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邹时复  周杰 《分析化学》1993,21(6):634-638
本文利用导数光谱法消除体系中共存有关物种干扰,直接测定游离配体浓度。基于此仿照对应溶液法的图解法,我们拟订两个测定络合物稳定常数的新方法。方法简便可靠,试用于La-BPR体系获得了令人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2.
经证实连续变量法(job法)吸收光谱中可形成一个等色点。利用该等色点的特性可同时测定络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方法用于La-偶氮胂Ⅲ-Ni-PAR等体系,所得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光度法单核与多核共存体系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等色点摩尔比法测定单核与多核共存体系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方法用于铟-二甲酚橙体系,测得体系中存在的两配合物的组成比In/XO分別为1:1(λ_(max)=510nm)和2:1(λ_(max)=560nm),其稳定常数分别为K_1=8.83X10~8,K_2=1.44X10~7。  相似文献   

4.
对目前利用配位吸附波测定配合物表观稳定常数的常用方法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更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测定配合物表观稳定常数的理论公式,并对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获得了预期的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分析用的显色试剂时,需测定它们与待测金属离子所生成配合物的配位比和稳定常数。Bent依据光度法数据采用平衡移动法研究此种配合体系时,提出方程:实际应用时,由于提纯试剂或准确标定其纯度较困难,对纯度不高的试剂得方程:由式(1)、(2)以lg对lg[R](平衡时试剂的摩尔浓度c)或lgV(试剂加入体积)作图可得一直线,其斜率n即为配位比,  相似文献   

6.
邹时复  龙亿涛 《分析化学》1993,21(5):514-518
本文利用溶液的稀释度与其吸光度的关系,导出一个适用于不稳定络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方法。当络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ε)不能直接测定时,本法可直接求算它的稳定常数及摩尔吸光系数。本文还讨论了方法误差与络合物离解度以及溶液稀释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自弘 《大学化学》1992,7(2):41-42
从文献移植了pH法测定甘氨酸合镍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实验。并基于甘氨酸的质子合能力并不小,甘氨酸合镍的总稳定常数并不很大的考虑作如下改进:在满定体系中不外加强酸,把甘氨酸处理为只有一级离解平衡;用标准NaOH溶液作滴定剂。数据处理以半整数法和逐步逼近法联用进行。改进后,操作较简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络合物稳定常数及有机试剂纯度的光度法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吉刚  周杰  盛锋  付蕾  汪建民 《分析化学》2002,30(5):594-597
利用摩尔比法先测出络合物的表观稳定常数,再通过物料平衡及线性回归处理,建立了在不纯试剂体系中同时测定络合物稳定常数及试剂纯度的新方法,方法用于Cu-5-Cl-PADAB体系,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光纤探头式光度滴定法测定有机试剂及其金属配合物有关的物理化学常数曹中秋,杨建男,王忠厚,马成龙(辽宁大学化学系,沈阳110036)用普通光度法测定配合物组成、稳定常数、配合反应质子释放数以及有机试剂解离常数已有多种方法,但均需配制一系列溶液,试剂消耗...  相似文献   

10.
配位化合物中不少先前被认为是简单的1∶1配合物,而实际上却是多核配合物,原因是它们的组成比相同,都是1,因而多核配合物的存在不易被发现目前已有数种方法可以识别并可测定其稳定常数,如图解偿试法,但计算较繁琐本文基于直接测定配合物吸光度建立一种新的图解法,不需通过偿试而后测定多核配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实验与计算均较简单,试用于Fe(Ⅲ)ECR或CAS体系,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前报基础上, 对稀土与双偶氮变色酸配合物反应选用了一系列体系进行了较系统的动力学研究, 实验获得速度方程的通式为:r=K-[RE(H2O)m3+m][H6R]β[H3O+]-1β=1或2。实验活化能分别处在40-70kj,mol之间, 根据速率方程所确定的速控步骤过渡态的组成, 参照Eign-Tamm机理, 它们可能遵循两种不同机理, 一种是配合物失水作为速控步骤, 一种是质子转移作为速控步骤, 动力学处理导出的方程与经验速率方程获得满意的吻合。  相似文献   

12.
提出无顺磁位移混合三稀土配合物结构分析方法, 并以丙氨酸稀土为例, 选取Eu-Yb-Pr和Er-Yb-Pr体系从实验上予以验证。研究发现, 通过选择适当的三种顺磁性稀土离子以一定比例混合, 可以抵消顺磁诱导位移, 仅保留顺磁弛豫增强效应, 因而可直观地从谱线半高宽(W1/2)看出稀土配合位点, 从纵向弛豫时间(T1)或谱线半高宽计算稀土与配体磁核间的相对距离。  相似文献   

