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将携带BIV92044毒株的牛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与新生牛脾细胞、肾细胞和肺细胞建立共培养,经过传代和PCR追踪检测及一些因子的处理,发现BIV92044毒株能够持续感染脾细胞,并且在脾细胞中对BIV的表达调控因子和一些外源因子都能做出应答,从而为BIV92044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建立了一个较好的体外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BIV-LTR调控序列的功能,将LTR部分DNA序列缺失,与荧光素酶基因相连构建质粒pD-319-Luc,pD-261-Luc,pD-181-Luc,Pd-2-Luc,pD+32-Luc,pD-319-261-Luc,pD-181+32-Luc。通过磷酸钙共沉淀法将上述质粒及pBLTR-Luc分别转染小牛肺细胞,检测转染细胞裂解物荧光素酶活性,比较各质粒所克隆的BIV-LTR表达水平,发现-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BIV-LTR调控序列的功能,将LTR部分DNA序列缺失,与荧光素酶基因相连构建质粒pD-319-Luc,pD-261-Luc,pD-181-Luc,pD-2-Luc,pD+32-Luc,pD-319-261-Luc,pD-181+32-Luc.通过磷酸钙共沉淀法将上述质粒及pBLTR-Luc分别转染小牛肺细胞(FBL),检测转染细胞裂解物荧光素酶活性,比较各质粒所克隆的BIV-LTR表达水平,发现-261位上游区存在负调控区,R区存在抑制LTR表达的序列. 相似文献
4.
编码牛免疫缺陷病毒(BIV)穿膜蛋白的一个400bp的基因片断被克隆到pATH表达载体上,此 重组的融合蛋白TrpE-Env8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而且包含有与BIV抗体特异性反应的抗原决定簇。我们用此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得到与BIV穿膜蛋白特异性反应的杂交瘤。此单克隆抗体在蛋白印迹法分析中与重组的TrpE-Env8有特异性反应,用免疫酶染色法可检测BIV在体外的复制。 相似文献
5.
牛免疫缺陷病毒是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重要成员,已在一些国家相继发现BIV的感染和蔓延。本文以重组BIV衣壳蛋白和包膜蛋白为抗原,通过免疫印迹技术发现,不仅我国进口奶牛及其后代存在一定比例的BIV感染(血清阳性率为2.32%),而且BIV已开始在我国北方牛群中传播(阳性率约3.8%)。上述结果已被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其产物的狭缝杂交所证实,并与美国中部及南部地区BIV流行情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组学(包括表达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作为功能基因组学的一个分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药物蛋白质组学的发展依赖于其技术的不断更新.论述了药物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展,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展现了药物蛋白质组学发展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迅速发展,质谱技术已成为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强有力工具和核心技术。质谱技术的先进性在于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的通量和分子信息。笔者重点概述了基于质谱路线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介绍了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学、定向蛋白质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以及基于串联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数据解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设计并合成了狂犬病病毒PV株基质蛋白(matrixprotein,MP)基因与优化的PV株基质蛋白基因,分别克隆至转移载体pVL1393中构建穿梭质粒,再以穿梭质粒与线性化的杆状病毒BaculoGoldTM进行重组,构建表达MP的重组杆状病毒,然后感染Sf9昆虫细胞进行表达.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表达的MP和优化后MP约分别为27kDa和26kDa.间接免疫荧光检测(IFA)显示,表达的MP和优化后MP均可与鼠抗His单克隆抗体及鼠抗RV血清特异性结合,出现明显的特异性绿色荧光.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表达的MP和优化后MP均可被鼠抗His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构建了IrrE蛋白为诱饵载体,从拟南芥cDNA文库中筛选与IrrE诱饵蛋白相互作用的功能蛋白.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获得的阳性克隆中,发现了一个与拟南芥基因At1g01470所编码的蛋白有较高同源性的蛋白,即LEA14蛋白(晚期胚胎发育富集蛋白),同源性高达98%.推测IrrE转录因子在提高植物耐盐性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流感病毒基质蛋白1(matrix protein 1,M1)位于病毒包膜之下,形成一层壳状结构(衣壳),可与病毒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包膜和病毒遗传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在病毒的组装与复制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不过,除N端有晶体结构外,全长M1蛋白的结构尚未解析.因此,人们对全长M1蛋白如何二聚化、然后多聚化形成病毒衣壳的过程知之甚少.为了解M1蛋白的二聚化机制,首先从M1的N端片段晶体结构出发,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获得M1的全长结构模型;其次,对可能的M1二聚体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其二聚化界面的氨基酸,由此发现了一种通过M1蛋白C端片段结合而形成的二聚体;最后,为验证模拟结果,用电镜三维重构方法分析了全长M1二聚体的构象,并提出了M1多聚化的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12.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6):55-59
蛋白质磷酸化翻译后修饰在病毒的复制和抑制宿主细胞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利用实验的方法识别磷酸化位点既费时费力又耗财。因此基于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发展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对病毒蛋白磷酸化位点进行预测显得非常有必要。研究结合支持向量机提出识别病毒蛋白磷酸化位点的新方法。采用权重氨基酸成分和属性分组编码对病毒蛋白残基的氨基酸物理化学性质和序列信息进行特征提取,通过10倍交叉验证,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的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82.0%、85.8%和92.4%。运用该预测模型对丝氨酸残基磷酸化的激酶组进行分类评估,CMGC、AGC和CAMK激酶组的马氏相关系数分别达到69.3%、68.8%和68.2%。结果表明:构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预测激酶特异性的磷酸化位点。 相似文献
13.
