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由於性能上的優點,生產量最大的丁苯橡膠,近年來已逐漸趨向於使用低溫聚合產物。高聚物的性質与高分子的分子量、分子量分佈以及化學結構有着密切關係,高溫聚合的丁苯橡膠分子量分佈測定的結果,從粘度數據推斷,約有25%的丁苯橡膠分子有顯著的支化或交聯。本工作對一個低轉化率(16%,試樣Ⅲ)和一個較高轉化率(66%,試樣Ⅰ)的低溫(5°)乳液聚合的丁苯橡膠,用分級沉澱和粘度法測定了它們的分子量分佈。  相似文献   

2.
(1)用1%聚已內醯胺在85%甲酸溶液裏加水分級沉澱的方法,测定了兩個聚己內醯胺試樣的分子量分佈曲線。結果都顯示有一極爲狹窄的高峯,和一羣分佈極寬的分子量較低的部分。所以單就試樣的數均分子量,是不足以了解聚合物的聚合情况的。 (2)介紹了聚己內醯胺的羧基滴定的方法。 (3)為了更好地了解己內醯胺的聚合機構,聚合條件和加熱時間對聚合物分子量分佈的影響,值得作進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滲透壓在溶液的經典理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對低分子溶液,很難找到理想的半透膜,這實驗上的困難,就沒有使渗透壓作為一個驗證溶液理論的有效工具。對高分子溶液,情形就完全不同,由於溶質與溶劑分子大小的懸殊,半透膜的選擇比較容易,滲透壓的测定已被廣泛使用來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並用來研究溶液中高分子與溶劑分子間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報告測定本所合成研究室用乳液聚合在50°時所製備的丁苯橡膠分子量分佈的結果。我們在1%苯溶液中,加入甲醇作沉澱劑經分級沉澱後,用粘度法測定各級份的分子量。所得分子量分佈曲線,在分子量等於50,000處有一個明顯的高峯,與前人的結果相符合。特性粘數[η]>3的級份,從它們的溶解度和在甲苯溶液中的粘度數據,我們認為有顯著的支鏈和交聯的存在,約佔試樣的25%。甲苯溶液的粘度數據指示在[η]<3時,k′=0.36,與分子量無關,而且k′+β=1/2;當[η]>3時,k′值顯著地增大,而且k′+β>1/2。 這些差異的大小,我們認為可以看作丁苯橡膠分子支鏈或交聯程度的一種量度。 從本實驗所得的丁苯橡膠的分子量分佈曲線,我們建議同時用■和■來做橡膠的品質指示。  相似文献   

5.
在有機綜合中,金屬鎂有一重要用途,即製備格氏(Grignard)試剂。這個試劑,用途非常廣泛,因而掩蓋了鎂在共他方面的用處。本文專就鎂在丙二酸乙脂縮合反應及相類似的反應裏的應用作一簡略介紹。但作者為設備所限,部分原文得不到只能就撮要略窥梗概,粗枝大葉的毛病勢所難免。 1933年,Lund氏發表一篇論文,報告據  相似文献   

6.
分子结构对1,2-聚丁二烯橡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分子链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对钼催化聚合1,2-聚丁二烯(1,2-PB)的加工工艺性能及硫化胶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1,2-PB的加工工艺行为随分子量降低和分子量分布加宽而得以改善,其抗湿滑性能随分子链中1,2-结构含量增加而提高,而1,2-结构的空间规整性—间同含量的增加则导致1,2-PB应变诱导结晶、降低硫化胶的弹性和增加生热值。  相似文献   

