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氨基噻唑类化合物的^1^5N核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  叶挺镐 《化学学报》1987,45(10):1020-1023
氨基噻唑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巳有若干报道.但因该类化合物碳原子少,活泼氢原子较多,故~1H和~(13)C核磁共振谱所提供的结构信息少,又因质子位移造成互变异构使结构确定复杂化.本文利用氮-15核磁共振谱对下列六个氨基噻唑类化合物进行较系统的结构分析和互变异构平衡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朱丽学  朱兆富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18(12):1446-1448,1452
取代脲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特异的生物活性,诸如除草、杀虫、抗菌、植物生长调节活性[1~2]等,对该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成为农药开发的热点,探索新的取代脲类化合物一直是许多化学工作者关注的课题[3~5]。目前,取代脲类化合物研究主要集中在脲桥上取代基的变化[4~5]和取代硫脲的活性[6~8]等方面,而对脲桥结构的改变或拓展研究鲜见报道。氨基甲酰脲是一类特殊的脲衍生物,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9],以其为前体,合成具有氨基甲酰脲基本结构的化合物,改变脲桥结构或扩大取代脲研究范畴,从而探索新的有价值的农药或药物前体。三嗪基是多种除草…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间体衍生化方法, 将噻吩环引入到双酰胺类化合物中, 合成了一系列取代噻吩双酰胺类化合物1~3;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波谱、 红外光谱及元素分析确认.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1在600 mg/L剂量下对小菜蛾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 致死率均为100%, 其中化合物1a和1e在20 mg/L剂量下对小菜蛾的致死率仍达到60%以上; 改变双酰胺结构中的吡唑环得到化合物2和3, 其杀虫活性消失, 说明该类化合物中吡唑环结构对杀虫活性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吡唑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独特生物活性以及药理活性的杂环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在药剂及农药产品的合成。本论文在95%乙醇溶剂中,K_2CO_3为碱,通过α-二乙硫基亚甲基酰胺和肼[3+2]环合反应,一步高效合成了一系列多取代吡唑类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进行了表征,并对该合成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该合成方法具有底物经济易得,条件温和、操作简单、环境友好和收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将选择性5-HT2C受体激动剂类减肥药绿卡色林分子中的仲胺转化成氨基甲酸酯类前药,设计合成了13个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新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及高分辨质谱确证.通过体外代谢稳定性实验,筛选出半衰期长且可通过代谢持续产生绿卡色林的新化合物6b.对化合物6b的大鼠减肥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日剂量相同的条件下,化合物6b给药1次/d比绿卡色林给药2次/d的减肥效果略好.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海海绵Gelliodes spinosella Ihile活性成分的研究~*(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从中国南海海绵Gelliodes Spinosella Ihile中分离到一种核苷类化合物,其结构经UV、IR、MS、~1H-~(13)C-NMR及2D~1H-1HDOF-COSY确定为Thymidine。  相似文献   

7.
王丽  钟冬莲  陈光才  汤富彬  宋秋华  张建锋 《色谱》2013,31(10):1010-1015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同时测定畜禽粪便中四环素类化合物(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喹诺酮类化合物(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和磺胺二甲嘧啶7种抗生素的检测方法。样品中的抗生素用含有甲醇、乙酸和水(6:3:1, 体积比)的混合溶液提取后,经HLB固相萃取小柱纯化富集,采用Symmetry C18色谱柱分离,0.3%甲酸水溶液和0.3%甲酸乙腈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电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四环素类化合物和喹诺酮类化合物在50~1000 μg/L、磺胺二甲嘧啶在5~100 μg/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3倍信噪比下,四环素类化合物、喹诺酮类化合物和磺胺二甲嘧啶的检出限分别为0.25~7.18、0.15~3.16和0.04 μg/kg。在猪粪和鸡粪样品中添加0.1~10 μg/g水平的四环素类化合物、喹诺酮类化合物和磺胺二甲嘧啶,其平均添加回收率为40%~12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0%~9.5%。采用该方法对部分养殖场的猪粪和鸡粪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四环素类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喹诺酮类化合物和磺胺二甲嘧啶有部分检出。该方法具有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的特点,可满足畜禽粪便中四环素类化合物、喹诺酮类化合物及磺胺二甲嘧啶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液-质联用研究红豆杉提取物中紫杉烷类化合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  陈建民  陈家宽 《分析化学》2005,33(3):333-337
建立了一套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红豆杉提取物中微量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方法。通过研究已知的10种紫杉烷类化合物的保留时间、质谱特征,初步建立了一个紫杉烷类化合物的数据库,利用这些数据可快速鉴定红豆杉提取物中已知的紫杉烷类化合物,并能够对未知化合物做一定程度的结构分析。这种研究方法同样对其他天然产物特别是微量成分结构分析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H、'13CNMR谱及HMBC、HMQC二维谱对10种苯并噁嗪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初步得出了它们的NMR谱特征,分析了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分析了丹江口水库土壤和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分子结构特征,得到土壤和水体DOM的化合物类型分布、等效双键数及碳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土壤DOM由CHO、CHOS1、CHON1、CHON2、CHON3和CHON1S1 6类化合物组成,其中以CHO类为主,该类化合物的主要组分为木质素;DOM分子的芳香性结构主要与CHO和CHON1类化合物有关;低氧原子数和高氧原子数的特征分子均含有芳香结构。该区水体DOM的化合物组成与土壤相似,但不同种类化合物的占比在两者之间表现不同;芳香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土壤相似,主要也与CHO和CHON1类物质有关;低氧原子数的特征分子大多为支链结构,从O4分子开始含有较多的羧基和芳香结构。该研究为深入理解不同生态系统DOM的分子结构特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Three new napelline-type C20-diterpenoid alkaloids, named aconicarmichinium A and B trifluoroacetates (1 and 2) and aconicarmichinium C chloride (3), were isolated from an aqueous extract of “fu zi”, the lateral roots of Aconitum carmichaelii.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data analysis. Compounds 1-3 represent the first examples of napelline-type C20-diterpenoid alkaloid alcohol iminiums, of which the structures were fully characterized. In addition, transformation and equilibration between the alcohol iminiums (1-3) and the aza acetals 1a-3a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surements of the NMR spectra in protic and aprotic deuteriumsolvents including alkali pyridine-d5, along with evaporation under reduced pressure and gradual additions of TFA, AcOH, and HC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equilibration were solvent-, base-, and acid-dependent. Especially, in aqueous biological fluid, these C20-diterpenoid alkaloids would more likely exist as the alcohol iminiums accompanied by anion counterparts in biosystems to increase their solubility, bioavailability, transportations, and functions. The absolute configurations of 1-3 were confirm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ic analysis of 2a.  相似文献   

