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一种新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简称KDTN)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提出了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分光光度法.在激发波长λex)为430 nm,最大发射波长(λem)为530 nm及选定的试验条件下,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线性范围为6.8~204.0 mg·L-1,线性回归方程△F=0.583 6.ρ-1.791 7,相关系数为0.999 1,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4 mg·L-1,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9.9%~102.0%.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及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的包合作用,求得了二者的包合常数和包合比.进一步研究了CDs、KDTN及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超分子体系,计算了结合常数和结合比.结果表明:β-CDs-KDTN-BSA能形成1∶1∶1的三元配合物,环糊精与KDTN的包合有利于与BSA作用,其结合常数大于KDTN与BAS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3.
蔡雪梅  李建晴  卫艳丽  董川 《应用化学》2010,27(11):1313-1317
采用荧光及紫外光谱研究了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 结果表明,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KDTN对H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 测得17、27和37 ℃ 3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1.633×108、0.7998×108和0.347×108 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7、1.6和1.7;据Forster偶极 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到KDTN与HSA在3个温度下的作用距离r分别为2.64、2.59和2.64 nm;能量转移效率E分别为0.5100、0.4797和0.4210。 热力学参数表明,二者主要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结合;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了KDTN对H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KDTN的加入对HSA构象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化合物,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与β环糊精(β-CD)所生成的包合物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形成三元超分子体系产生的荧光,且其荧光强度与BSA的质量浓度在3.31~662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1.6mg·L-1,提出了以KDTN与β-CD包合物为新的荧光探针的荧光光谱法测定BSA含量。该反应体系的荧光发射峰位于540nm,测定在pH 9.18的B-R缓冲介质中进行。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平均回收率为99.4%,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1)为2.2%。  相似文献   

5.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光谱法研究了硝酰基(HNO)探针(4-[2-(diphenylphosphino)benzoate]-N-butyl-1,8-naphtalimide,NI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探针与BSA之间主要是静态猝灭方式。药物代替实验表明,探针与BSA的色氨酸残基相结合。由热力学数据确定了二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静电引力。二者之间的结合距离为3.73nm。利用同步荧光、CD光谱、红外光谱以及三维荧光光谱考察了探针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用荧光光度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金属离子Ca2+、Cu2+和Zn2+对叶酸(F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酸及金属离子均导致BSA的内源荧光猝灭,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到的荧光猝灭常数,可判断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由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参数熵变ΔS和Gibbs自由能ΔG得出:推断无金属离子存在时,FA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力;在Ca2+的存在下,FA对BSA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与范德华力;Cu2+和Zn2+存在下,FA对BSA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3种金属离子的参与都使得FA与BSA结合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发生了的变化,但结合位点数仍维持在1左右。  相似文献   

7.
采用荧光法研究了金属离子Ca~(2+)、Zn~(2+)和Mg~(2+)存在下4-氨基安替比林(4-AA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存在时,4-AAP对BSA的猝灭常数减小,但猝灭机制仍旧为静态猝灭,4-AAP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KA)及结合位点数(n)均增大,分析认为,金属离子在二者的结合作用中起了"离子架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人体生理pH条件下,3-甲基-6-氨基-5-氰基-4-(2-邻羟基苯基)-1-苯基-1,4-二氢吡喃并[2,3-c]吡唑(I)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结合反应。获得了不同温度下I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计算给体-受体间距离r为5.75 nm及能量转移效率E为0.74。证实了I与BSA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结合力以疏水作用力为主。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B1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维生素B1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维生素B1对BSA 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结合Stern-Volmer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得到结合常数和对应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并结合紫外吸收光谱进一步验证,维生素B1对BSA的猝灭过程为动态猝灭,二者主要以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并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维生素B1对BSA 构象的影响.此外,讨论了共存Ca2+、Cu2+、Al3+、Mg2+ 和K+ 对维生素B1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徐慧  柳全文  狄祥  王海杰 《化学通报》2007,70(8):625-628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阳离子水溶性聚芴:聚[9,9-二(3'-(N,N-二甲基)-N-乙基铵)丙基)-2,7-芴)-alt-l,4-亚苯基]二溴化物(PF)与生物大分子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酸度和离子强度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极微量的BSA便会使PF的荧光产生可分辨的降低,改变蛋白质BSA的表面电荷,BSA对PF的猝灭效率也发生较大变化;而PF可猝灭BSA的荧光,同时自身的荧光增强并存在一个等发射点,说明BSA和PF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二者之间发生了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11.
金属离子对次野鸢尾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金属离子Fe3 、Ca2 、Cu2 或Mn2 对次野鸢尾黄素(IF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存在金属离子时,IFR对BSA的荧光猝灭过程为动态猝灭,其结合过程的表观结合常数KA值为104~105数量级,结合位点数n约等于1.由热力学参数得出IFR与BSA结合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以疏水作用力为主.在Fe3 或Ca2 抖的存在下,IFR对BSA的荧光猝灭类型由动态猝灭转变为静态猝灭,作用力类型也由以疏水作用力为主转变为以氢键与范德华力为主或以静电引力为主.Cu2 或Mn3 存在下,IFR对BSA的荧光猝灭类型及分子间作用力类型均没有发生改变.四种金属离子的参与都使得IFR与BSA结合作用的袁观结合常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结合位点数仍维持在1左右.  相似文献   