7.
聚乙烯在室温下几乎不溶于任何有机溶剂。所以,较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对聚乙烯辐射交联影响的研究受到很大限制。本文将具有端基双键的正-1-十六烯和相应的正-十六烷分别溶胀在固态聚乙烯中,观察了这两种较低分子量有机分子对聚乙烯辐射交联和不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溶胀在聚乙烯中的两种有机分子对聚乙烯的辐射交联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聚乙烯辐照后不饱和度的变化亦有明显影响,进一步证实了PE不饱和的端双键基Y型交联是聚乙烯辐射交联优先发生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1.在無氧的情况下,光的作用是橡膠溶液粘度不斷下降的主要因素。 2.本文敍述在氮氣保護,不見光的情况下测定粘度的實驗設備,這樣可以得到再現性很好的粘度数据和可靠的特性粘數值。 3.在氮氣保護和不見光的實驗條件下得到的煙片橡膠的兩次分級結果,都顯示很寬的分子量分佈,而且有相當大的部分分子量在2—3×10~6以上。試樣的M_n=1.3×10~6,M_η=1.75×10~6。  相似文献   

9.
高分子的特性粘數要從幾個濃度的溶液粘度數據外推得到,在某些情况下往往戚覺不便,例如要很快知道結果,試樣很少,稀釋不便,實驗中途發生意外僅得一個數據等。因此文献中有在給定濃度下(例如0.5%溶液)測定η_r,即以ηsp/c或lnηr/c代表分子量。 現在我們來看下面幾種表示溶液粘度數據的方程式:  相似文献   

10.
由乙烯高效催化聚合而得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工作系研究以高效催化聚合获得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结构和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高效催化剂及初生聚乙烯的形态。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初生聚乙烯粉未,发现毛遂边缘的超分子原纤维状织态结构。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分子量聚乙烯粉末的熔融和冷却结晶过程,生成的球晶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大。用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倒换气相色谱测定了初生聚乙烯的结晶度随分子量而增大;用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及密度梯度法测定经退火或热压制的聚乙烯样品的结晶度均随分子量增大而下降。X-射线衍射测定其晶粒尺寸亦随分子量增大而减小。差热分析和倒换气相色谱测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粉末的结晶熔点温度(Tm)要比普通分子量聚乙烯高8-12℃。不同分子量聚乙烯的热形变曲线表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在熔融温度后出现明显的橡胶态。此外,还用差热与热重分析研究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热老化行为。测定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优异抗冲强度和沙浆磨耗量。并用扫描电镜对比观察了常规分子量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试样的冲击断面的织态结构。  相似文献   

11.
赵春宾  袁荞龙  黄葆同 《化学学报》2007,65(21):2443-2448
在含表面活性剂的水相体系中, 用一系列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 得到了高分子量低支化度聚乙烯. 研究表明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中苯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对乙烯聚合活性和聚合物的分子量有所影响. 提高配合物酚氧环上取代基的吸电子性, 聚合活性相应增加, 但聚乙烯的分子量降低; 而增加苯胺环上取代基的空间位阻, 聚合活性和聚乙烯的分子量均增加. 粘度法测得由水相聚合得到的聚乙烯的分子量在104~105范围内. DSC测得该聚乙烯的结晶度在50%~70%之间, 熔点在115~137 ℃范围内. GPC分析表明用环辛二烯合镍[Ni(COD)2]助催化乙烯, 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随酚氧环上取代基电负性增加而从双峰到单峰变化, 动态流变学研究进一步说明了聚乙烯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陈凤太  金国新 《无机化学学报》2006,22(11):1933-1940
通过介孔分子筛SBA-15负载半夹心结构有机金属钛(Ⅳ)催化剂在一定的反应温度(20~80 ℃)和1 013 kPa乙烯压力下合成了纳米聚乙烯纤维。讨论并比较了负载剂和聚合条件对催化活性、聚合物分子量及聚合物形态的影响。相对于均相催化剂而言,催化活性有所降低,但聚合物分子量明显增大,达到106数量级。在相同压力下,从低温到高温,聚乙烯形态也从细小纤维束逐渐变粗,更高温度熔成片状,80 ℃以上纤维状形态消失。这些表明,通过外部条件的选择可以得到合适的聚乙烯纤维。  相似文献   

