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我做了这样一道题 :例 1 f(x) =loga[( 1a - 2 )x+ 1]在区间[1,2 ]上恒为正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由于本题中真数含有变量 ,因此要对参数进行多次分类讨论 :(Ⅰ ) 0 &;lt;a &;lt;1时 ,设t(x) =( 1a - 2 )x + 1.( 1) 0 &;lt;a&;lt;12 ,t(x)、f(x)在 [1,2 ]上分别单调递增和递减 ,∴ t( 1) =( 1a - 2 ) &;#215; 1+ 1&;gt;0f( 1) =loga[( 1a - 2 )&;#215; 1+ 1] &;gt;0     a&;gt;12 .此时无解 .( 2 )a =12 时 ,f(x) =0 ,也不合题意 .( 3) 12 &;lt;a &;lt;1时 ,t(x)、f(x)在 [1,2 ]上分别单调递减和递增 ,∴ t( 2 ) =( 1a - 2 ) &;#215; 2 + 1&;gt;0f( 1) =loga[( 1a - 2 ) &;#215; 1+ 1] &;gt;0      0 &;lt;a &;lt;23,∴     12 &;lt;a &;lt;23.(Ⅱ )a &;gt;1时 ,t(x)、f(x)在区间 [1,2 ]上分别单调递减和递增 ,∴ t( 2 ) =( 1a - 2 )&;#215; 2 + 1&;gt;0 ,f( 1) =loga[( 1...  相似文献   

2.
半角三角函数公式中,都具有双重符号,在使用这些公式时,如何确定符号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本文就此进行剖析.1 从课本中的两个例题谈起高中代数(必修)上册P221的例1和P222的例2是关于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两个例题,这两个例题在求解时都需要正确确定符号.先看例2:已知cosθ=-35,并且180&;#176;&;lt;θ&;lt;270&;#176;,求tgθ2.解 ∵ 180&;#176;&;lt;θ&;lt;270&;#176;,∴ 90&;#176;&;lt;θ2&;lt;135&;#176;,∴ tgθ2=-1-cosθ1+cosθ=-2.从例2可以看出,凡所给的单角是区间角,半角也是区间角,半角三角函数的符号是容易确定的.再看例1:已知cosα=12,求sinα2,cosα2,tgα2.解 sinα2=&;#177;1-cosα2=&;#177;12,cosα2=&;#177;1+cosα2=&;#177;32,tgα2=&;#177;33.为什么此例中α2的三角函数均取正负两个值呢?因为例1中的α不是区间角,而是象限角,比例2复杂多了.下面的解法将会使你茅塞顿开.解 ∵ cosα=12&;gt;0,∴ 2kπ-π2&;lt;α&;lt;2kπ+π2(k∈Z),∴ kπ-π4&;lt;α2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本刊 1999年第 6期发表了孙四周老师“关于三角形一个新点的发现及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一文 ,称“三角形所在平面内关于其三边的对称点构成正三角形的点”为该三角形的正则点 ,证明了 :当△ ABC最大角 A &;lt;12 0&;#176;时 ,形内有唯一正则点 ;A =12 0&;#176;时 ,BC边上有唯一正则点 ;A &;gt;12 0&;#176;时 ,正则点在形外 ,并猜想 :( 1)非等边三角形有两个正则点 ,至多一个在形内 ;( 2 )当三角形有两个正则点时 ,已知一个 Z满足ZA =bcλ,ZB =caλ,ZC =abλ,则另一个 Z′满足 :Z′A =bcλ′,Z′B =caλ′,Z′C =abλ′,其中 λ =b2 +c2 - 2 bccos( A +60&;#176;) ,λ′=a2 +b2 - 2 abcos( C - 60&;#176;) .( 3)并非所有 n ( n &;gt;3)边形都存在各自的正则点 .此后 ,本刊陆续收到有关文章数篇 ,现予摘发 (以收文时间先后为序 )1.杨学枝老师审阅文《初探》时指出 ,λ即三角形费马和 .2 .正则点的一条性质 :设△ ABC内的正则点 Z到三边 a、b、c的距离依次为 r1、r2 、r3,则r1=ab...  相似文献   

