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继文  李薇  王川 《色谱》2013,31(11):1134-113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甲醇制烯烃(MTO)副产汽油中的C5~C7烯烃进行了详细的定性表征,对MTO副产汽油中的49个单烯烃、11个二烯烃和9个环烯烃共计69个C5~C7烯烃组分在聚甲基硅氧烷柱上的保留指数进行了测定和定性确认。根据GC-MS定性分析结果建立了MTO副产汽油中C5~C7烯烃的保留指数数据库,采用气相色谱对副产汽油中C5~C7烯烃组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定量结果表明:MTO汽油以C5~C7脂肪族烯烃为主,含有少量的二烯烃和环烯烃,烷烃和环烷烃含量很少。MTO副产汽油中C5~C7烯烃的详细表征为其综合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溴加成脱烯反应用于含烯汽油单体烃及族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刘颖荣  杨海鹰  李长秀 《色谱》2002,20(4):313-316
 提出了一种用于汽油组成分析的新方法 ,该方法采用溴加成选择性地转化并检测烯烃 ,解决了单体烃分析中的烷烯混峰问题 ,简化了识谱过程 ,由此通过一个包含极性预柱与非极性分析柱的简单二维体系或者与气相仪 (GC)联用的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 (AED)两种途径均可进行准确度高的单体烃分析。在所选溴加成条件下 ,汽油中烯烃溴化率为 10 0 % ,而烷烃和芳烃保持惰性。处理全过程仅需 12 0s~ 15 0s ,操作简单且重复性好。该处理适用于含烯量为 0~ 10 0 % (体积分数 )的汽油 ,且主要针对含烯较高的催化裂化汽油。  相似文献   

3.
徐亚贤  刘江峰  高雪梅 《色谱》1993,11(2):95-96
本文在使用填充柱色谱法与库仑法联合测定含烯汽油烃族组成的基础上,又使用涂以极性固定液的FFAP WCOT毛细柱分析了含烯汽油的饱和烃/烯烃及芳烃、芳烃单体烃的含量。通过芳烃单体烃的测定确定油品的碳数及准确扣除高沸点非芳烃组分在芳烃部分中的含量,使定量更加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高效可逆吸附测定含烯汽油族组成的气相色谱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源鹤  金珂 《色谱》1996,14(5):379-380
在研制成功高效烯烃可逆吸附剂AD-1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适于日常分析的高稳定性专用SOA分析系统和相应的分析方法。分析样品时,样品先进入极性分析柱(COL.1),芳烃留在柱中,烯烃与烷烃继续进入可逆吸附柱(COL.2)。烯烃被吸附,烷烃进入检测器,待饱和烃全部流出后,切换十通阀反吹芳烃,待芳烃完全流出后再将十通阀切换回进样状态,同时将吸附柱升温至200℃,使烯烃脱附出来,利用积分仪以面积归一法计算出样品中的饱和烃(S)、芳烃(A)及烯烃(O)的含量。至此完成一次样品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国产仪器和设备上建立了气相色谱法分析催化裂化汽油烃族组成的分析方法。采用N,N-双(a-氰乙基)甲酰胺为固定液的色谱柱将样品中的非芳烃和芳烃分离。以水润湿氮气来稳定高氯酸-高氯酸汞吸收剂,这种吸收剂对烯烃显示了良好的吸收选择性。方法通过两次进样计算出饱和烃、烯烃、芳烃含量。一次进样的分离时间在10分钟左右。与荧光色谱法相比本方法有更好的准确度与重复性。  相似文献   

6.
柴油馏分族组成的测定以往多用柱色谱法,不仅分析流程长,并需消耗大量的溶剂和吸附剂。另一缺点是反映柴油使用性能的重要组分——烯烃混在饱和烃中不能分离测定。本工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涂渍20%AgNO_3的硅胶柱和μ—porasil柱组成双柱系统,正己烷为流动相,用示差折光和紫外吸收检测器,快速测定了柴油馏分的族组成。在AgNO_3硅胶柱上考察了不同的AgNO_3涂复量、活化温度及活化时间对分离柴油中烯烃的影响,选择了对柴油馏分进行族组成测定所适宜的色谱条件。用常规柱色谱法分离柴油所得的饱和烃、芳烃以及蜡裂解柴油烯烃(含烯烃80%左右),经AgNO_3硅胶柱制备分离收集而得的纯饱和烃和烯烃分别作为标样,在相同的液体色  相似文献   

