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2.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非正常的免疫反应,患者通过体内试验进行检验确诊,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环境的、脱敏的、药物和针刺的四类物理、化学疗法,增强心、身健康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过敏性鼻炎的食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美 《广东科技》1998,(2):27-28
过敏性鼻炎是全身变态反应发生在鼻粘膜的局部表现,发病机理相当于Ⅰ型变态反应,临床以经常频频作嚏,鼻痒不舒,鼻流清涕为主要表现。过敏性鼻炎的病因,在内属于肾与督脉虚损,在外多因犯有风邪。其症状为清涕涟涟,喷嚏频作,鼻耳作痒,早  相似文献   

4.
抗过敏性鼻炎的中西药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年发病、无季节性的慢性鼻粘膜炎症疾病。本文从免疫学角度对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西药物进行了综述,认为西药治疗过敏性鼻炎见效快,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多,价格昂贵。相对而言,传统中医药的作用具有多环节多方式的特点,对过敏性鼻炎治疗总有效率高。因此,寻找具有多作用环节的抗多种组胺物质的中药活性成分将成为抗过敏性新药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粉尘螨小鼠过敏性鼻炎模型,观察粉尘螨疫苗免疫治疗鼻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粉尘螨疫苗免疫治疗的疗效.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A组)、过敏性鼻炎模型组(B组)、粉尘螨疫苗治疗组(C组),按本室常规方法建立尘螨过敏性鼻炎小鼠动物模型,观察抓鼻、流涕、喷嚏等症状,末次激发24 h后,麻醉小鼠,眼窝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Der f特异性抗体IgE和IgG2a;取鼻黏膜组织固定,切片、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建模后B组、C组均出现典型的喷嚏、流涕、抓鼻症状,但粉尘螨疫苗免疫治疗组较模型组症状明显减轻,正常对照组无任何行为异常.与B组相比,C组血清中Der f特异性抗体IgE显著降低(P<0.05),而B组和C组IgG2a的含量较A组显著增高(P<0.01).电镜观察:(1)正常对照组:嗅黏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大量纤毛,排列整齐;胞质内细胞器丰富.(2)过敏性鼻炎组:嗅黏膜上皮细胞肿胀,嗅细胞表面的纤毛减少或消失,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有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器退变、空泡化,核变形不规则、固缩.(3)粉尘螨疫苗免疫治疗组:嗅黏膜纤毛排列较整齐,粗细较均匀,纤毛密度较正常对照组低,线粒体致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数量增多.粉尘螨疫苗可以有效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抑制过敏性鼻炎鼻黏膜炎症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 微核测试技术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初由瑞士的Schmid所建立,并由加拿大的Heddle所充分肯定了的一种快速检测体内细胞遗传学效应。又有代替劳时、费力、繁复的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此法可信度高、操作简便、易  相似文献   

7.
复方苍耳滴鼻液是我院制剂室根据医院制剂学研制的中药滴鼻剂。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及鼻窦炎。在用于临床前重点做了家兔过敏性鼻炎模型实验,通过用此滴鼻液治疗,观察家兔鼻炎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家兔鼻甲鼻粘膜的病理切片组织学变化。通过以上实验复方苍耳滴鼻液治疗家兔过敏性鼻炎有效。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门诊过敏性鼻炎患者治疗依从性,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选取兰州石化总医院2014年5月~2015年7月接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94例,随机均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47例)。2组患者均实施常规免疫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用药指导,护理组在用药指导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干预后,护理组患者治疗依从性87.23%较对照组的61.70%高(P0.05)。门诊治疗中为过敏性鼻炎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从而确保用药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建立符合人类诊断标准的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取6-8周龄的Wistar大鼠27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模型组(n=12)和对照组(n=12),另有3只空白大鼠用于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模型组以卵清蛋白(OVA)作为变应原辅以氢氧化铝佐剂进行腹腔注射,完成基础致敏;之后用2%OVA生理盐水进行鼻内激发。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OVA。模型组基础致敏阶段完成后,PCA(+),证明IgE产生;鼻内激发阶段完成后,各大鼠行为学评分均5分,出现喷嚏、鼻痒、流清涕等典型症状,鼻粘膜病理切片HE染色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对照组无上述变化。本实验成功建立了符合人类诊断标准的可重复的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柳树花粉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小鼠模型,并对其进行特异性脱敏治疗。 方法 提取柳树花粉蛋白, 对小鼠腹腔注射并滴鼻激发,建立过敏性鼻炎小鼠模型;通过递增变应原剂量对小鼠皮下注射,观察小鼠行为学症 状、鼻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和检测血清 sIgE 的含量,探索特异性脱敏疗法的效果。 结果 治疗前小鼠出现搔鼻、打 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血清 sIgE 含量高于激发前,成功建立了过敏性 鼻炎小鼠模型;治疗后小鼠过敏症状 逐 渐 减 轻 至 消 失,鼻 黏 膜 中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逐 渐 减 少,血 清 sIgE 含 量 减 少。 结论 柳树花粉能够建立过敏性鼻炎小鼠模型,且特异性脱敏法可将其治疗。  相似文献   

