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改进型迈克耳孙干涉仪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分光梭镜代替迈克耳孙干涉仪中的分束镜和补偿板,不仅消除了杂散光斑,且简化了仪器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利用迈克耳孙干涉仪研究温度场及其误差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迈克耳孙干涉仪观察了物体表面的温度场,并讨论了由于物体的端部效应带来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4.
迈克耳孙干涉仪测量液体折射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6.
迈克耳孙干涉仪异常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并解释了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分光板被前后倒置后干涉条纹的变化,计算了这种异常情况下的光程差和干涉条纹形状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数字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财 《物理实验》2005,25(11):18-21
使用硅光电晶体三极管作为光干涉条纹传感器,采用变间隙动极板电容传感器代替传统微距测量的设计方案,利用单片机对干涉条纹进行计数并自动测量反射镜的微小位移,实现了迈克耳孙干涉仪的数字化测量.制作了检测系统及电路,完成系统的软件设计.He-Ne激光波长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案能够缩短测量时间,提高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8.
迈克耳孙干涉仪测平行玻片折射率实验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栾兰  闪辉  马秀芳  沈元华 《大学物理》2000,19(11):20-23
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平行玻片折射率的实验中,干涉条纹的位置和形状出现许多与常规不同的现象。本文对此作一理论分析,并与实验结果相比较。  相似文献   

9.
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量杨氏模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爱军 《大学物理》1999,18(9):30-31
提出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金属杨氏模量的新方法,并从实验上测定了碳钢丝的杨氏模量。  相似文献   

10.
用ZEMAX软件辅助迈克耳孙干涉仪实验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ZEMAX软件设计了迈克耳孙干涉仪实验光路.软件绘制的不同显示方式的实验光路外形图,使学生对实验光路建立起了清晰的图像.通过编写ZPL程序实现了对实验现象的动态模拟,使学生对理想情况下的实验现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通过在软件中改变光路主要参数分析了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误差对干涉条纹的影响,其结论对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有效而准确的调节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推导了迈克耳孙干涉仪分光镜放反的情况下光程的表达式,解释了出现椭圆干涉条纹或双曲线条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机器视觉设计了迈克耳孙干涉仪实验,采用机器视觉技术替代人眼对目标(干涉圆环)进行分析与测量,可有效避免因视觉疲劳而造成的测量错误.  相似文献   

13.
丁雷  徐平  蔡微  钱建强 《物理实验》2006,26(11):45-47
以迈克耳孙干涉仪作为基本操作平台建立了扫描力显微镜/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FM/SNOM)实验系统.该系统可以用于扫描力显微镜和近场光学显微镜的原理性实验,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4.
通过CCD图像传感器对光干涉信号进行捕捉与采集,并将捕捉信号送至ARM微控制器,利用芯片内部的A/D转换单元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对数字信号进行分析、变换、测量处理,将干涉图像、干涉环变换方向及计数结果显示在液晶屏上,该方法消除了人工记录干涉圆环数目时因疲劳而产生的计数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5.
张淼  唐芳  李华 《物理实验》2007,27(4):9-12
通过对迈克耳孙干涉仪动镜的改装和机械加工,设计了激光多普勒效应实验装置.使用该装置可以监测弱振动,测量谐振动的振幅、扬声器的灵敏性能常量,也可以测量低速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通过示波器观察光拍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普勒效应,了解激光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详细介绍了国际上新近发展的迈克耳孔干涉仪的一种变形--偏振迈克耳孙干涉仪(POLMINT)的原理,并对其在光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In a Young–Michelson tandem interferometer a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is illuminated through a pair of Young slits. The pattern produced by this set-up is analyzed theoretically. The consequences of small misalignments and uncompensated arms in the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ar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rtial coherence of the source are also explored. Experimental results using a laser source are shown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predicte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