13.
通过(μ-i-C3H7S)(μ-PhCH2S)Fe2(CO)6和三苯膦在甲苯中回流反应6h, 制得了三苯膦双取代配合物(μ-i-C3H7S)(μ-PhCH2S)Fe2(CO)4(PPh3)2(1), 并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得其单晶结构. 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I. 晶胞参数: a=10.268(4),b=20.289(1), c=22.799(5)埃; a=94.73(1)°, β=102.98(2)°, γ=89.93(1)°;V=4610.5埃^3, Z=4, Dc=1.36g/cm^3. 晶体结构用直接法(MULTAN 82)测定, 采用块矩阵最小二乘法进行最终结构精化, 最后偏离因子R=0.059, Rw=0.068. 单晶X射线分析表明, 配合物1的簇核是由两个铁原子和两个硫原子组成的蝴蝶式结构; 两个三苯膦配体处于铁-铁弯键的反位; 异丙基和苄基分别以6键与硫相连.  相似文献   

14.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二乙三胺五乙酸与镧铜异核配合物兰色棱柱状晶体, 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其结构式为{[La4Cu9(DTPA)6(H2O)16].26H2O}n, DTPA为二乙三胺五乙酸根。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 每一晶胞中有1个配合单元, 形成网状结构, 晶胞参数如下:a=1.5635(5), b=1.6496(6), c=1.7116(3)nm, α=89.07(2), β=73.91(2),γ=65.82(3)°V, V=3.839nm^3, Z=1, Dcalc=1.822g/cm^3, Dex=1.831g/cm^3。配合物中镧离子有两种配位方式, 配位数一种是8, 另一种是9, 其配位多面体分别为双冠和三冠三角棱柱体; 铜离子也有两种配位方式, 配位数一种是6, 另一种是5, 分别形成八面体和四方锥型配位多面体。  相似文献   

15.
以Fe(DMF)6[(FeCl2)2MoS4]与Et2NCS2Na在DMF中反应实现了三核链状簇骼向单立方烷簇骼的转化, 得到了MoFe3S4(Et2NCS2)5并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 本文指出与配体有关的氧化还原过程及配体的配位特点对这一转化反应及其产物的影响, 同时比较了由于核心氧化态的差异而造成的簇骼结构面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刘伟生  谭民裕  王欣  张善宇 《化学学报》1990,48(11):1090-1095
本文合成十三种镧系元素与邻菲咯啉(Phenno)单氮氧化物及乙酰丙酮(Hacac)的三元配合物, 元素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Ln(phenno)(acac)3(Ln=La,Pr,Nd,Sm-Lu)。对该系列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紫外光谱, 热谱及电导等性质进行了研究,Sm(Phenno)(acac)3的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金属离子与三个acac及一个Phenno的七个氧一个氮原子配位, 配位数为八, 配位多面体为变形十二面体。  相似文献   

17.
苯文报道乙酰二茂铁缩肼基二硫代甲酯的合成极其一些金属络合物的合成和表征。这类配合物具有抗癌,杀菌和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18.
我们合成了[M(bpy)~3]X~p(X为SO^2^-~4、Cl^-或ClO^-~4, P=1或2。M为V、Cr、Mn、Fe、Co, Ni、Cu、Zn)。测定了其电子光谱, 指认了各谱带的归属, 并预计了未能显示的谱带的位置。求得了八面体场的参数: D~q, Racah参数B、电子云扩展系数β、M的单电子的旋-轨偶合参数ξ~a~d和配合物的旋--轨偶合参数λ, 指出了与[M(bpy)~3]^2^+的电子光谱相关的电子跃迁。  相似文献   

19.
合成邻香兰素(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与α-萘胺Schiff碱硝酸稀土配合物[LnL~2(NO~3)~2]NO~3(Ln: 镧系元素, L: Schiff碱配体)。配合物由一个中心稀土离子, 两个Schiff碱和三个硝酸根组成, 两个Schiff碱都是氮、氧双配位, 两个硝酸根是双齿配位, 另一硝酸根在配合物外界。中心稀土离子是八配位的, 满足稀土八配位的稳定结构。  相似文献   

20.
师彦龙  高忆慈  史启祯  BASOLO  F. 《化学学报》1989,47(2):105-111
本文研究了PPh3存在与不存在的情况下, M(CO)6(M=Cr, Mo, W)与三甲胺氧化物me3NO在CH2Cl2中的氧原子转移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率遵循: r=k[M(CO)6][Me3NO], 并且rW>rMo>rCr, 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反应机理, 讨论了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