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锡钴合金电沉积层的结构与锂离子嵌脱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电沉积方法制备Sn-Co合金镀层.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该Sn-Co合金镀层为六方固溶体结构,含Co量为20%的Sn-Co合金,其沉积层呈现(110)择优取向.表面微孔随沉积层Co含量的增加而增多.以Sn-Co合金镀层作锂离子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其首次充电曲线表现出锡钴合金、锡及锡氧化物与锂合金化的多个反应综合特征,随后的充电曲线趋于稳定,呈现L i-Sn-Co合金化反应特征;具有择优取向和多孔结构的Sn-Co合金电极材料的充放电性能较好,首次库仑效率为63.9%,经过2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充电容量为461mAg/h,库仑效率为99%.  相似文献   

2.
在碱性条件下获得了非晶/纳米晶Ni-Mo,Ni-Mo-La丑合金复合镀层,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分析研究了镧 (La)对获得镀层组织、表面形貌及化学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镧含量的增加,镀层中钼含量升高,形成的Ni-Mo合金的二次相出现α-NiMo,β-Ni4Mo,γ-Ni3Mo和δ-Ni8Mo,同时镀层表面团聚颗粒逐渐分散、细小且致密,镀层表面变得平整光滑.镀层的显微硬度随着La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电化学性能实验表明,Ni-Mo-La合金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与合金镀层中的稀土化合物有较高的化学活性有关,其在电解过程中为合金的催化作用提供了活性中心,降低了析氢过电位.  相似文献   

3.
二溴基苯基荧光酮光度法测定化学镀Ni-W-P合金镀层中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镀Ni W P是利用化学的方法在基体表面镀上一层合金镀层[1] 。近年来 ,化学镀已成为国内外迅速发展的表面技术之一 ,90年代起 ,国内开始化学镀Ni W P合金工艺与性能方面的研究。Ni W P镀层具有良好的耐蚀耐磨性和高温抗氧化性。在强度允许的情况下 ,普通碳钢表面镀层后可代替高合金钢和不锈钢 ,用于油田采油系统、汽车零部件加工及一些工具、量具、模具的加工与修复。是一种市场应用前景良好的表面处理技术。对合金镀层中钨的含量测定 ,可采用吸光光度法。硫氰酸盐吸光光度法是测定含钨样品中钨含量的一种经典方法。这种方…  相似文献   

4.
电沉积非晶态Ni-W-B/ZrO_2复合镀层及其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含有二氧化锆的Ni-W-B电解液中,电沉积获得Ni-W-B/ZrO2复合镀层.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技术较系统地研究了Ni-W-B/ZrO2复合镀层的电沉积、热处理过程,以及镀层的结构、表面形貌、显微硬度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复合镀层的质量组成为Ni47.5%、W40.9%、B0.9%和ZrO210.7%.DSC和XRD结果清楚说明,二氧化锆对基质Ni-W-B镀层的结构有明显影响,使得复合镀层的非晶态结构特征更加明显.复合镀层比Ni-W-B合金有更高的显微硬度,呈现团粒状结构,晶块之间不存在裂纹但晶界清晰可辨;二氧化锆粒子分散于Ni-W-B基质镀层中.400℃、1h热处理后,Ni-W-B基质镀层中W向镀层表面偏析,镀层呈现固溶体晶态结构特征,表面形貌特征基本不变,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进一步提高,抗腐蚀性能增强,但镀层表层中的二氧化锆粒子大量脱落.  相似文献   

5.
电沉积非晶态Ni-W-B/ZrO2复合镀层及其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含有二氧化锆的Ni-W-B电解液中,电沉积获得Ni-W-B/ZrO2复合镀层.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技术较系统地研究了Ni-W-B/ZrO2复合镀层的电沉积、热处理过程,以及镀层的结构、表面形貌、显微硬度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 复合镀层的质量组成为Ni 47.5%、W 40.9%、B 0.9%和ZrO2 10.7%. DSC和XRD结果清楚说明, 二氧化锆对基质Ni-W-B镀层的结构有明显影响, 使得复合镀层的非晶态结构特征更加明显 .复合镀层比Ni-W-B合金有更高的显微硬度, 呈现团粒状结构, 晶块之间不存在裂纹但晶界清晰可辨; 二氧化锆粒子分散于Ni-W-B基质镀层中. 400 ℃、1 h热处理后, Ni-W-B基质镀层中W向镀层表面偏析, 镀层呈现固溶体晶态结构特征, 表面形貌特征基本不变, 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进一步提高, 抗腐蚀性能增强, 但镀层表层中的二氧化锆粒子大量脱落.  相似文献   

