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发展的历史,人们不难看出,原子吸收分析用的光源是原子吸收法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曾采用过各种连续光谱光源(如氢灯、氘灯、氙灯、钨灯等)和线光谱光源(如蒸气放电灯、空心阴极灯、高强度灯、无电极放电灯等)。其中封闭型空心阴极灯至今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主要的初级辐射光源。虽然无电极放电灯作为一种高强度的线光谱光源可以用作原子吸收分析用的光源,但它主要是用  相似文献   

2.
本届会议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协会联合主办,定于2014年3月27一30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本届大会由桂林理工大学大学负责筹备,由汪尔康院士、陈洪渊院士任大会主席。会议邀请国内从事电分析化学研究的著名科学家及中青年学者参加,并在全国范围内征文,欢迎专家学者投稿并到会交流。一、会议主题(1)电分析化学基础理论与发展综述;(2)生物电分析化学;(3)电化学传感器与电化学免疫分析;(4)化学修饰电极与微电极;(5)电位法、伏安法及其它电分析技术;(6)电分析化学联用技术;(7)界面电化学与光谱电化学;(8)纳米电分析化学;  相似文献   

3.
高纯锌中微量铜、铅、镉、铁的光谱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所分析的锌样为高纯锌,其中Cu,Pb,Cd,Fe的含量仅为百万分之几。为此,要求测定方法的灵敏高。Cd的灵敏线(2288.02A)在短波,无合适锌线做内标。目前高纯锌的分析方法较少。本工作采用中型光谱仪,石墨电极小孔粉末法,以铋(Bi)做内标,直流电弧阳极激发。待测元素含量范围:Cu 0.000125~0.004%;Pb,Cd 0.00025~0.008%;Fe 0.0006~0.008%。实验部分 1.仪器:ИСП-28中型光谱仪,三透镜照明系统,中间光栏5毫米,狭缝宽12微米。光源:直流电弧。8安培,曝光70秒。电极:光谱纯石墨电极,直径6毫米,下电极孔径ф4×  相似文献   

4.
四苯基卟啉(TPP)涂于导电玻璃形成半透明分子固体光电极。因而亦可构成多层液体接界光伏打电池而取得高的光电势或光电流。这就与植物叶绿体的基粒有类似处,显示可从多方面模拟光合作用。本文用此种电极做出H-TPP与各种M-TPP光电极光伏打效应的对比研究,其中M为Mg,Mn,Fe,Co,Ni,Cu或Zn等金属。结果显示,可见光下红、绿光区分子吸收很弱的Q带,在光电极工作光谱中成为很强的可与蓝光区相比拟的谱带,这在M-TPP较H-TPP尤为突出;并得到TPP中心原子不同时的两组各平行于电负性的光伏打效应序列;及界面电解质特性吸附导致的双电层效应。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两种膦酰基离子液体,1-丁基-3-(3-二苯基膦酰基)丙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IMC3P(O)Ph2]PF6)(IL-1)和(3-二苯基膦酰基)-丙基三乙胺六氟磷酸盐([TEAC3P(O)Ph2]PF6)(IL-2),通过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确认了它们的结构,并合成了两种离子液体的稀土铕配合物Eu(IL-1)3(NO3)3和Eu(IL-2)3(NO3)3,对其进行了热稳定性和光谱性质的表征。 热重分析表明,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均高于其稀土配合物,相比之下,离子液体IL-1和Eu(IL-1)3(NO3)3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 从红外光谱中可以看出,形成配合物后,两种离子液体中的P=O吸收峰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同时两种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强度均大于各自游离的离子液体,说明Eu3+和离子液体中的磷酰基发生了配位。 稀土铕配合物Eu(IL-1)3(NO3)3和Eu(IL-2)3(NO3)3的荧光光谱均表现出Eu3+的特征红光,峰形尖锐,单色性好,可作为潜在的红色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在光电直读光谱测定纯铝中铁、硅、铜时,应用HFI—1型高压火花脉冲发生器,提高分析精密度和速度。激发与记录光谱的条件使用带WGD-731型光电直读装置的(?)-30型石英光谱仪,三透镜照明系统。入射和出射狭缝均为30微米;极距2.5毫米;水平电极架;φ7毫米铝棒试样,车成平面,双样品对极;预然3秒;自动曝光法控制曝光时间(电平5,约7秒);光源HFI-1型高压火花脉冲发生器。参数选择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法选择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次一、绪论 (1)光谱(2)波长与颜色(3)光谱仪(4)光谱分析。二、光谱的起源 (1)原子构造(2)原子光谱线的发生。三、光源 (1)光源的分类(2)辉光放电(3)火焰光源(4)直流弧光(5)交流弧光(6)火花(7)各种光源的比较。一、绪论 1.光谱我们若在暗室的壁上开一裂缝,使太阳光从裂缝射入暗室,通过—个三棱镜而达到白纸屏上,我们便看见一组按照红、橙、黄、绿、蓝、  相似文献   

