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6个不同自然水域的克氏原螯虾群体22个性状比例参数进行差异性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洪泽湖、射阳群体与其他群体差异程度较大,微山湖、长江、鄱阳湖、安徽四个群体差异程度较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雌性方差贡献率群体主成分分别为35.060%、19.371%、13.714%、7.303%,累积贡献率为75.448%。雄性群体主成分分别为46.188%、13.080%、11.496%、6.785%,累积贡献率为77.549%,第二步足长和第五步长2个因素对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的形态差异是有显著影响的。判别分析结果表明,雌性群体判别准确率P1为78.9%~92.1%,P2为76.6%~90.0%,综合判别率为85.0%;雄性群体判别准确率P1为80.0%~88.6%,P2为79.6%~90.6%,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3.6%,判别准确率较高,综上结果表明不同水域的群体在形态上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外来入侵物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20世纪二十年代经由日本传入我国南京郊区,因其对环境适应性强的生物学特性,迅速入侵我国长江中下游诸省市的江河湖泊等自然水体。本文采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地区长江水系、珠江水系、淮河水系、东南沿海水系与台湾省桃园县及原产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纳契托什共12个自然水体克氏原螯虾群体的14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形态差异性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和主成分散布图显示,台湾桃园县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纳契托什2个克氏原螯虾群体首先聚为一类,再与中国大陆地区群体聚为一类。其中中国大陆地区群体趋于分为两类,长江水系中下游干流群体、长江水系鄱阳湖支流群体与珠江水系群体聚为一类,长江水系上游干流群体、长江水系太湖支流群体、长江水系乌江支流群体、长江水系洞庭湖支流群体、淮河水系群体、东南沿海水系群体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中,雌性群体前4个主成分贡献率依次为31.518%、23.382%、15.823%、8.767%;累积贡献率79.491%;雄性群体前4个主成分贡献率依次为30.396%、23.407%、16.344%、9.665%,累积贡献率为79.811%。对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群体的判别分析中,雌性群体判别准确率为75.0%~84.0%,综合判别率为82.1%;雄性群体判别准确率为75.0%~86.8%,综合判别率为86.6%。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自然水体中的克氏原螯虾群体存在一定的种内不同群体间外部形态差异,该差异主要集中存在于头胸部和腹部的若干性状指标上,可能是因栖地自然水体的不同生态环境因素所导致。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克氏原螯虾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分析方法对鄱阳湖克氏原螯虾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肌肉中水分含量79.59%,粗蛋白含量18.70%,粗脂肪含量0.98%,粗灰分含量1.24%。钙含量443mg/100g干重,磷含量1 200.00mg/100g干重。氨基酸总量83.32%(色氨酸因酸解破坏),必需氨基酸含量28.25%,占氨基酸总量的33.91%,4种鲜味氨基酸的总含量为31.86%。必需脂肪酸含量14.38%,脂肪酸含量以C160和C181为最丰富,比例分别为21.50%和21.59%;EPA和DHA含量分别为9.17%和1.86%。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SFA)比例为33.59%,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比例为30.27%,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为25.58%。鄱阳湖克氏原螯虾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淡水产品,值得大力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4.
克氏螯虾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学方法对克氏螯虾消化系统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消化道内表面的细微结构,结果表明,克氏螯虾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和后肠,整个消化道各段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表面覆盖有几丁质层,食道上皮下的结缔组织中有皮肤腺和纵肌束,消化腺即肝脏为多分支的盲管,肝盲管上皮由肝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扫描电镜下可见胃的表面有刚毛,肠的表面有棘刺。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克氏原螯虾为雌雄异体淡水水生甲壳类外来入侵物种,凭借其入侵生物学特性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得以迅速扩张,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诸省市的江河湖泊等淡水水体中,甚至成为优势种群已严重威胁到本地淡水底栖水生物种的生物多样性。本研究在对赣江中支南昌市杨子洲江段采集的克氏原螯虾进行形态学测量时发现一例雌雄间性的克氏原螯虾个体,即第一腹肢已特化为生殖肢,但第二腹肢并未特化,仍与雌性的第二腹肢相同。其生殖孔开口于第3对步足的基部,与雌性生殖孔的开口位置相同。本文拟就螯虾下目部分物种雌雄间性体可能的发生机制等进行了初步讨论。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用二价铜离子(Cu2+)胁迫克氏原螯虾,分析其肝胰腺、触角腺、鳃等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能在含10mg/LCu2+水中生活;在10mg/LCu2+胁迫下,在0~24h,肝胰腺和触角腺中的CAT、SOD活性均显著升高,CAT活性在24h达到最高;在24~36h,肝胰腺和触角腺中的CAT活性开始下降,而SOD活性继续上升,在第36h时达到最高;48h后,肝胰腺和触角腺中SOD和SOD活性下降并均趋于平稳表达,SOD活性仍显著高于非胁迫处理时,而CAT活性则显著低于Cu2+处理时;鳃中的SOD和SOD活性未受到Cu2+浓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原核表达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结构蛋白VP28口服免疫克氏原螯虾,以酚氧化酶和溶菌酶指标来监测机体的免疫反应,并检测免疫后的螯虾血清对WSSV的中和能力.结果表明VP28能有效激起机体的免疫反应,酚氧化酶活性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低于GST对照组和健康组,溶菌酶活性则高于GST对照组和健康组.中和实验表明免疫血清具有一定的中和活性,但其保护作用不是通过VP28进入体内与细胞受体结合,来阻止病毒进入,而可能是通过病毒蛋白进入虾体后刺激机体产生或分泌某种中和因子,从而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或进入细胞后阻止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8.