7.
杨美炎  傅文慧  由源鹤  陆婉珍 《色谱》1987,5(2):100-102
汽油的族组成分析,已有的标准方法多采用液体吸附色谱法,气相色谱分析汽油族组成已有一些报道,但烯烃的定量方法仍较复杂,精确度也差。1981年Ury提出采用硫酸铜吸附烯烃并在高温下脱附,以对汽油中烯烃定量可以简化操作手续,并保证  相似文献   

8.
荧光指示剂柱色谱吸附法测定汽油组成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考察了硅胶、吸附柱、荧光指示剂、含氧化合物、脱戊烷等因素对测定汽油组成的影响,并用标准样品进行了验让,找出了影响试验结果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提高了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实用性。实验证明,硅胶孔容和试样是否脱戊烷是影响汽油烃类组成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随着硅胶孔容增大,饱和烃测定值降低,而烯烃测定值逐渐增大。汽油中C2-C5烃含量较高时,应按SH/T 0062试验法脱除戊烷。  相似文献   

9.
朱秀华 《分析化学》2000,28(8):1013-1016
用气相色谱以程序升温方式分析了重整生成汽油,并将各组分升温保留时间转换为恒温保留指数。以各组分在OV-1和SE-54固定相上,同一柱温下的保留指数差及在各柱上的温度系数为三因素进行斜交因子分析和本征矢量旋转,给出了重整生成汽油样品中烷烃、烯烃、环烷烃、芳烃值,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为重整成成汽油样品中烃的类别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萤光色层法是分析汽油族组成的标准方法,但该法费时较长,界面不易测准,误差较大,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发展了将气相色谱法用于此分析。最初提出的是用过氯酸汞吸附烯烃,然后由烷烃、烯烃总和中扣除烷烃而求得烯烃,因而烯烃误差较大。后来用硫酸铜作烯烃吸附剂,低温吸附,高温解吸,可直接测出烯烃含量。但硫酸铜吸附剂制备过程复杂,而且以硅胶为载体,其不可逆吸附性难以克服,因此高碳数烃回收率较低。1986年陆婉珍、付文慧改用Chromosorb W为吸附剂担体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汽油族组成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荧光指示剂吸附色谱法(FIA)测定汽油族组成结果为基础,采用近红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快速、准确测定催化裂化馏出口汽油族组成(饱和烃、烯烃和芳烃)的分析模型;试验表明,该法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成本低,特别适用于生产中间控制分析。  相似文献   

12.
气相色谱法测定汽油馏分中的单体芳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珂  杨海鹰 《色谱》2003,21(1):85-87
采用三柱一阀气相色谱系统单次进样、归一化法定量分析初馏至200 ℃的汽油(包括含有醇类、醚类的成品汽油)中的芳烃含量。具体操作:样品进入系统后分为两路,一路经过分析柱1(Col.2)后直接到检测器;另一路进入预切柱(Col.1),烷烃和烯烃先于芳烃流出,待烷烃和烯烃放空后将阀切换到反吹状态,Col.1中的芳烃被反吹出来,进入分析柱2(Col.3),经过分离后到检测器,经计算得到样品分析结果。该法简便、快速、样品用量少、测试范围宽,避免了汽油中其他组分对芳烃测定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蔡军 《分析测试学报》2001,20(Z1):214-215
催化裂解(DCC)轻汽油中的叔碳烯烃质量分数在30%以上,这些烯烃可作为醚化原料,用于生产高辛烷值优质车用汽油调和组分.但醚化前需对其中共轭二烯烃进行选择性加氢,以保护下游加工过程的催化剂.因此,准确、简单、快速测定样品中共轭二烯烃的含量对炼油工艺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在环境空气中总烃的测定的研究发现,对于使用气相色谱仪填充柱分析环境大气总烃时,峰高的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得到更好的精密度.  相似文献   

15.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成品汽油中的芳烃和烯烃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测定90#汽油及93#汽油中芳烃和烯烃含量。选择1100~1300nm的近红外光谱域,在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的基础上,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适合测定90#汽油及93#汽油中芳烃和烯烃含量的分析模型,通过大量试验对所建分析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近红外光谱法的测定结果与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的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相比,近红外光谱法可以提高分析效率,降低分析成本,具有较高的分析精密度。  相似文献   

