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黄高凌  张勇  郑凤兰  任锋 《分析化学》2001,29(9):1065-1067
研究了在含有正丁醇(n-Bu)的β-环糊精(β-CD) 溶液中,加入有机小分子苯酚(phenol)后诱导1-溴代萘(1-BrN)发射强的室温光(RTP )的光谱性质.实验表明所研究体系中形成了1-BrN/β-CD/n-Bu/phenol四元包络物 .考察了利用该体系测定痕量1-BrN的定量方法的可行性,结果发现1-BrN的线性范围为: 1.0×10-5~1.0×10-4mol/L,其检出限为6.02 ×10-9 mol/L.  相似文献   

2.
白小红  魏雁声 《分析化学》1999,27(11):1292-1295
在β-环糊精溶液中,环氧溴丙烷或环氧氯烷能够诱导α-溴代萘和β-溴代萘强的室温磷光。结果证明,EBH比ECH有更强的重原子 增强效应;α-BrN/ECH/β-CD三元包接合物的稳定性比β-BrN/ECH/β-CD稳定性更强。  相似文献   

3.
在β-环糊精(β-CD)溶液中, 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S)可诱导1-溴萘(1-BrN)发射强的室温磷光(RTP)。组成测定表明溶液中形成了稳定的1:1:1/1-BrN:β-CD:AS三元包合物。光谱和溶液表面张力分析显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疏水性烷基链有一部分被包合在β-CD空腔内, 未被包合部分则绕曲在β-CD腔口处从而为空腔内1-BrN分子的磷光提供了有效保护。因该三元包合物带有阴离子极性头基, 其沉淀可均匀分散在溶液中, 形成了稳定的乳状液。得到了稳定的RTP。  相似文献   

4.
首次将杂环分子十氢喹啉(decahydroquinoline,DHQ)引入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诱导α-溴代萘(α-bromonaphthalene,α-BrN)室温磷光(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RTP)的体系中,由于DHQ和β-CD及α-BrN形成三元包络物,不经除氧就可观察到强而稳定的RTP信号。实验证实,孤对电子、氢键封盖作用和微晶的二次刚性化作用是DHQ存在下β-CD诱导α-BrN产生强而稳定的RTP的关键因素。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体系的RTP强度与α-BrN浓度在1.0×10^-6~3.5×10^-5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60),检出限为6.25×10^-9mol.L^-1。该方法用于合成样中α-BrN的测定,回收率为90%~1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6.5%(n=5),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α-溴代萘的β-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β-CD-RTP)分析,用3因素、3水平Box-Behnken响应面法(RSM)优化了影响α-溴代萘的RTP实验条件。研究发现:β-CD的浓度、环己烷浓度以及Na_2SO_3浓度等对α-溴代萘的RTP强度均有显著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的主效应关系为:β-CD浓度NaSO_3浓度环己烷用量。α-溴代萘RTP最佳发光条件为:β-CD的浓度为3.4×10~(-3) mol/L,环己烷的浓度为0.8μL/mL,Na_2SO_3的浓度为9.5×10~(-2) mol/L。优化条件下改进了α-溴代萘RTP分析特性,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8.0×10~(-5)~1.0×10~(-7) mol/L,检出限为1.4×10~(-8) mol/L。RSM法与传统的单因素实验法相比,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出限。  相似文献   

6.
用动力学室温磷光法考察了外加磁场效应(MFEs)对不同脂肪醇、α-溴代萘(α-BrNp)、β-环糊精(β-CD)包络物生成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MFEs使正构醇、α-溴代萘、β-CD包络物的生成速度增加,而异构醇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荧光光谱法研究α-溴代萘与β-环糊精2:2重叠包络物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勇  黄贤智 《化学学报》1997,55(1):69-75
本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α-溴代萘(α-BrNp)在β-环糊精(β-CD)水溶液中与β-CD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这一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体系的荧光光谱的变化反映了两个1:1的α-BrNp-β-CD包络物分子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一步形成一种2:2的重叠包络物。  相似文献   

