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史忠丰  金晶  牛淑云  张丽  李雷  迟玉贤 《化学学报》2009,67(18):2087-2094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得到了3种Co(II)配合物: [Co(μ4-btec)0.5(phen)(H2O)]n (1), [Co2(μ4-btec)(bipy)2(H2O)2]n (2), [Co2(μ2-btec)(phen)2(H2O)4] (3) (phen=1,10-phenanthroline, bipy=2,2’-bipyridine, H4btec=1,2,4,5-benzenetetracarboxylic acid).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3个配合物都是以均苯四甲酸根做为桥, 分别形成了2D, 1D和双核结构. 但在3种配合物中, 均苯四甲酸根的配位模式各不相同, 分别采用了μ4-η1η2η1η2, μ4-η1η1η1η1, μ2-η1η1η1η1配位模式. 此外, 分子间大量氢键的存在和π-π堆积作用又将3个配合物网成了3D无限结构. 通过红外光谱(IR)、电子吸收光谱(UV-Vis-NIR)及表面光电压光谱(SPS)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3种配合物的表面光电压谱研究表明: 它们在300~600 nm范围内均有正的光伏响应. 将SPS与其电子吸收光谱进行关联, 发现它们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模拟钒卤代过氧化物酶(V-HPOs)活性中心的配位环境,设计并合成了2种新型过氧钒配合物:Na[VO(O2)2(C10H8N2)]·8H2O(1)和K3H[(VO)2(O2)4(μ2-O)]·H2O(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确定了其结构。 配合物1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7213(2) nm,b=1.1269(4) nm,c=1.3728(4) nm,α=68.349(4)°,β=89.178(4)°,γ=88.050(4)°,V=1.0365(6) nm3。 配合物2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a=0.67047(12) nm,b=0.99503(18) nm,c=1.5817(3) nm,α=γ=90°,β=93.739(2)°,V=1.0530(3) nm3。 配合物1和2分别是五角双锥和八面体配位构型。 通过催化溴化反应活性研究发现,2种配合物均可作为潜在的钒卤代过氧化物酶模拟物。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温晶化法合成了1个新的金属配合物与氟化锆的复合物[Co(en)3]2(Zr2F12)(ZrF6H2O)·H2O(1), 并对其单晶结构进行了解析. 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 C2/c 空间群, a=3.06110(17) nm, b=0.877680(5) nm, c=1.50811(9) nm, β=118.897(4)°, V =3.547(4) nm3, Z=8. 该化合物由双核氟化锆阴离子簇 [Zr2F12]4-和单核氟化锆阴离子簇 [ZrF6H2O]2-与钴胺配合物阳离子 [Co(en)3]3+ 及水分子组成, 氟化锆与钴胺配合物之间存在大量的氢键. 该化合物的表面光电压谱在339 nm处出现了光电信号. 这种特殊的光电现象有可能归因于该化合物的钴胺配合物阳离子与氟化锆阴离子簇之间存在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设计合成了2个一维链状铬酸根桥连的配位聚合物(NH4)2[Cu(NH3)2(CrO4)2](1)和(NH4)2·[Ni(NH3)2(CrO4)2](2), 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 热重-差热分析和多种磁学测试. 晶体结构分析表明, 2个配合物的晶体均属于三斜晶系, 空间群均为P1. 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 a=0.59090(12)nm, b=0.6929(3) nm, c=0.73740(15) nm, α=107.03(4)°, β=92.79(3)°, γ=112.44(2)°; 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 a=0.56987(7)nm, b=0.69972(9) nm, c=0.73335(8)nm, α=104.929(3)°, β=96.121(3)°, γ=112.325(4)°. 热重分析结果表明, 配合物1和2均在150 ℃左右开始分解, 生成H2Cr2CuO5和H2Cr2NiO5, 在410 ℃以上继续分解, 脱水得到相应的氧化物. 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 相邻Cu(Ⅱ)离子(配合物1)或Ni(Ⅱ)离子(配合物2)之间存在较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低温变场和交流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 2个配合物均为反铁磁体.  相似文献   

5.
