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生态系中NO的发现和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小型和大亚湾1~300 m3的大型海水池的海藻养殖生态系中, 随着浮游植物生长, 在达到最大值之前发现了一氧化氮(NO), 并测定了海洋生态系中NO的浓度值. 主要化学特征和规律是: (1) 对赤潮藻和非赤潮藻, 在生长曲线达最大值之前都可测出NO浓度; 在达到最大值之后, NO浓度迅速衰减; (2) NO浓度的时间变化曲线: 白天测得NO浓度大于黑夜(甚至可降低到测不出), 中午13~15时可测得NO(日)最大值; (3) 大亚湾天然海水藻池大约8~10 d(随天气条件而变)达藻类生长最大值, 之后逐渐衰减. 在藻生长5~7 d即可测得NO值; (4) 对实验室的赤潮异弯藻, 测得NO浓度10&;#8722;9 mol/L量级; 对大亚湾的混合藻(非赤潮藻)测得NO浓度约10&;#8722;9~10&;#8722;8 mol/L量级; 对旋链角毛藻NO浓度约为10&;#8722;8 mol/L量级. 与我们已报道的NO对非赤潮藻和赤潮藻的影响规律一致; (5) 讨论了光照条件对NO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我国沿海常见的10种赤潮藻,测定了赤潮藻生长过程中藻滤液的三维荧光光谱.用平行因子分析对光谱进行分解,获得每种赤潮藻滤液荧光峰的个数及类型,即每种赤潮藻的特征光谱.在此基础上比较每种藻特征光谱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分析了赤潮藻生长过程中滤液的荧光峰强度和生长阶段的关系,为基于赤潮藻滤液三维荧光光谱的赤潮藻种类识别测定技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赤潮藻的特征光谱之间存在差异.在指数生长期,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峰强度与藻密度呈正相关,说明两类有机物在水体中不断积累;在稳定期和衰亡期,两类有机物的荧光强度迅速增大,这可能是衰老和死亡细胞的破碎释放,以及细菌降解作用所致.平行因子分析可以有效提取赤潮藻的荧光特征,考察了赤潮藻荧光峰强度和生长阶段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合成了CdSe@SiO_2-CdTe双量子点的纳米复合物.一氧化氮(NO)与CdTe量子点表面Cd离子结合形成Cd-NO复合物,引起CdTe量子点荧光猝灭,而不影响CdSe量子点的荧光.当NO浓度在0.1~2.2μmol/L之间变化时,该探针荧光强度比值I_(603)/I_(532)符合线性关系(R=-0.995 4),从而实现对NO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4.
工业利用微生物生产黄酮类化合物提供研究基础,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La(NO3)3,研究黑曲霉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机制.采用超声波法提取黑曲霉胞内黄酮类化合物,分光光度法表征黄酮总量(芦丁计),HPLC法分析La(NO3)3对黑曲霉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酶活性.结果显示:La(NO...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一种含邻苯二胺的偶氮染料, 同时邻苯二胺在氧气存在条件下与一氧化氮(NO)反应生成苯并三氮唑结构, 可很好地吸附在纳米银的表面, 产生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实现溶液中NO的检测. 实验中考察了染料浓度、纳米银溶胶团聚和溶液pH值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NO的加入, 体系的SERS信号在1200~1700 nm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中在1300 nm左右新出现一个很强的峰. 该方法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8 mol/L, 且适应的pH值范围在4.5~7.5之间, 符合生理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6.
董苗  胡玥  陈俊华  林强  杨建新 《合成化学》2020,28(6):500-505
以吲哚和酰氯(苯甲酰氯及苯磺酰氯)为原料,合成了7个N-酰基取代吲哚类化合物(a~g),其结构经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研究了化合物对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和舟形藻以及藤壶幼虫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当吲哚结构连接电负性较高的基团时,化合物对藻类和藤壶幼虫的生长抑制性较好,其中以连接苯磺酰基化合物的抑制效果最佳。目标化合物对藤壶幼虫12 h和24 h的半致死浓度(LC50)明显低于底物吲哚,其中以苯磺酰基取代的化合物最低。采用目标化合物制备的海洋防污涂料,浅海挂板90 d后,对海洋污损生物的附着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蓝绿藻中微囊藻毒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溶剂、不同超声波震荡时间和不同固相萃取(SPE)洗脱液浓度对藻毒素提取效率的影响,以及梯度淋洗HPLC分离藻毒素条件的优化。藻毒素浓度在1~100 mg·L-1范围内,峰面积与藻毒素进样量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5,检出限为0.12 ng。方法可靠、灵敏度较高,用于实际藻样中藻毒素的测定,回收率为96.5%~98.0%。  相似文献   

8.
