊精与维生素E的摩尔比对包合率的影响,并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常数Kf为2.84×103 L/mol,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及荧光光谱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甲基-β-环糊精(M-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磺丁基-β-环糊精(SBE-β-CD)对维生素B_1的包合作用.在固定维生素B_1浓度和改变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浓度的情况下,维生素B_1的荧光发射波长的变化以及荧光强度的增强表明了包合物的形成,用荧光双倒数法计算了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维生素B_1的包合常数.实验结果表明:在pH=7.4的体系中,β-环糊精对维生素B_1的包合能力最强,且四种环糊精与维生素B_1的包合物的包合比均为1∶1.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提出一种原位磁固相萃取法并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人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 2[25(OH)VD 2]和25-羟基维生素D 3[25(OH)VD 3]。研究利用原位磁固相萃取法高效提取人血清样本中25(OH)VD,联合LC-MS/MS测定人血清中25(OH)VD 2和25(OH)VD 3,并考察了方法的线性范围、定量下限、基质效应、精密度与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原位磁固相萃取法联合LC-MS/MS检测人血清25(OH)VD 2和25(OH)VD 3的检测限均为0.5 ng/mL,线性范围均为1~100 ng/mL,回收率范围为98%~103%,日内精密度与日间精密度均在7%以内。因此,原位磁固相萃取法可有效净化复杂生物样本,联合LC-MS/MS可便捷、快速、准确检测临床上人血清样本中25(OH)VD,有望应用于更多复杂样本基质下痕量化合物的检测场景。  相似文献   

5.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牛乳中脂溶性维生素和β-胡萝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叶惟泠  刘莉  李海蓉 《色谱》1992,10(4):240-241
脂溶性维生素和β-胡萝卜素是人类和动物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血浆、药物、食品等样本中某几种这类化合物已有报道。本文描述了一种用Sep-Pak Silica预处理柱,同时提取脂溶性维生素A_1(V_A_1)、D_2(V_D_2)、D_3(V_D_3)、E(V_E)以及β-胡萝卜素和用HPLC-紫外检测分析它们的方法,并测试了牛乳中上述化合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基于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化合物,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与β环糊精(β-CD)所生成的包合物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形成三元超分子体系产生的荧光,且其荧光强度与BSA的质量浓度在3.31~662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1.6mg·L-1,提出了以KDTN与β-CD包合物为新的荧光探针的荧光光谱法测定BSA含量。该反应体系的荧光发射峰位于540nm,测定在pH 9.18的B-R缓冲介质中进行。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平均回收率为99.4%,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1)为2.2%。  相似文献   

7.
用支持向量回归方法(SVR)建立校正模型,并对维生素B1、B2和B6的模拟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维生素B1、B2和B6预测结果的回收率在96%~104%之间,测定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8.
HPLC同时测定保健食品中维生素A、D3、E和β-胡萝卜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保健食品中维生素A、D3、E、β-胡萝卜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皂化后乙醚提取,旋转蒸干,流动相溶解,HPLC紫外检测。实验结果显示,VA、VD3、VE和β-胡萝卜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2~500、0.030~500、0.12~500和0.015~500μg/mL,且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分别为0.24、0.60、2.40和0.30μg/g;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9%、3.4%、4.6%和2.9%;VA、VD、VE和β-胡萝卜素的加标回收率为84.8%~119.0%。分析周期在20 min以内,方法适合保健食品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乙基紫(EV)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测定了两种维生素(V)与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磺丁醚-β-环糊精(SBE-β-CD)的包合特性.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包合过程,主-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影响了包合物的稳定性.包合能力β-CDHP-β-CDSBE-β-CD.  相似文献   

