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定时取样研究了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对甲氧基苯辛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ADMAAC)和丙烯酰胺(AM)在水溶液中的共聚反应动力学,测定了相应的聚合速率方程、聚合表观活化能;采用阴阳离子相互作用测定残余ADMAAC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残余AM的含量,根据单体投料量和残余量差值,得到低转化率下共聚物的组成,按Kelem-Tudos法得到两单体竞聚率。实验结果表明:聚合反应温度在40℃下,聚合速率方程为:Rp=K[M]1.241[KPS]0.52[SHS]0.55;根据Arrhenius经验公式计算出对甲氧基苯辛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ADMAAC)和丙烯酰胺(AM)共聚的表观活化能为73.85kJ/mol,高于AM水溶液均聚合的活化能Ea(70.32kJ/mol);两种单体的竞聚率为rADMAAC=0.197、rAM=4.503,为ADMAAC-AM共聚合反应控制确定了重要的动力学参数。两单体的竞聚率的积小于1,ADMAAC与AM共聚合行为类型是一种无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行为,共聚物组成曲线,在对角线下方。  相似文献   

2.
采用膨胀计法研究了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二乙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EDAAC)在水溶液中的均聚及其与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共聚动力学,测定了相应的聚合表观活化能;采用元素分析法测定了DEDAAC分别与AM和AA在低转化率下共聚物的组成,并采用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了DEDAAC-AM共聚物中的氯离子含量,按Kelen-Tudos方法求得了相应的竞聚率.结果表明,DEDAAC均聚速率方程为RP=k[M]0.99[I]0.76,表观活化能Ea=77.00kJ/mol,说明链终止为单基终止和双基终止并存,引发过程与单体浓度无关;DEDAAC与AM在摩尔比为4∶1时,共聚动力学方程为RP=[M]2.53[I]0.90,表观活化能Ea=67.06kJ/mol,单体竞聚率为rDE=0.31±0.02、rAM=5.27±0.53;DEDAAC与AA在摩尔比为4∶1时,共聚动力学方程为RP=k[M]2.94[I]0.83,表观活化能Ea=70.07kJ/mol,竞聚率为rDE=0.28±0.03、rAA=5.15±0.28;DEDAAC与AM和AA等共聚为非理想共聚,得到的产物均为无规共聚物.  相似文献   

3.
采用油酸失水山梨醇酯(SPAN)-壬基酚聚氧化乙烯醚(OP)复合乳化剂与K2S2O8-Na2SO3氧化还原引发剂,进行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共聚合,测得单体的竞聚率为γDADMAC=0.14±0.11,γAM=5.05±0.66;在单体浓度为25─45%,引发剂浓度0.06—0.1%,乳化剂浓度为5—9%,聚合温度303K条件下,得到了共聚反应动力学方程:Rp=k[M]0.68[I]1.31[E]0.73,文中对上述结果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偶氮双脒式丙烷二盐酸盐在水介质中引发的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其引发速率较用过硫酸铵引发的快,转化率,分子量也较高。对反应助剂Na4EDTA和水介质的PH值对两引发体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计算出在绝热聚合条件下三种引发体系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膨胀计法研究了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的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衣康酸的水溶液共聚合动力学,测定了共聚合速率方程和表观活化能,用红外光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共聚合热力学计算表明,在温度T=303~333K的试验条件范围,共聚合的活化能变化⊿G0。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衣康酸共聚合速率方程为Rp∝[M]1.49[I]0.53,共聚合表观活化能Ea=54.11kJ/mol。  相似文献   

6.
二乙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合;竞聚率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接枝共聚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壳聚糖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接枝共聚物;絮凝  相似文献   

8.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及其聚合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不同聚合度的均聚物和它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进行了结构分析,讨论了红外光谱吸收峰随聚合物特性粘度、单体的质量分数变化的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在均聚物中,随粘度的升高,峰位分别为1262cm^-1和678cm^-1处的碳氮键的伸缩与变形振动吸收峰增强;在共聚物中,当粘度不是很大时,粘度或单体的质量分数的升高都会使3017cm^-1处碳氢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增强。  相似文献   

