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善兰,字壬叔,号秋纫,1811年2月1日 出生于浙江省海宁硖石镇的路仲市.那是个风 景秀丽,人才辈出的地方. 富裕的家庭环境,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教育 方式,使李善兰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崇尚自然、热 爱自然的天性,扑朔迷离的江南美景,使他既陶 醉、又迷惑,那半圆形的拱桥,高耸入云的宝塔, 排列整齐而又规则的蜂房和形态各异的花朵带 给李善兰多少无尽的遐想: 为什么桥梁都成半月形?为什么宝塔和蜂 房都呈规则的正多边形?为什么花朵的花瓣数 量虽不尽相同但整体都趋向于圆呢?……勤于 思索的李善兰茫然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早 为李善兰熟视…  相似文献   

2.
2007年7月26日,哈佛大学教授、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大师丘成桐出资100万元,以其父之名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设立丘镇英基金会,用于资助世界顶尖级数学家来华举办讲座和从事学术研究.应丘成桐教授之邀,张寿武作首场丘镇英学术讲座.在张寿武演讲结束后,丘成桐评价道:这个演讲漂亮得不得了!1997年,我在晨兴数学中心  相似文献   

3.
亲爱的亨利希格雷尔教授,亲爱的同志们: 今天我将向大家报告一下近代中国数学家在代数方面的贡献。由于我个人知识的局限和准备的仓促,内容是较简短的而且一定是不够完备的。我主要谈的是近代中国数学家在代数方面的贡献,然而在谈这以前,我要先举出中国古代在代数方面的两个重要的贡献作为例子来说明中国古代在代数方面的成就:一.1247年秦九韶发明了代数方程的一种数值解法,这种方法在原则上和所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期的著名数学家——李冶,以他一生不平凡的努力,为我国中世纪的数学发展增添了新的篇章.李冶(1192——1279),字仁卿,真定栾城(今河北栾城县)人.他出身于金代的一个官僚家庭.父亲李遹(y(?)音裕)是金朝进士,当过幕僚(类似现今的参谋的职务).1230年,李冶应试录取进士,出仕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1232年,蒙古军南下攻破钧州,李冶弃职北走,隐居于晋北崞山(今山西崞县)的桐川.从此开始他的学术研究.李冶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5.
<正>纳什的传奇经历,被人们津津乐道.在幼年,他便展露出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刚20岁出头,就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少年成名,却在巅峰时期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从此与病魔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斗争.在妻子不离不弃的陪伴下,纳什终于奇迹般地逐渐康复,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相似文献   

6.
胡勇 《数学通讯》2004,(7M):96-96,F003
在我国古代,数学被认为是一种实用的技艺,“算术亦是‘六艺’要事,自古儒士论天道,定律历者皆学通之”(颜之推).在西方,数学则被认为是科学的皇后,并被看成是一切科学的典范,“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数学继续呈现统一融合特征1 9世纪以前 ,数学没有从自然科学中分离出来 .许多自然科学家都是数学家 ;不少数学家也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力学家 ,牛顿、高斯等既是物理学家 ,更是大数学家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初 ,许多重要的数学问题已抽象出来 ,需要解决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数学分离成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 .纯粹数学研究数学自身内在的问题 ,应用数学研究来自其他科学的数学问题 .从 2 0世纪前半叶起 ,数学家多从事纯粹数学的研究 ,数学内部问题的研究成为主流 .1 90 0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数学家大会上 ,伟大的数学家希尔…  相似文献   

8.
20 0 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目前结束 ,58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木法 (北京师范大学 )、洪家兴 (复旦大学 )是这次新当选的两位数学家院士。中国科学院自 1 955年首次选出院士 (当时称学部委员 ) ,其中数学家共 1 0位 ,他们是 :王湘浩、华罗庚、江泽涵、吴文俊、李国平、苏步青、许宝、陈建功、柯、段学复。 1 981年选出了第二批院士、有数学家 1 1位 :王元、冯康、关肇直、谷超豪、杨乐、陆启铿、陈景润、胡世华、姜伯驹、夏道行、程民德。 1 991年第三次增选 ,数学家获选 9位 :丁夏畦、万哲先、王梓坤、石钟慈、张恭庆…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知道,华罗庚原来只有初中文化,他热爱数学,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可是,他的数学知识启蒙却不是用的电子计算器,而是采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算盘。据1997年10月25日《文汇读书周报》载文《无名氏哺育世界名人——华罗庚的姐姐华莲青忆母教子》介绍说:“华老才十来岁时,他就帮父亲打算盘,清帐,不到10分钟,就算  相似文献   

10.
根据 2 1 2位中国现代数学家 (1 1 7位逝世 )的生存资料进行分析 ,得到如下结果 . 62位院士的期望寿命为 84.68岁 ,标准误差为 1 .96岁 ;1 5 0位非院士数学家的期望寿命为 79.2 6岁 ,标准误差为 1 .1 3岁 .院士和非院士数学家的寿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分别给出了院士和非院士数学家两个群体的寿命表 .结论 :中国现代数学家属于长寿之列 .脑部疾病、心脏疾病和癌症为数学家的主要死因 .  相似文献   

