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硅胶基质高效液相色谱填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效液相色谱(HPLC)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分离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高效制备分离技术。色谱柱是HPLC系统的核心,不同性能的填料是HPLC广泛应用的基础。硅胶是开发最早、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为广泛的HPLC固定相基质,其制备方法主要有喷雾干燥法、溶胶-凝胶法、聚合诱导胶体凝聚法及模板法等。近年来,亚2μm小粒径硅胶、核-壳型硅胶、双孔径硅胶、介孔性硅胶、有机杂化硅胶等新型硅胶应用于HPLC并取得了色谱分离技术的飞速发展,例如基于亚2μm填料的超高压液相色谱技术、基于核-壳型填料的快速分离技术、基于杂化硅胶填料的高温液相色谱技术等。硅胶经表面化学键合、聚合物包覆等有机改性可制得先进的大分子限进填料、温敏性填料、手性填料等,大大扩展了HPLC的应用范围。本文对液相色谱用硅胶的制备方法、改性与修饰方法以及硅胶基质固定相的评价方法加以系统综述,概述了新型硅胶在HPLC中的应用进展,并对硅胶基质填料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全多孔球形硅胶基质高效液相色谱填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评述了以全多孔球形硅胶为基质的正相反相色谱填料、手性色谱填料、离子色谱填料以及核一壳型色谱填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大孔硅胶反相色谱填料的高温溶剂法合成及其在蛋白质分离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利用高温溶剂法在Sinopak-S大孔硅胶上键合十八烷基,得到阿用于蛋白质分离的高效反相色谱填料,合成时间缩短为3-5h。用萘,萘,菲及苯胺评价了该反相柱,其理论塔板数达每米3到5万,能有效地用于蛋白和多肽混合物的分离。 相似文献
4.
包覆聚合物高效液相色谱柱填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述了用于高效液相色谱的包覆聚合物填料的研究进展.该类填料以无机载体为基质,包覆以多种有机聚合物层.这些新型填料既保留了有机聚合物和无机基质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陷.包覆的聚合物类型包括聚烃、聚醚、聚酰胺、多糖、多肽、聚硅氧烷、聚胺及多核苷酸等,无机基质包括硅胶、铝胶、钛胶、钻胶及多孔石墨化碳等.包覆聚合物固定相可用于几乎所有色谱方式,如反相高效液相色谱、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手性固定相、超临界流体色谱、体积-排阻色谱,以及亲合色谱.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本文研究了用乙二胺作为硅胶柱改善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操作条件进行了探讨。采用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含0.01%乙二胺的乙腈-水(72:28,V/V)作流动相,在硅胶柱上成功地分离了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和棉三糖。定量地分析了几种鲜桃汁中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凝胶渗透色谱用大孔硅胶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aCl、LiCl~KNO33组分盐,通过一次焙烧扩孔,制备了孔径4×102~1×103nm的大孔硅胶,其孔容可达0.8mL/g,孔度为0.65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可用于GPC分离相对分子质量为1.5×107以下的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13.
14.
介绍了不同孔径的大孔硅胶基质的制备、二醇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对蛋白质的色谱分离;考察了焙烧温度对硅胶孔隙度的影响;探讨了流动相中盐浓度和pH对蛋白质保留时间、柱效、分离度的影响以及硅胶孔径对键合密度和分离性能的影响。该种大孔固定相相对于常规多孔固定相具有小的比表面积、柱容量低、从而有利于生物大分子的微量分离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以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为偶联剂,建立了一种制备3,5-二硝基苯甲酰基键合硅胶固定相(DNB)的新方法。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分析表征了该固定相的结构。根据元素分析碳含量结果,计算出DNB表面配体浓度为2.08 μmol/m2。以芳烃(PAHs)、酚类、芳胺类、硝基苯酚异构体和磺胺类化合物作溶质探针,较系统地研究了该固定相的色谱性能。研究表明,所制备的固定相除了具有弱的疏水性外,还能与溶质发生电荷转移、静电、氢键和偶极-偶极等作用,从而提高对溶质的分离选择性。同时,由于间隔基对硅醇羟基的屏蔽作用,适用于含氮的碱性化合物的分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空气中氯氰菊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空气样品用硅胶管采样,经甲醇洗脱后用HyporsilODS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在本法的测定条件下,最低检测浓度为0.04mg/m^3,当氯氰菊酯浓度范围为0~25.0mg/L时,呈线性响应关系,相对标准偏差为2.4%~8.4%,本法的解吸效率为96.8%~100.3%,采样效率为100%,氯氰菊酯在硅胶管中可稳定7d。 相似文献
17.
18.
19.
Kazuki Nakanishi Hiroko Shikata Norio Ishizuka Norihito Koheiya Naohiro Soga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2000,23(1):106-110
Mesopore formation in silica gels having continuous macropor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macroporous wet silica gel prepared by the sol‐gel process including phase separation was aged in a basic solvent making use of hydrolysis of urea in a closed condition. The mesopore structure was finally obtained by subsequent evaporation drying of solvent and heat‐treatment at 600°C for 2 h. The dissolution‐reprecipitation kinetics at the interfaces between wet gel skeletons and an external solvent affected the size and volume of pores formed within the skeletons. Below 120°C, mesopores suitable for various chromatographic applications have been formed typically within 24 h. On the other hand, at 200°C, the pore size attained the macropore dimensions (>50 nm), and the whole macroporous morphology was significantly modifi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