4.
高中新教材第三册(选修Ⅱ)&;#167;1.6线性回归中用线性相关系数来衡量线性相关程度,为什么样本线性相关系数能衡量线性相关程度?  相似文献   

5.
题 1 若α、β、γ均为锐角 ,且满足cos2 α+cos2 β +cos2 γ=1.求证 :ctg2 α +ctg2 β+ctg2 γ≥ 32 .证明 如图 1,设以a、b、c为三度的长方体ABCD A1 B1 C1 D1 的对角线AC1 与三条棱AD、AB、AA1 所成角分别为α、β、γ ,则  ctgα=ADDC1=ab2 +c2 ,ctgβ=ABBC1 =ba2 +c2 ,  ctgγ=AA1 A1 C1=ca2 +b2 ,∴ ctg2 α +ctg2 β+ctg2 γ  =a2b2 +c2 +b2a2 +c2 +c2a2 +b2  =a2 +b2 +c2b2 +c2 +a2 +b2 +c2a2 +c2 +a2 +b2 +c2a2 +b2 -3  =(a2 +b2 +c2 ) ( 1b2 +c2 +1a2 +c2 +1a2 +b2 ) -3  =12 [(b2 +c2 ) +(a2 +c2 ) +(a2 +b2 ) ]&;#183;( 1b2 +c2 +1a2 +c2 +1a2 +b2 ) -3 ≥ 12 [(b2 +c2 )&;#183; 1b2 +c2 +(a2 +c2 )&;#183; 1a2 +c2 +(a2 +b2 )&;#183; 1a...  相似文献   

6.
1.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方程(如2003年高考&;#183;全国卷&;#183;理科第10题,2004年高考&;#183;天津卷&;#183;文科第7题,等).  相似文献   

7.
关于圆锥曲线弦中点问题的解法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所得弦的中点问题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刊文 [1]、文 [2 ]与文 [3 ] ,探讨了解此类问题的代点相减法、点参数法 ,本文用圆锥曲线弦的中点与斜率的关系给出一类统一解法 ,归结为定理 ,利用本文提供的定理来求解此类问题 ,能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设圆锥曲线Ax2 +Cy2 +Dx+Ey +F=0的弦P1 P2 的中点为P(x0 ,y0 ) ,其斜率存在 ,设为k ,且k ≠ 0 .其中P1 (x1 ,y1 )、P2 (x2 ,y2 ) ,则有Ax21 +Cy21 +Dx1 +Ey1 +F =0 ,Ax22 +Cy22 +Dx2 +Ey2 +F =0 ,两式相减并同除以 (x1 -x2 ) ,考虑到x1 +x2 =2x0 ,y1 +y2 =2 y0 ,得  Ax0 +Cky0 +D2 +Ek2 =0 .仿此可得 :定理 1 椭圆 x2a2 +y2b2 =1(a &;gt;0 ,b&;gt;0 )的弦P1 P2 的中点为P(x ,y) ,其斜率k存在且不为零 ,则   yx &;#183;k =-b2a2 .定理 2 双曲线 x2a2 -y2b2 =1(a&;gt;0 ,b &;gt;0 )的弦P1 P2 的中点为P(x...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文 [1 ]中介绍了一个不完整的错误的结论——二次方程 f (x) =0 (其中 f(x) =ax2 +bx+c,a、b、c∈ R,a≠ 0 )在区间 (p,q)内至少有一个实根    f (p) .f (q) &;lt;0 或 Δ≥ 0p &;lt;- b2 a0af (q) &;gt;0感谢周祥昌老师在文 [2 ]中指出了原稿的疏漏 ,并补充考虑 (确实应该考虑 )了下列两种直观图示 :图 1但从形到数的转化中 ,文 [2 ]却把上述两个图示依次表述为两个混合组 :f (p) =0af (q) &;gt;0  或  f(q) =0af (p) &;gt;0其实下列两个图示也分别适合这两个混合组 :图 2而此时与之对应的二次方程 f (x) =0在区间 (p,q)内却没有实数根 .再次校正推敲 ,我们得到完整的结论——二次方程 f (x) =0在区间 (p,q)内至少有一个实根   f(p) .f(q) &;lt;0 或 Δ≥ 0p &;lt;- b2 a0af (q) &;gt;0或 f (p) =0p &;lt;- b2 a  相似文献   

9.
鹿琳  庞金彪 《工科数学》1998,14(1):171-173
本文证明了L[y]=Pm(x)e^ax,当α不是L[y]=0的特征根,则特征解必为形如y=Qm(x)e^ax的形式,当α是L[y]=0的ι重特征根,则L[y]=Pm(x)e^ax的特解必为y=x′Qm(x)e^ax的形式,解决了该部分在教学中被忽略而使学生产生疑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直线、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如2003年高考&;#183;新课程卷第16题,2003年高考&;#183;北京卷&;#183;第4题,2004年高考&;#183;上海卷第13题,2004年高考&;#183;福建卷理科第5题、文科第6题,等).  相似文献   

11.
199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第一题 :在四边形ABCD中 ,对角线AC平分∠BAD ,在CD上取一点E ,BE与AC交于F ,延长DF交BC于G .求证 :∠GAC =∠EAC .证明 如图 1,连接BD交AC于O点 ,在△BCD中运用塞瓦定理BGGC&;#183;CEED&;#183;DOOB =1,∴ OBDO =BGGC&;#183;CEED.又∵ AO是△ABD中∠A的平分线 ,∴  ABAD =BODO =BGGC&;#183;CEED.图 1         图 2设∠GAC =α ,∠EAC =β ,则∠BAG =A2 -α ,∠DAE =A2 -β ,由相似三角形比的性质有   BGGC =ABsin( A2 -α)ACsinα ,   CEED =AC&;#183;sinβADsin( A2 -β),代入上式得到sin( A2 -α) &;#183;sinβ=sinα&;#183;sin( A2 -β) .按三角函数的差角公式展开即得sin(α -β) =0 ,其中α、β∈ ( 0 ,π2 ) ,∴ α=β ,即是 ∠GAC =∠EAC .它的空间形式如图 2 :在四面体ABCD中 ,∠BAC =∠DAC ,AO是△ABD中∠A的平分线 ,E是CD边上任一点 ,连结BE交...  相似文献   