乌龟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I龄乌龟291只,测定背甲长、背甲宽、甲桥长、腹甲长、腹甲宽、体高和体重共7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做依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地分析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乌龟7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揭示了多元分析中多个自变量与依变量的真实关系,背甲长、背甲宽、体高和腹甲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它们是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其中背甲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597**)最大,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背甲宽(0.193**)和体高(0.159**),腹甲长对体重的影响(0.063*)较小;甲桥宽与体重的相关程度很大(0.873),但它与腹甲宽对体重的直接影响都非常小,主要通过其他性状间接影响体重,是影响体重的次要因素,均被剔除;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所选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复相关指数R2=0.940,说明影响体重的主要自变量指标已经找到,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背甲长(X1)、背甲宽(X2)、腹甲长(X4)、体高(X6)对体重(Y)的回归方程,回归截距和相应的回归系数分别是-236.255,2.421,1.188,0.162,1.680;建立回归方程为Y=-236.255+2.421 X1+1.188 X2+0.162 X4+1.680 X6;为乌龟遗传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9.
观察了室内培育的曼氏无针乌贼自然生产的受精卵形态和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成乳头状,平均卵长10mm,平均卵宽5.5mm,受精卵外被黑色坚韧而富有弹性的三级卵膜,成串聚集一起成葡萄状.胚胎发育分为12个阶段:受精卵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初具形态期、腕分化期、心跳出现期、色素出现期、内骨骼形成期、尾腺出现期、缘膜形成期、孵化期.其胚胎大小从卵裂期开始增长,卵裂期胚胎长(3.40±0.12)mm,胚胎宽(3.29±0.14)mm,到孵化出膜前胚胎长达(8.17±0.33)mm,胚胎宽达(7.17±0.33)mm,增大了2倍左右.初具形态期各器官开始形成,胴部、头部、腕部开始分化.在19~21℃水温下,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历时28~30d,初孵小乌贼仍挂着梨状卵黄囊,卵黄囊均长3.70mm,均宽2.75mm,在水中游动1~10min后就自动脱落,乌贼幼体一出膜就能喷墨,同时能开口摄食动物性饵料.  相似文献   

10.
种间生态位分化是物种共存的重要原因,了解种间生态位分化特征对于推测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的种间功能性状分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生态位分化,进而导致植物在群落内的适合度差异.据此,本研究针对千岛湖地区75种常见木本被子植物,分析了8个与水分输导、资源获取和利用策略相关的功能性状分化,及其与物种多度的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种间功能性状的分化主要发生在比叶面积、叶绿素含量以及叶气孔密度上.8个性状中有5个,即叶绿素含量、叶片厚度、叶面积、比叶面积和最大树高具有一定程度的系统发育保守性(即Blombergs K的p0.05).功能性状间的相关性广泛存在,且在使用系统发育独立对比方法(phylogenetic independent contrast,PIC)控制系统发育的影响后,相关性大多仍然显著.单个性状以及所有性状的主成分1和主成分2与物种多度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千岛湖地区片段化次生马尾松林内木本被子植物的功能性状分化受系统发育和进化历史共同影响;且性状分化发生在主要的环境资源梯度(即光照和水分)上;但性状对处于演替过程中的片段化森林群落内的物种多度不一定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应用GE Insight和INBODY3.0测试不同年龄段高校女性知识分子的骨密度与身体成分,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肌肉、脂肪百分比也随之增大,且这些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各年龄段骨强度(STI)、T值、Z值无显著性差异;骨总量(BMC)、体脂百分比、去脂体重均随BMI的增加而增大,存在统计学的差异性;骨强度、T、Z随着BMI的增加而呈现橄榄型.相关性检验还表明身高与骨强度、T、Z存在负相关,脂肪百分比与STI、T值存在负相关,无统计学上差异;体重、BMI、去脂体重、骨总量与Z值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一种学习网络的非线性连接权的算法.  相似文献   

13.