6.
电解铜箔表面电沉积Zn-Ni-P-La合金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缓解我国高性能铜箔依靠进口的局面,进行了将类金属(P)和稀土金属(La)引入电解铜箔锌镍合金镀层中以获得高耐腐蚀性铜箔的实验。 利用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手段分析镀层质量。 在最佳工艺下获得非晶态Zn-Ni-P-La合金镀层,镀层表面平整均匀、结晶致密,未钝化的情况下,铜箔镀件在180 ℃烘箱中保持1 h不变色,表现出较理想的抗氧化和抗腐蚀能力。 表明镀层中适量的P和稀土La对改善镀层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430不锈钢热浸镀铝(硅)之铝化层成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鹏交  王朝正  林裕章  金萱 《电化学》2005,11(3):271-276
使用430不锈钢于680至800℃下作熔融铝硅合金热浸处理,研究热浸温度及热浸时间对铝硅合金化层成长的影响及铝化层之成长动力学.结果表明,430不锈钢在680~800℃经热浸16~289 s后,表面镀层与铝化层之生成厚度随热浸时间及热浸温度而增加,铝化层之成长动力学符合抛物线定律,并因相互扩散而形成FeA l3及Fe2A l5相,金相截面观察显示,680℃热浸处理的合金化层界面平坦,而在800℃下的即趋于不规则.  相似文献   

8.
贾法龙  罗建  何悦  张礼知 《无机化学学报》2007,23(11):1912-1916
采用合金化/去合金化法在金电极表面制备出一层具有纳米孔结构的金膜,其孔径约为15 nm。该方法首先在金电极表面电沉积一层锌,再通过热处理形成合金层,最后利用化学去合金化法去除合金中的锌。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在合金化过程中,锌扩散进入金基体并形成了金-锌合金层。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去合金化得到的纳米孔金膜进行了形貌的表征,结果表明合金化条件对样品的纳米结构有明显的影响。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经合金化/去合金化处理的金电极,其表面粗糙度有明显的提高。这种金电极对甲醇具有较高的催化氧化活性,在0.3 mol·L-1甲醇的KOH溶液中,甲醇的氧化峰电流密度高达2.02 mA·cm-2。  相似文献   

9.
<正>钢板表面热镀锌后,锌在腐蚀的环境中能在表面形成良好的耐腐蚀性薄膜,保护锌镀层本身和钢基。钝化膜是涂在镀锌板外层的一层无色透明的保护膜,热镀锌钢板经钝化获得钝化膜后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可有效地防止、减轻镀锌层表面产生白锈。钝化膜厚度的控制对成本及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对于含铬钝化膜的检测可以通过含有缓蚀剂的碱性溶液,对待测试样镀层中的六价铬进行剥离,在波长540nm处,以二苯碳酰二肼为指示剂,用分光  相似文献   

10.
郝仕油  赵国良 《大学化学》2017,32(11):65-68
以铁钉表面镀铜为例,从Cu~(2+)直接氧化Fe实验中发现问题:铜镀层凸凹不平、易脱落。基于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设计相关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从而解决问题:获得表面均匀的铜镀层。通过问题发现、问题分析、文献资料查阅、实验方案设计、问题解决的思路培养低年级学生科研思维。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电化学去合金法制备了表面覆盖有Pt(Pd)原子层的Pt(Pd)-Cu合金催化剂.研究该催化剂在0.1mol.L-1HClO4酸性溶液中对氧气电化学还原的催化活性,并采用同步辐射反常X-射线衍射法(Anomalous X-ray Diffraction,AXRD)和表面X-射线散射法(Surface X-ray Scattering,SXS)从原子尺度研究了去合金化后催化剂的结构.分析对比纳米颗粒、薄膜和单晶3种不同形式的去合金化Pt-Cu的结构和催化活性以及Pt-Cu和Pd-Cu两种不同合金薄膜的结构和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表面应力是影响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而应力大小则与去合金化后所形成的表面Pt(Pd)层的厚度相关,材料尺寸和组成元素等都影响表面Pt(Pd)层的厚度.提出可利用调控材料表面的应力来设计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种对陶瓷颗粒进行透射电镜分析的样品制备方法。采用复合电沉积方法,将陶瓷颗粒均匀分散包埋在金属铜镀层中,得到复合镀层薄膜,再通过电解双喷将薄膜减薄,获得透射电镜样品,从而可以对陶瓷颗粒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讨论了获得此种复合镀层薄膜所需的电流密度、镀液pH值、搅拌措施和电镀时间。透射电镜观察分析的结果显示此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真空离子镀是指基体在真空环境中获得镀层的表面处理技术,由于主要生产工序不涉及水,故能避开电镀企业末端处理电镀废水的难题,实现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俄歇电子能谱(AES)研究了Sn-Pb合金镀层的表面氧化物膜状态并用润湿称量法测定了可焊性。结果表明,Sn-Pb合金镀层表面生成的氧化物膜主要由四价锡的氧化物(SnO_2·XH_2O和SnO_2)组成,铅的氧化物只占很少部分。这说明Sn-Pb合金镀层中锡组分较铅容易氧化。 Sn-Pb合金镀层经155℃加热16小时后,表面氧化物膜的厚度增长很大,同时可焊性明显下降。当Sn-Pb合金镀层经过热熔后,表面变得致密光亮;经155℃加热16小时后生成氧化物膜的厚度较未经热熔的在相同条件下要薄。同时可焊性也较未热熔的好。这说明Sn-Pb合金表面生成氧化物膜的厚度是影响可焊性的重要因素,热熔使Sn-Pb镀层均匀的再结晶改变了镀层结构,使之成为致密的细晶结构,增加了镀层表面的抗氧化能力。故经热熔处理的Sn-Pb合金镀层具有较长的贮存期仍能保持良好的可焊性。  相似文献   

