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一台低能电子解离贴附质谱装置的设计.此装置采用余摆线型电子单色器和四极质谱计等技术,用于研究低能电子与分子的解离性贴附动力学过程.与其它国外类似装置相比,本装置的设计具有高低能电子单色器能量分辨率、优化电源系统、实现计算机控制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对高真空下的一氧化钯吸附氢气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实验测定了一氧化钯吸附氢气的机理,不同条件下一氧化钯对氢气的吸附特性,以及设置一氧化钯对夹层漏放气的影响。实验证明,在夹层中使用恰当的混合吸附剂,可以有效减小夹层的漏放气量,提高低温储罐的寿命。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地描述了激光共振电离质谱的实验装置和测量方法,给出了用共振电离质谱方法对锌掺杂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进行分析的光谱和质谱图,并估计了用这种方法进行痕量分析可能达到的检测限.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地描述了激光共振电离质谱的实验装置的测量方法,给出了用共振电离质谱方法对锌掺杂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进行分析的光谱和质谱图,并估计了用这种方法进行奶量分析可能达到的检测限  相似文献   

5.
施德恒  熊永建 《光子学报》1994,23(3):240-245
本文利用平行板电极装置及飞行时间质谱仪相结合的方法对四甲基硅进行了多光子电离光谱及飞行时间质谱的研究得到了激光激发波长在390.6nm处硅原子的一个单光子共振峰,获得了该分子在这个波长点处的飞行时间质谱,并据此讨论了四甲基硅MPI可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用质谱方法研究受控实验中的杂质,已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手段。在ST[1],TFR[2]等托卡马克装置上都进行过大量的质谱测量,探测装置的真空特性、杂质输运以及放电过程的化学反应.在我所建造的HT-6托卡马克装置上,也进行了质谱研究.我们分析了轻杂质的种类和清洁手段的效果,提出了识别真空油脂和机械泵油污染的方法,并且测量了分子泵的返油. 一、实验条件和仪器 装置的真空系统见图1.真空室及管道均由不锈钢制成,总容积约为350升,内表面积约4×10~4厘米~2.经去油、酸洗和电抛光处理,内表面呈镜面.极限真空为1.7×10~(-7)托.工作泵为抽口…  相似文献   

7.
自由基和激发态原子分子反应装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由基和激发态原子分子反应装置是一台综合了分子束技术,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共振多光子电离技术及质谱和化学发光光谱测量技术相结合的功能比较齐全的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装置。利用稀有气体(He,Ar,Xe)亚稳态与N2,CS2等分子碰撞传能发射光谱测量及C(^3P)+N2O(X^1Σ^+)反应产物CN(X^2Σ^+,V^n)的激光激发谱测定证实了这台装置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并将装置分为超音束源,质谱室及激光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个取样位置能在射频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电极间自由移动的取样装置,用质谱计测量了SiCl4等离子体的离子信号。提出了一种线性拟合的方法用于计算SiCl4等离子体的消耗率,利用测量的离子信号,计算出了SiCl4等离子体中SiCln(n=0~2)中性基团的空间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可移动质谱取样装置的设计是合理的;用线性拟合方法得到的等离子体消耗率和中性基团的相对密度,比以前的方法得到的更精确。  相似文献   

9.
施德恒  刘新建 《光子学报》1994,23(4):366-371
本文报道了在390~371nm内利用平行板电极装置和飞行时间质谱仪相结合的方法对四甲基硅进行MPI光谱及TOF质谱研究的实验结果,并据此讨论了该分子可能的MPI机理。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最新研制的400 kV小型重核素加速器质谱(AMS)装置的自动控制的需求,设计并实现了针对该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描述了系统结构。虚拟仪器LabWindows/CVI9.0、PLC、数据库、组态软件等的相结合,既组建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自主设计的具有较高自动化水平的气体剥离器控制,实现了同步监测、控制气体流量和真空度。自动换靶控制的零位指示和靶号显示相配合,更精确地实现换靶功能,提高了装置自动化程度。经长时间测试,该测控系统满足了加速器质谱系统的自动控制及就地操作需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加工现场和安装现场搭建的真空辅助系统、四极质谱计及氦检漏仪组成的检漏系统,运用残余气体分析和氦质谱检漏方法在冷态下对HL-2M真空室扇形段及真空室整体进行了真空检漏试验.对漏点进行修复后,测试了真空室的极限真空度和总漏气率等.真空室经过72h的抽气后,真空度达到3.7×10?5Pa,超过了1.0×10?4Pa的预...  相似文献   

