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蔬菜种子的干燥动力学及其活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研究了初含水率、干燥周期、料层厚度相同时,不同供热方式(热风、热风与辐射、热风与辐射并加湿)的白菜种子在固定床的干燥动力学及其活性,与传统的只热风供热相比,当干球温度相同时辐射加热风干燥的种子终含水率比低13.8%、发芽率比高0.3%,而辐射加热风并加湿干燥其终含水率比低5.8%,发芽率比高0.8%。为确保种子活力,建立了褚-杨白菜种子临界温度Tcv方程,并已验证其正确性.该方程为蔬菜种子干燥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热像与生理实验法研究种子的优化传热传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运用工程热物理和种子生理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在辐射振动流化干燥装置中,对白菜种子的动、静态干燥进行了热象测试分析,并且同步进行了种子的生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种子的临界干燥温度是干燥时间和含水率的函数,当含水率较低及干燥周期较短时,种子的临界干燥温度可以提高,为种子的优化传热传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于种子干燥方面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其宏观传热传质即干燥动力学方面。本文采用热成象技术对单颗蚕豆种子的传热过程进行了研究,用实验求解导热方程反问题的方法计算出不同含水率下单颗种子的导热系数,对种子在非稳态下内部温度场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水率小于 20%时,其导热系数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当含水率大于 25%时则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和非稳态性。对单颗蚕豆种子内部温度场测定而得到的种子热剖面温度分布表明,种子内部存在温度梯度其热扩散具有均匀性,同时反映出种皮传热热阻的存在。这些结果对于深入研究种子内部的传热传质机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双行程红外辐射振动流化种子干燥的传热传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深入研究单行程红外辐射振动流化种子干燥的基础上,本文开拓出双行程振动流化干燥,其特点是在干燥过程中种子与供热热风均经两次行程,干燥装置总高度不变,其干燥行程增加20%.通过非稳态干燥动力学实验研究表明,增加内行程种子总脱水率增加87%,总干燥周期为单行程的1/1.8,料温为其0.82(47℃/57℃)倍.由于增加内筒使恒速段延长并提高了梅这段的干燥速率,整个干燥过程适应种子的生理生化特性,因而可保持种子的活力。文中根据干燥速率方程分别实验研究了辐射、对流与导热在强化种子传热传质过程中的各自贡献.这些研究为我国的‘种子工程’尤其是品种繁多、特性各异干燥难度较高的蔬菜种子干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蔬菜种子干燥中种皮的效应与优化传热传质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前言含水率大的种子在贮存过程中极易发生劣变,使发芽力与发芽势降低山。种子干燥是一个复杂的传热传质过程,而且还涉及到生命力保存的问题。虽然种子的形态存有差异,但是种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一致的。一般都由胚、胚乳和种皮三部分组成。种皮对种子具有保护与协调的功能,其透气性与透水性决定了种皮是种子与周围环境进行质量与能量交换的必经之路。为此本文综合种子的生物生理特性研究了蔬菜种子干燥中种皮的作用,并结合种皮的生物学功能探讨了优化传热传质的机理。2种皮对干燥的影响实验装置见文献[2],采用在线测量的方法可连续检…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热风对流干燥实验台上进行污泥薄层等温干燥特性的实验研究,获得了一定风速下温度对薄层含水率影响规律。基于多元系热力学原理,构建了薄层含水率的双结构预测模型。基于热力学极值原理,分析污泥水分迁移过程中吉布斯函数的变化规律,以对薄层干燥工况方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双结构模型可用于预测薄层含水率的变化情况;在2 m/s风速下,薄层含水率从80%降低到60%时,控制干燥温度为100℃左右;含水率从60%降低到10%,应保持干燥温度在150℃左右。  相似文献   

7.
