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酪氨酸(Tyr)与铒(Er,Ⅲ)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Er(Ⅲ)与Tyr可形成1∶3的配合物,该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为ε=6.19×104L.(mol.cm)-1;且研究了Er(Ⅲ)(Tyr)3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二者的作用摩尔比为2∶1,荧光探针法、黏度法和熔点法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嵌插结合,Scatchard法表明二者之间既存在嵌插结合,又有一定的沟渠作用,圆二色法结果显示Er(Ⅲ)(Tyr)3可使DNA构像转变。  相似文献   

2.
甲基百里酚蓝-钐(Ⅲ)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7.25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以中性红(NR)作为光谱探针,采用UV光谱、FS光谱、粘度等方法研究了甲基百里酚蓝(MTB)与稀土金属离子钐[Sm(Ⅲ)]形成的配合物Sm(Ⅲ)(MTB)2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制.确定了Sm(Ⅲ)(MTB)2与鲱鱼精DNA之间有嵌插作用方式存在,说明Sm(Ⅲ)(MTB)2金属配合物能使鲱鱼精DNA的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化学和光谱法,研究了糠醛缩对氨基苯磺酸席夫碱Cu(Ⅱ)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糠醛缩对氨基苯磺酸席夫碱Cu(Ⅱ)中加入DNA后,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式量电位正移;席夫碱Cu(Ⅱ)配合物使DNA的最大吸收峰强度增强,DNA使席夫碱Cu(Ⅱ)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增强。表明席夫碱Cu(Ⅱ)配合物以嵌插模式与DNA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pH=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表明8-羟基喹啉(HQ)能与稀土金属Sm(III)形成比例为3∶1的配合物。综合运用荧光光谱法、热力学方法、粘度法等分析方法研究了8-羟基喹啉钐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与作用部位,通过EB探针、粘度、磷酸盐、寡聚核苷酸以及Scatchard分析得出了Sm(III)(HQ)3与DNA之间是以部分嵌插以及沟渠作用发生相互作用,且以部分嵌插作用为主。热力学实验表明,Sm(III)(HQ)3能够自发地与DNA发生相互作用,而且这自发过程是焓为主要驱动力,各热力学函数值为ΔrHmΘ=-3.19×105J·mol-1,ΔrGmΘ300.15 K=-9.075×103J·mol-1,ΔrSmΘ=-1.033×103J·mol-1·K-1。Sm(III)(HQ)3能够与DNA以5∶1的比例形成复合物,在300.15和310.15 K形成复合物的结合常数为KΘ300.15 K=1.52×104L·mol-1,KΘ310.15 K=2.48×102L·mol-1。  相似文献   

5.
甲基百里酚蓝-钐(III)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pH=7.25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 以中性红(NR)作为光谱探针, 采用UV光谱、FS光谱、粘度等方法研究了甲基百里酚蓝(MTB)与稀土金属离子钐[Sm(III)]形成的配合物Sm(III)(MTB)2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制. 确定了Sm(III)(MTB)2与鲱鱼精DNA之间有嵌插作用方式存在, 说明Sm(III)(MTB)2金属配合物能使鲱鱼精DNA的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pH=7.25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 以中性红(NR)作为光谱探针, 采用UV光谱、FS光谱、粘度等方法研究了甲基百里酚蓝(MTB)与稀土金属离子钐[Sm(III)]形成的配合物Sm(III)(MTB)2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制. 确定了Sm(III)(MTB)2与鲱鱼精DNA之间有嵌插作用方式存在, 说明Sm(III)(MTB)2金属配合物能使鲱鱼精DNA的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光谱法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Ag(CMC-Ag)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方式。结果发现,CMC-Ag配合物的存在导致Fe(CN)3-/4-6探针分子峰电流下降、式量电位正移,显示CMC-Ag和探针分子Fe(CN)3-/4-6与DNA之间存在竞争性作用,说明CMC-Ag通过插入方式与DNA相互作用;一定的扫描速率范围内,在CMC-Ag配合物参与的条件下,Fe(CN)3-/4-6在Au/DNA电极上的反应受吸附控制。CMC-Ag配合物使得鲱鱼精DNA的特征峰发生明显的减色效应,最大吸收峰峰位红移,进一步表明CMC-Ag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鲱鱼精DNA发生了相互作用,导致DNA分子的构象变化。  相似文献   