15.
非晶/纳米晶Ni-Mo-Ce合金镀层结构及其催化析氢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Ni-Mo合金镀液中添加适量的CeCl3溶液,获得了非晶+纳米晶混合结构的Ni-Mo-Ce合金镀层.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测试技术研究镀层结构及其表面形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e含量的增加,镀层中Mo元素含量有所提高,而Ni元素含量有所降低;镀层的显微硬度先增加后降低,当Ce加入量为2 g·L-1时,显微硬度最高.电解实验表明,Ni-Mo-Ce合金具有比Ni-Mo合金更优异的耐蚀性能和良好的催化析氢性能.  相似文献   

16.
在Ni-Mo合金镀液中添加适量的CeCl3溶液,获得了非晶+纳米晶混合结构的Ni-Mo-Ce合金镀层。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测试技术研究镀层结构及其表面形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e含量的增加,镀层中Mo元素含量有所提高,而Ni元素含量有所降低;镀层的显微硬度先增加后降低,当Ce加入量为2 g.L-1时,显微硬度最高。电解实验表明,Ni-Mo-Ce合金具有比Ni-Mo合金更优异的耐蚀性能和良好的催化析氢性能。  相似文献   

17.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阳极材料表面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百增  刘新宇 《电化学》1997,3(2):143-147
选择铌作为合金化元素,通过氟化物熔盐电化学表面合金化的方法对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阳极材料镍进行表面改性,改性后的阳极材料的耐蚀性能与电催化性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在纳米晶Co-Mo/Ni复合电极上的析氢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复合电镀的方法将不同球磨时间制备的高催化活性的纳米晶Co-Mo合金粉直接镀在电极表面,用稳态极化曲线及交流阻抗技术测试了这些电极析氢的电化学活性,并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监测了Co-MO合金粉的物相结构、晶粒尺寸和复合镀层的成份、形貌,实验结果表明,Co-Mo纳米晶合金粉有较高的析氢催化活性。球磨使钴钼粉合金化成为纳米晶,一方面增加了复合镀层的真实表面积,另一方面由于纳米晶合金具有高比例的表面活性原子,致使析氢活化能降低,加快了析氢反应,研究表明在不太高温度下,电化学脱附的活化能和整个析氢反应的活化能一致。说明电化学脱附为速度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9.
高择优取向铜镀层的电化学形成及其表面形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电化学方法在H2SO4-CuSO4电解液中获得高择优取向的Cu电沉积层.XRD结果表明,在1.0 ~6.0和15.0 A•dm-2的电流密度下可分别获得(220)和(111)晶面高择优取向的Cu镀层.在同一电流密度下获得的Cu电沉积层织构度随镀层厚度增大而提高.SEM结果表明,在4.0和15.0 A•dm-2的电流密度下可分别获得(220)和(111)织构Cu沉积层,其表面形貌在(220)晶面取向时呈现为细长晶粒连结成的网状,在(111)取向时则呈六棱锥状.提出了可能的机理,认为电流密度变化引起的Cu镀层择优取向晶面的转化归因于电结晶晶面生长方向及生长速度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Cu-Sn-P镀层的组成及耐腐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AES和XPS分析了Cu-Sn-P镀层的组成,研究显示Cu-Sn-P合金镀层的原子百分数为:Cu 87.42%, Sn 4.92%, P 2.85%, Fe 2.23%和O 2.52%。提出了采用1-苯基-5-巯基四氮唑(PMTA)对Cu-Sn-P镀层表面进行再处理后在镀层表面形成了薄而致密的配合物保护膜,它既增强了镀层耐10%NaCl溶液和1%H2S气体的腐蚀能力,又不影响镀层表面的金色外观,其防变色效果优于苯并三氮唑(BTA)、2-巯基苯并噻唑(MBT)和2-氨基嘧啶(2-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