利用血球计数法测定藻密度,研究不同浓度硫酸铈铵诱导子对三角褐指藻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经不同浓度诱导子处理后三角褐指藻岩藻黄素的含量。通过荧光定量PCR研究岩藻黄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转录差异,并利用SAS9.0统计软件对荧光定量PCR结果做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硫酸铈铵(0.2~1.6 mg·L-1)抑制三角褐指藻细胞的生长。HPLC结果表明:随着硫酸铈铵浓度的增加,岩藻黄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硫酸铈铵浓度为0.2 mg·L-1时,岩藻黄素含量最高,达1.28 mg·g-1DW,比对照组提高了60%。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硫酸铈铵浓度在0.2 mg·L-1时,岩藻黄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玉米黄素环氧酶基因(zep)、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ys)、ζ-胡萝卜素脱氢酶基因(zds)、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lcyb)、胡萝卜素异构酶基因(rtiso)和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pds)转录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提高(P<0.01),与岩藻黄素含量变化相一致。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与岩藻黄素生物合成显著相关,其中,lcyb基因和pds基因对岩藻黄素生物合成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9.
陈磊  翁鼎  汪家道  翁端  曹丽 《催化学报》2018,39(11):1804-1813
在铈钛基NH3-SCR催化材料中,改性元素对催化材料的酸性位和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较大.本文采用过量浸渍法分别制备了CeO2-TiO2(CeTi)和CeO2/WO3-TiO2(CeWTi)催化剂,研究了CeWTi催化材料结构、酸性位及氧化还原性能对NH3-NO/NO2 SCR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CeTi和CeWTi样品均有较优异的NH3-NO/NO2 SCR催化性能,后者略高.WO3的加入增加了催化材料的表面酸性,对其氧化还原性能影响不大.通过对反应中间物种NH4NO3的研究,发现NH4NO3的分解主要与氧化还原性能相关,而NO还原NH4NO3的反应需要氧化还原能力和酸性位共同作用,即在氧化还原性能差异不大的条件下,酸性对该反应起到重要作用.而该反应也是NH3-NO/NO2 SCR的限速步骤,这是CeWTi催化材料活性高于CeTi催化材料的原因.同时,为了获得NH3-NO/NO2 SCR反应的高活性,NO2:NO比例宜为1:1.然而现实情况中,预氧化催化材料的氧化活性、NOx浓度、温度等变量使得准确控制NO2的比例较难,因此,深入了解NO2浓度对NH3–NO/NO2 SCR反应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探讨NO2:NO的比例、O2浓度等对NH3-NO/NO2 SCR反应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NO2含量条件下NH3-NO/NO2 SCR反应网络.通过分析CeWTi材料上NH3-NO/NO2 SCR反应网络可知,当NO与NO2比例为1:1时,NH3-SCR催化活性最高,并以快速SCR形式进行;当NO与NO2比例为1:1消耗完全之后,剩余的NO或NO2各自独立以标准或慢速SCR进行,不影响其本来的反应活性.催化材料的标准SCR、快速SCR和慢速SCR均取决于材料表面酸度和氧化还原性能,但快速SCR和慢速SCR对材料这两方面性能的要求相对较低.同时O2并不参与快速和慢速SCR,而NO2可以取代O2作为SCR反应中主要的氧化剂,氧化Ce4+为Ce3+,甚至比O2和NO再氧化活性位的能力更强,保持催化材料的高催化活性.低温条件时,慢速SCR和快速SCR反应均在材料表面生成硝酸铵中间物种,但由于慢速SCR气氛中缺乏NO将硝酸铵还原,进而引发快速SCR反应,因此材料表面快速SCR的NOx转化率要高于慢速SCR反应;高温条件下,由于硝酸铵容易热分解,导致硝酸铵的抑制效应不太明显.NH4NO3分解是NO2含量升高后N2O的形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微波放电脱除NO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一种不用催化剂,一步脱除NO的新方法--常压微波放电法。