菜豆种子薄层干燥物料内部水分扩散系数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数值方法应用于物性测试,用反问题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物料的内部水分扩散模型及边界条件的处理,把反映物料干燥过程动态特性的实验含水率曲线与物料颗粒内部的水分扩散结合起来,确定物料颗粒在非稳态脱水过程中的内部水分扩散系数,并分析内部水分分布及其动态特性。计算结果与实验曲线拟合的分析表明,本文的方法是可行的,对于进一步分析干燥过程参数对种子劣变的影响及确定优化的干燥工艺从而达到干燥控制的目的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咸中  李颖 《发光学报》1998,19(4):338-341
为了比较FJ-2115型液体闪烁计数器(液闪仪)和化学发光仪在SOD活性检测方面的异同,分别用液体仪和化学发光仪检测了SOD活性,结果显示用FJ-2115测得SOD活性与用化学发光仪测得的结果一致,而且,液闪仪测得的发光强度大于(15.5万cpm)本底低(0.95%)灵敏度高(检出2ng),批内变异系数6.4%,回收率为97.8%,研究表明,FJ-2115型液闪仪可替代发光义用于SOD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PCA和SPA的近红外光谱识别白菜种子品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对不同品种白菜种子的快速无损鉴别,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获取白菜种子的光谱反射率,首先采用变量标准化校正和多元散射校正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光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得到三种不同白菜种子的特征差异,并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选取特征波长;最后,分别基于全波段光谱、PCA分析得到的前3个主成分变量以及SPA算法选取的特征波长,建立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和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模型进行白菜种子不同品种的鉴别。从主成分PC1、PC2得分图中可以看出,主成分1和2对不同种类白菜种子具有很好的聚类作用。基于特征波长建立的PLS-DA和LS-SVM模型的判别结果优于基于主成分变量建立的模型,其中基于特征波长建立的LS-SVM模型识别效果最优,建模集和预测集的品种识别率均达到100%。结果表明,通过SPA算法选取的6个特征波长变量能够很好的反映光谱信息,提出的SPA算法结合LS-SVM预测模型能获得满意的分类结果,为白菜种子品种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含水率对硬岩材料的力学性质和能量损伤的影响规律,对不同含水状态的砂岩开展了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砂岩试样的峰值应力、弹性模量和脆性指数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峰值应变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在干燥状态下,砂岩试样在破坏之前未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表现出显著的脆性破坏,而在饱水状态下,砂岩试样在峰前阶段出现显著的塑性变形,破坏前出现屈服平台;砂岩试样的含水率越大,吸能能力越强,能量吸收率越小,但是能量耗散越显著;砂岩试样的含水率越小,破坏时其损伤变量越大,在干燥状态下砂岩试样的破坏具有较强的冲击倾向性。研究结果可为深部地下工程围岩的稳定性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浮压下马尾松的干燥特性及水分迁移机理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马尾松在浮压真空条件下的干燥特性.实验结果显示,浮压干燥比常压干燥能明显加快木材内水分迁移的速率,特别是在低含水率阶段(纤维饱和点以下)更明显.文中还对浮压条件下细胞壁内吸着水的迁移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尺度模型预测木材含水率和温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木材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和热量传递规律有助于提高木材的干燥质量,改善干燥工艺,节约能源。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为材料,建立能够较准确模拟木材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和温度分布变化的多尺度单元表征模型,模型由宏观尺度上三个耦合方程一两个水分扩散方程和一个热量平衡方程,以及微观尺度上的单个细胞水分迁移的平衡方程组成。解析模型的过程为:分析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有限元网格的生成、方程离散化、查找相应物性参数、MATLAB软件编程求解。最后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建立的多尺度模型的准确性,进行试件在80℃时各层含水率随时间变化的实验,实验结果与模拟值比较,曲线吻合性较好,多尺度模型可以反映木材干燥过程中含水率的分布。最后对建立的多尺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预测了干燥过程中各层温度的变化和分布,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从不同尺度建立的木材热质转移数学模型,能较为准确的反映木材含水率的变化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干燥过程水分和温度分布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多孔介质体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分布的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中应用广泛的食品干燥等干燥现象,多是含水多孔介质体的干燥。本文利用可视化实验,研究了含水多孔介质体的干燥现象。并利用实验拍摄的数字图像进行分析和含水率计算,提出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分布图像化的方法,并讨论了将此图像化方法应用于含水多孔介质体干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高纯镍中痕量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在等温平台条件下直接测定了高纯镍中的痕量铋,并对石墨炉加热程序中的干燥时间,灰化温度及原子化温度进行了优化,同时也考察了介质酸度的影响,试验表明:基体镍对铋的测定有显著的影响,为此对标准系列进行了基体匹配,本方法的特征质量为6.1pg,相对标准偏差为3.6%,加标回收率为99.3%-104%。  相似文献   

15.