12.
曙红Y与牛血清蛋白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及分析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在pH 2.53的介质中,曙红Y与牛血清蛋白(BSA)作用形成复合物,最大吸收峰从513nm红移到529nm,曙红Y荧光光谱发生显著变化,最大发射光波长540nm(最大激发光波长308nm)荧光猝灭,其猝灭程度与BSA含量成正比,线性范围0-2.5mg/L ,相关系数0.999,检出限2.8μg/L(3σ)。作者研究了反应条件、干扰物质及进行了样品测试,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依诺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新型氟喹诺酮药物依诺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求得它们在16℃和26℃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K1=9.0×103 和K2=1.73×103,结合位点数分别为n1=0.89和n2=0.74。根据不同温度时的结合常数 ,求得依诺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热力学参数(26℃) :ΔHm= -51.44kJ/mol,ΔGm= -8.05kJ/mol,ΔSm= -0.145kJ/(mol·K)。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 ,测定了实验条件下依诺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时 ,能量给体 -受体间的作用距离(r=4.74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074) ,并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依诺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实验表明 ,依诺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有较强的结合作用 ,且结合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作用力  相似文献   

14.
荧光法研究奥沙利铂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Tris缓冲溶液(pH7.0)体系中,用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技术研究水溶液中奥沙利铂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奥沙利铂对牛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345nm)产生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不同温度下奥沙利铂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证明其为静态猝灭机制,运用位点模型计算出298、308K时结合常数KA(分别为4.22×104、3.95×104L.mol-1)和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2、1.01),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其作用力以静电作用为主;运用F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测定了奥沙利铂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距离r(5.67nm);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奥沙利铂对牛血清白蛋白构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大豆甙元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90 K、303 K、310K、315 K温度下大豆甙元对BSA的猝灭速率常数Ksv随着温度升高逐渐降低,且均大于最大动态猝灭速率常数2×1010 L·mol -1·s-1,表明大豆甙元对BSA的荧光猝灭属静态猝灭过程.根据F(o)rst...  相似文献   

16.
荧光光谱法研究原花青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7.40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原花青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根据295 K、303 K、310 K、315 K温度下的猝灭常数,表明原花青素对BSA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由热力学参数焓变(△rHm)和熵变(△rSm)均大于零,推断出原花青素与BSA之间主要靠疏水作...  相似文献   

17.
金属离子对齐多夫定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邵爽  邱瑾 《物理化学学报》2009,25(7):1342-1346
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水溶液(Tris-HCl缓冲溶液, pH 7.1)中齐多夫定(ZDV)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及三种金属离子(Cu2+, Mg2+, Zn2+)对其的影响. 结果表明: 齐多夫定及金属离子均导致BSA的内源荧光猝灭, 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 齐多夫定与BSA间存在较强结合作用, 热力学参数△H和△S分别为-10.2 kJ·mol-1和77.5 J·mol-1·K-1 (298 K), 表明其结合力以静电作用力为主; 298 K下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结合距离分别为6.92×105 L·mol-1、1.18和2.28 nm; 温度升高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减小. 三种金属离子均导致ZDV与BSA的结合常数减小, 结合距离增大.  相似文献   

18.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注射用头孢美唑钠(Cefmetazole Sodium,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CS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求出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在297 K和311 K时用Stern-Volmer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结合常数KA、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