探讨在(NO,He),(NO.O2,He)和(NO,O2,H2O,He)体系中微波放电脱除NO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NO,He)条件下可实现一步高效脱除NO,在(NO,O2,He)条件下也可实现80%左右的NO转化,其中N2的选择性高达80%,而H2O的加入并未影响N2的产率。同时发现,随着微波功率的加大,NO转化率也增大,而N2的选择性增大得更多。最终可达到一个平衡值。最后研究了NO和O2浓度及气体流量对NO脱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荧光检测海水介质中的一氧化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3-二氨基萘(DAN)与一氧化氮(NO)在海水介质中生成荧光性2,3-萘酚三唑(NAT)来测定海水中NO.确定了荧光法测定NO的条件(λex=383 nm,λem=410 nm)、温度和时间对DAN捕集NO的影响,以及DAN溶液对捕集NO的影响.测得NO浓度与其荧光强度之间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1.4~1400 nmol/L, r=0.9985,P<0.0001;检出限1 nmol/L (S/N=3);相对标准偏差1.63%(14 nmol/L NO);不存在介质干扰.同样条件下与NaOH为介质的荧光法相比,本方法将检出限提高了1个数量级.结合吹扫-捕集检测出青岛石老人(36°05′46″ N; 120°29′40″ E)海水中NO浓度为(0.12±0.01) nmol/L,可用于监测硝普钠在海水中释放NO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藻胆蛋白是一组同源捕光色素蛋白,由多肽链及相连的开链四吡咯环色团构成。多肽链对色团的调控形成不同藻胆蛋白的特征吸收及荧光光谱。这些色团是藻蓝胆素(吸收带590~670 nm)、藻红胆素(吸收带530~570 nm)和藻尿胆素(吸收带490~500nm)。藻尿胆素由于在共轭体系中含有较少的双键,所以与前二者比,在较短波长有吸收。它们总是与藻红胆素伴生,在藻胆蛋白中作为敏化基团存在。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反应温度为423 K时SO2对载体γ-Al2O3上NO氧化过程的影响.在基本弄清了载体对SO2的吸附有利于SO2促进NO氧化反应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浓度的NaOH和H2SO4预处理的γ-Al2O3 对 SO2的吸附能力及对NO的氧化性能.结果显示,与未处理的γ-Al2O3相比,经高浓度(1 mol*L-1)的酸碱处理后γ-Al2O3对SO2的吸附能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在SO2气氛中对NO的氧化能力都明显减退,尤其是酸处理对γ-Al2O3的吸附和催化性能有破坏作用.低浓度(0.1 mol*L-1)酸碱处理对γ-Al2O3吸附SO2的能力影响不大,但SO2对NO氧化反应的增强效应有明显改善,特别是酸处理后γ-Al2O3上NO的氧化转化率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说明对于SO2气氛中NO的氧化,载体需要适当的酸碱中心.  相似文献   

14.
详细报道了Nafion-聚[N',N"-(1,3-丙二亚甲基)双(1,2-苯二氨基)-N,N,N′,N″,N′″']合镍[PolyNi(Ⅱ)L]修饰微铂电极的制备及性质,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对NO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当NO的浓度在2.0×10-7~1.6×10-5 mol/L 范围内峰电流与NO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O.994.用于血液中NO的检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根据Al3+与F-能形成稳定的络合离子[AlF6]3-,采用HNO3-Al(NO3)3溶液络合浸出包头混合稀土精矿中的氟碳铈矿。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HNO3-Al(NO3)3体系对稀土精矿浸出反应为自发过程。考察了HNO3浓度、Al(NO3)3浓度、液固比、搅拌速度、温度、搅拌时间这些因素对稀土精矿浸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HNO3浓度3 mol·L-1,Al(NO3)3浓度1.5 mol·L-1,液固比30∶1,搅拌速度300 r·min-1,温度100℃,搅拌时间90 min的条件下,稀土精矿中氟碳铈矿的浸出率达到92.18%,氟碳铈矿与独居石基本分离。通过产物层受界面交换和扩散混合控制的新缩小核模型可用来描述浸出过程的动力学,计算推导出了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6.