9.
用絮凝剂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的均聚物和共聚物处理了模拟油田聚驱污水.考察了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并进行了与无机絮凝剂的复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DMDAAC的均聚物和共聚物的最佳絮凝温度分别为30℃和33℃;最佳投药量范围与污水中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浓度有关;残留聚合物含量低,阳离子度高时,絮凝效果较好;与聚合氯化铝(PAC)的复配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达到较理想的聚驱污水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用最大泡压法分别测定了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以及两者混合物水溶液的动表面张力。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吸附服从扩散-动力学控制机理。发现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具有独特的时间相关性。吸附的前期服从扩散控制机理,而在吸附的后期,即接近吸附平衡时服从扩散-动力学控制机理。混合物水溶液的整个吸附过程受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的一氯取代物,并以其为单体,98%浓硫酸为催化剂,采用称重法研究了一氯代八甲基环四硅氧烷阳离子开环的本体聚合动力学,探讨了温度,催化剂浓度对其聚合速率常数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度,催化剂浓度对一氯代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的聚合速率有显著影响,其聚合活化能是40.37kJ.mol-1;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阳离子开环聚合相比,氯代甲基使硅氧烷的开环聚合速率减慢,聚合活化能升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作为光引发剂,光引发聚合并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MBAC)的均聚及其与丙烯酰胺(AM)共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行为,聚合反应均在高于DMBAC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条件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DMBAC均聚合反应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0.29次方以及单体浓度的0.89次方成正比,均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约为13.74 kJ/mo1;DMBAC与AM共聚合反应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0.82次方以及单体总浓度的0.83次方成正比,共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约为10.97 kJ/mo1;同时测得DMBAC与AM共聚合反应的单体竞聚率为r1=0.27(AM)、r2=2.00(DMBAC),说明AM趋向于形成共聚物,而DMBAC更趋向于形成均聚物.  相似文献   

13.
EHP引发AM/DMMC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油酸失水山梨醇酯Span80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乳化剂,白油为连续介质,过氧化二碳酸(2-乙基已酯)(EHP)为引发剂,进行丙烯酰胺/(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AM/DMMC)反相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ωM=0.25-0.50范围内单体总浓度[M]、引发剂浓度[I]、乳化剂浓度[E]对聚合速率Rp和共聚物分子量M^-V的影响,得到Rp∝[M]^2.47[I]^0.76[E]^0.19,M^-v∝[M]^2.05[I]^-0.37[E]^-0.47。测定了AM/DMMC反相微乳液共聚合中单体的竞聚率,得到rAM=0.44,rDMMC=1.31。  相似文献   

14.
水溶性偶氮引发剂用于氯化二甲基二烯丙基铵的聚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均聚;特性粘数;水溶性偶氮引发剂用于氯化二甲基二烯丙基铵的聚合  相似文献   

15.
张治国  尹红 《化学进展》2007,19(4):575-582
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由于具有较高的环张力,因而容易发生开环聚合。本文综述了环氧乙烷合环氧丙烷开环聚合反应的动力学研究进展,考察了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开环聚合反应的机理,分别讨论了各类催化剂体系中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开环聚合的动力学常数、两者的竞聚率及开环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并指出了开环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对于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开环聚合研究及工业应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Via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spectroscopy, the type of radicals occurring during acrylamide (AAm) homopolymerization in aqueous solution is investigated between −5 and +100 °C. The radicals are produced photochemically under stationary conditions. Midchain AAm radicals (MCRs) are clearly identified by EPR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secondary propagating AAm radicals (SPRs) undergo backbiting reactions. Above 50 °C, the fraction of MCRs even exceeds the one of SPRs. The extent of backbiting is however well below the one in butyl acrylate polymerization at identical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7.
张庆轩  李玉伟  王晶  杨国华  王宗贤 《应用化学》2011,28(10):1122-1129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亚硫酸氢钠和过硫酸铵为引发剂(I),丙烯酰胺(AM)为单体,在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水溶液中,采用分散聚合方法合成了聚丙烯酰胺(PAM)双水相乳液。 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引发剂质量分数、单体质量分数、PVP质量分数对分散聚合转化率、聚合速率、聚合物分子量和乳液稳定性等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AM质量分数从10%提高至25%时,初始聚合速率、最终转化率及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其中初始聚合速率增大约20倍。 但单体质量分数不可过高,否则会因体系粘度过大而形成凝胶。 PVP质量分数增大,初始聚合速率及最终转化率变小,但PVP质量分数过大和过小均不利于双水相乳液的稳定。 随着温度的升高,聚合速率显著增加,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从20 ℃时的5.08×105降至70 ℃时的0.39×105。 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从0.05%增加至0.15%时,单体AM转化率增大,而聚合物PAM的相对分子质量则从4.31×105降至3.73×105。 当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5%时,反应存在20~25 min的诱导期,导致最大聚合速率推后60 min左右出现。 AM、引发剂和稳定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5%、0.05%和6%时,在30 ℃下反应6 h所得乳液的粒径范围为10~75 μm,平均粒径为21.94 μm。 粒径较大且分布较宽,乳液稳定性较差。 转化率50%时分散聚合速率与各组分质量浓度的关系为:rp=kρ0.33Iρ0.84AMρ-2.56PVP,聚合反应表观活化能为40.95 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