8.
季铵盐掺杂聚苯胺电极的电容性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铂电极表面聚合制备了季铵盐[CnH2n+1N(CH3)3]Cl(n=12,14,16,18)掺杂的聚苯胺修饰电极。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衍射对复合电极的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对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和电容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其中[C18H37N(CH3)3]Cl季铵盐掺杂的聚苯胺复合电极比表面积大,电容性能好,在2×10-3 A的充电电流下,初始比电容高达329.6 F/g,未掺杂电极比电容为199.0 F/g。 而且,复合电极的循环稳定性良好,经30次循环后比电容保持为252.4 F/g。  相似文献   

9.
Tb3+离子与植物辣根过氧化物酶的作用方式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原子吸收及酶分离方法,首次研究了稀土离子Tb^3 与植物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相互作用方式.结果表明,Tb^3 与HRP作用方式包括:(1)Tb^3 与肽链上的氨基酸残基作用,影响酶活性中心的微结构;(2)Tb^3 能部分取代酶中的Ca^2 ;(3)Tb^3 能部分剪切肽链上的氨基酸残基,改变酶的结构。因此,Tb^3 与HRP的相互作用可能以一种方式为主,或几种作用方式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0.
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散射(EDXRS)技术探测了8种液体易制毒化学品的X射线散射光谱, 结果显示液体易制毒物质具有各自特征的EDXRS散射图谱. 将液体易制毒化学品的EDXRS散射信息与主成分分析结合, 发现前2个主成分可以表达X射线散射光谱的主要信息, 在PC1~PC2得分分布图上可将液体易制毒化学品进行分类. 研究结果表明, EDXRS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实现探测、 鉴别分类液体易制毒化学品, 为隐藏液体易制毒化学品的监管控制提供一个可行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方波伏安法测定巯基乙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汝东  严金龙 《分析化学》2001,29(7):863-863
1 引  言巯基乙酸是一种含硫气味的无色液体 ,广泛用作烫发剂、染发剂、脱毛剂、PVC塑料稳定剂、聚合反应促进剂、内转移试剂。其测定大多采用碘量法和示波滴定法 ,本文报道巯基乙酸在pH =1 0NH3·H2 O NH4 Cl缓冲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并由此建立一种方波极谱法快速测定巯基乙酸含量的方法。2 实验部分2 .1 仪器与试剂 CHI832电化学分析仪 (上海辰华仪器公司 ) ;磁力搅拌器 (盐城工学院 ) ;采用三电极系统 :汞膜工作电极、饱和甘汞参比电极和铂片辅助电极。NH3·H2 O NH4 Cl缓冲溶液 (pH =1 0 ) ;淀粉指示…  相似文献   

12.
利用循环伏安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研究In在碱性溶液中的电极反应,结果表明通过阳极氧化可在In电极表面形成In_2O_3膜.探讨能获得较高光电转换量子效率的In_2O_3膜的电化学制备方法,并利用Mott-Schottky图、光电流谱和电反射光谱的测量测定膜的半导电性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化学会和上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决定于 2 0 0 3年 1 1月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召开“第八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暨第 8届原子光谱学术会议” ,并委托广西师范大学负责筹办。会议将就我国自上届学术会议以来分析化学学科的新成就、新进展和加快我国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热忱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和参加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内容( 1 )原子光谱分析法 ;( 2 )分子光谱分析法 ;( 3)色谱法与分离科学 ;( 4 )电化学分析法 ;( 5 )波谱法 (包括顺磁、核磁共振 ) ;( 6 )质谱分析 ;( 7)形态、表面及结构分析 ;( 8)化学计…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卷烟牌号进行准确分类鉴别,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技术结合有监督的模式识别快速鉴别卷烟牌号的新方法。利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一阶导数(FD)、二阶导数(SD)和Savitzky-Golay平滑(SG)及其相结合的光谱预处理方法对烟丝光谱进行预处理,通过近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3种模式识别方法对不同牌号烟丝进行分类识别研究,并采用分类识别正确率作为评价指标。实验结果表明:(1)烟丝近红外光谱主成分得分图交叉重叠,区分不明显,PCA无法识别出5种牌号的成品烟丝;(2)烟丝光谱经MSC+FD预处理后的PLS-DA模型可得到较好的识别效果,校正集和测试集的分类识别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8.3%;(3)烟丝光谱经MSC+SD预处理后的OPLS-DA模型的模式识别效果最好,模型对自变量拟合指数(R2X),因变量的拟合指数(R2Y)和模型预测指数(Q2)分别为0.485、0.907 和0.748,近红外光谱校正集和测试集的分类识别正确率均为100%。说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有监督模式识别方法OPLS-DA建立的烟丝牌号分类模型具有高效快速、准确无损的优点,为卷烟烟丝分类提供了一种新的快速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2-硝基苯甲醚在离子液体中的电化学还原行为。以Cu为工作电极,石墨电极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为参比电极,在室温离子液体中电化学还原2-硝基苯甲醚合成2-氨基苯甲醚。优化了电解实验条件,在最佳实验条件(E= -1.0 V, T=50 ℃, c=74.4 mmol·L-1, Q=6 F·mol-1, Y=10:1)下2-氨基苯甲醚的产率最高可达51.3%。在离子液体中电化学合成2-氨基苯甲醚,反应条件温和,避免了有毒易挥发的溶剂、催化剂及其他支持电解质等的使用;并实现了离子液体的重复利用,为2-氨基苯甲醚提供了一条新的绿色化合成路线。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现场光谱电化学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对苯醌(BQ)在4种离子液体中铂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基于在298.15~343.15 K温度范围内对苯醌的伏安曲线,获得了不同温度下对苯醌的扩散系数(D),进而求得其扩散活化能(Ea).利用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循环伏吸及导数循环伏吸法同时跟踪电化学过程中反应物、中间体及产物随时间(电位)的变化.光谱电化学结果表明,苯醌在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和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中与在乙腈中类似,先生成苯醌阴离子自由基,随后进一步还原为二价阴离子.  相似文献   

