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持人按学习理论方面,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的过程;教学应注意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的过程.我们认为,数学的发现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抽取掉教学的具体内容后,还能够“留剩”下来、“提纯”出来的关于科学发现的机制方面的那点东西.发现的机制是不可能企求在一堂课内系统地教给学生的.只能在一节节发现课中,日积月累地渗透在教学中,一点点的在学生的心中积淀下来的.比如,这两节发现课设计,可以渗透的东…  相似文献   

2.
鞠妍 《中学数学》2009,(5):15-16
新旧知识的教学需要"同课异构".即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新课和复习课的教学应该在两个不同层面上进行.新课的教学,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归纳、类比获得新知.学习新知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经历"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应用实践"的认知过程,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而复习课尤其是高三年级的复习课阶段是对旧知识的重新理解,对数学的"严格、严谨、严密"的再次提升,教师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类比、联想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和知识的系统性.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相似文献   

3.
1问题提出弗赖登塔尔曾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只有重视过程的教学,“展示背景、挖掘本质、暴露思维、推迟判断”,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活动、动态的、开放的,才可以使数学结论生动、鲜活和充实,成为可以理解易于接受的东西,便于同化或顺应于学生的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中,成为学生的真知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2什么是“说题”说题,就是把审题、分析、解答和回顾的思维过程按一定规律一定顺序说出来·要求学习者暴露面对题目的思维过程,即“说数学思维”·说题,就是在学生经过认真、仔细、严谨的审题后,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清题意,说出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说出问题的拓展和延伸,说出解题后的感想等·“说题”教学与传统习题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课堂上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变老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改变了学生听老师讲的被动的学习局面·3两种常见课型的“说题尝试”3.1命题教学说“产生过程”在高中数学中,数学命...  相似文献   

4.
渗透式学习指导是一种把学习指导渗透到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的一种模式 ,在学习指导中是大量的经常采用的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模式 .所谓渗透式 ,实指学科渗透式 ,学科渗透式是指教师以强烈的学习指导意识为前提 ,密切结合学科教学 ,把学习指导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 ,提高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指导模式 .学习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 ,它在进行过程中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 .学习环节的过程是 :制定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习总结———课外学习 .渗透式学习…  相似文献   

5.
"再创造""发现法"与"启发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位青年教师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高中)后向作者提出一个问题:《课标》中为什么不提“启发式”教学了?这个问题促使作者对《课标》中有关教学过程的提法进行思考。作者认为《课标》中有关教学过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1]P2)“教师要以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1]P111)总之,《课标》中提倡的是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发现法”的教学过程。于是有人就问“再创造”,“发现法”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有什么异同?下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案”是一个老概念了,它是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用的“备忘录”;近来出现一个新的说法,叫做“学案”,不知是不是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方便的“备忘录”.不管怎么说,“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本”的提法是一种好的概念.最好搞成一种师生共用的东西,既是“教案”,也是“学案”,于是我们试着设计了“课堂实录”这个栏目.计划从2003年9月起在初中版开播.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突出了以学生为本,这就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不再是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而是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健全人性的形式.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可通过自我教育而成长.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的活动中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8.
王芝平  郑广金 《数学通报》2006,45(10):20-22
1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问题开放性变式研究文[1]中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何使用课本的教学内容,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毋庸质疑,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如何用“研究性  相似文献   

9.
2020年的一场疫情,让我们的学习有了诸多变化.在此期间,笔者受邀录制“分式的加减”教学微课,供学生网络学习.对于录制的微课,在授课前笔者精心设计、授课后反复思考,其间的收获颇丰,故撰文与读者交流.一、“分式的加减”教学分析“分式的加减”这节课是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分式”的第三节“分式的加减”的内容分式是代数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不等式的变换是学习的难点.在不等式的学习中,由于同学们对逻辑关系认识不清,对一些问题存在疑惑以至造成解题错误.本文针对同学们在不等式的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释疑如下.问题1在“解不等式”和“证明不等式”中,如何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的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的发展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东 《数学通报》2006,45(4):14-15
1建构主义的发展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学习并非是学习者对知识的被动接纳,而是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建构,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内部认知结构和外部知识结构相匹配时,学生的学习才能获得成功.由于这种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和“已有知识经验”,这就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提出了质疑,随着建构主义的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一些观念上的认识发生改变.建构主义发展导致的一些观念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关于“理解”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吉明华 《数学之友》2022,(18):36-38
较难题的讲评是平时教学教师需要经常面对的,不少教师通过研发“一题一课”“一图一课”来做好较难题的教学.这类课型研究,往往从一个基本图形或基础问题出发,带领学生做好解题热身,然后拾级而上,变式拓展,最后促进学生自主解决较难题,这一过程既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会解一道题,也让学生收获学会解题的方法,同时这也能避免较难题讲评时的“一带而过”教学现象.  相似文献   

