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衡伟  何小元 《实验力学》1993,8(3):248-253
规则的一组栅线在物体表面的投影将发生畸变,这畸变的栅线投影图象中包含着被测物体表面深度的信息。结合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本文提出了运用于该测量原理中的系统自我标定方法,使测量系统自动适应不同的量程、精度及不同的测量环境的三维形状自动测量。文中论述了该测量方法的计算机图象处理过程,给出了测量实例,并提出了进一步设想。  相似文献   

2.
傅里叶变换投影栅线法测量大物体的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兰  毕晓鹏 《实验力学》1998,13(3):349-355
本文利用傅里叶变换投影栅线技术对大物体的离面变形进行了测量,分析了大物体的尺寸给测量过程带来的主要矛盾,讨论了方法的灵敏度和精度,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给出了大尺寸引起的频率变化所带来的误差。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投影栅线技术可以用于大尺寸物体离面变形的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3.
用矩形栅自动相移法测量三维物体形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一种自动测量物体三维形状的新方法。该方法将矩形栅投影于三维物体表面,利用图像处理系统自动产生云纹和自动实现云纹相移,实现了三维物体形成恢复。本文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下处理精度。方法容易实现,能较好消除多种系统误差,抗干扰能力强,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4.
何小元  赵华廷 《力学季刊》1996,17(4):298-304
本文采用数字散斑干涉法和栅线投影法同时测量了任意曲表面的三维位移和三维形貌,并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了曲表面的三维应变场,用实验方法获得了曲表面的主应变和主方向。  相似文献   

5.
用双频栅测三维物体的形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江桂荣  胡长华 《实验力学》2002,17(1):111-115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相位测量轮廓术,通过使用不同栅距的栅获得两幅包裹相位图,然后比较这两幅包裹相位图,求得物体上任一像素点的绝对相位值,从而确定物体上任一点的高度。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实验过程简单,精度高,相位的求解在整个过程中是单独进行的,不需借助相邻点,所以求得的相位值是各点的绝对相位,而且它可测量高度上中跳跃的物体的面形。  相似文献   

6.
三维形状检测中的参数标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耘  马利  何世平 《实验力学》2002,17(2):125-130
应用投影栅线法在现场检测三维物体的形状时,参数标定是影响测量精度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本文研究了三维形状检测过程中的参数标定问题,并应用傅里叶位相解调技术处理实验数据。提出了坐标系统及几何参数的标定技术,推导出考虑栅线节距变化的计算公式。给出了部分实验结果,并讨论了测试精度。  相似文献   

7.
栅线投影测量技术以其无损、非接触、高精度、全场测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离面位移测量,但是受光学和数字图像分辨率的限制,随着测量范围的增大,测量结果的空间分辨率以及离面位移测量精度都会相应降低,难以实现大视场下高精度测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相机阵列的栅线投影测量技术,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相机阵列系统的组成和实...  相似文献   

8.
曹鸿生  孙列成 《实验力学》1989,4(3):266-273
本文对N.Abramson提出的夹片方法作了进一步改进。提出了测量物体表面三维变形的双参考光像全息散斑夹片新方法。该法能消除物体由于刚体位移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并能有效地消除参考光对测量散斑干涉时出现的严重噪音。文中通过对悬臂梁和玻璃钢三点弯断裂试件的测量及分析,证明了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数值流形方法的对象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数值流形方法的对象设计方法和组织方式,为流形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向三维问题的扩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发现数值流形方法具有编程和前后处理简单的特点,且仅用三角形流形单元和一阶近似的覆盖位移函数就可达到有限元多结点等参元的求解精度,具有深远的工程意义,计算结果表明,数值解与理论解吻合。  相似文献   

10.
根据Logvinovich独立膨胀原理发展了一种用于非定常通气超空泡形态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通气超空泡形态控制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表明:调整流场压力、模型速度、空化器阻力系数对超空泡长度的控制范围较大,响应速度较快;调整通气量对超空泡长度控制范围较小,响应速度较慢;此外改变超空泡内部模型的尺度和结构也可以对通气超空泡形态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1.
衡伟 《实验力学》1997,12(1):105-109
本文提出根据白光散斑图像数据模拟刚体位移复位的相关性恢复方法,以解决物体大变位情况下的变形测量问题  相似文献   

12.
A low-cost semi-analysis finite element technique, named the finite piece method (FPM) 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It aims to solve three-dimensional (3D) viscoelastic slit flows. The viscoelastic stress of the fluid is modelled using an K-BKZ integral constitutive equation of the Wagner type. Picard iteration is used to solve non-linear equations. The FPM is tested on flow problems in both planar and contraction channels. The accuracy of the method is assessed by comparing flow distributions and pressure with results obtained by 3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It shows that the solution accuracy is excellent and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computing time and memory requirement can be saved.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中一些不能用“释放”理论解释的问题,通过对钻孔法基本测量原理的分析和与其它传统电测方法对比,认为常用于测量残余应力的电测方法中钻孔法应定义为“干扰法”,切条法和套孔法为“释放法”,Sach's镗削法则为“干扰-释放法”.根据实验结果推荐公式=(λ-1)~(1/2)为预测钻孔深度的经验公式.同时应用“干扰”理论分析了压痕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基本特性,提出压痕法与电测法结合将发展成为一种近似无损的测量残余应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中爆炸数值仿真算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AUTODYN动力学软件对装药在混凝土介质靶中爆炸作数值仿真,研究了不同的网格描述方法,以及网格划分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通过实际算例比较了Lagrange算法和SPH算法以及不同的网格划分细度对靶径向、轴向不同距离的最大冲击压力、靶背过载以及损伤区、炸坑大小的模拟计算结果。分析得到了混凝土介质靶中爆炸问题数值仿真的合适算法,即拉氏算法对炸点近处的较高的最大冲击压力有较好的敏感能力,SPH算法对仿真计算爆坑形态以及抛掷体速度等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算例问题,拉氏算法10 mm网格和SPH算法3 mm粒子即可满足一定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颗粒体系接触过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一种基于超二次曲面的非球形离散单元模型,该模型避免了球形接触模型描述颗粒形状的局限性,使离散单元法更接近物理事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求解模型的数值方法,实现了对复杂形状的颗粒体系的模拟计算。将所建立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编程实现,并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算例测试,证实了本文所建立的非球形离散单元模型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的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复杂颗粒体系的真实运动,可为复杂颗粒体系的模拟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数值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 the dynamics of the near wake in a turbulent flow going past a circular cylinder with/without particles at a moderate Reynolds number using a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High-order finite-deference schemes are applied to solve for the bulk fluid properties, and a Lagrangian approach is adopted to track the individual particles. The single-phase flow is analysed and validated using previous experimental data. Two converged states, U- and V-shaped, are observed in the near wake,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the two-phase flow, the addition of smaller particles shortens the length of the recirculation region and causes a V-shaped profile to form behind the circular cylinder. Furthermore, the particles increase the drag force from the circular cylinder and suppress the vortex shedding frequency. An increase in the turbulent statistics in the very near wake and a decrease in the turbulent statistics further downstream are also observed.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满足大景深、大视场和高精神的同时,利用现代光力学方法首次实现了汽车模型风截面的非接触、全场、实时测量,并研制出了具有独创性的“汽车模型风截面光工实时测量装置”。对桑塔纳2000型轿车1/4模型进行了风截面测试,并将本文结果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汽车风洞实验室中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由此证明该法的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