13.
(1)聚己內醯胺試樣在85%甲酸溶液中加水分級沉澱,得到分子量不同的級份,經羧基滴定,並於40%硫酸溶液中,在25°時测定粘度,得到下面的特性粘數分子量關係式: [η]=5.92×10~(-4) M~(0.686)或 [η]=2.44×10~(-5) M+0.080濃度單位是克/分升,分子量範圍是3000-13000。 (2)聚己內醯胺的40%硫酸溶液的粘度數據,試用了三種外推公式: lnη_r/c=[η]-β[η]~(2)c (1) η_(sp)/c=[η]+k′[η]~(2)c (2) logη_(sp)/c=log[η]+k[η]c (3) 用式(1)和式(3)得到的[η]值相同,式(2)得到的略小1-2%。β和k′值隨分子量的减小而顯著地增大,這和一般的高聚物——溶劑體系的行為相反。當高分子與溶劑分子間的氫鍵作用是高聚物溶解的主要因素時,用k′值來做溶劑能力的估計,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3) 聚己內醯胺在40%硫酸裏,溶液粘度的切變速度依賴性是可以忽略的。我們認為40%硫酸是測定聚己內醯胺的粘均分子量的最合適溶劑。 (4) 從粘度數據依照Debye和Bueche的特性粘數理論,算出聚己內醯胺分子在40%硫酸裏的等效Stokes半徑,說明聚己內醯胺分子在40%硫酸溶液裏的形態,可以看作是無規則的線團。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毛細管粘度計,在外加水柱壓力下,測定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四個經分級的試樣(M=4×10~5-5×10~6)和一個未經分級的試樣(M=5×10~6)在25°時苯溶液粘度的切變速度依賴性。在毛細管管壁的切變速度D_R,變化在500-8000秒~(-1) 的範圍內。對實驗數據首先試用了冪函數形式的流變函數來處理,除M=4×10~5的一個試樣外,溶液粘度都有切變速度依賴性。作者也依照Weisenberg的方法,從實驗數據作出了流變曲線。同時把非Newton溶液對Newton溶劑的相對粘度(η_r)′(在毛細管管壁切變應力S_R下)下定義為:(η_r)′=D_R(溶劑)/D_R(溶液)這樣得到的(η_r)′,除M=1.5×10~(-6)的一個試樣外,In(η_r)′可向D_R→0作線性外推外。對其他數據來說,這樣的外推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在D_R值愈小時,離線性的偏差愈大。有切變速度依賴性的高分子溶液,可以有二種方式來給特性粘數下定義:(1)在給定D_R值時,(?);(2) 在給定S_R值時,[η]_S=。祇有Newton液體,以這二種不同方式定義的特性粘數是等值的。作者得到的實驗數據在給定D_R值時,In(η_r)′/C對C的圖,線性是好的;但((η_r)′-1)/C對C的圖是彎曲的。在給定S_R值時,ln(η_r)′/C或((η_r)′-1)/C對C的圖都呈線性, 而且其外推值相同。[η]_D和[η]_S都隨D_R或S_R的增加而減少,向D_R→0或S_R→0的外推,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在低D_R或S_R值時,變化更大。根據這些結果,我們建議用D_R=3000秒~(-1)時的[η]_(D=3000) 或用S_R=25達因/厘米~2時的[η]_(S=25)來做粘度平均分子量的量度。在應用[η]_(S=25) 的數據時,假若用t_r=t/t_0。來代替(η_r)′(t_r與(η_r)′在溶液的非Newton程度不大時,相差很小),那末祇要在一個給定外加壓力下測定,可以達到快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短链支化对低分子量聚乙烯结晶及熔融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金属茂催化的低分子量支化聚乙烯和线性聚乙烯的结晶及熔融行为 ,发现支化聚乙烯的结构与线性聚乙烯相同为正交结构 ,但晶格略有膨胀 .支链的存在对熔融行为影响不大 ,两种聚乙烯的熔点均随结晶温度的升高而非线性增加 ,表现出低分子量样品的共同特征 .但支链的存在对结晶行为却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是由于支链的存在降低了晶体的结晶速率从而影响结晶过程 ,使得低分子量的支化聚乙烯的结晶行为与高分子量线性聚乙烯的结晶行为相似而与低分子量的线性聚乙烯不同 .动力学分析表明 ,低分子量的支化聚乙烯的结晶生长方式的转变温度比同等分子量的线性聚乙烯降低了约 2 0℃  相似文献   