12.
涉及直角三角形一命题的两种新证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命题 Rt△ABC中,∠ACB为直角,CD⊥AB于D,△ADC和△CDB的内心分别为O1、O2&;#183;O1O2与CD交于K,则1/BC+1/AC+1/CK,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练习中,我遇到这样一道题:如图1,在三棱锥A—BCD中,∠BAC=90&;#176;,∠DAB=45&;#176;,∠DAC=60&;#176;,AC=4,AB=3,求二面角B—AD—C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複合形在歐氏空間中的實現問题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吳文俊 《数学学报》1955,5(4):505-552
<正> 在拓撲發展之初很早就知道一個抽象的n維單純複合形(有限或無限)必可在2n+1維歐氏空間及R~(2n+1)中得到實現,它的證明也很簡單(例如見[1]§2或[2]第Ⅲ章§2).從這一定理知道2n+1維的歐氏空間實際上已包括了所有想像得到的n維複合形,可是是否有不能在R~m中實現但能在R~(m+1)中實現的  相似文献   

15.
嚴志達 《数学学报》1962,12(2):120-131
<正> §1.引言 在“一个羣諭問題(Ⅰ)”中作者用一个簡单的方法証明了下面的一个定理.令ρ_(j/2)是轉动羣O(3)的一个首权为j/2a,j是整数,a是素根的一个不可约表示.ρ_(j/2)(O(3))U(j+1),其中U(j+1),表j+1維的么模酉羣.任一綫性羣G,以φ表示G的恆等表示,如合于条件  相似文献   

16.
张庆毓 《数学学报》1964,14(3):392-405
<正> §1.引言1.严志达在[1],[2]中证明了下列二个定理:定理1.令 ρj 是转动群 O(3)的一个支配权为(1/2)α,j 是整数,α 是 O(3)的素根的一个不可约线性表示 ρj(O(3))(?)U(j+1),其中 U(j+1)表 j+1维的么模酉群.任一线性群 G,以φ表 G 的恒等表示,如合于条件  相似文献   

17.
组合数列求和方法多样,独特灵活,不少文献均有介绍。这里笔者介绍一个易于为中学生所接受的初等方法,旨在启思创新,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1 一个例子求C_2~2+C_3~2+C_4~2+…+C_n~2的值。思路分析:C_2~2是表示(1+x)~2展开式中x~2项的系数;C_3~2是表示(1+x)~3展开式中x~2项的系数;…;C_n~2是表示(1+z)~n展开式中x~2项的  相似文献   

18.
欧阳■ 《数学学报》1957,7(2):309-312
<正> §1.区域1<|ζ|<∞上单叶的正则函数 w=F(ζ)=ζ+α_0+α_1/ζ+α_2/ζ~2+…的全体聚成一族,记它做∑.∑中的函数,在区域1<|ζ|<∞上无零点的,其全体是Σ的一子族∑~0.设 p 是一正整数,∑~0中函数 w=F(ζ)经过变换 F_1(ζ)=(?)而得的函数 w=F_1(ζ)仍属于∑~0,其全体是Σ~0的一子族∑_p.设函数 w=F(ζ)映  相似文献   

19.
李建林 《数学研究》1995,28(1):76-79
设函数f(z)=z+a2z^2+…在单位园D内解析,常数c∈(-1,1],定义Bernardi积分算子Fc如下Fc(z)=1+c/x^4∫0^zf(t)t^c-1dt,z∈D记S(c)=∞↑∑↑n=1(-1)^n/1+c+n,ρ=0.09032…,δ(c)=-[2ρ+1-c+2(1-c^2)S(c)/1+c-2(1-c^2)S(c)]。本文改进了有关Bernardi积分算子星象性的条件,得到Rcf(z)&;gt;δ(c)(z∈D)蕴涵着Fc(z)的星象性。  相似文献   

20.
武万亮  苑玉敏 《珠算》2002,(3):23-23
本文谈“一位数(甲数)&;#215;多位数(乙数)=结果(丙数)”中本个规律的教学法。甲数&;#215;乙数某位(下称“题个”)的九九积的个位,称为该题个的本个。例如,在8&;#215;093中,8&;#215;0,8&;#215;9,8&;#215;3的个位分别是0、2、4,则甲数为8时,题个0、9、3的本个分别是0、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