C是二元[n,k,d]线性弱等重码,证明C等价于1阶Reed—Muller码RM(k-1,1)的重复码.另外,根据已知结论,简洁证明了当C为二元[n,k,d]线性等重码,且C的码矩阵的列向量不为零向量时,C等价于极长码[2^k-1,k,2^k-1]的重复码.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机器视觉的梭子蟹质量估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梭子蟹养殖定期质量估计的方法是捕捞部分梭子蟹进行称重,会对其造成物理和应激伤害,且检测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因此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对梭子蟹的质量进行估计.通过摄像头拍摄不同生长阶段的梭子蟹图像,对图像进行模板校正及图像分割,提取梭子蟹面积特征参数.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面积和质量进行拟合,其中二次多项式相关性最好可达到0.9220,测试平均相对误差6.40%,证明该方法可以满足梭子蟹质量估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过氧化氢甲壳素脱色反应条件与分子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过氧化氢对虾壳甲壳素脱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脱色反应速率在PH为10.5时达到最大,升高温度,增加过氧化氢浓度加快脱色的进行,甲壳素脱乙酰后脱色时间大大缩短,为之前的1/2,过氧化氢脱色降低了产物的分子量,并且产物分子量随脱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借此可以通过改变脱色条件来控制产物分子量,虾壳甲壳素在40℃,PH为10.5c(H2O2)为3%时反应47min即可脱色,收率为96.2%,壳聚糖在此条件下用过氧化氢脱色后分子量为脱色前的59%,过氧化氢色后的甲壳素与精制甲壳素的红外图谱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林蛙繁殖产量与雌体大小及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同一种群内母体大小、年龄与繁殖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母体大小对个体的繁殖产量有显著影响.随着体长的增长,窝卵数、卵径和窝卵质量随之增加;年龄对窝卵数、卵径影响不显著,但与窝卵质量呈正相关.(2)在特定的体长范围内,窝卵数与卵大小间存在一种权衡;母体产的窝卵数越多,卵母细胞相对就越小,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7.
在文献[1]的基础上,首次找出了(非线性)极大等重等距码(n,2k,m)的一类特殊分类的普遍结构,证明了其他中间结果。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个改进Mask RCNN目标检测算法用以对养殖梭子蟹进行视觉特征测量. 通过在养殖区域采集梭子蟹图像, 用上位机识别梭子蟹旋转角度以及甲长和甲宽方向, 对输出的Mask进行模板修补, 提高模板内区域的置信度. 通过图像-实景对应关系换算梭子蟹的真实尺寸, 并估算其投影面积、甲宽与甲长, 结果准确率高于85%. 同时, 对视觉算法得到的梭子蟹尺寸特征与其体质量进行拟合, 引入k-means聚类, 实现双模型支持向量回归机(SVR)预测结构. 通过差分进化算法对SVR适应度函数进行寻优, 设计了随迭代次数、寻优效果同步变化的缩放因子, 以及适者更易生存策略的交叉概率因子, 以验证改进算法的寻优能力. 测试时, 对新传入的数据首先进行归一化处理, 然后判断所归属的聚类中心, 再传至相应的SVR模型进行预测. 测试结果相对误差小于18%.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随机右删失场合下讨论了固定设计下回归函数估计的渐近无偏性、弱相合性、强相合性和均方相合性.  相似文献   

20.
饲喂频率对鲈鱼生长及体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同一种饵料设置1次·d-1、2次·d-1、3次·d-1、4次·d-14个饲喂频率,采用静水连续充气养殖系统,在盐度为26.0%~27.0%、温度为26~30℃条件下对鲈鱼(85.95±2.04)g进行为期40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1)饲喂频率影响鲈鱼的生长是由食物转化率和摄食率的提高共同引起的.(2)水分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高而保持不变;蛋白质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脂肪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高而明显减少;灰分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多而明显增加.(3)鲈鱼的适宜饲喂频率为2次·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