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学习格林公式时,我们自然要问,格林公式能由什么物理模型推导出来?本文拟就以变力作功这一问题给出格林公式的一种力学解释。·变力治封闭曲线作功设平面上有力场,易知力冲沿封闭的有向曲线L所作的功W,就是在的第二类曲线积分:下面,我们用两种方法计算W的值。为此,要说明以下两个问题。1.将L所围闭区域D分为若干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有其边界曲线,则有下面结论成立:力F(X,y)沿区域D之边界曲线L所作功等于变力了(。,y)沿各个小区域边界曲线作功之和,记作W一】。W。这里将D分成两个区域D;,D。,对上述可加性进行… 相似文献
3.
4.
本文讨论高等数学课程中,高斯公式、格林公式和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格林公式和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可以分别看作一维和二维欧氏空间中的高斯公式.实际上,n维欧氏空间中的高斯公式可以看作微积分基本定理在高维欧氏空间中的表述形式.利用高斯公式还可以导出定积分、二重积分和任意n重积分的分部积分公式. 相似文献
5.
7.
8.
9.
利用圆的特点 ,不难解释三角函数公式 :tan θ2 =sinθ1+cosθ和cot θ2=1+cosθsinθ .如图 ,△BOC中 ,∠BOC =θ,AB为⊙O的直径 ,CD⊥AB于D . 则 OC =OA =OB =R , ∠CAB =θ2 .在△COD中 ,CD =Rsinθ , OD =Rcosθ,∴ tan θ2 =CDAD=RsinθR +Rcosθ=sinθ1+cosθ,cot θ2 =ADCD=R +RcosθRsinθ =1+cosθsinθ .在圆内解释两个三角公式$河南省永城第三高中(二)九班!476600@刘冬辉…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高斯公式,数学上有多种证法,本文将从力学的角度入手给出高斯公式的一种物理证明.在三维空间的稳定流动的不可压缩流体(假定密度为1)中,设速度场为V=(P(H,y,2),Q(x,y,z),R(x,y,Z))其中P(x,y,z),Q(x,y,z),R(x,y,z)都有连续的一阶编导数.由物理意义,速度场7单位时间在民点单位体积内所散发的流量定义为该点的散度,记作点的散度可用下面极限求出.在点给Z,y,Z,分别取增量得到点封闭曲面。及所围空间长方体域nG,其体积OV一tanyat,取月一mp,则单位时间内由6G散发的流量近似为根据散度的物… 相似文献
11.
<正> 在格林公式:的条件中,通常都要求P(x,y),O(x,y)及P_y(x,y),Q_x(x,y)在有界闭区域D上连续。这一过强的条件使公式的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实际上,可以在明显减弱的条件下,获得同样的公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流体动力学的观点出发讨论了半导体物理学中间常常遇到的两个问题.其一为p-n结问题,发现过去对它的处理方法和得到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其二为方块电阻的c系数问题.发现过去对它的处理过程中的数学方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高维空间中体现微分和积分为一对矛盾的是格林公式 ,高斯公式和斯托克斯公式 .1 .格林 (1 793~ 1 841年 ) ,英国自学成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他在研究电磁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彻底的数学方式来叙述静电磁学 .1 82 8年 ,格林自费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数学分析在电磁学理论中的应用》,由于印数不多 ,传播范围不广 ,当时并未引起人们注意 ,后来英国数学物理学家汤姆逊 (1 82 4~ 1 90 7年 )发现 ,并认识到它的巨大价值 ,1 85 4年 ,他将这篇论文重新发表在著名的数学期刊《数学杂志》上 ,此时格林已逝世十四年了 .格林的这篇论文 ,在数学和物… 相似文献
14.
式中(x_i,y_i)是n边形的顶点A_i的坐标,i=1,2,…,n,n个顶点的顺序A_1,A_2,…,A_n在图上是按逆时针方向排列的。 有些解析几何读物(如[1])已就边数较少的多边形介绍了这个公式,但不给一般的证明。本文试就任意多边形(包括凸的和凹的)给出公式(1)的两种证法,供教学上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在高中数学第一册中,介绍了万能公式: 利用这组公式,通过代换tg(α/2)=t,就可以把sinα、cosα、tgα分别表示为t的有理式: 相似文献
18.
采用类比和元素法的思想,通过流体流过曲面的流量推测高斯公式的形成过程,并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验证高斯公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设△ABC三边长度BC=a,CA=b,AB=c,面积为△,并记s=1/2(a b c),则△=s(s-a)(s-b)(s-c)/~(1/2) (1)式就是众所周知的秦九韶—海伦公式.至于秦九韶一海伦公式的证明已有种种,这里再给出两种证法.其证法1,回避了一般考参书上所用的三角方法,连初二同学都能看懂的代数证法.其证法2乃是一种构思独特的解析证法. 证法1:如图所示,设∠B,∠C为锐角,作BC边上的高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