流化床反应器进行药物颗粒混合、制粒和干燥工序中,颗粒含水率通常会在大范围(1%~25%)内变化。为优化生产过程,避免故障发生,需要对流化床内湿颗粒流动进行实时监测。微波层析成像(Microwave Tomography,MWT)技术具有较宽的工作频段,适用于高介电常数和高电导率介质的测量。本文利用16个天线微波层析成像传感器对顶喷流化床加湿-干燥过程进行层析成像测量,得到了不同实验条件下颗粒含水率变化曲线和截面颗粒分布图像。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对平均介电常数-颗粒含水率关系的标定,可以准确地在线测量颗粒含水率。同时,微波成像揭示了被测截面颗粒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流化床内压差数据对加湿-干燥过程中颗粒流态变化进行了深入讨论,本研究表明,微波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流化床过程监控和关键参数提取具有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在等温平台条件下直接测定高纯镍中的痕量杂质锑,对石墨炉加热程序中的干燥时间、灰化温度及原子化温度进行了优化,同时考察了介质酸度的影响。试验表明,基体镍对锑的测定有显著的影响,为此进行了标准系列基体匹配。该法的特征质量为6.6pg;相对标准偏差为6.5%;加标回收率为100%-103%。  相似文献   

17.
双低频超声处理偶氮类染料模拟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用双低频超声波处理偶氮染料活性艳红X-3B模拟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超声波之间的功率搭配和超声波探头之间的距离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双频超声降解效果优于单频超声,双频超声存在最佳功率搭配。在给定的实验范围内,两个超声波探头之间的最佳距离为1.5cm,US/Fenton处理污染物的效果(η值为94.90%)高于US与Fenton处理效果之和7.1个百分点。通过UV-Vis分析,观察到活性艳红X-3B处理60min后基本被矿化。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NH3气氛热还原处理两种TiO2光催化剂的形态(ATiO2,BTiO2)及其活性,400和500℃处理2 h的催化剂均显示黄色,而600℃以上处理则显示深灰色.以XRD、UV-Vis分析了NH3处理TiO2的结构,XRD表明ATiO2催化剂以锐钛矿和金红石混合晶型存在,而BTiO2只有锐钛矿型.UV-Vis结果发现NH3处理的两种TiO2在可见光区域都有很强的吸收.以甲基橙和苯酚研究了紫外光和太阳光下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NH3处理对两种不同制备方法的TiO2光催化活性影响存在显著差异,ATiO2随氨热处理温度提高活性降低,甲基橙50 min脱色率由400℃样品的100%逐步降到700℃样品的37%;而BTiO2随处理温度提高活性增加,甲基橙50 min脱色率由400℃样品的29%逐步提高到700℃样品的88%.在可见光下,ATiO2的活性与紫外光下规律相似,而BTiO2除了500℃样品外几乎都没有活性.最后对经过NH3处理的与未经处理的BTiO2活性进行了比较,发现NH3处理导致BTiO2光催化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下水污泥和煤/LPG在循环流化床上的混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6000 mm、直径300mm的循环流化床上进行了含水率为79%的湿污泥与煤/石油液化气(LPG)的混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无论用煤还是LPG作为辅助燃料,试验都能在设定的工况条件下稳定运行;向炉内加入石灰石的量达到钙硫摩尔比为3.4∶1时,二氧化硫和氯化氢的排放达标,脱硫效率和脱氯效率分别为75%和94%;在试验中, 烟气中NOx排放、烟气中汞含量和二恶英类排放都不超标;试验产生的飞灰含碳量低,飞灰中痕量元素的浸出毒性不超标;计算表明,如果利用余热干燥污泥和预热空气可有效地减少辅助燃料的消耗量。  相似文献   

20.
用γ射线辐照法制备出以γ-Al2O3为载体的纳米级CuO(8wt.%,12nm)-Pd(0.5wt%,10nm)催化剂在CO氧化反应中有很高的活性,当催化反应温度为110℃、145℃和148℃时,则CO转化率分别为5%、50%和100%。此催化剂在750℃热处理后,仍显示较高的活性,表明它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