11.
五、ICM第二十四届会议(2002) 1986年奥克兰举行的IMU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中国数学会成为其正式成员.  相似文献   

12.
五、ICM第二十四届会议 ( 2 0 0 2 )1 986年奥克兰举行的 IMU第十次代表大会上 ,中国数学会成为其正式成员。 1 998年德累斯顿的 IMU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 ,北京当选为 ICM-2 0 0 2的举办地。自此又经过了四年积极筹备和漫长期待 ,2 0 0 2年 8月 2 0日至 2 8日 ,第 2 4届 ICM在北京隆重召开了。这是新世纪第一次、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国际数学家的最高盛会 .这次大会有来自 1 0 1个国家和地区的 42 70名代表注册 ,创造 ICM的历史新高。这些代表中 ,1 %来自澳洲 ,3 %来自非洲 ,56%来自亚洲 ,1 6%来自美洲 ,2 4%来自欧洲 ,其…  相似文献   

13.
2002年8月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大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这次会议的会标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画的弦图.  相似文献   

14.
第 2 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 ,2 0 0 2年 8月 2 0~ 2 8日在中国北京举行 .国际数学家大会历来是世界数学的最高盛会 ,本届大会更是新世纪第一次 ,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大会 ,是中国数学的百年为不遇 .在北京大会的前后 ,更有包括北京、上海、西安、香港、澳门、台北、莫斯科、浦项、庆州、京都、河内、新加坡等在内的我国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 3 0多所城市 ,一共举办 46场卫星会议.大会 (不包括卫星会 )注册人数超过 40 0 0 ,是历届大会中人数最多的一次 ,可谓盛况空前 .本文将就华人数学家参与这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国际数学盛会的…  相似文献   

15.
解延年 《数学通报》1991,(9):F002-F002,1
熊庆来,中国现代数学家、教育家,他在函数论的研究方面,享有国际声誉。他发现并培养许多优秀人才,并将近代数学理论引入国内,为我国近代数学的研究工作作出开拓性的贡献,对我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负笈巴黎熊庆来,字迪之,1893年10月20日,生于云南弥勒县竹園坝的息宰村。其父熊国栋,精通儒学,推崇新  相似文献   

16.
<正>数学,乃是几千年来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已渗透到现实生活的众多领域,在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其中,数学大师就是最优秀、最杰出的代表.数学大师为振兴我国的数学事业而不断地奋斗,他们大都是数学某些领域的奠基人或集大成者,在数学进程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和成就体现了各自所处时代数学活动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1824年挪威数学家阿贝尔证明了一般五次或五次以上高次方程的代数解法是不存在的.但是问题远没有彻底解决,因为像x5=1之类的高次方程是可解的.所以问题在于:在什么条件下是可解的,在什么条件下是不可解的,阿贝尔也曾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由于阿贝尔只活了27岁就过早地去世,留下了这  相似文献   

18.
南开陈省身数学所和伯克利数学所联合举行国际会议———纪念陈省身先生100周年诞辰.该会议于2011年10月24日至28日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行,10月30日至11月5日在美国数学科学研究所(Berkeley MSRI)举行.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由著名数学家Phillip Griffiths和我国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共同担任.担任这次国际顶尖级会议的主席,充分体现了吴文俊的国际学术水准和崇高的世界级声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数学家传》从 1 987年秋天开始策划 ,分 5卷陆续出版迄今。读罢此传 ,我感慨万端。1 950年代笔者曾就读于计算数学专业 ,当时国内大学数学系所使用的教材多数是苏联教材的译本 ,而这些教材的译校者不少是一些我国大学的著名数学家 ,如陈建功、柯召、江泽涵、吴大任等等。对这些数学家 ,我们的了解是极其肤浅的。及至近几年来仔细阅读《中国现代数学家传》所介绍的一些数学家的传记 ,才得以对传主的生平业绩、学科专长、治学态度以及教学和研究成果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特别是书中一些首次披露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 ,读来感人至深 ,…  相似文献   

20.
我记不清楚 ,是在香港还是在内地买到一本《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 1) ,著者李学数 ,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 ,开本为 10 2× 183毫米 ,比内地的小 3 2开 787× 10 92毫米还小 ,呈细高状 .但内容很有意思 ,全书共有 15个小标题 ,例如“希腊邮票上的数学家定理和中国的‘商高定理’”、“悬赏十万马克求解的数学问题”、“黄金分割和费波那奇数”、“四色地图问题”、“你也可以发现数学定理”等等 ,读起来耐人寻味 .不过我当时并不了解作者在哪里、做何工作 ,而有一点则很清楚 ,那就是精通现代数学的学者 .还有作者李学数这个名字“学数”,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