16.
多孔层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汽油中烷烃及环烷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汽油中烷烃及环烷烃的分析,过去一般采用13x分子筛填充柱色谱法,虽能得到一定结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有人对方法作了改进。本文采用13x分子筛的多孔层毛细管柱,在160°~400℃之间程序升温,可将C_12前烷烃、环烷烃按碳数分离,同时还可以给出正构烷烃和某些单个烃的分析数据,对C_6—C_9混合芳烃各组分也能分离。 (一)仪器设备 2305-E型气相色谱仪(北京分析仪器厂)。恒温室体积改为255×260×100毫  相似文献   

17.
采用ONIOM(B3LYP/6-311++G(d,p):UFF)分层计算方法, 研究了C2-C5直链烯烃在HY 和H-ZSM-5 分 子筛上的吸附性质. 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烯烃与分子筛的Br?nsted 酸性位相互作用形成π配位超分子复合物; 随着碳链的增长, 烯烃的吸附能增加, 增加量近似为一个常数(HY 分子筛: 约12 kJ·mol-1; H-ZSM-5 分子筛: 约 25 kJ·mol-1), 与烷烃在分子筛上的吸附具有相同的规律. 双键位置对烯烃的吸附能影响很大, 2位烯烃的吸附能 要远大于1 位烯烃的吸附能. 不同类型分子筛对烯烃的吸附性能也有很大差别, 由于局域效应的影响, 小孔径 H-ZSM-5分子筛上的吸附能大于大孔径的HY分子筛,而且碳链越长,这种差别越大.从微观结构上看,吸附的烯 烃与H-ZSM-5分子筛酸性位的距离要远大于它们与HY分子筛酸性位的距离, 这是由于不同类型分子筛的微孔 结构产生的范德华作用是不同的,这种作用随着孔径的减小而增强.前线轨道分析表明, 对于小分子烯烃,大孔径 HY分子筛对其催化活性相近,而小孔径H-ZSM-5分子筛随着烯烃碳原子数的增加催化活性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常规的烯烃/烷烃冷冻加压精馏分离过程具有高能耗和低效率的特点, 吸附分离技术可以在温和条件下高效纯化烯烃分子而在烯烃/烷烃分离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本工作采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从12723个真实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中筛选具有优异C4烯烃混合物选择性吸附性能的吸附剂, 用于1,3-丁二烯的分离纯化. 首先, 根据MOF材料的结构参数进行筛选获得了7681个具有合适孔径和比表面积的吸附剂. 然后, 采用分子力学方法计算出上述吸附剂的力学性能, 以UIO-66力学性能为阈值得到959个结构稳定的候选MOF材料. 接下来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方法模拟出298 K、0.1 MPa下五元等摩尔C4烯烃混合物在不同候选MOFs中的选择性吸附行为, 根据候选MOFs对1,3-丁二烯的吸附性能分值(APS)进行排序, 得到具有最佳吸附分离性能的8种MOF材料. 通过定量构效关系、吸附等温线及理想吸附溶液理论等揭示了高吸附分离性能MOFs的结构特征, 利用穿透曲线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填充最优吸附剂RIGPEE01的固定床能够有效分离2-顺式丁烯/1,3-丁二烯双组分混合物. 最后, 通过径向分布函数和结合能计算分析, 确定RIGPEE01对1,3-丁二烯产生优先吸附的机理主要归因于Cu(I)强吸附位点、π键耦合效应和尺寸筛分效应. 本工作提出的高通量筛选方法以及从分子尺度理解MOF材料应用于烯烃分离机制的视角, 为进一步开发烯烃/烷烃混合物分离的新型吸附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水热稳定性是决定沸石分子筛工业应用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众所周知,沸石材料的水热稳定性主要受其拓扑机构及骨架硅铝组成的影响,但同时也受其晶粒尺寸的影响.纳米级HZSM-5沸石虽然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及抗积碳失活性能,但由于晶粒尺寸较小,导致其水热稳定性较差.如何提高纳米HZSM-5沸石的水热稳定性,使其能够在高苛刻度的水热环境下(如催化裂化过程,催化剂再生需在高于700℃的水热条件下进行)得到应用,是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已有研究表明,磷改性可以提高ZSM-5沸石的水热稳定性,但多集中于采用磷酸、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铵等无机磷化物进行改性,水热稳定性提高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我们研究组采用有机磷化合物磷酸三甲酯改性纳米HZSM-5沸石,在提高纳米HZSM-5沸石水热稳定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用X射线衍射(XRD)、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氮气物理吸附、氨气吸附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改性沸石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磷酸三甲酯改性的纳米HZSM-5沸石水热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沸石经苛刻的高温水蒸气处理(800℃,4 h)后,在相对结晶度、孔结构、酸度的保留度方面具有较大提高,提高幅度明显高于无机磷化合物磷酸氢二铵改性的纳米HZSM-5沸石.