8.
荧光光谱法研究核黄素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亚敏  王兴明  费丹  董发勤  丁立生 《化学学报》2008,66(10):1245-1251
在B-R缓冲溶液中, 以吖啶橙(AO)作荧光探针研究了核黄素(RF)与DNA的相互作用. 在pH值为7.25时, 荧光光谱研究表明, RF与DNA发生作用生成了复合物, 其结合比为nRFnDNA=5∶1, 28 ℃时RF与DNA的结合常数K=2.53×106 L/mol; 并运用双倒数法求得RF与DNA相互作用的 为-6.06×104 J/mol, 为-78.70 J/(mol•K), 28 ℃时的 为-3.69×104 J/mol. 同时通过粘度法、盐效应和Scatchard法等研究了RF与DNA的作用方式, 确定了在该实验条件下RF与鲱鱼精DNA之间主要为沟面和静电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9.
亚甲基蓝与鲱鱼精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吖啶橙(AO)作为光谱探针, 采用UV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亚甲基蓝(MB)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制. 确定了在低浓度MB时, MB与DNA以嵌插方式作用; 而在高浓度MB时, MB与DNA之间为混合作用方式. 结合比n(MB)∶n(DNA)=10∶1, 结合常数 =2.46×105 L•mol-1, MB-DNA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70×106 L•mol-1•cm-1. 同时研究了酸度和温度等对MB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热力学研究推导了MB结合DNA为焓驱动反应.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配合物La(C4H6O2)2(hq)(C4H6O2=甲基丙烯酸,hq=8-羟基喹啉),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此外,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作用的结合常数K=7.59×103L·mol-1,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摩尔比为1∶1,作用模式为嵌插作用。  相似文献   

11.
2倍稀释法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u(Ⅱ)配合物(CMC-Cu)的抑菌活性,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光谱法研究了CMC-Cu配合物与鲱鱼精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MCCu配合物对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ureus)、大肠杆菌(E.coli)、绿脓杆菌(P.aeruginosa)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CMC-Cu在0.442V处有一灵敏的氧化峰,中心Cu2+在玻碳电极上的反应过程主要由扩散过程控制;当滴加DNA后,CMC-Cu的氧化峰电流降低,且式量电位负移。CMC-Cu的加入使DNA的吸收峰发生蓝移且有增色效应,并对DNA-中性红体系荧光具有增强效应。CMC-Cu与DNA之间的作用模式为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电子光谱法、荧光光谱、粘度法等方法研究了4种二苯甲酮类(benzophenone,BPs)紫外吸收剂:二苯甲酮(BP)、2,4-二羟基二苯甲酮(UV-0)、2-羟基-4-辛氧基二苯甲酮(UV-531)和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UV-9)与鲱鱼精DNA(hs-DNA)的相互作用,并采用凝胶电泳考察了BPs对pBR322质粒DNA迁移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BPs可引起DNA在~260 nm处的特征紫外吸收峰小的红移(~2 nm)和明显的增色效应(2.1~106%);BPs可竞争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与DNA的结合,使得DNA-MB体系中的荧光强度随着BPs的加入而增大;DNA在Tris缓冲液中的相对粘度几乎不随BPs浓度的增加而改变;BPs虽然可以使pBR322质粒DNA的超螺旋构型(Form I)比例有所下降,但对其构型和迁移速率的影响均不显著。热力学研究表明BPs与DNA的结合常数K为10~4~10~(5 )L·mol~(-1)。结合分子对接模型计算推测:BPs与DNA可能通过范德华力以沟槽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许娟  黄桂萍  李红  朱伟 《电化学》2007,13(4):372-376
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鲱鱼精DNA的电化学氧化及其与组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在0.20~1.25 V电位区间内,DNA在酸性溶液中呈现一个明显的不可逆氧化峰,在中性及碱性溶液中呈现两个不可逆氧化峰.氧化峰电位随溶液pH值增大而负移,变化幅度为-57 mV.pH-1.氧化峰电流与DNA浓度(0.45~8.20 mmol.L-1)成线性关系.DNA能与组蛋白结合,导致氧化电位正移,氧化电流减小,并减弱钌配合物指示剂和DNA相互作用的荧光强度以及减少DNA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4.
铕(Ⅲ)-色氨酸-苯并咪唑三元配合物的光谱和电化学表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 射线光电子能谱及循环伏安法,对铕( Ⅲ)色氨酸苯并咪唑三元配合物([Eu(Trp)3(BIM)]Cl3·3H2 O) 进行了表征. 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呈现准可逆电化学行为. 并估算了配合物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5.
以3-乙基-2-乙酰吡嗪N(4)-(对甲苯)氨基硫脲(HL)为原料,合成了[Ga(L)2]NO3·4CH3OH(1)和[In(L)2]NO3·1.75CH3OH(2)两种新型配合物,并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配合物2同构但具有不同数目的结晶甲醇分子。每个配合物的金属中心被2个拥有[N2S]供体的配体阴离子包围,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几何。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紫外吸收光谱研究盐酸克伦特罗(CLB)与鲱鱼精DNA(hsDNA)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初步探讨CLB与hsDNA相互作用的机理。在pH=7.0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CLB与hsDNA存在相互作用。在温度为20℃时,CLB与hsDNA的结合常数K为1.23×104 L/mol,CLB与hsDNA相互作用的焓变△H=-13.67kJ/mol;熵变△S=31.67J/(mol·K),自由能△G=-22.99kJ/mol,确定了CLB与DNA的结合焓驱动占主导地位,结合方式可能为静电沟槽式结合。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和热变性方法,研究了烟酸(NA)和1,10-邻菲啰啉(Phen)构建的三元Cu(Ⅱ)配合物([Cu(Phen)(NA)]·H2O)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NA中羧酸根离子与Phen中两个氮原子均与Cu(Ⅱ)双齿配位,形成的配合物在0.141~0.205V出现一对灵敏的氧化还原峰,并且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反应主要由扩散过程控制。加入DNA后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发生了明显红移和减色,且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显著降低,式量电位发生正移;配合物能猝灭中性红(NR)-DNA体系的荧光,同时配合物的加入使DNA熔点升高,表明配合物与DNA存在嵌入结合。  相似文献   

