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共沉淀法和浸渍法制备样品. 测定了样品的表面酸性. 通过XRD, XPS、IR和激光喇曼光谱测定了样品的结构、MoO3的表面浓度和酸位类型. 结果表明, 两系列样品的表面结构、酸性变化的规律、MoO3的表面化学状态都与制备方法密切相关.在用共沉淀法制备的样品中, MoO3以两种不同的化学形态存在在表面上, 它们对表面酸性的影响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载体TiO_2与某些活性组份有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催化剂具有独特的性能.例如,以TiO_2作载体的HDS钼催化剂不仅活性和稳定性比MoO_3/Al_2O_3高,而且不经预硫化即可使用.但对MoO_3/TiO_2的表面结构的研究不多,对其表面酸性的报道就更少. 前已报道,用XRD,XPS,氨溶等对MoO_3/γ-Al_2O_3,MoO_3/SiO_2,MoO_3/TiO_2的研  相似文献   

3.
氧化锌在硅胶表面的分散状态及ZnO/SiO_2表面酸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X射线相定量方法测定了氧化锌在硅胶表面分散的阈值;用XPS证明ZnO是富集在样品表面的,表面的ZnO量有一定的限制,此值与X射线相定量所得的阈值相符;测定了样品的表面酸性,表明在ZnO/SiO_2表面上有单独的氧化物所没有的、较强的酸性位置,酸量也明显增加。酸量与ZnO的表面浓度相对应,阈值处表面酸量最大。提出ZnO在SiO_2表面上呈分散状态,以及分散在表面上的ZnO与载体表面相互作用形成某种酸性结构单元使样品呈现表面酸性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γ-缩水甘油醚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对酸催化水解正硅酸乙酯(TEOS)聚合得到的纳米二氧化硅胶粒表面进行接枝改性,用激光粒径仪测定二氧化硅颗粒的粒径,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改性前后二氧化硅胶粒的分散状况,采用傅立叶红外(FTIR)光谱法对改性前后的二氧化硅粉体进行了分析,通过热失重分析(TGA)法对GPTMS接枝改性二氧化硅胶粒表面的接枝度进行分析计算,同时对颗粒溶胶的ζ电位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二氧化硅胶粒分散性大大提高,硅烷偶联剂浓度对接枝度有显著影响,当GPTMS的浓度为1mL/S iO2(g)时,接枝度达到最大,且颗粒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能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5.
LaDAIY型沸石表面羟基和酸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应用红外光谱和NH3-TPD法对LaDAlY型沸石的表面羟基和酸性进行了研究,从将La3+离子引入NH4Y和DAlY后表面羟基的变化中探讨了La3+离子在NH4Y和DAlY中的分布,吡啶吸附及脱附的红外光谱表明,在DAlY中引入La3+后B酸和L中心数均减少;NH3-TPD的结果表明,在DAlY中引入La3+离子后,其弱酸中心的强度稍有增加,而强酸中心的强度基本不变,酸中心数一般减少,其结果与吡啶-IR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辛醇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纳米粒子由于粒径小,所以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处于高度活化状态,使得表面能很高,粒子易于团聚,填充未经表面处理的纳米粒子,不但起不到特殊作用,反而会成为复合材料的力学弱点。所以要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提高分散性,增加纳米粒子与聚合物间的界面结合力。用醇类对许多粉体进行酯化反应是常用的表面改性方法。金属氧化物与醇的反应是酯化反应[1]。酯化反应修饰法对于表面为弱酸性和中性的纳米粒子最为有效,例如SiO2等。醇的羟基与SiO2的表面羟基发生反应脱掉一分子水,达到表面接枝的目的。方程式为:这样R基团接枝到SiO2的表面,由于R基团是亲油性的,从而增加了极性的SiO2纳米粒子与有机物的润湿性。为了推动反应正向进行,关键在于及时将产生的水份引出反应体系。目前国内外用醇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主要采用常规回流法和高压反应釜法[2]。由于微波照射具有对物质高效、均匀的加热作用,同时还具有电磁场对反应分子间行为的直接作用而引起的所谓“非热效应”,所以本实验采用微波照射法用正辛醇对SiO2纳米微粒进行表面酯化反应并与常规回流法进行比较。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报道国内外较少。1实验部分1.1实验原料纳米SiO2:(10~20nm...  相似文献   