12.
In the present article, tyrosinase inhibition studies on fifteen diterpenoid alkaloids, with lycoctonine skeleton, and their semisynthetic derivatives 1-15 and six napelline-type compounds 16-21 are discussed. Their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for tyrosinase inhibition is also discussed. These activities were compared with two referenced tyrosinase inhibitors, kojic acid and L-mimosine. The study showed that lappaconitine HBr (1) is the most potent member of the series (IC50 = 13.30 microM).  相似文献   

13.
Two sulfo nated seco C20-diterpenoid alkaloids,aconapelsulfonines A(1) and B(2),were isolated from an aqueous extract of the raw material of "Fu Zi"(the Aconitum carmichaelii lateral roots),of which the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various spectroscopic data,combined with X-ray crystallogra phic analysis.The unprecedented skeletons are biogenetically proposed to be derived via Criegee rearrangements of the napelline-type architecture.The two compounds exhibited dose-depended analgesic activities on an acetic acid-induced mice writhing test.  相似文献   

14.
二萜生物碱的~(13)C核磁共振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186个二萜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的~(13)C NMR谱数据的分析比较,就以下几方面作了归纳总结:①信号归属的方法;②常见取代基OCH_3、NCH_3、、NCH_2CH_3、OCOCH_3、的化学位移范围;③季碳和某些特定碳的化学位移规律。某些特定结构,如C_(20)二萜生物碱中的噁唑烷环以及C_(20)差向异构体等的~(13)C NMR谱特征;④C_(19)二萜生物碱中不同位置上取代基(H→OH、H→OMe、OH→OAc、OH→OMe、OH→C=O)效应和立体化学效应。这些归纳总结有助于此类化合物结构的阐明。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西藜芦生物硷的1~H核磁共振谱,归纳出一些确定酰基连接位置的初步规律。  相似文献   

16.
用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等对青海翠雀的化学成份进行了分离,并用IR,FA, MS,1HNMR,13C NMR及DEPT等光谱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共分得5种二萜生物碱, 其中一种为新化合物,还分得一种非生物碱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测定了具有抗癌活性的咖啡咽铂、茶碱铂、可可碱铂络合物的~1H和~(13)C-NMR谱,考察了络合前后生物碱配体~1H和~(13)C化学位移的变化,结合氢-铂、碳-铂偶合常数的测定,确定了各生物碱配位原子为咪唑环上双键氮,应用核磁共振技术搞清了与一般抗癌铂类络合物结构不同的咖啡咽铂等络合物的结构,并用异核选择去偶双共振技术对全部~(13)C和~1H谱线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8.
用~3H NMR波谱法测定了微波激发催化交换制备的四种~3H标记颠茄类生物碱示踪剂的氚标记位置及其相对百分含量。并在用~1H NMK归属原料纯度及标记物分子各基因化学位移时采用了水峰抑制技术(简称WEFT),既能同时消除溶剂氘代甲醇及水峰的影响;又能提高灵敏度(近10倍),从而计算出所得标记产物的化学纯度值与放化纯度值。为快速、准确寻找制备标记生物碱的最佳实验条件和控制标记物质量提供了唯一的物理无损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峨眉千里光(Sencic Fubcri Hensl)中分得二个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经测定,一个为阔叶千里光碱(1),另一个为新阔叶千里光碱(2)。它们的~(1)H NMR研究尚未见报道。两者的~(13)C NMR研究已有报道,但1的许多~(13)C谱峰归属,不同的作者所得的结果不一致,而2的~(13)C谱峰归属与本文的二维NMR实验结果不一致。这二个化合物的NMR谱较为复杂,部分谱峰相互重选,其归属用一般方法不易确定。本文采用最近由我们提出的选择性远程~(13)CDEPT技术对这二个化合物的结构及其  相似文献   

20.
取代基对胺化合物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光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曦  易长青  李梅金  李真  王小如 《化学学报》2002,60(9):1662-1667
研究了苦豆子中主要生物碱槐定碱、苦参碱,以及神经兴奋药物甲基安非他命 、安非他命等化合物,在碱性联吡啶钌[Ru(bpy)_3~(2+)]水溶液(pH 9.0)中的电 致化学发光(ECL)行为。在玻碳电极上,生物碱中的氨基氮于+1.30 V(vs. Ag/AgCl)左右被氧化为氮正自由基离子,该自由基离子与Ru(bpy)_3~(2+)反应生 成激发态的Ru(bpy)_3~(2+*)而发光。研究比较了取代基性质、氨基氮周围的三维 空间结构对各生物碱ECL的影响,并结合生物碱氨基氮的电离势和键角的计算,对 这些影响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