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我们采用固定床微反模拟流化床反应条件对磷改性纳米HZSM-5沸石上全馏分FCC汽油烯烃组分催化裂解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540℃,剂/油比等于4,油剂接触时间约为4 s的条件下,全馏分FCC汽油在磷改性纳米HZSM-5沸石上经烯烃组分催化裂解反应后,油品烯烃含量(尤其是重烯烃)明显降低,生成了大量高附加值的C2–C4烯烃,同时油品中芳烃含量增加.与此同时,经烯烃组分裂解后的油品还呈现出辛烷值升高,硫含量降低的有利变化.可以看出,磷改性纳米HZSM-5沸石上全馏分FCC汽油烯烃组分催化裂解是解决FCC汽油烯烃含量高的一条有效途径,充分克服了现有FCC汽油加工工艺存在的一些缺陷,如S-zorb工艺功能单一、成本高;加氢脱硫工艺油品辛烷值损失大、氢耗高;以及OTA技术(本研究组之前的工作)烯烃转化率低、催化剂积碳失活快等缺陷.值得注意的是,磷酸三甲酯改性的纳米HZSM-5沸石在全馏分FCC汽油烯烃组分催化裂解反应性能方面,明显比磷酸二氢铵改性的纳米HZSM-5沸石表现优异.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认为,磷酸三甲酯改性将会为纳米HZSM-5沸石在高苛刻度水热条件下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赵云  刘家旭  熊光  郭洪臣 《催化学报》2017,38(1):138-145
水热稳定性是决定沸石分子筛工业应用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众所周知,沸石材料的水热稳定性主要受其拓扑机构及骨架硅铝组成的影响,但同时也受其晶粒尺寸的影响.纳米级HZSM-5沸石虽然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及抗积碳失活性能,但由于晶粒尺寸较小,导致其水热稳定性较差.如何提高纳米HZSM-5沸石的水热稳定性,使其能够在高苛刻度的水热环境下(如催化裂化过程,催化剂再生需在高于700℃的水热条件下进行)得到应用,是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已有研究表明,磷改性可以提高ZSM-5沸石的水热稳定性,但多集中于采用磷酸、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铵等无机磷化物进行改性,水热稳定性提高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我们研究组采用有机磷化合物磷酸三甲酯改性纳米HZSM-5沸石,在提高纳米HZSM-5沸石水热稳定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用X射线衍射(XRD)、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氮气物理吸附、氨气吸附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改性沸石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磷酸三甲酯改性的纳米HZSM-5沸石水热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沸石经苛刻的高温水蒸气处理(800℃,4 h)后,在相对结晶度、孔结构、酸度的保留度方面具有较大提高,提高幅度明显高于无机磷化合物磷酸氢二铵改性的纳米HZSM-5沸石.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我们采用固定床微反模拟流化床反应条件对磷改性纳米HZSM-5沸石上全馏分FCC汽油烯烃组分催化裂解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540℃,剂/油比等于4,油剂接触时间约为4 s的条件下,全馏分FCC汽油在磷改性纳米HZSM-5沸石上经烯烃组分催化裂解反应后,油品烯烃含量(尤其是重烯烃)明显降低,生成了大量高附加值的C2–C4烯烃,同时油品中芳烃含量增加.与此同时,经烯烃组分裂解后的油品还呈现出辛烷值升高,硫含量降低的有利变化.可以看出,磷改性纳米HZSM-5沸石上全馏分FCC汽油烯烃组分催化裂解是解决FCC汽油烯烃含量高的一条有效途径,充分克服了现有FCC汽油加工工艺存在的一些缺陷,如S-zorb工艺功能单一、成本高;加氢脱硫工艺油品辛烷值损失大、氢耗高;以及OTA技术(本研究组之前的工作)烯烃转化率低、催化剂积碳失活快等缺陷.值得注意的是,磷酸三甲酯改性的纳米HZSM-5沸石在全馏分FCC汽油烯烃组分催化裂解反应性能方面,明显比磷酸二氢铵改性的纳米HZSM-5沸石表现优异.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认为,磷酸三甲酯改性将会为纳米HZSM-5沸石在高苛刻度水热条件下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