18.
多巴胺-Al(Ⅲ)配合物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和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化学和光谱学方法研究了Al(Ⅲ)与DA配合物的形成,测定了配合物的配比和配位常数。在pH4.4,7.0,8.5条件下,Al(Ⅲ)与DA的配比分别为1∶1,1∶2,1∶3;DA与Al(Ⅲ)的配位数分别为2.29×1011,1.13×1011,3.17×1011L2/mol2。分别用电化学和光谱法研究了Al(Ⅲ)和DA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确定了作用方式为嵌入式,并测定了配合物与DNA的结合数和结合常数,结合数m=2,结合常数β=1.78×108,表明配合物与DNA发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同时利用Al(Ⅲ)和DA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后能使体系的氧化峰电流减小,并且体系的氧化峰电流的降低与DNA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Ⅰ(μA)=12.0053cDNA(10-3mol/L) 0.8962,相关系数r=0.9976,以此为基础上提出了DNA的电化学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钴(Ⅲ)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了考察金属配合物中配体分子平面大小对金属配合物与DNA作用模式的影响 ,用荧光法和光度法对乙二胺合钴 (Ⅲ ) ([Co(en)3]3 )、联吡啶合钴 (Ⅲ ) ([Co(bpy)3]3 )和邻菲咯啉合钴 (Ⅲ ) ([Co(phen)3]3 )与DNA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phen)3]3 与DNA作用时除存在静电作用模式外 ,还存在插入作用 ,而[Co(en)3]3 和[Co(bpy)3]3 主要以静电作用与DNA结合。插入作用的强弱与配合物中配体分子平面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用超声波辅助的方法合成得到了一个双核β-二酮镝配合物Dy2(Hpdm)2(dbm)4·2EtOH(1)(H2pdm=2,6-吡啶二甲醇,Hdbm=二苯甲酰甲烷)。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表明双核镝(Ⅲ)结构单元通过2,6-吡啶二甲醇配体中去质子化的羟基氧原子桥联,每个镝(Ⅲ)离子呈现不规则的八面体配位构型。磁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配合物中镝(Ⅲ)离子之间存在着反铁磁性耦合作用,但没有出现磁驰豫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