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崔宜兰 《大学数学》2004,20(5):103-105
这是一堂普通的概念课教学 ,但是在这节课暴露的问题中 ,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即教师该如何应用高效教学策略 .如何在课堂有限时间内 ,做到既能完成教学任务 ,又能根据学生认知水平 ,启发学生 ?是完成教学任务重要 ,还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重要 ?  相似文献   

2.
在工业生产和军事领域中,生产设备或技术装备往往要求连续执行多个任务,并且在任务间隔期内需要对系统中老化或失效的部件进行维护以确保完成后续任务.然而,由于受有限的成本、时间、设备及人员等维护资源的限制,在任务间隔期内难以修复系统中的所有组成部件,决策者只能有策略地选择部分部件进行维护,从而最大程度地确保完成后续任务,这类维护决策问题被称为选择性维护.现主要介绍选择性维护决策的基本模型和特点,并从系统建模、维护程度、资源约束与资源消耗、任务特性与应用环境、优化算法五个方面综述国内外关于选择性维护决策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并讨论其发展趋势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机场任务指派问题,该问题是指将具有特殊属性的任务指派给有限数量的班次。由于机场任务和班次属性的多样性,机场任务指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属于NP-完全问题。本文以任务完成产生的效益总和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数学优化模型,提出有效不等式,应用CPLEX软件对实际数据进行求解,结果表明,CPLEX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一定规模的算例求得最优解。同时对影响目标函数的四个因素:任务数量、班次数量、班次工作时长和任务属性分别进行分析,通过实际算例测试对比,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即根据机场特征分别调整四个因素不仅能够提高机场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而且能够提高机场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首先通过相识集、招标集、投标集和任务集的概念 ,描述制造执行系统中的调度 Agent与资源 A-gent间任务招投标过程模型 ;基于任务的属性和资源 Agent完成任务的成本、质量、负荷和时间等属性 ,定义论域上的模糊集 ,将模糊集中的隶属度函数作为粗集的属性 ,在模糊集上作截集 ,从而获得系统的分类知识 ;收集样本数据 ,构造并分析决策表 ,进而获得调度 Agent调度决策知识 ;应用调度知识进行推理 ,从争取获得招标任务的若干个资源 Agent中 ,选出最适合招标任务的中标者 .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指定m个人(或物)去完成m项任务,分派哪个人承担哪项任务,能够使他们花费的总时间为最小(或获得的总效益为最大)?诸如此类的问题,统称为指派问题. 指派问题分成最小化和最大化两类.关于它们的解法,即最优指派方案的计算步骤,本文准备给予周详的阐述. 指派问题的解法,是针对“m个人完成m项任务”提出来的,应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拓广适用范围,本文就“m个人完成n(相似文献   

6.
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去复习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下面就如何搞好九年级数学复习工作,从如何提高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和阶段复习两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与大家一起研讨.  相似文献   

7.
1.引言排序是在时间上对资源作一安排以完成若干项任务。这里的资源可代表机器、设备、计算机等,而任务可代表工件、产品、计算机要算的程序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排序理论与算法已是组合最优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它的分类,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方法之一为三参数分类法  相似文献   

8.
对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拓广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希平 《数学通报》2005,44(11):15-17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除了完成对教材本身的教学任务,一般都要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拓广与加深.教师在课内要增补一些相应的知识点,增加一些例题,介绍一些解题方法,同时对学生增大练习量,除完成教材上的练习、习题之外,要补充大量的习题,选用一定教辅练习.  相似文献   

9.
协同物流网络作为动态开放的网络需要整合多种资源,以完成多项并行的物流任务。为此,本文从物流服务集成商的角度,研究了带时间窗和资源约束的任务—资源集成调配问题。通过将物流任务分解为不同阶段,构造多阶段并发的协同物流网络任务—资源集成调配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从候选资源集合中为任务阶段匹配合适的资源。算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实现N-N的任务-资源集成调配,使得协同物流网络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0.
徐宣国  张凯  苏翔  刘开 《运筹与管理》2015,24(6):272-280
云制造环境下服务资源进行动态组合时不可避免地遇到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制造云服务组合的执行成本、效率和质量。为了有效提升制造云服务组合的柔性,需要对其柔性能力进行测度。在假定某待选云服务集中的各服务资源能够以不同的效率替代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制造云服务组合柔性的效率柔性、冗余柔性、路径柔性和任务柔性的四维属性测度方法。最后,结合具体算例对该方法的应用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林浩  林澜 《运筹与管理》2021,30(2):97-101
经典的指派问题是研究资源与任务的二元匹配。作为推广,三维指派问题是研究资源、任务与作业的三元匹配。前者已有成熟的有效算法,后者是著名的NP困难问题。本文讨论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类二阶段指派问题,即可分解为二阶段决策的特殊三维匹配问题,给出多项式时间算法。  相似文献   

12.
中继卫星任务规划与调度是中继卫星系统应用中的重要问题。根据航天器的空间轨道参数,得到中继卫星与用户航天器之间的可见时间窗口。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中继卫星系统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约束关系、任务优先级与调度准则,建立中继卫星系统的任务调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约束规划理论建立中继卫星调度模型是解决中继卫星调度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  相似文献   

14.
线性规划中最优整解的一种寻找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耕  张弢 《数学通报》2005,44(12):31-32
在线性规划问题中,最令学生、教师头疼的莫过于如何寻找最优整解.通常作法是用网格法,即把可行域中的整点标出,再通过代点检验来完成最优整解寻找;不过这种方法要经过大量繁复的运算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在实际应用中常出现:可行域中的整点找不全找不准、最优解不正确或最优解个数不全等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用平行线分割法,虽然也有一定的运算量,但克服了网格法的大部分缺点,可以在教学中一试.  相似文献   

15.
李小明 《数学通报》1998,(10):21-22
《数学通报》1997年第9期已介绍过两种计算方法,本文再介绍计划完成百分数在考察社会经济现象规模或水平的计划完成情况中的应用.1短期计划完成情况检查(1)计划数与实际数是同期的,如月计划数与月实际数对比,说明月度计划执行的结果.(2)计划期中某一段实...  相似文献   

16.
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它指的是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幅度,也叫做“教学的最佳期”,“最近发展区”的“最近”是基点,“发展”是目标.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可以确定学生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发展水平,是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教师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训练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即为“最近发展区”,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7.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和学的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方法与手段是密不可分的,好的方法与好的手段相配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选择一种最优方法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连接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在珠算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而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又是完成这个任务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我的体会是,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如何思维,而且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发展思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听懂一道题并不难,可是要让学生认识这种解法是怎么想到的?它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规律?可否推广?并进而把这些知识加以运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院长聂海清说:“好课的标准可以归纳为8个字,即善于启发,主动积极.”笔者理解为教师的“善于启发”体现在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自主的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课下的备课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学生的活动机会.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一个有预设、有生成的过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说过:“对教师而言,如果将其教学工作任务进行高度的概括,我们就会抽取出两个最核心的要素--‘教什么’和‘怎么教’,即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在新课程改革中,更需要把握“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在平衡中寻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预设”和“生成”的动态平衡(这里说的“平衡”不是0。5,是0。618,是“生成”与“预设”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关键是要从课堂的五个主要环节入手,即从新课引入、问题设计、解题过程、反思小结和巩固训练等环节入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让“生成”为每个学生创造主动投身教学活动的机会,用教师已有的实践智慧对课程资源灵活机智地加以激活、捕捉和运用,促使课堂向多角度、全方位、高效率的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