以鄂尔多斯高原碱湖钝顶螺旋藻为实验材料,在Pb(NO3)2(70 mg·L-1)胁迫下,采用生理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La(NO3)3对螺旋藻生长速率、叶绿素a含量、硝酸还原酶及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在培养初期生长速率差异不大(P0.05),6 d后添加La(NO3)3的各处理组螺旋藻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对照(P0.05);当La(NO3)3处理浓度为8μg·L-1时可显著促进螺旋藻叶绿素a的合成,有效缓解Pb(NO3)2对硝酸还原酶及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P0.05),高浓度La(NO3)3则会与Pb(NO3)2协同、抑制螺旋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阎波  赵林 《分析测试学报》2013,32(7):803-809
研究了Zn(NO3)2稀溶液冷冻-解冻处理前后水团簇结构的变化和对牛血清白蛋白(BSA)构象的影响。Zn(NO3)2稀溶液经冷冻-解冻处理后,由于小的水分子团簇结构的形成,溶液电导率明显增加,密度降低,粘度增加。采用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傅立叶红外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了与冷冻-解冻处理前后Zn(NO3)2稀溶液作用后BSA构象的变化,结果表明:Zn2+对BSA酰胺Ⅰ带的影响较大,可以降低BSA的α-螺旋结构比例,使BSA的二硫键构象、酪氨酸和色氨酸外环境发生变化。Zn(NO3)2稀溶液经冷冻-解冻处理后,对BSA构象的影响变弱。表现为BSA酰胺Ⅰ带α-螺旋结构含量降低相对较少,对酪氨酸外环境的影响减弱。由此可见冷冻-解冻处理可改变Zn(NO3)2稀溶液水分子的团簇结构,使得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进而削弱其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乃佳 《催化学报》2001,22(3):245-249
用傅里叶变换漫反射红外光谱法研究了原位合成的不同硅铝比的Cu-ZSM-5/堇青石械催化剂上一氧化氮的吸附态,以及温度和一氧化氮浓度对吸附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铜在整体式催化剂中主要以二价铜离子的形式存在,未发现一氧化氮在一价铜离子上的特征吸收峰;由二价铜的一氧化氮吸附物种衍生的Cu^2 (O)(NO)是与活性密切相关的物种。探讨了NO分解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9.
应用修正的BET热力学模型对Mg(NO3)2-NH4NO3-H2O三元体系和LiNO3-Mg(NO3)2-NH4NO3-H2O四元体系在273~320 K的相图进行预测,并找到一个相变温度较低的四元共晶点Mg(NO3)2.6H2O-LiNO3.3H2O-NH4NO3,其质量百分数组成为:25.5%的硝酸铵,28.4%的硝酸锂,13.8%的硝酸镁和32.3%的水,通过实验对共晶点组成材料的吸放热行为进行测定,发现其熔化温度为286.3 K,且DSC测试其相变热焓为192.7 J.g-1,表明该材料可用作潜在的低温相变储能材料。  相似文献   

20.
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水热晶化一步法合成沸石,通过XRD和SEM对合成产品进行表征,L9(34)型正交试验研究Cr(Ⅲ)的优化去除条件,对沸石解吸及循环利用的可能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合成产品为规则的菱形或多面体形NaP1型沸石,直径约为6μm。正交试验表明水中沸石对Cr(Ⅲ)去除影响的主次顺序为Cr(Ⅲ)浓度、反应时间、溶液pH值和沸石加入量,较优水平组合为Cr(Ⅲ)浓度10mg/L、反应时间15min、溶液pH值2和沸石加入量1.5g/L,Cr(Ⅲ)的平均去除率为95.51%。可以使用蒸馏水和HCl洗脱沸石,达到沸石循环利用及洗脱液回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