8.
摘要用原位红外和脉冲实验研究了甲醇在氧化锌表面的吸附行为. FTIR结果表明, 甲醇吸附于氧化锌上易生成甲氧基, 且其生成量随着吸附温度的提高而增加.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 甲氧基是由甲醇同氧化锌表面的羟基反应生成的, 将其暴露于水蒸汽中后很快消失. 脉冲实验发现, 氧化锌上脉冲甲醇时产生水, 再脉冲水则产生甲醇. 因此甲醇在氧化锌表面吸附生成甲氧基和水的反应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9.
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修饰的二氧化硅在生物化学、分析、催化、电子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APTS修饰二氧化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介绍了APTS修饰二氧化硅的典型方法和APTS修饰层的表征手段,探讨了不同修饰方法可控性及对所形成的APTS层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活性炭表面杂多酸的稳定性和酸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新平  叶兴凯  吴越 《催化学报》1994,15(4):314-317
活性炭表面杂多酸的稳定性和酸性王新平,叶兴凯,吴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130022)关键词活性炭,杂多酸,固载化,热稳定性,酸性杂多酸是一种新型多功能酸催化剂[1],近年来,已被应用于许多工业反应过程中[2].将杂多酸固载化,将更有利...  相似文献   

11.
原位固体NMR用于研究分子筛表面酸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 固体 N M R 样品原 位处理 、装样和 密封 的一 体化 装置 ,可 用于 催 化剂 样品 预 处理.利用该 装置可 进行样品 的脱气、脱水、吸附 探针分 子及氧化 还原 等操 作,还 可以 原位 将处 理后 的样品转 移到样品 管中封 存. 通过 两个实例 展示了 该装置的 实际效果 .(1 ) 研 究 Mg O 改性的 H Y 分子筛的1 H M A S N M R 谱发 现,随着 Mg O 担载 量 的变 化 分 子 筛 表面 的 Si O H 数 量 也 相 应 改变 ,显 示 Mg O 与 分子筛之 间存在 较强的相 互作用. ( 2) 利用较 大的 碱性 有机 胺分 子吸 附在 分子 筛外 表面,研究 H Y 分 子筛外表 面的酸 性,发现其 酸性主 要来源于 分子筛 表面的 Si O H.  相似文献   

12.
LaHY分子筛表面酸性与催化活性关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3.
改性分子筛的表面酸性与苯烷基化反应活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Ca2+、Sr2+、Ba2+、La3+和NH+4交换改性的Y型沸石具有合适的表面酸性,可代替HF作为固体酸催化剂用于苯与长直链烯烃的烷基化反应。用正丁胺TPD研究表明:在改性分子筛表面存在两种强度的酸位,其对应的脱附温度分别为300和450℃,这两种强度的酸位峰面积在反应前后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强酸位下降得较多。吡啶吸附FT-IR的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L酸与B酸同时存在,苯与长直链烯烃烷基化反应的活性与中等强度的酸位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与酸的类型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15.
运用BET、XRD、FT-Raman以及微量吸附量热等手段对由浸渍三种晶型氧化锆及其前体氢氧化锆制备的负载钨催化剂的结构及其表面酸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起始原料和制备条件对氧化锆的结构有显著影响。浸渍在氢氧化锆上的钨物种会使氢氧化锆转变为四方晶型氧化锆。但浸渍于氧化锆上的钨物种使氧化锆发生晶型转变相对较难。负载钨催化剂表面强酸位的形成与载体晶型、表面钨物种WOx以及WOx与载体氧化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催化剂上的强酸位可因残留的Na+离子所毒化或阻抑。少量Y3+离子对表面酸性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HTPDMS)-氯磺化聚乙烯(CSP)非均相共混涂膜表面润湿性与表面结构的关系,发现膜表面疏水性随CSP含量增加而出现突变点.XPS分析证明,这是由于氯元素在表面含量呈突变性。阐明均一的疏水性共混涂膜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HTPDMS)-氯磺化聚乙烯(CSP)非均相共混涂膜表面润湿性与表面结构的关系,发现膜表面疏水性随CSP含量增加而出现突变点。XPS分析证明,这是由于氯元素在表成含量呈突变性。阐明均一的疏水性共混涂膜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煤燃烧过程中表面形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以分形几何为理论工具,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法,对四种煤在低温燃烧过程中表面形态变化作了考察。通过对原煤及燃烧过程中煤焦表面分维的测定,结合实验中所测得的比表面积,分析得到了煤燃烧过程中表面结构的变化历程,揭示出此种气因多相瓜在具有分形动力学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9.
氧化锌脱硫中氢和氧的双气氛效应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热重法研究了氧化锌脱硫中氢氧的气氛效应以及氢氧共同存在下氧化锌脱硫的微观动力学行为。实验温区为200 ℃~320 ℃,氧化锌粒度为100目~120目。研究结果表明,在0%~40%的体积浓度范围内,氢可促进脱硫反应进行;氧则由于会引起氧化锌表面析硫使得脱硫过程随其浓度的变化复杂化。氢氧双气氛下,氧化锌脱硫动力学行为可用改良收缩核模型进行描述,表面反应活化能和固体扩散活化能分别为14.96 kJ/mol和46.77 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