13.
许昌军 《中学数学》2023,(18):29-30
教育教学实践表明,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情境+问题串”的教学模式让教与学事半功倍.在教师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剖析情境、准确领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释疑解疑,轻松实现数学课程每一单元中重要的教学内容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十分重视.有的概念比较抽象、深奥,学生难以理解.而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1].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的趋势……”.今天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并非凭空而来,大都有着各自产生的背景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其间凝聚着无数数学家的心血和智慧.目前国内外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傅耀良 《数学通报》2002,(5):10-11,18
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究竟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人们常说的“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究竟应当怎么落实 ?其中有哪些要领 ?这些都是每一个参与课件制作的人经常思考的问题 ,也是许多初学课件制作的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较早投入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实践 .本文试以解析几何课件“圆锥曲线”的设计与制作为例 ,谈谈对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认识和体会 ,愿与广大中小学教师共同探讨 .1 课件设计阶段的分析与思考在课件开发的设计阶段需要做的事以“务虚”为主 .要通过深入分析与思考 ,确定课件的选题 ,设定课件…  相似文献   

16.
1 问题的提出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经常说:“我觉得是这样的.”这就是学生数学学习研究“跟着感觉走”的最直接表现方式,而有这种习惯的学生,一般其数学学习能力和成绩不会太好,而且这个现象在学困生身上表现更明显,甚至“胡扯”的解决过程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中“重结果 ,轻过程” ,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 ,数学素养欠缺已成为当前中学数学教育的一大忧虑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就必须遵循“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原则 .教师不仅要备教材 ,也要“备”学生 ,备教学方法和手段 ,把诸方面综合安排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设计自然可信的模拟成长过程” .而它也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也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数学研究、探索、发明、发现的过程 ,即知识的“生长过程”[1 ] .初中二年级的平面几何教学是几何学习的关键点 ,是学生各种思维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 ,不把握好 ,学生的数…  相似文献   

18.
王昌元 《数学通报》2007,46(3):27-29
在一节习题课上,学生对一个问题(本文“问题Ⅲ”)提出了老师备课时未考虑到的一种解法.对此,老师随机应变,利用学生的解法因势利导地做了一点“文章”.这样,便使问题Ⅲ的解答走了一段“弯路”.然而,这段弯路却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原来的安排是,先由师生一起探讨三个“装球问题”的解法.然后由学生完成几道相关的习题.三个“装球问题”是:设m,n∈N ,且m相似文献   

19.
“变构”是生物学术语,指一类叫做“变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其形态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功能变化取决于其赖以生存的条件.变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关键是学习者(学生)拥有适当的概念(先有概念)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系统(知识体系).可以说,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知识裂变”、“知识炼制”的过程,学习者(学生)把新的概念同所调用的先有概念进行抗衡、对质,以此调动概念系统,并最终赋予新概念更为适当的新意义,实现概念系统的转换、完善、生成,这就完成了知识的“炼制”.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环境,将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主要因素有机整合起来,以帮助他们经历理性对质、概念转化、知识炼制和调用等过程.笔者参加由南通市李庾南实验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并执教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第一课时,尝试通过变构学程,立足于学生的学力发展,引发多重交互对质,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5.怎样才能追求到这个目的?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要让学习者反省他的学习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数学总是在反省某人自己的和别人的体力、脑力和数学活动。证明定理的起点是引用看来显然的东西。没有人试图去证明一件事情,除非他知道这件事情是真的。他是由直观知道这一点的,而证明它的方法也是反省他的直观。如果观察了,会发现成功的学习过程为了必要时能加强和回忆应当使学习者是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