3-二茂铁基二氢吡唑衍生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珊  李恒东  高勇  袁耀锋 《应用化学》2010,27(4):474-477
以乙酰基二茂铁为原料合成了6种二茂铁取代的4,5-二氢吡唑化合物,用IR、MS、1H NMR测试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化合物2b的晶体和分子结构。C30H26Fe2N2O(化合物2b)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9275(4) nm,b=1.1327(5) nm,c=1.1912(5) nm,α=88.67(2)°,β=79.925(18)°,γ=70.345(18)°,V=1.1595(9) nm3,Z=2,F(000)=560,Dc=1.553 g/cm3,μ=1.279 mm-1,R1=0.0351,wR2=0.0934。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2,9-二甲基-1,10-邻菲罗啉的铀(Ⅵ)超分子杂化配合物[UO2Cl4]2[dmphenH2]2·3H2O(1),并进行了IR、UV、XPS和X单晶衍射分析。 铀的杂化配合物呈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结构,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晶胞参数分别为:a=1.7043(2) nm,b=0.8809(13) nm,c=2.7492(10) nm,α=90°,β=94.493(2)°,γ=90°,Z=4,V=4.1149(8) nm3。 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大大加强了配合物的稳定性。 配位导致紫外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 荧光光谱显示,配合物在407 nm的光激发下可发射506.6 nm绿色荧光。 电化学研究表明,该配合物具有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和一个不可逆的还原峰。 该配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显示出极高的光催化活性。 CCDC:780721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一种新的双核倒反中心的稀土镧配合物{La[o-C6H4(NO2)(CO2)]3·(DMF)2}2. 通过元素分析、 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热重分析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镧配合物{La[o-C6H4(NO2)(CO2)]3·(DMF)2}2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P1,  晶胞参数a=1.902(2) nm, b=1.245 0(2) nm, c=1.298 7(2) nm, α=64.555(2)°, β=66.348(2)°, γ=71.920(2)°, V=1.569 5(5) nm3, Dc=1.658 Mg/m3, Z=2, μ=1.437 mm-1, F(000)=784. 配合物中有2个La(Ⅲ)被4个邻硝基苯甲酸的羧酸根的负氧离子桥联, 每个La(Ⅲ)的中心离子配位数为9,  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7个邻硝基苯甲酸的羧酸根的负氧离子和2个DMF的羰基氧原子. 化合物中的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使其成为三维立体结构. 同时发现了标题化合物固体具有光致发光现象, 发光性能测试表明, 配合物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8.
三氯乙酸与氧化双[三(2-甲基-2-苯基)丙基锡]反应,合成了新配合物三(2-甲基-2-苯基)丙基锡三氯乙酸酯(CCDC:932139),经元素分析、1H NMR和IR等技术手段表征其组成和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该化合物晶体学参数: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a=1.1186(4) nm,b=1.8366(7) nm,c=1.6020(6) nm,α=90°,β=91.316(7)°,γ=90°,V=3.2902(19) nm3,Z=4,Dc=1.374 g/cm3,μ(MoKα)=1.046 mm-1,F(000)=1392,R1=0.0589,wR2=0.1619;中心锡原子呈四配位畸变四面体构型。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株系HT-29、HepG-2、MCF-7、KB和A549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活性,并且具有选择性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Cu(NBOCTB)](ClO4)2·2DMF的合成、晶体结构和热分解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二(N,N-二甲基甲酰胺)-高氯酸N,N,N'',N''-四[(1''-苄基-2''-苯并咪唑)甲基]-1,2-环己二胺合铜(Ⅱ){[Cu(NBOCTB)](ClO4)2·2DMF}.X射线测定表明其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α=1.1851(5)nm,b=1.2255(3)nm,c=2.5237(5)nm;α=92.37(2)°,β=98.01(2)°,γ=107.82(3)°,V=3.442(4)nm3,M=1403.93,Z=2,Dx=1.36g/cm3,μ=4.60cm(-1),F(000)=1470.TG-DTG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分为以下4个阶段:(19941106-1597-1.jpg)  相似文献   

10.