11.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脱敏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特异性脱敏疗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笔者对52例诊断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病人进行特异性脱敏治疗,结果发现特异性脱敏治疗的有效率为84.6%,副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反应,全身反应率为1.9%.特异性脱敏治疗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针对变应性鼻炎病因的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提高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的方法.方法采用微波耳鼻喉科治疗机对鼻腔多部位接触式治疗60例,术后随访1年,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均一次治疗,显效19例、有效25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3%.结论药物治疗或脱敏治疗效果不满意的病人或不愿接受上述治疗的病人,使用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3.
评估粉尘螨滴剂舌下免疫治疗(SLIT)对不同年龄组(<14岁组和≥14岁组)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差异。收集48例对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分成低龄组22例(4~13岁)和高龄组26例(14~46岁),通过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观察并记录治疗1.0年后的鼻部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及主观疗效,最后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治疗1.0年后,低龄组、高龄组的鼻部症状评分及药物评分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不同年龄组变应性鼻炎均有疗效。  相似文献   

14.
基于应力诱导氢扩散理论、氢致键合力降低理论和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提出了一个描述氢气对金属断裂韧性影响的数学模型,用于定量预测金属在氢气中的断裂韧性.结果表明,当已知金属在低压氢气中的断裂韧性时,利用所提出的模型可以外推出金属在高压氢气中的断裂韧性,从而避免了在高压氢气中测量金属断裂韧性所带来的危险性.同时,利用文献报道的几种金属材料在不同氢气压力下的断裂韧性试验值对模型进行验证发现,所建立的模型对预测金属在氢气中的断裂韧性具有较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16.
为探索建立小鼠过敏性疾病模型的最佳条件,利用OVA与Alum混合的致敏原致敏BALB/C小鼠,建立过敏性疾病动物模型,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OVA剂量,Alum剂量与刺激频率3因素的3个不同水平对受试小鼠血清总IgE的影响,评价建立小鼠过敏性疾病模型的最佳条件.经直观计算与统计学分析,针对OVA与Alum混合致敏原致敏BALB/C小鼠模型,最佳试验条件为每次每只小鼠注射50μg OVA与含4mg Al(OH)3的Imject Alum明矾佐剂的混合液0.2mL,每隔4d注射1次,共注射4次.该试验为研究食品抗过敏功能提供了建立过敏性疾病动物模型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并提示在建立模型时应注意多试验因素的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强烈的血小板致聚剂,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参与了变态反应和炎症反应。血小板活化、聚集、释放介质在变应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解变应性鼻炎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关系,测定了变应性鼻炎患者(56例)、正常人(50例)的PAF、ADP致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清IgE、IgG、IgA和IgM水平,结果显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PAF致小板聚集率为5434±2318,正常人为3972±1803,变应性鼻炎组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且与血清IgE水平呈正相关(P<005)。表明变应性鼻炎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加,与PAF及血清IgE水平增高有关。提示应用PAF拮抗剂、血小板活化抑制剂可能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氢气及重烃组分对瓦斯爆炸下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矿井瓦斯中含有的氢气及重烃组分对瓦斯爆炸下限的影响,建立了多组分瓦斯混合气体爆炸实验系统.运用该实验系统对分别混有氢气、异丁烷和正己烷的甲烷气体的爆炸下限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强点火源条件下,当混有氢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时,甲烷的爆炸下限可以降到1%;当异丁烷和正己烷的体积分数约为0.25%时,甲烷的爆炸下限可降到2%左右.图8,表5,参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