17.
周南  周亢  丁圭吉 《分析试验室》2011,30(6):123-124
传感器与传感整合系统组的报告有:(1)Ashvarev,应用脉冲电极作离子选择电极的无偏压选择性测定;(2)R de Marco,离子选择性原子X显微术--一种新的材料鉴定技术;(3)S P Kounares,应用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火星表面;(4)M DPietrazak,以Rh(Ⅲ)络合物为基础的选择性测定NO2-的电化与学光传感器;(5)E Baker,聚合物膜离子传感器的电化激发;(6)A Raclu,应用电化阻抗谱探测离子选择膜的功能性质与程度;(7)MGratzl,在活体民试管中进行以光极为基础的银传感器试验,应用于型小实验室中的动物代谢监测.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灵敏度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 结合不同长度的探针分子, 通过电化学调控研究了Fe电极在离子液体中的表面增强因子、零电荷电位、界面吸附及界面双电层结构. 利用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SHINERS)技术提高表面吸附物种的拉曼信号, 降低高浓度本体的信号干扰, 研究了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离子液体本身在Au@SiO2修饰的Fe电极表面的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BMIm]BF4在Au@SiO2修饰的Fe电极表面的吸附行为随电位变化而变化. 在-1.3 V以正区间, 咪唑阳离子以垂直吸附为主, 随电位负移逐渐倾斜甚至平躺吸附于电极表面; 当电位负至-2.3 V, 咪唑阳离子还原成卡宾. 再分别以不同分子长度的硫氰根(SCN-)和4-氰基吡啶(4-CNPy)为探针分子, 发现SCN-在[BMIm]BF4中以N端吸附在纯Fe电极上, 三键频率随电位变化的速率, 即Stark系数为17 cm-1/V; 4-CNPy以吡啶环上的N垂直吸附于Fe电极上, 频率保持不变, 即Stark系数接近零. 以上结果表明, 在离子液体中电极界面双电层与水体系的差别较大, 电位主要分布在电极紧密层中, 几乎无分散层存在. 此外, 还计算了[BMIm]BF4中Fe电极的增强因子约为1.5×102.  相似文献   

19.
以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为电解质,采用循环伏安法(CV)、计时电流法(CP)、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 situ FTIRS)法等手段研究了对甲氧基甲苯(p-MT)在铂电极上的电氧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对甲氧基甲苯在离子液体中的电化学氧化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四电子不可逆过程,估算了其扩散系数D=3.4×10-7cm2.s-1,主要电氧化产物为茴香醛,加入适量的水或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电氧化反应向生成相应醛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20.
陈向娟  王欢  安伟佳  刘利  崔文权 《化学进展》2022,34(11):2361-2372
有机碳材料因电荷传导效率高、结构可调、无污染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催化领域。将含有机碳材料的催化剂作为电极材料已成为光电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有机碳材料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及其研究方向,并将含有机碳材料的电极进行分类。主要总结并论述了有机碳材料在光电催化系统中的五种作用:(1)作为催化剂;(2)作为光敏剂(3)作为电子介质;(4)作为催化剂载体;(5)作为光电极的稳定剂,最后阐述了有机碳材料在光电催化系统中的研究现状及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