新型桥联双四面体簇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μ3-CCO2Et)Co3(CO)9与单阴离子试剂[Mo(CO)35-C5H4R)]-[R=H,C(O)Me]的反应合成了2个新的含CCo2Mo骨架的簇合物(μ3-CCO2Et)Co2Mo(CO)85-C5H4R)[R=H(1);R=C(O)Me(2)],进而用其与双阴离子试剂{-M(CO)35-C5H4C(O)]}2-1,4-C6H4[M=Mo,W]反应合成了4个双四面体簇合物{(μ3-CCO2Et)CoMoM(CO)75-C5H4R)[η5-C5H4C(O)]}2-1,4-C6H4[M=Mo,R=H(3);M=Mo,R=C(O)Me(4);M=W,R=H(5);M=W,R=C(O)Me(6)].这6个化合物的C和H元素分析,IR,1HNMR等表征都与其结构一致.晶体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2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264(3)nm,b=1.1879(3)nm,c=3.3565(10)nm,β=93.320(5)°,V=4.484(2)nm3,Z=8,Dc=1.867g·cm-3,F(000)=2480,R=0.0369,wR=0.1150.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3种以5-氨基间苯二甲酸根为桥连配体的Co(Ⅱ)配聚物:[Co2(aip)2(bipy)]n·2nH2O(1),[Co(aip)(imH)]n(2)和[Co(aip)(phen)]n(3)(H2aip=5-氨基间苯二甲酸,bipy=2,2′-联吡啶,imH=咪唑,phen=1,10-邻菲啰啉).通过X射...  相似文献   

12.
室温下合成了硫酸根和碳酸根桥联的双核铁()配合物{2[(TPA)2Fe2O(SO4)](ClO4)2·1.5H2O(1),[(TPA)2Fe2O(CO3)](ClO4)2·CH3OH(2)},并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a=1.150(2)nm,b=2.659(5)nm,c=2.933(5)nm,β=99.40(3)°,R=0.0564,wR=0.1106.配合物2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a=1.1368(3)nm,b=1.8280(5)nm,c=2.0542(5)nm,β=94.867(5)°,R=0.0567,wR=0.1362.研究了室温下的紫外-可见光谱性质.  相似文献   

13.
用Ru3(CO)12与杂环二硫代次膦酸盐SP(C6H4OR)(S)N(C6H5)NC(Me)(R=Me,Et)反应,得到两类4个含磷、硫配体的二核和三核钌羰基簇合衍生物Ru3(CO)83-S)2[P(C6H4OR)N(C6H5)NC(Me)S](1;R=Me;3;R=Et)和Ru2(CO)6[μ-η2-SC(Me)NN(C6H5)P(C6H4OR)](2;R=Me;4;R=Et).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NMR和MS谱学表征,并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1和2的晶体结构.晶体1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0755(2)nm,b=1.5760(2)nm,c=0.9078(1)nm,α=98.12(7)°,β=96.64(4)°,γ=79.67(5)°,V=1.4921(4)nm3,Z=2,R(wR)=0.0303(0.0615);该簇合物分子为开口三核钌簇,其簇骨架Ru33-S)2为畸变四方锥构型;五元杂环上的P原子取代在Ru1原子的轴向配位位置上.晶体2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1243(4)nm,b=1.4105(5)nm,c=1.62945(7)nm,β=107.06(5)°,V=2.4702(2)nm3,Z=4,R(wR)=0.0248(0.0441);两核簇合物分子中含有2个六元螯环Ru1SCNNP和Ru2SCNNP,增强了簇合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报导了四个单核Co(Ⅱ)和Fe(Ⅱ)的配合物[Co(L1)2](ClO4)2·(CH3CN)(1),[Fe(L1)2](ClO4)2·(H2O)(2),[Co(L2)](ClO4)2(3),以及[Fe(L2)](ClO4)2·2H2O(4),(其中L1=4’-苯基-2,2’:6’,2”-三联吡啶,L2=N,N,N-三-(2-(2-吡啶甲叉氨基)乙基)胺)的合成和性质,以及配合物1、3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和3的晶体都属于单斜晶系.它们的晶胞参数分别为:1a=1.0855(4)nm,b=1.6201(5)nm,c=2.5236(5)nm,β=92.63(2)°,V=4.433(1)nm3;3a=2.8351(8)nm,b=1.0670(3)nm,c=1.9255(5)m,β=101.03(4)°,V=5717(2)nm3.2和4的氧化还原电位分别为E=0.78V和0.63V‘它们的d-d跃迁吸收最大值分别位于565和521nm处.  相似文献   

15.