14.
以PTPN4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肝cDNA文库,获得了一个与PTPN4相互作用的蛋白:CRKⅠ.从cDNA文库中通过PCR得到CRK家族的3个成员的基因,把这3个基因与PTPN4共转酵母,发现CRKⅠ、CRKⅡ和CRKL均能与PTPN4发生很强的相互作用.通过截断体证实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CRKs的SH3结构域与PTPN4的462-468位的脯氨酸富集区介导的.免疫共沉淀以及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CRKI与PTPN4的相互作用.通过酪氨酸磷酸化特异性抗体检测发现PTPN4可以明显降低CRKI的磷酸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16.
应用定点突变技术进行流感病毒NS1蛋白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流感病毒NS1基因敲除毒株(delNS1毒株)的获得可以使我们建立更有效的生物学关系,主要表现在流感病毒繁殖周期和致病的过程中,流感病毒NS1蛋白和双链RNA活性蛋白激酶(PKR)之间的生物学关系.资料表明,缺少功能性的PKR可以使delNS1毒株在其他非允许宿主中繁殖,这表明流感病毒NS1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对抗或阻止PKR调解抗病毒效应.因此,本实验为了证明流感病毒NS1蛋白对其复制和毒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定点突变技术进行流感病毒NS1基因的第38位和第41位氨基酸残基位点的定点突变;然后进行细胞转染包装成新的缺陷病毒;再对其进行转染后产量的测定,如TCID50和PFU.结果包装成的缺陷病毒与包装成的非缺陷病毒相比,缺陷病毒的TCID50和PFU明显下降.结论本实验证明了流感病毒NS1蛋白在流感病毒复制过程中,使其产量和毒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BVDV进行诊断,根据GenBank登录的BVDV-2 E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BVDV-2新疆分离株SWE2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入T载体中测序,然后亚克隆入BL21(DE3)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E2,并转化人大肠埃希氏菌中。用IPTG进行诱导重组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达产物。SDS-PAGE分析证实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2ku;Westernblot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可与BVDV-2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血清学反应,证实表达的重组E2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BVDV-2诊断试剂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CVNH(Cyanovirin-N homology)蛋白家族是具有抗HIV活性的蓝藻抗病毒蛋白-N(Cyanovirin-N,CVN)的同源物。在前期研究中,已首次获得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CVNH基因的全长序列,构建了pET32a-CtCVNH的原核表达载体。以此为基础,对CVNH在大肠杆菌Rosetta 2(DE3)中的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分别探讨了最佳培养基类型及成分、培养基初始pH、诱导时机、诱导剂浓度及诱导时间。优化后的诱导条件是:含24 g.L-1酵母提取物和72 g.L-1胰蛋白胨的TB培养基、培养基初始pH为8.0、菌液A600nm为0.6时加入1.6 g.L-1乳糖诱导6 h。CVNH蛋白的表达量较优化前提高了1.9倍。这为进一步开展CVNH的药物研制和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甲型流感病毒基质蛋白2家族的跨种属感染和跨亚型变异的统计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统计学视角分析甲型流感病毒基质蛋白2(M 2)的种属差异和亚型差异。首先,用氨基酸对的可预测性将1129个M 2蛋白质转换成1129标量数据,然后用Ⅰ型ANOVA分析这些数据,寻找是否存在种属和亚型的区别,最后用Ⅱ型ANOVA确定组间和组内的差异,进一步追踪跨种属感染和跨亚型突变的原因。得到3条统计学证据,说明甲型流感病毒可能发生跨种属感染和跨亚型突变,其原因是由于各种属和亚型之间的屏障不够强壮,导致突变易于跨越到其它种属或亚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A~1和A~2两个交配型及寄生疫霉菌(P.micotianae Var.parasitica)A~1和A~2两个交配型为标准菌株,对从新疆石河子、塔城、吐鲁番、伊犁、哈密和昌吉六个不同地区辣椒病株上分离的疫霉菌株(分别编号为Ph—2、Ph—11、Ph—14、、Ph—15、Ph—16、Ph—17)的蛋白质,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证明,这6个菌株的蛋白质电泳图谱与辣椒疫霉菌标准菌株一致,它们都有相同的5条重带和基本相同的3~4条弱带,而与寄生疫霉菌完全不同。说明该法可做为疫霉菌鉴定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实验中同一菌种不同交配型间的蛋白质电泳图谱完全相同,但6个菌株中Ph—2、Ph—14和Ph—16的弱带与标准菌株间稍有差异,是属于菌株间的差异还是其它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