10.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以及核磁共振光谱法研究了美沙拉嗪(MSZ)与β-环糊精(β-CD)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同时测试了主客体包合物的热力学参数(ΔG、ΔH、ΔS)。光谱数据表明MSZ-β-CD包合物的形成,包合比为1∶1,包合常数K=1.362×102 L·mol-1。基于MSZ-β-CD包合物荧光强度的显著增大,建立了一个简单、准确、快速、高灵敏度测定水溶液中MSZ的荧光分析新方法。MSZ的浓度与MSZ-β-CD包合物的荧光强度变化值ΔF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线性范围为0.1~0.7 mg·L-1,检测限为8μg·L-1,该方法可应用于药品中美沙拉嗪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通过饱和水溶液法制备β-胡萝卜素/β-环糊精包合物,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包合物的结晶形态,并通过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差热分析(DTA)、X射线粉末衍射(XRD)、质谱分析(MS)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对β-胡萝卜素/β-环糊精包合物,XRD检测到一组新的特征衍射峰,2θ分别为10.66、12.43、19.40、20.88、22.67、27.06、31.42°;DTA反映出包合物与原料的吸/放热峰发生了明显变化;IR检测到包合物出现了不同于β-胡萝卜素的特征吸收峰;UV测定表明包合物与β-胡萝卜素有共同的紫外吸收峰;MS检测到包合物的部分碎片离子来自于β-胡萝卜素和β-环糊精。β-胡萝卜素与β-环糊精可形成稳定的包合物,有望改进β-胡萝卜素理化性质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虫草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包合行为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饱和溶液方法制备了虫草素(COR)与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形成的包合物.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水溶液中HPβCD与虫草素(COR)的包合行为进行研究,利用Job曲线法确定COR/HPβCD包合物的包合比,通过1 H NMR和2D NMR、DSC、TG、XRD、FTIR和SEM对COR/HPβCD包合物进行表征和性能测定.结果表明,COR/HPβCD包合物的包合比为1:1,虫草素与HPβCD形成包合物后,其水溶性、热稳定性及生物环境稳定性都得到明显提高.COR/HPβCD包合物在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美他环素(MTC)与β-环糊精(β-CD)形成包合物的荧光光谱特性. 对美他环素与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条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可能的包合方式, 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ΔH、ΔS和ΔG, 验证了包合反应驱动力. 实验结果表明: MTC与β-CD可形成1∶1的包合物, 包合物的包合常数为382.19 mol/L. 包合过程中, ΔH=-99.10 kJ/moL, ΔS=-286.42JmoL-1K-1, 常温下ΔG<0. 说明包合反应为自发反应, 且是一个焓驱动过程. 在Tris-HCl缓冲溶液中, β-CD的加入生成包结物可显著增强美他环素的荧光强度, 据此建立了测定药物制剂中美他环素的新方法. 该方法的定量线性范围为1.93×10-7~1.45×10-5 mol/L, 检出限为1.45×10-8 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1.2% (n=13). 对药物制剂中美他环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测定结果与标示量吻合, 平均回收率为102%.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贝类中的软骨藻酸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卫锋  程晻  宫静宏  唐守亭 《色谱》2001,19(3):248-250
 介绍了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RP HPLC)测定贝类中软骨藻酸的方法。样品以V(甲醇 )∶V(水 ) =1∶1的溶液提取 ,经LC SAX强阴离子柱固相萃取净化 ,用RP HPLC定量分析。方法的最小检出限为 0 2 μg/ g ,在 1 0mg/L~ 2 5 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测定结果准确 ,重现性好 ,回收率大于 96 %。  相似文献   

15.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配方乳粉中7种脂溶性维生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配方乳粉中7种脂溶性维生素A、D2、D3、E、K1、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方法。方法采用Poroshell120SB-C18柱(150×4.6mm,2.7μm),以甲醇、乙腈、氯仿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6mL/min,25min内可对上述7种组分进行基线分离。结果表明,7种维生素在各自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3.0%~98.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84%~3.30%。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配方乳粉中脂溶性维生素含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获得二丁基羟基甲苯(BHT)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HP-β-CD IC)、二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DM-β-CD IC)和磺丁基-β-环糊精包合物(SBE-β-CD IC)。相溶解度法确定了二者形成化学计量比为1:1的包合模型;粉末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核磁共振氢谱及扫描电镜等技术给出其可能的结合模式,并通过AutoDock分子模拟对接理论研究佐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证明,三种包合物稳定性顺序为SBE-β-CD/BHT ICDM-β-CD/BHT ICHP-β-CD/BHT IC,其中SBE-β-CD/BHT包合物增溶效果最显著。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法考察BHT三种包合物抗氧化活性的结果是:三种包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清除效果,且与BHT相当。利用β-CD衍生物的包合技术改善BHT的水溶性,是一种拓展BHT应用领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用研磨法制备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α-山竹黄酮(α-MAG)的包合物,由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1H NMR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包合物的溶解度、表观包合稳定常数和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G,△H和△S.结果表明,Hp-β-CD能与α-MAG形成稳定的1:1包合物,表观包合稳定常数K为2.11 × 103L/mol,加入Hp-β-cD后,α-MAG溶解度大大增加.包合反应主要由焙变控制,驱动力为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18.
β-环糊精与联苯类衍生物的包合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β-环糊精(主体)与联苯及其衍生物(客体)的包合反应。用多种谱学方法对固体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由连续变量法确定了主-客体包合物组成均为2:1, 根据高分辨核磁共振光谱主体内腔质子(3-H)化学位移的变化求出了包合物的稳定常数, 对包合物的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以中性红(NR)作为荧光探针,采用竞争包合法首次研究了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在20℃,pH=7.6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与维生素B6(VB6 )的包合性能,间接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配位过程,对VB6 包合能力的大小温-CD>HP-β-CD.  相似文献   

20.
盐酸普鲁卡因水溶液的共振非线性散射较弱,当β环糊精加人溶液中并与盐酸 普鲁片因形成包合物时,共振非线散射强度明显增强,且随着β-环糊精的浓度增 加,体系的共振非线性散射逐渐增强,利用共振非线性散射技术研究糊精与盐酸普 鲁卡因的相互作用,并发展了一种用二级散射、二倍频散射、三倍频散射和3/2倍 频散射技术测定β-包合物包结常数的新方法,测定结果与用分光光度法、荧光法 和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得结果一致,从而建立起测定环糊精包结常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