16.
沙保峰  赵亮  张小转  赵东 《化学通报》2012,(10):903-907
通过对力学性能、红外光谱、粘均分子量及扫描电镜的分析,研究了煤/聚乙烯塑料在室内加速老化实验中的降解性能,并运用降解机理对实验过程进行解析及验证。结果表明,煤降解剂引发的交联和降解反应控制了薄膜的强度,使其柔韧性一直降低,且在整个120h光照过程中,断裂伸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72h前是聚合物的氧化诱导期及衰变期,之后进入完全降解期。煤在改性塑料光照过程中引发自由基反应,引入羰基,导致聚乙烯大分子断链降解;共聚物的粘均分子量整体呈降低趋势,说明光照促进聚合物的降解,降解和交联交替控制着反应。煤/聚乙烯的光降解过程遵循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反应机理,在煤大分子光催化作用下,改变了聚乙烯常规光降解过程,加速了聚乙烯大分子断链和分子量降低。运用煤/聚乙烯塑料降解机理,能够解释样品力学性能变化、化学结构中羰基指数变化、分子量降低及降解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选取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二苯醚作为聚合物稀释剂体系,通过浊点及结晶温度绘制了体系的热力学相图;并在不同淬冷温度下,通过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聚乙烯微孔滤膜。讨论了聚合物分子量及淬冷温度对成膜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分子量不仅影响微孔滤膜断面的孔径,还影响其形态和结构。  相似文献   

18.
茂金属聚乙烯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及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探索分子量和支链含量对聚乙烯非等温结晶过程的影响,选用3组样品:(1)不同分子量的无支链线形聚乙烯;(2)低分子量的支链含量不同的试样;(3)高分子量的支链含量不同的试样.用DSC研究了这3组样品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1)与支链含量相比,分子量大小对结晶的影响是次要的,但高分子量样品的结晶度比低分子量样品低;(2)支链对聚乙烯的非等温结晶有重要影响,在支化聚乙烯中起决定作用;(3)无论是高分子量试样还是低分子量试样,支化含量增加,聚乙烯的结晶温度、结晶度、结晶动力学以及晶体的熔点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现在科學名詞多取譁意,例如现在通用之厂「原子」,「分子」,「质子」,「離子」……等。惟此種譯法任其繼續推用,將使吾國字彙流於呆板,而吾國文字中可表示形体小者亦不止於一「子」字。私意以為在可能範圍內,今後名詞可試行音義荥譯。吾國最早之譯名如「幾何」「逻輯」近如「浪漫」「幽默」等皆為  相似文献   

20.
α-萘基丁二亚胺氯化镍/MAO制备双(宽)峰聚乙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成了一种新型α 二亚胺镍配合物———α 萘基丁二亚胺氯化镍 ,此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在MAO的活化下催化乙烯聚合得到支化聚乙烯 ,聚合活性高达 7 18× 10 5gPE molNi·h ,1 3C NMR、FTIR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聚乙烯含有末端双键 ;GPC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聚乙烯分子量呈双 (宽 )峰分布 ,其原因有两个 ,一是此催化剂能产生分子量较低的α 烯烃 ,在聚合过程中一部分α 烯烃会“就地”与乙烯原位共聚形成分子量较高的聚合物 ,二是此催化剂存在立体异构体 ,而不同异构体在MAO活化下形成的活性中心的配位环境不同 ,因而得到的聚乙烯的分子量也不同 .研究了聚合温度、聚合压力、铝镍摩尔比 (nAl nNi)对催化活性、聚乙烯分子量、支化度的影响 .聚乙烯的分子量随聚合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支化度增大 ,熔点则降低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