过渡金属磷酸盐是空旷骨架磷酸盐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3]. 几种由碱金属或碱土金属作为平衡阳离子的磷酸钴的研究已被报道[4~5]. 采用有机胺结构导向剂合成的具有空旷磷酸钴骨架结构的化合物亦见报道[6~9]. 本文采用中温水热合成技术合成出新颖的具有螺旋孔道的磷酸钴Co2(HPO4)2*H2O, 这种化合物在沸石拓扑集合中尚未发现结构对应成员.  相似文献   

16.
由三齿配体2,6-二[1-(2-甲基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1)和2,6-二[(1-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2)分别与NiCl2.6H2O在乙腈中反应,合成了两个吡啶二亚胺基氯化镍配合物L1Ni(Ⅱ)Cl2.CH3CN(1)和L2Ni(Ⅱ)Cl2(2).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NMR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测定了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两个配合物均为五配位扭曲三角双锥构型,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a=2.5783(5)nm,b=1.4843(3)nm,c=1.5866(3)nm;β=122.82(3),°V=5.1024(18)nm3,Z=4,R1=0.0708,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a=1.5772(1)nm,b=0.8594(1)nm,c=1.5459(1)nm;β=103.27(1),°V=2.039(2)nm3,Z=4,R1=0.0375.配合物1和2经MAO活化后对乙烯聚合表现出较低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用CO2(CO)8与各种硫代酸胺反应得到不同配位方式且具有手征性的钴羰基簇衍生物,我们曾作过报导[1].鉴于硫腺和硫代酰胺有相似之处:都含有N、S配位原子.因而,可以期望硫脲与相应过渡金属联基化合物反应,而得到结构新颖、配位方式独特的簇合物.本文用Co2(CO)8和反应,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9):1329-1333
利用苯乙炔或丙炔醇与[Mo(CO)25-C5H4R1)]2[R1=C(O)Me,C(O)OEt,C(O)Ph]的反应合成了6个新的炔烃配位的双钼化合物[Mo(CO)25-C5H4R1)]2(μ-η22-(CH=CR2)[R1=C(O)Me,R2=Ph,1;R1=C(O)OEt,R2=Ph,2;R1=C(O)Ph,R2=Ph,3;R1=C(O)Me,R2=CH2OH,4;R1=C(O)OEt,R2=CH2OH,5;R1=C(O)Ph,R2=CH2OH,6],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C/H元素分析,IR,1HNMR等表征.晶体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属单斜晶系,P21(#4)空间群,晶胞参数a=0.7671(2)um,b=0.8365(2)nm,c=1.8308(3)nm,β=98.34(1)°,V=1.1623(5)um3,Z=2,Dc=1.772g·cm-3,F(000)=616,R=0.041,Rw=0.0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