8.
环己烷存在下环糊精诱导a-溴代萘室温燐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微量环己烷存在下,β-环糊精能诱导α-溴代萘发射强的室温燐光.发光光谱、燐光寿命和荧光偏振的实验证实了β-环糊精一环已烷一α-溴代萘三元包络物的形成.测定了三元包络物的表观形成常数,讨论了环已烷对β-环糊精诱导α-溴代萘室温燐光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
β-环糊精存在下直链脂肪醇诱导1-溴萘室温磷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β-环糊精(β-CD)溶液中直链脂肪醇(A)诱导1-溴萘(1-BrN)的室温磷光光谱性质.结果表明,三元包络物中1-BrN分子的磷光起初随醇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强,正戊醇对磷光呈现最大的敏化作用,随后从正己醇至正辛醇,磷光强度逐渐下降.测定了包络物组成和稳定常数,发现1-BfN和A:β-CD包络物的结合强度是三元包络物磷光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并从三元包络物可能的结构解释了醇分子大小对室温磷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胺类对α-溴代萘/β-环糊精体系流体室温燐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研究了不同的胺对α-溴代萘(α-BrNp)/β-环糊精(β-CD)体系RTP发射的影响.发现胺能显著增强α-BrNp/β-CD体系的RTP,发射,RTP强度随着胺的烷基链的增长和支链的增加而增加,且当胺的用量是β-CD用量的一倍时,RTP强度最大.由此认为、胺的影响主要应归因于胺分别从β-CD的二端接近,胺的-NH_2基与β-CD的-OH基形成氢键,而其烷基从CD二端折向空腔,封住了CD的上、下端口.这不仅提高了CD腔内的疏水性,增大了发光体与CD间的包结常数,同时,对外部氧向CD腔内的扩散起着隔离作用,显著减小了三线态氧对腔内发光体激发态的猝灭作用.从而可在不除氧的条件下观察到发光体强的RTP,发射,且体系清澈透明.胺的作用属于超分子化学中的分子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环糊精诱导室温燐光法(CD-RTP)中的重原子微扰剂,文献报道仅限于1,2-二溴乙烷(DBE)和1,2-二溴丙烷(DBP)。本文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微扰剂——环氧溴丙烷(EBH)应用于β-CD-RTP 法测定痕量苊。详细比较了 EBH 和 DBP 的重原子效应,结果表明,二者性能类似,而 EBH 较 DBP 的实验条件宽容。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详细探讨α/β-环糊精(α/β-CD)与L-色氨酸(L-Trp)在水溶液环境下的相互作用.通过利用MM/PBSA方法计算结合自由能,表明α/β-CD在水溶液中能够自发的与L-Trp络合,并且β-CD与L-Trp结合能力更强.通过观察α/β-CD与L-Trp的动态结合过程,并计算氢键数量,CD空腔...  相似文献   

13.
多环芳烃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汽车尾气、煤焦油和香烟中,具有致癌作用,国内外对多环芳烃的检测方法研究十分活跃,卤代芳烃则是重要的测试项目之一。文献[1,2]分别报道了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法测定β-溴代萘、α-溴代萘,文献[3]报道了室温磷光法测定6-溴萘硫酸钾。本法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胶束体系中用荧光法测定6-溴萘硫酸钾,与文献方法比较,本法简便、快速,具有一定实用价值。1试验部分1.1仪器与试剂日立F-4500型荧光光度计;pHS-3型酸度计。6-溴萘硫酸钾(BNS)标准溶液:1.0×10-3mol·L-1;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0.1 mol·L-1;缓冲溶…  相似文献   