12.
Existing methods of leak detection in vacuum chamber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ir application to detect microleaks in the tokamak chamber. Microcrack sizes and leak rates most commonly observed during leak testing of fuel elements are presented. A technique for monitoring microcracking in the tokamak chamber was proposed based on laboratory studie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as performed, which confirmed high sensitiv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相似文献   

13.
氦质谱检漏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一种先进的检漏技术。"贮箱漏率正压检测方法"是为适应航天贮箱结构复杂、漏率要求严格等特点而开发的一种氦质谱检漏方法。被检容器充正压,外部集气容器保持常压或抽成真空,实现正压差累积法检漏和压力真空检漏,消除了人为及环境因素影响,具有检测效率高、结果精确、安全可靠等优点。经测算该检测方法较传统方法可降低成本30%。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为开展漏孔检测、氘-氦分辨性能及真空检漏技术等相关实验研究而进行的四极质谱计分析与测量系统的研制,描述了真空室结构、抽气设备的选型、测量仪器的选择及控制保护子系统工作方式。对系统进行了包括极限真空、残余气体质谱分析、漏放气率、质谱计性能等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容器真空丧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然的、完全的真空丧失是一种可能发生在高真空多层绝热容器上的严重事故。为了保证高真空多层绝热容器的安全使用,真空丧失后的漏热量是进行高真空多层容器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利用一个工业化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量热器,以液氮为介质研究了其真空丧失前以及内筒壁及外筒壁泄露后的传热。结果表明,真空丧失后排放率及漏热量都会急剧增加,但是多层绝热材料仍然起到了一定的保温作用。由于空气中的部分气体在绝热层内部的凝结,导致低温容器外壁泄露后的漏热量远高于内壁泄露后的漏热量。  相似文献   

16.
EAST 2kW/4K氦制冷机检漏及真空系统运行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EAST超导托卡马克2kW/4K氦制冷机的检漏方法及检漏过程,制冷机的真空系统及运行情况,指出关于大型氦低温系统检漏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根据ITER设计真空手册泄漏检测的要求,提出了ITER气体注入系统汇集管道在现场安装阶段的检漏方案。对汇集管道内管的检漏采用真空氦喷吹法进行,按照窗口小室的焊接顺序,每完成一个窗口小室内的焊接就进行一次检漏。对内管检漏所需要的最长抽气时间和最长反应时间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单次检漏的抽气时间在30min以内,检漏的反应时间在10min以内。对汇集管道包容管的检漏采用正压氦吸枪法进行,在包容管所有焊接均完成后一次性进行检漏。  相似文献   

18.
对所研制的质谱测量与分析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烘烤后系统的极限真空达到了7.3×10-7Pa,总漏气率为3.84×10-9Pa.m3.s-1。上下球室之间的气体压力,以及漏孔的漏气率与高分辨四极质谱计的氦分压力均呈现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结果满足动态流导法真空校准的技术要求,为氘、氦混合气体的测量与分析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加速器极高真空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天 《中国物理 C》2008,32(Z1):46-48
介绍了国内外要求在极高真空条件下运行的部分粒子加速器概况; 极高真空系统材料选择和处理工艺方面的进展; 真空获得设备的选择和抽气方法的创新性进展; 极高真空条件下的检漏方法研究及极高真空度的测量和校准现状.  相似文献   

20.
All manned spacecraft are vulnerable to leaks generated by micrometeorite or debris impacts. Methods for locating such leaks using leak-generated, structure-borne ultrasonic noise are discussed and demonstrated. Cross-correlations of ultrasonic noise waveforms from a leak into vacuum are used to find the location of the leak. Four methods for sensing and processing leak noise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tested and each of these can be used to reveal the leak location. The methods, based on phased-array, distributed sensor, and dual sensor approaches, utilize the propagation patterns of guided ultrasonic Lamb waves in the spacecraft skin structure to find the source or direction of the leak noise. It is shown that each method can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locate the leak to within a few millimeters on a 0.6-m2 aluminum plate.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 four method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