14.
谢剑炜  许金钩  陈国珍 《化学学报》1995,53(10):972-977
本文首次报道了将敏化和猝灭同时偶合在同一体系中的敏化/猝灭室温磷光新方法。体系中, CTAB胶束一方面增强α-溴代萘的室温磷光发射、α-溴代萘和联乙酰的三重态-三重态能量转移效率, 另一方面起到猝灭α-溴代萘敏化联乙酰发射的室温磷光的作用。CTAB对联乙酰的猝灭反应由三重态-三重态能量转移速率限制,求得α-溴代萘敏化联乙酰的三重态-三重态能量转移速率常数为1.76×10^9(mol.dm^-^3)^-^1s^-^1, CTAB对联乙酰的猝灭常数为7.82×10^7(mol.dm^-^3)^-^1s^-^1。详细研究了实验条件, 实现了猝灭法测定联乙酰,检测限达2.8×10^-^8mol.dm^-^3。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报道了将敏化和猝灭同时偶合在同一体系中的敏化/猝灭室温烘燐新方法.体系中,CTAB胶束一方面增强α-溴代萘的室温燐光发射、α-溴代萘和联乙酰的三重态-三重态能量转移效率,另一方面起到猝灭α-溴代萘敏化联乙酰发射的室温燐光的作用.CTAB对联乙酰的猝灭反应由三重态-三重态能量转移速率限制,求得α-溴代萘敏化联乙酰的三重态-三重态能量转移速率常数为1.76×10~9(mol·dm~(-3)~(-1)S~(-1),CTAB对联乙酰的猝灭常数为7.82×10~7(mol·dm~(-3)~(-1)S~(-1).详细研究了实验条件,实现了猝灭法测定联乙酰,检测限达2.8×10~(-8)mol·dm~(-3).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报道了将敏化和猝灭同时偶合在同一体系中的敏化/猝灭室温磷光新方法。体系中, CTAB胶束一方面增强α-溴代萘的室温磷光发射、α-溴代萘和联乙酰的三重态-三重态能量转移效率, 另一方面起到猝灭α-溴代萘敏化联乙酰发射的室温磷光的作用。CTAB对联乙酰的猝灭反应由三重态-三重态能量转移速率限制,求得α-溴代萘敏化联乙酰的三重态-三重态能量转移速率常数为1.76×10^9(mol.dm^-^3)^-^1s^-^1, CTAB对联乙酰的猝灭常数为7.82×10^7(mol.dm^-^3)^-^1s^-^1。详细研究了实验条件, 实现了猝灭法测定联乙酰,检测限达2.8×10^-^8mol.dm^-^3。  相似文献   

17.
微量六氢吡啶(HHP)存在下,由于三元包络物α-溴代萘(-αB rN)/β-环糊精(-βCD)/HHP的形成,不经除氧就可观察到强而稳定的室温磷光(RTP)发射。详细研究了温度、pH值以及形成包络物的3种组分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对体系RTP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体系的RTP强度与-αB rN的浓度在2.0~20.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α-B rN的检出限3.7×10-8mol/L。将所建方法用于合成样品中-αB rN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2.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7%(n=7)。  相似文献   

18.
用聚氧乙烯辛基酚醚(OP)作荧光探针研究了OP和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OP分子的正辛基基团和苯基基团被包络在β-CD空腔内;用1-溴代萘(BN)分子作磷光探针进一步考察了OP与β-CD分子的缔合方式及对BN分子所产生的空间效应,OP分子的正辛基以绕曲的方式位于β-CD空腔中,因空间效应使β-CD空腔进一步包络BN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9.
在常压下, 以溴化钠和发烟硫酸(含质量分数为40%的SO3)为溴化试剂, 通过控制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和溴化钠的投料比选择性地合成了2-溴-1,4,5,8-萘四甲酸酐和2,6-二溴-1,4,5,8-萘四甲酸酐.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合成溴代1,4,5,8-萘四甲酸酐衍生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在脱氧的流体中,以1,2-二溴乙烧(DBE)作重原于徽扰荆,β-环糊精(β-CD)诱导α-萘乙酸(NAA)的室温燐光(RTP)。详细探讨了NAA-DBE-β-CD形成包接配合物的几种实验条件。NAA浓度与RTP之间在三个数量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